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本身並不是被編碼的,但其程式是需要編碼的,例如位元串儲存在儲存裝置中由計算機讀取和操作。
DNA就好比是一臺計算機不是不能夠被“編碼”的,但DNA本身就是程式碼。我們想象一下:把DNA分子視為數字儲存裝置,就像USB驅動裝置一樣,DNA儲存一系列二進位制數字(位,0和1), 但是DNA使用是四進位制程式碼(0、1、2、3)。而這個四進位制和DNA屬於平行記錄,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遺傳程式碼。
四進位制是0、1、2、3;而DNA由A(Adenine;腺嘌呤)、C(Cytosine;胞嘧啶)、G(Guanine;鳥嘌呤)及 T(Thymine;胸腺嘧啶)來對應那四個數字。例如核苷酸序列GATACCA可以四進位制數字2033010表示(十進位制為9156)
我們透過計算機發明瞭遺傳程式碼程式設計,在此過程中,可以使程式具有對程式碼執行變異和人為選擇的能力。從本質上講,這是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允許程式碼以類似於生物進化的方式進化。
如果檢視由人類程式設計師編寫的程式碼,假設任務是執行A,B和C,那麼我們將會看到一些語句以正常的順序完成,這些步驟你要操作的意圖和程式碼一般都會非常清楚地顯示出來。而另一位閱讀程式碼的程式設計師通常可以瞭解發生了什麼,程式碼要完成什麼以及如何完成。
不論是人類還是其他生物, DNA編碼的外觀有很多多餘的程式碼根本不做任何事情,其餘的程式碼也非常複雜。通常,一個程式碼塊可以完成兩項或多項任務,或者稍作更改便可以在完全不同的功能之間切換。它似乎是在“工作”,儘管它本身而不是有意為之。編碼的質量確實有很大的不同。透過意圖建立的編碼與透過對隨機更改選擇建立的編碼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區別。
人類的基因是否被輸入程式程式碼?以前不會,但是隨著基因圖譜的破解和遺傳學程式設計的不斷髮展,目前正努力嘗試著並取得一定效果,未來還是有可能的。
計算機本身並不是被編碼的,但其程式是需要編碼的,例如位元串儲存在儲存裝置中由計算機讀取和操作。
DNA就好比是一臺計算機不是不能夠被“編碼”的,但DNA本身就是程式碼。我們想象一下:把DNA分子視為數字儲存裝置,就像USB驅動裝置一樣,DNA儲存一系列二進位制數字(位,0和1), 但是DNA使用是四進位制程式碼(0、1、2、3)。而這個四進位制和DNA屬於平行記錄,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遺傳程式碼。
四進位制是0、1、2、3;而DNA由A(Adenine;腺嘌呤)、C(Cytosine;胞嘧啶)、G(Guanine;鳥嘌呤)及 T(Thymine;胸腺嘧啶)來對應那四個數字。例如核苷酸序列GATACCA可以四進位制數字2033010表示(十進位制為9156)
我們透過計算機發明瞭遺傳程式碼程式設計,在此過程中,可以使程式具有對程式碼執行變異和人為選擇的能力。從本質上講,這是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允許程式碼以類似於生物進化的方式進化。
如果檢視由人類程式設計師編寫的程式碼,假設任務是執行A,B和C,那麼我們將會看到一些語句以正常的順序完成,這些步驟你要操作的意圖和程式碼一般都會非常清楚地顯示出來。而另一位閱讀程式碼的程式設計師通常可以瞭解發生了什麼,程式碼要完成什麼以及如何完成。
不論是人類還是其他生物, DNA編碼的外觀有很多多餘的程式碼根本不做任何事情,其餘的程式碼也非常複雜。通常,一個程式碼塊可以完成兩項或多項任務,或者稍作更改便可以在完全不同的功能之間切換。它似乎是在“工作”,儘管它本身而不是有意為之。編碼的質量確實有很大的不同。透過意圖建立的編碼與透過對隨機更改選擇建立的編碼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區別。
人類的基因是否被輸入程式程式碼?以前不會,但是隨著基因圖譜的破解和遺傳學程式設計的不斷髮展,目前正努力嘗試著並取得一定效果,未來還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