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九話詩

    “隱居”是古代文人一種避世的生活態度,表明了自己對政治生活選擇。注意,不是誰,跑到一座山上去生活都叫隱居的,那得是士人,是讀書人。為什麼這麼說?

    儒家有“學而優則仕”,學得好,就去做官。那麼,學而優不仕是什麼?學而優不仕才是隱。所以,隱居的人,一般指有才華、有德行卻沒有選擇“居廟堂之高”的那一群人。不學而隱,那叫漁樵,那叫獵戶。

    由於真正的隱者太有名了,生活太讓人嚮往了,比如陶淵明,比如王維,他們留下的詩文,給後人描繪了美好的生活畫卷,給人們留下了攀登了精神高度,後來隱居就慢慢變成了很多人追求的人生情懷。

    在這種情懷的影響下,隱居就成了一種時尚,一種表明自己生活態度的工具,於是,就有了一批真正的“隱士”。然而,由於他們真的安於隱逸生活,沒有參與國家建設,那麼正史自然很少留下他們的名字,也就不能為人所熟知。

    私以為最有名的並且留下傳說的一位,就是許由了。

    他是上古的賢人,品格端方,卓有才能,堯曾經多次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後來,堯想禪讓傳位給他,許由固辭不受,到箕山隱居去了。

    至於,為什麼後來的人要隱居在終南山,這都要從唐代肇事開端的一個人說起。

    這個人叫盧藏用,有些學問,中了進士後,沒能被重用,就和他哥哥一起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等待被朝廷徵召,結果真被他等著了,得了個左拾遺的官。要知道,後來詩聖杜甫也恪盡職守地做過左拾遺這個官。於是盧藏用自此官運亨通,他得官的事蹟也被稱為“終南捷徑”,被人們口口相傳。

    這麼一傳,大家就發現,終南山真是個好地方,風景秀麗,十分宜居,離政治中心長安很近,達官顯貴們又常常來郊遊。假如在這裡隱居,還真是又有隱士之名,又能得入朝為官之利。於是,就出現了一大波隱居終南山而求官的“假隱士”。

    當然,是不是在終南山“隱居”的全是“假隱士”?那也未必。

    王維的輞川別業就在終南山,他在那裡寫下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些畫面至今讓我們嚮往。他半官半隱的生活也與他在安史之亂中的“失足”有關,不可以不說是無奈之舉。

    寫到這裡再看題主的問題:對許多人隱居終南山有什麼看法?個人認為:

    1.普通人上山,農家生活,在哪裡都一樣。

    2.文人隱居,學而優不仕,高潔志趣,自得其樂。

    3.文人隱居,終南捷徑,沽名釣譽,為人不齒。

    其實,早在南北朝時期,孔稚圭在《北山移文》中,就對那些偽裝隱居以求利祿的文人毫不留情地諷刺,沒有道理今天我們還為假隱士一曲高歌。

    我是十九,愛詩好酒。

    關注點評,共話詩酒。

  • 2 # 編號七

    你好!

    首先,我說明下我是有隱逸情節的人,也崇尚道教,但我並不贊同隱居終南山。

    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大隱隱於市”,我認為這是人自身修為達到了更高級別的心態反應。在唐代,有很多文人隱居終南山,當時終南山就是隱居聖地了。那麼我曾聽說過一個說法叫終南捷徑,什麼意思呢?因為終南山離當時的首都長安很近,文人們為了想做官,隱居於此,明面上是隱居,實際上是透著若有若無的資訊給皇上,讓他知道自己的存在。

    我們看一些金庸武俠,有個現象,比較初級時追求鋒利的兵器,到了後面經過了一些人生挫折,用到的兵器是沉重且鈍的兵器,到了最終,成為了宗師大家後,可能就用一根楊柳枝作為兵器了,做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了。其實,這是藉助於所用的兵器代表了這個人物境界的昇華。也何嘗不映襯出我們每一個人,自身修為的提高和昇華所展現的狀態呢?

