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談三國

    很高心能回答這個問題。

    雖然提問者問的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勸住劉備不要伐吳。但我打算從演義和史實兩個方面去回答。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勸不住劉備的原因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勸不住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劉關張兄弟情深。

    歷史中,諸葛亮勸不住劉備的原因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歷史中諸葛亮有沒有勸過劉備不要伐吳!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並沒有提到勸劉備不要伐吳的相關記錄。但是在《法正傳》中諸葛亮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法正還在世的話,就能阻止劉備伐吳,就算是伐吳也不會大敗而歸”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法正傳》

    諸葛亮是勸劉備不要伐吳的;諸葛亮當時的地位應該是非常尷尬的,所以諸葛亮並未全力勸解,只是提了一下;在法正死之前,劉備的謀主是法正,不是諸葛亮。

    第一和第三點從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所以就不再多做敘述了。而第二點正是諸葛亮勸不住劉備的原因所在。

    下面就分享一下我對當時情況的理解。

    a)諸葛亮擅長大方向規劃,屬於內政型人才。但是劉備的視野並不寬廣,沒能真正賞識。

    b)在入川后,劉備放棄了連吳抗曹。

    c)諸葛瑾在東吳為官,劉備不是非常信任諸葛亮。

    在東漢末年,世族家族不會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就像諸葛家族中諸葛亮在蜀,諸葛瑾在吳,諸葛誕在魏。作為東吳大臣諸葛瑾肯定參與了奪取荊州的計劃。所以諸葛亮的位置非常尷尬。那麼在劉備要伐吳的時候,諸葛亮自然需要避嫌。

    結語

    無論是《三國演義》裡兄弟情深的劉備,還是歷史中野心勃勃的劉備。在伐吳這件事上,諸葛亮都不可能勸得住。

  • 2 # 豬扒界娛樂

    221年7月,剛剛稱帝三個月的劉備,親率數萬大軍,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討伐東吳孫權,從而引發了三國曆史上著名的“猇亭之戰”。結果劉備慘敗於陸遜之手,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屍骸塞江而下”。那麼問題來了,在劉備出征前,丞相諸葛亮為何一言不發,沒有勸阻呢?

    在劉備做出討伐東吳這個決定時,遭到了群臣們的反對,比如說趙雲就曾表示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但劉備沒有理睬。

    在人們的印象中,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那麼諸葛亮是什麼態度呢?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諸葛亮其實是反對這場戰爭的,但是他卻在這場伐吳爭論中一言不發,沒有勸阻劉備。反而在劉備兵敗後,諸葛亮說了這麼一番話,“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就使東行,必不傾危矣”。

    “孝直”是法正的表字,在諸葛亮看來,能夠阻止劉備東征的只有法正,顯然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也是無能為力,那麼諸葛亮為何這麼說,他自己為何不勸阻劉備呢?仔細分析史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諸葛亮有難言之隱!諸葛亮的難言之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明確提出了“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方針。可以說諸葛亮是劉備集團內的親吳派,一直主張與東吳結盟,共抗曹操。因為東吳突襲荊州,導致吳蜀聯盟破裂,諸葛亮作為親吳派,在蜀漢內部的處境十分尷尬。

    其二,諸葛亮的尷尬身份。

    諸葛亮雖然是蜀漢丞相,而他的大哥諸葛瑾卻是東吳的大將軍。孫權在曾多次派諸葛瑾出使劉備方面,“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也就是說親兄弟為了避嫌,居然從不私下見面。在偷襲荊州之戰中,諸葛瑾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特別是在劉備大軍出發前,諸葛瑾給劉備寫了一封信,勸阻其不要出兵。如果此時諸葛亮再出面勸阻,難免會讓劉備覺得,這兄弟倆可能已經串通一氣。

