回覆列表
-
1 # 吳名士
-
2 # 科學歷史走廊
有袋目並非起源於澳洲界,而可能是在岡瓦那大陸尚未分離的時候從南美經南極到達澳洲的,但是因為在澳洲缺少有胎盤類的競爭,有袋目在澳洲界得到最大的繁盛。有袋目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澳洲動物,考拉、大袋鼠等幾乎成了澳洲的象徵。
有袋目並非起源於澳洲界,而可能是在岡瓦那大陸尚未分離的時候從南美經南極到達澳洲的,但是因為在澳洲缺少有胎盤類的競爭,有袋目在澳洲界得到最大的繁盛。有袋目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澳洲動物,考拉、大袋鼠等幾乎成了澳洲的象徵。
有袋類是哺乳動物的一個目,主要分佈在大洋洲,此外美洲和東南亞也有少數。距今約5000萬年前, 大洋洲和南極洲分開, 被遼闊的海洋和其他陸地隔開, 自此踏上了隔離演化的道路:
現生的有袋類動物均分佈於大洋洲及南美洲的草原地帶,極少量分佈在東南亞地區,如蘇拉威西島的蘇島袋貓等。不過在白堊紀晚期及第三紀早期的時候,可能遍佈於世界的大部分地區。它們是哺乳類中一個古老的類群,隨著高等哺乳動物-真獸類的興起,在生存競爭上處於劣勢,特別是成為食肉類動物的捕食物件,使其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等大陸相繼絕跡。而在此之前,大洋洲就已經與其他大陸分離開來,形成一個“世外桃源”,孤立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不僅食肉類等高等哺乳動物未能侵入,而且氣候環境等也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使得有袋類動物能夠幸運地生存至今,並且由於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發展了類似於高等哺乳動物的各種生態類群,如生活方式類似於狼、鼬等食肉類動物的袋狼、袋鼬;生活方式類似於鹿、羊和羚羊等食草類動物的袋鼠;生活方式類似於旱獺、松鼠、野兔等齧齒類或兔類的袋熊、袋貂和袋兔等等。大洋洲也因此成為研究動物的適應輻射和進化趨同的重要地區,並被稱為“活化石的博物館”。
澳州的動、植物都獨立發展。由於完全沒有種族上的來往, 基於環境適應的考慮, 當地的動物開始發展出有育兒袋的特徵, 就是今天著名的有袋類動物。簡單點來說, 有袋類動物是隔離演化的產物。澳州的有袋類動物總共有二百五十多種, 袋狼也在地球上生活超過幾百萬年, 但由於種族老化, 五萬年前只是餘下一個品種。
在兩個地區裡,有袋類在與世界其它地區隔絕的“世外桃源”裡繼續生存著。
澳洲,在白堊紀或白堊紀末期在有胎盤類還沒有來得及侵入時就與亞洲大陸完全分開。由於沒有有胎盤類的競爭,有袋類得以充分發展併產生了廣泛的適應輻射(像光線四射般地進化從而佔領各種生態龕),產生了肉食性的袋鼬類及植食性的袋兔類和雙門齒類。直到今天,有袋類仍是澳洲佔優勢地位的哺乳動物;袋狼、袋獾等食肉動物追逐著各種袋鼠,扮演著與亞洲大陸腹地的狼、獾以及各種鹿類和牛羊類相似的生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