    故此,我認為,怎樣的環境,藉助怎樣的工具,方法並不太過於重要,過於注重這些,往往容易使人流於表面。而人生處處是學問,遇到的每件事處理起來,也就是修行。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時時警醒自己,眼觀口,口問心,做著自身的旁觀者,認真檢視自己的言行,在每一次的失敗中,有沒有收穫經驗,在被社會和他人損害時,是以牙還牙,刷低底線,還是調整心態,讓負面的事情導向正面,對人生的領悟,有所提高。這些是我們存在於世,生而為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情況都可以自己向內心找尋的東西。我以為,這樣就是修行,而身在何處,已不那麼重要。

  • 3 # 曼陀羅Mandala

    相信對於去過終南山的朋友們

    最直觀的感受即是看到終南山上

    有著許許多多的小屋

    散落在那參差不齊的山脊上

    數千年來

    信仰佛教的信徒們

    追求真理的求道者

    不辭辛苦來到這裡

    便是想要尋得

    那遠離塵世的一抹寧靜

    隨著現代化程序的推進

    人們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之餘

    越來越多的人

    選擇聽從自己內心的指引

    尋求自己內心的答案

    於是“終南山”

    便吸引了許許多多前來

    求道、問道、隱居、閉關之人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簡稱南山,是“道文化” 、“佛文化”、“鍾馗文化”、“財神文化”的發祥聖地。

    終南山位於秦嶺山脈中段,西起陝西眉縣,東至藍田縣,主峰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境內,海拔2604米,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誌。

    ○ 終南山的人文歷史

    就只為做個隱士?

    也許因為終南山的名氣實在太大,使得終南山歷代多出隱士。據統計,距今約有五千餘人在此隱居生活過。

    知名隱士有:西域高僧鳩摩羅什、曇摩流支、那崛多,藥王孫思邈,華嚴初祖杜順法師,詩佛王維,天子之師王九思。除此之外,還有諸多高僧如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觀等人。

    就佛家而言,南朝梁代以後的僧人有曇相、法藏(北周隋唐間之法藏,葬雲際寺),僧照,靜藏、道刪、法應,等人隱居於終南。

    選擇到終南山隱居?

    通常選擇隱居的人士,可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一、功成名就後,為心靈尋求更好的寄託,也為自己找個修身養性之所。

    二、在現實生活中遭遇了一些挫折、困境,從而選擇到山間林野中以獲得暫時或長久的清淨。

    三、看透塵世的文人雅士,像陶淵明、王維一般追求放歸山野的人生境界。

    無論這些隱士是以何種原因而選擇隱居,小編對於隱士們的這一決定都著實敬佩。因為說放下容易,而真去做,並做到了,著實不易。

    虛雲老和尚一生雲水不住,足跡遍及天下,但他對終南山的感情卻十分深厚。他曾三次入陝,其中兩次在終南山中隱修。在他對弟子的開示中,層多次提到終南山對佛教的影響,及他在終南山隱修的經歷。

    老和尚118歲時,於雲居山真如寺傳戒時對眾戒子開示時說:“少年就想住茅蓬。放下萬緣。偷安度日。結果還是放不下。逃不掉因果。庚子年隨光緒皇帝到陝西。嫌市朝太煩。故第二之又上終南。到嘉五臺結廬。改名隱跡。把茅蘆弄好。以為可以安居不動了。但因果不由你。還是隱不住。”

    多年之後,虛雲老和尚在回憶起於終南山中隱修的經歷,仍然說其對自己“甚有饒益”。他曾對弟子開示關於文殊菩薩和終南山的典故:“華嚴初祖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化身。有弟子親近很久。不知他的偉大。一日告假要朝五臺山禮文殊去。”

    師贈以偈曰:“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弟子不會意。及至五臺山腳,見一老人。謂之曰:“文殊今在終南山?”老人答:“文殊,杜順和尚是也。”弟子趨歸,師已於十一月十五日坐亡。至今關中於是日作文殊忌齋。

    隱居是時代的產物,也是人心的昇華。

    看完文章,你是否也想去終南山小小隱居一下?別急,小編建議,雖然你抱有一腔熱血,但如若能耐得住寂寞與嚴寒,暫且還可嘗試。不然就“秋山落日清泉,柴扉茅舍暮天,籬笆涼亭溫盞。竹風任運,一點詩心人閒”,旅個遊、散散心就回吧。