    其三,劉備對諸葛亮並不完全信任。

    劉備曾對關羽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但其實倆人後來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劉備對諸葛亮並不完全信任。比如劉備入川時,帶的謀士是龐統,進攻漢中時,帶的是法正。三人之中,諸葛亮追隨劉備時間最長,反而龐統、法正後來居上,更得劉備信任,特別是諸葛亮的那句“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更加能說明這個問題。

  • 3 # 清山雅舍

    前言

    劉備稱帝后,為給關羽報仇興兵討伐東吳。群臣紛紛反對,但是劉備決心已定,一意孤行,就連諸葛亮和趙雲的進諫都無視了。按說諸葛亮是蜀漢的核心謀士,他說的意見在決策層還是很有分量的,以往劉備也多有采納他的建議,那麼為何這一次諸葛亮卻勸不住劉備呢?

    △劉備劇照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法正傳》

    以致諸葛亮在夷陵之敗後,不禁感嘆如果法正還活著,就能勸阻住劉備了。

    劉備興兵的背景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關羽報仇,而劉備也並非是倉促發動戰爭,關羽犧牲於公元219年,而劉備是在公元221年方才決定出徵,中間隔了兩年時間。

    劉備固然是為關羽的死而感到憤怒,但要說劉備是衝動之下發動的戰爭那就太枉顧事實了。兩年的時間,以劉備的政治素養不會想不通發動對吳戰爭的前因後果,基本可以認為劉備並不存在因為衝動而發兵的可能。歸根結底,討伐東吳其實是劉備醞釀已久的主意。而朝中雖有一幫大臣反對,但是作為一個英明的君主,也並不是就要事事聽從下屬的建議,劉備認為自己的主意更對時,那麼他堅持己見也就不奇怪了。

    △劉備劇照

    劉備的心理推測

    那麼劉備到底是怎麼想的,他為何認為自己的主意更對呢?史書上沒有記載他的心理活動,所以我們只能從當時的情況去推測一些較為合理的可能性。

    劉備肯定是要給關羽報仇的,畢竟蜀漢的二號人物被殺了,作為老大的劉備如果沒有點兒表示,那在天下人眼裡就威信掃地了,還談什麼統一大業?所以,不管如何總要給東吳一些顏色看看。其實我猜想,劉備當時最有可能的底線是打下江陵,才會接受孫權的求和,畢竟這樣對天下、對關羽都算有個交代了。但可惜陸遜防守得太嚴,劉備始終沒有達成目標。

    △劉備劇照

    而諸葛亮雖然一味勸諫劉備,卻總是拿伐魏是正道來說是。雖說這個理論不錯,但是站在劉備的角度來看,聯吳伐魏是正道不假,但是東吳背後捅刀子又怎麼能當作什麼也沒發生?就算要聯合也要揍他一頓再聯合,這樣才更符合邏輯。其實以當時蜀漢的實力,是可以教訓一下東吳的,可惜劉備沒了法正這樣的謀士,憑自己中庸軍事謀略水平輸掉了佔優的局面。

    結語

    劉備之所以不聽諸葛亮勸阻,執意發動夷陵之戰,是因為劉備心中主意已定,對於諸葛亮等人沒有具體可行措施的單純措施感到不滿和不贊同。

  • 4 # 有李行天下

    有下面幾個原因說明諸葛亮為什麼不勸劉備伐吳:

    第一:身份問題,以諸葛亮的身份,對於這麼大的事情,諸葛亮是不可能也不能沉默的。

    第二:荊州的重要性,沒有任何人比諸葛亮更清楚荊州的重要性。失去了荊州,意味著諸葛亮實現抱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三: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和平愛好者,也不是鐵了心要跟孫權結好。無論是隆中對還是後來的主動好孫權,都只是為了統一而採取的手段。

    第四:當時賬面實力蜀漢佔優,自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取四郡,取西蜀,打漢中,關羽水淹七軍。蜀漢軍隊是百戰常勝之師。士氣正旺。

