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貨小麥草
-
2 # 是茶君
中國茶於17世紀傳入英國,由此英國開始有了飲茶的習慣,但是“英式下午茶”這一稱謂正式出現是在19世紀40年代,即維多利亞時代,因此英式下午茶也被稱為“維多利亞下午茶”,在當時僅為英國貴族特有的生活方式。
英式下午茶由英國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瑪麗亞女士開創,在當時午餐時間要早得多,而晚餐一般會在晚上八點後才開始。
貝德芙夫人常在下午四五點的時候感到百無聊賴,心想此時距離穿著正式、禮節繁複的晚餐還有段時間,又感覺肚子有點餓了,於是就請女僕準備幾片烤麵包、奶油以及茶,作為茶點之用。
後來發展傳播到了整個歐洲,成為歐洲餐飲文化的特點之一,這就是維多利亞(英式)下午茶的由來。
一開始,女士們最初只是在家中用高階、優雅的茶具來享用茶,後來漸漸演變成招待友人歡聚的社交茶會,進而衍生出各種禮節。
雖然下午茶現在已經簡單化,但是茶正確的沖泡方式、優雅的茶具擺設、豐盛的茶點,這三點則被視為吃茶的傳統而繼續流傳下來。
說起英國的下午茶儀式,形成時間是公元1840年,但英華人喝茶的習慣,要追溯到公園1650年後期了,那時的茶業相當昂貴,還屬於有錢人家才能消費的東西。紳士們會在咖啡廳中相約喝茶,上流淑女們則會在家用茶招待朋友家人。
十七世紀中期,有錢人家的正餐時間大概在每天上午11點到十二點左右,用餐內容非常奢侈豐富,正餐也是他們大量飲酒的時候,所以用餐通常要花3-4小時之久。等到用餐結束,男士們也不離席,只是將桌上的內容換成水果、葡萄酒或是白蘭地,女士們則退回私室,安靜聊天,做針線活,順便喝茶。待到男士們結束高談闊論,可能要到下午5-6點了,他們會加入女士們的茶會,一起玩牌,聽演奏,用完簡餐後才會和主人告別。
這便是十七世紀後期下午茶儀式的輪廓形成,通常會和優雅的貴族生活聯絡在一起,逐漸開始風靡起來,成為上流社會趨之若鶩的會客儀式。中產階級也緊隨其後模仿起來,因為覺得這樣不用花費很多錢,一壺茶葉可以沖泡好幾次,再加上幾塊三明治,或小蛋糕,就能賓主盡歡。
這樣的傳統也沿用至今,不過相比之前花樣眾多的儀式,現如今我們更加追求的是在這段時間裡,同身邊人相處的理想方式,酒足飯飽後,在安靜的氛圍裡,聊聊最近的生活,拉近彼此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