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一個吧。
朋友A,也算不上是多大的創業。16年的時候做淘寶,但是並不是我們傳統模式下的那套流程。他當時做的模式很簡單,就是把1688上的東西直接搬到淘寶上去賣。1688是批發網站,價格上肯定是要便宜很多的,而且也是可以一件發貨的。比如,1688上10塊錢的東西轉手到淘寶上就賣30-40塊左右。更絕的是,根本不需要壓貨,等買家下了訂單之後,他直接從1688把商品拍下來再直接發給買家。而且也不需要美工,文案,運營之類的,就靠大量的鋪貨來產生訂單。
兩三個月之後雖然有訂單但是一個月的淨利潤不到一萬塊,而且基本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店鋪上了。之後他開始調整策略,最開始做的只有一個店鋪主要做服裝的,後來就慢慢的逐步多開了一些店鋪,有賣服裝的,家居的,生活用品等等都有,覆蓋的面更廣一些。再就是鋪貨的數量也往上加,以量來取勝。最多的時候開了8個店鋪,基本每個月每個店鋪的淨利潤大致在2萬左右。
從17下半年之後情況就慢慢不對了,因為這麼玩的賣家越來越多,價格戰越來越激烈,資訊差越來越透明,錢已經沒有當初那麼好賺了。到18年的時候幾乎所有店鋪加一起一個月差不多才一萬出頭的淨利潤,很明顯,再這麼玩下去就是思路一條了。
恰逢前兩年跨境電商在國內變的火爆起來之後,他就琢磨如何把這個模式複製到跨境電商去,那時候選的第一平臺是亞馬遜,哪曾想費老大勁把店鋪註冊下來,沒過幾天就被封了。搞清楚原因之後,繼續開了一家店鋪,結果一個多月之後被投訴侵權,又被封了。吃過幾次虧之後,第三個店鋪才搖搖晃晃的站起來了
模式同樣很簡單,就把1688,淘寶上的東西搬到亞馬遜上加價去賣,比如30塊的東西放歐洲站賣28-32歐元之間,拋開所有的費用之後,100來塊是能賺的。放個圖大家看一下,同樣的東西在淘寶和亞馬遜歐洲站的價格差:
同樣也是等買家下單之後從上家把商品拍下來透過貨代發給海外買家。亞馬遜上沒有客服,這個就比淘寶上要輕鬆一些了。
基本所有的流程都熟悉之後就開始擴大規模,現在也就一個小工作室加他5個人,一共做了20個店鋪,每個店鋪每個月大概平均利潤有3萬左右。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這都算不上創業,不就是個倒賣的嘛,看著也沒有多大的技術含量。其實我覺得主要還是利用資訊差在賺錢,資訊差在任何時候都存在,我相信在其他的行業裡同樣存在著這樣的資訊差,看怎麼去利用了。
我說一個吧。
朋友A,也算不上是多大的創業。16年的時候做淘寶,但是並不是我們傳統模式下的那套流程。他當時做的模式很簡單,就是把1688上的東西直接搬到淘寶上去賣。1688是批發網站,價格上肯定是要便宜很多的,而且也是可以一件發貨的。比如,1688上10塊錢的東西轉手到淘寶上就賣30-40塊左右。更絕的是,根本不需要壓貨,等買家下了訂單之後,他直接從1688把商品拍下來再直接發給買家。而且也不需要美工,文案,運營之類的,就靠大量的鋪貨來產生訂單。
兩三個月之後雖然有訂單但是一個月的淨利潤不到一萬塊,而且基本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店鋪上了。之後他開始調整策略,最開始做的只有一個店鋪主要做服裝的,後來就慢慢的逐步多開了一些店鋪,有賣服裝的,家居的,生活用品等等都有,覆蓋的面更廣一些。再就是鋪貨的數量也往上加,以量來取勝。最多的時候開了8個店鋪,基本每個月每個店鋪的淨利潤大致在2萬左右。
從17下半年之後情況就慢慢不對了,因為這麼玩的賣家越來越多,價格戰越來越激烈,資訊差越來越透明,錢已經沒有當初那麼好賺了。到18年的時候幾乎所有店鋪加一起一個月差不多才一萬出頭的淨利潤,很明顯,再這麼玩下去就是思路一條了。
恰逢前兩年跨境電商在國內變的火爆起來之後,他就琢磨如何把這個模式複製到跨境電商去,那時候選的第一平臺是亞馬遜,哪曾想費老大勁把店鋪註冊下來,沒過幾天就被封了。搞清楚原因之後,繼續開了一家店鋪,結果一個多月之後被投訴侵權,又被封了。吃過幾次虧之後,第三個店鋪才搖搖晃晃的站起來了
模式同樣很簡單,就把1688,淘寶上的東西搬到亞馬遜上加價去賣,比如30塊的東西放歐洲站賣28-32歐元之間,拋開所有的費用之後,100來塊是能賺的。放個圖大家看一下,同樣的東西在淘寶和亞馬遜歐洲站的價格差:
同樣也是等買家下單之後從上家把商品拍下來透過貨代發給海外買家。亞馬遜上沒有客服,這個就比淘寶上要輕鬆一些了。
基本所有的流程都熟悉之後就開始擴大規模,現在也就一個小工作室加他5個人,一共做了20個店鋪,每個店鋪每個月大概平均利潤有3萬左右。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這都算不上創業,不就是個倒賣的嘛,看著也沒有多大的技術含量。其實我覺得主要還是利用資訊差在賺錢,資訊差在任何時候都存在,我相信在其他的行業裡同樣存在著這樣的資訊差,看怎麼去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