    第二:劉備又不是第一次跟孫權開戰了。漢中之戰前,劉備跟孫權在湘水對峙。那時候劉備連漢中都沒打下來,那會兒的實力應該勸才對。

    所以,我認為勸阻的話,其實是因為劉備失敗後史書上牽強附會之詞。諸葛亮不會勸諫劉備不伐吳的,而且作為丞相還會在後方給予一定的支援。

  • 5 # 大哥卓影視娛樂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劉備年事已高,平定天下的夢想越來越遙遠,相對於實力雄厚的曹操,江東可以說是個軟柿子更好捏。能拿下東吳,將會大大加快自己的霸業程序。所以,為義弟報仇正好是個最好不過的介面可以攻打東吳。聰明的諸葛亮也應該看懂了主子的想法,也是無可奈何。再者說,本來以劉備的實力足以滅掉孫權,結果卻世事難以預料,諸葛也想不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第二,劉備的部隊日益壯大,自上位稱帝以後位置變了,心態也跟著變了,整個人開始膨脹了,因為有實力了,諸葛的話也就沒有當初的那個分量了,這是人之常情,人之本性。所以,諸葛亮多次勸誡的後果就是劉的大怒,帝王之怒誰人敢阻?

    第三,當然,為義弟報仇心切也算是個小小的原因吧。畢竟別人一早就說了,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真假不論,但別人就是這麼去做了。

    第四,當然也有很多歷史背景的一些原因,是我們無法看明白的。歷史已遠去千年,想必他諸葛亮也未必搞清楚他家主公為何不聽話了。哈哈·····

  • 6 # 隱者康司馬

    關羽被東吳所殺,荊州也被東吳搶了回去。劉備即位的第二年準備討伐東吳,這時諸葛亮、趙雲等一些有遠見的大臣都紛紛勸諫,認為當前最大的敵人是魏國,還有謀朝篡位的也是魏國,應該聯合東吳討伐魏國,等魏國滅亡了,再回身對付東吳。這時劉備聽到諸葛亮和群臣的話,有點猶豫不決了!恰恰在這時候,張飛的部將範疆和張達叛變,殺了張飛投奔了東吳。這時劉備是徹底的失去了理智,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了,決定舉全國之兵討伐東吳。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事情的經過:

    關羽、張飛被殺後,劉備被怒火燒昏了頭腦,根本聽不進去任和反對的意見。讓諸葛亮留下輔佐太子劉禪,命令年輕的將領吳班、馮刁為前部先鋒,他親自率領蜀國號稱75萬大軍(正史記載十多萬軍隊),討伐東吳。前頭軍隊很快就攻佔了巫縣(現在的巫山)、姊歸(現在的湖北姊歸)。

    孫權知道劉備親自率領幾十萬大軍來討伐東吳的訊息後,很後悔自己當初的舉動,於是就派出使者去向劉備求和,劉備是堅決的不答應。如果這時的劉備理智些,掌握好火候,不但名義上替關羽、張飛報了仇,還把失去的荊州也能討要回了。應該見好就收,可是劉備野心太大,非得要消滅東吳。

    孫權沒有辦法,只能和劉備拼個你死我活、魚死網破了。他命陸遜為大都督,率領5萬大軍迎戰。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正旺,而且軍隊是自己的多倍,於是就堅守要塞不出戰。

    劉備的軍隊從巫縣到夷陵,一路上設了近百座大營,又用樹木編成柵欄將這些大營連線起來,前後近百里。

    劉備的軍隊是天天在陸遜的要塞前罵戰,陸遜就是死守不出戰。兩軍在夷陵相持了半年之久。時值酷暑難耐的伏天,蜀軍是人困馬乏,不管怎麼叫罵,東吳的軍隊就是不迎戰,於是蜀軍都放了警惕。

    劉備是幾乎全軍覆滅,蜀國的元氣大傷,不久劉備在白帝城是又氣又恨又後悔,是毒火攻心,不久就死了。這就是三國曆史上的"夷陵之戰"。

  • 7 # 四季文史

    三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一段風雲詭譎的戰略融合期。期間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魏蜀吳三國之間的勢力此消彼長,為此也上演了很多精彩的明暗對決。

    正史中對於諸葛亮是否勸阻劉備伐吳沒有明確記載。但我認為,對於劉備伐吳,諸葛亮不是沒有勸阻,而是不可勸阻,或者說不宜勸阻。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能勸阻劉備伐吳呢?在筆者看來,有3個原因:

    首先,從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來說

    早在隆中之時,劉備就被諸葛亮“三分天下”的預判欽佩不已,甚至於說,諸葛亮說出了劉備自己未曾說出的心中抱負,為此,劉備“甘拜下風”,不顧“三顧茅廬”曲身之心意,勢必要請臥龍出山輔佐身邊。自此以後,在三分天下的戰場上,君臣二人不分你我,共圖興蜀大業。

    縱觀當時割據勢力,諸葛亮把目光投向了孫權,變成了蜀吳聯盟的使臣和代言人。 伐吳之前,諸葛亮已是國之重臣,除了確實要保障後方、準備軍需之外,他也是“孫劉聯盟”的締造者,而且其兄諸葛瑾一直在孫權帳下位居要職,對於諸葛亮這一尷尬處境來說,即便孫權已經破盟斬將、臣服曹魏,但諸葛亮都不宜勸阻,因為他不能打自己的臉。

    其次,從劉備所處的特殊時期來說

    孫權對於諸葛瑾這張牌打得出神入化,傻子都可以看出,孫權是為了掣肘諸葛亮乃至達到鉗制蜀漢的目的。

    熟讀三國可以看出,每當蜀吳出現分歧裂痕時,孫權都會派諸葛瑾充當使者。如劉備攻陷益州後,出面討要荊州的是諸葛瑾;“湘水之盟”中分荊州,劉備讓出長沙、桂陽兩郡時,吳國使者是諸葛瑾;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後,參與刺殺兄弟關羽的還是諸葛瑾,哪怕劉備準備興復仇之師為二弟關羽報仇時,出面送達罷兵建議書的仍然是諸葛瑾。

    再次,從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來說

    由此看來,這次劉備伐吳的決策中,不光諸葛亮預測到戰爭的不利,劉備或許也早已做好失敗的打算,但為了權衡局勢和帳下人心,也為了緩和國中關係,保護一些人免受侵害,劉備不得不邁出這一步。

  • 8 # 秀糖影視推薦

    讀一樣的三國,領悟不一樣的人生,說起劉備這一生最大的錯誤來,莫過於是率軍東征,導致火燒連營使得20年來辛苦積攢的家業全都付之一炬,而事後諸葛亮也感慨“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不令東行,就復東行,不必傾危矣”可以看出法正在劉備和諸葛亮眼中的重要地位,那麼問題來了,以諸葛亮的才能,為什麼要把勸阻劉備東征的使命寄託在早已經死去的法正身上呢?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為了給關羽張飛報仇,意氣用事,率領70萬大軍東征孫權,足矣媲美當年曹操揮師赤壁了,當時的趙雲曾經極力勸阻劉備“當今國賊仍是曹魏,可先圖大業後在找東吳算賬”而素來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著稱的諸葛亮卻選擇了沉默,我們可以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目標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不贊同劉備東征的,可他為什麼選擇沉默,因此我做出了以下猜測。

    一.為求自保

    熟讀三國的朋友們知道,演義中的諸葛亮對劉備安漢興劉的霸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在正史中,在劉備死後才縱覽軍政要務,也就是說,他除了提出《隆中對》的戰略方針,以及在荊州時提議吞併琮之外,很少插手軍務,或許他早已經認清了自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也只是個管家,因此也從不忤逆劉備,轉心做好本職工作才能得到劉備真正的信任。

    二.諸葛亮忽略了東征的隱患

    除了第一點之外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諸葛亮沒有意識到劉備東征會引來多麼可怕的後果,甚至諸葛亮也可能是鼓勵劉備東征的一份子,畢竟《隆中對》相當於諸葛亮對劉氏集團的技術入股,而實施條件就是手握荊益二州,所以,諸葛亮對於東征一事可能比劉備還要積極,為了《隆中對》的實現,他更不可能勸阻劉備了。

    至於前文演義中摘要的法正若在云云,那全是馬後炮,法正一個益州派都能勸說的動劉備他諸葛亮一個老資歷的謀士能勸說不動麼?所以,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應該是“法正若在,一定能察覺隱患,隨後加以勸阻,從而減少損失。”

    那麼經過分析後得出的這兩條結論為:一,諸葛亮明哲保身,知道勸不住,所以保持沉默。二,諸葛亮也是策劃東征的人之一,對此你認為哪一種更可能呢?除此之外是否還有這兩種之外的第三種可能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參與討論

  • 9 # 神舟一號船長

    1、此時的劉備已奪取巴蜀,拿下漢中,大敗曹操,自己又稱帝,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心態已經完全發生變化,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不可一世的姿態自居。關羽又剛被東吳所殺,東吳剛好觸了這個黴頭,肯定拿東吳開刀立威,兄弟關羽也象徵著他自己,諸葛亮再怎麼勸此時的劉備也是聽不進去的;

    2、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從三顧茅廬到他們掛掉對諸葛亮至始至終都是不服,只不過諸葛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一次次神機妙的勝利算鎮住了他們的不服,但是不服的種子也在長大。

    最典型的就是關羽被諸葛亮設計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雖然是諸葛亮故意要放曹操擔心曹操舊部報復,但是讓關羽頂了沒有殺曹操的所有雷,有劉備這邊所有將士的失望,還有東吳追責劉備合作的不給力。

    這一件事劉備就很清楚的看到關羽和諸葛亮他們兩個是對立的,甚至可以理解為有過節,有仇。劉備肯定認為諸葛亮根本不會在乎一個關羽的死活,諸葛亮越勸他不要打孫權,他就對諸葛亮越有意見,諸葛亮明白劉備的心思後知道如果再勸就會君臣不和,劉備就會對他有很大意見,勸到一定程度就不在堅持了。

    3、劉備打東吳還有一個他本身的條件限制,他自己已經63了,在當時的年代能活50歲的都不多,他自己都已經感覺活不長了,急切希望像劉邦一樣建功立業。人的地位和權利大了,就不想再聽別人的話了,劉備在攻下巴蜀之前全部的軍機事務都由諸葛亮全權負責,眼前精兵猛將上百萬,這麼強大的實力他認為只要是個正常人帶領肯定也能滅孫權,何況他也打了半輩子的仗,這種好事肯定優先自己來啊,想辦法也得把諸葛亮晾在一邊,後面劉備自然也沒帶諸葛亮去打東吳。

  • 10 # 愛妮品歷史

    諸葛亮當時是蜀漢的丞相、錄尚書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身為蜀漢重臣,東征這麼大的一個事情,諸葛亮為何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發表意見呢?諸葛亮說只有法正能夠制止劉備東征的那句話,透露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劉備當時並不信任諸葛亮,對此諸葛亮非常明白,所以他才保持沉默!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因素也非常重要,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在東吳做官,是孫權的親信。呂蒙死後,孫權乾脆任命諸葛瑾為南郡太守,鎮守荊州。諸葛瑾還奉命給劉備寫了一封信,勸說他不要東征,這更讓諸葛亮更無法說話。假說諸葛亮此時也出面勸阻,劉備很可能認為諸葛兩兄弟串通一氣。

    諸葛亮是何等的聰明,對於這些事情他非常清楚!所以在當時,諸葛亮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保持沉默,什麼都不說,既不出面勸阻,也不極力贊成,凡事都是陛下您說了算,臣照辦就是了。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後,劉備一病不起,但他的頭腦卻清醒了過來,他明白諸葛亮才是最值得託付的人,所以才有了白帝城託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窮可以讓人卑微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