  • 4 # 老祖宗的智慧

    首先表明筆者的觀點,隱居終南山這件事情,筆者持反對的態度。

    現在的終南山,和以前隱居終南山修行的終南山,區別太大了。現在的終南山,充滿了紅塵中的商業氣息,據筆者瞭解到情況是,真正隱居修行的人士,因為受到這樣的商業衝擊,已經向更深處的深山遷徙了。

    筆者再告訴你一個資訊,這些所謂真正隱居修行的人士,試問,又有幾人掌握了真正的修行方法?

    實際上,筆者真誠地告訴你,如果你想要修行的話,在終南山結廬修行,不是必要條件,更不是充分條件。什麼意思呢?

    中國有一句古語,叫做大隱於市。

    紅塵是煉心之所,如果在紅塵中,你能夠讓你的心,不隨波逐流的話,這才叫真修行。

    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就算是你在終南山結廬修行了,你那顆紅塵之心始終寧靜不下來,有什麼用呢?

    環境是可以改變人,終南山的環境也同樣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心境,但是,在你做出這個抉擇的時候,你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評判一下你自己的內心。你的內心真的會由於你在終南山這個環境就會變得寧靜嗎?

    這才是重點。

    想做一名隱士,或者想做隱士所做的事情,不是一時頭腦發熱,說幹就幹的事情。

    筆者的建議是,對於一般人而言,過好屬於自己的這一生,照顧好你需要照顧好的人,平平淡淡,安安穩穩,就可以了。

    如果你特別對隱士的生活感興趣,筆者建議你過完人生的53歲之後在付諸行動。

    原因是,如果過了這個年齡,你仍然有這個想法的話,冥冥中,似乎你真的有這個機緣去做這樣的事情。

  • 5 # 放歡喜

    古人說:小道隱於野,大道隱於朝。

    修行二字,得有錢有閒。

    你去隱居了,你老婆孩子怎麼辦?孩子要上學,要消費,要補課,你去隱居?

    你去隱居了,你的雙親怎麼辦?你這個修行人,沒有聽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嗎?就是說你隱居可以,怎麼也得給雙親每月1000的零花錢吧。

    什麼?都做不到?還得老婆、父母貼補你?

    哎呀,你慚愧不慚愧,幾尺的漢子,在最應該為家人做貢獻的時候,卻跑去了隱居。

    我不反對修行,也不反對隱居,是好事,只是為老婆孩子留一套房子,備足孩子的上學費用,備足父母的養老錢,你可以閒雲野鶴,想去哪裡去哪裡!

    說句真心話,你是個窮人的話,住在北京也等於是住在終南山;如果你是個富人,就是在終南山,也好似在北京。

    修行,在心,不在山

  • 6 # 心誠3

    我們中國其實真的十分自由,各式其適,只要不違法,亦沒有人管你幹什麼!至於修道為個人之所為,當然世間上有雖要才有人造,沒什麼不妥之處!

  • 7 # 牟志法918

    其實終南山之修只是在形而上學的修行!其實一切修行於心!最高階之修!修於世!終南山中修只是自我封閉於清靜!只是在排除外力干擾!是自己無法駕馭自我於世界的紛擾!是修行的低階狀態的表現!心欲靜而風不止!最終最難關,於在周邊人的不同思想認智理念勸導下!如何能維持始終如一的定力!一一一思想者!愚人釋道!

  • 8 # 獨狼思語

    很多人選擇隱居終南山的現象,折射出一個社會問題。也就是由於社會中競爭激烈,有很多人在江湖中折戈沉沙,或逃避某些現實,或在生活中心灰意冷而選擇去隱居!雖然這種選擇無可厚非,但本人還是不贊同這種消極的人生態度的。古語說小隱於山林而大隱於市。如果隱居是修行心態,生活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又何苦去終南山這寒苦之地呢!

  • 9 # 老頑童四公

    為了脫利塵世,

    隱居山林!

    採菊東籬下……!!!

    有的是等待時機!

    姜子牙渭水垂釣……!!!

    孔明,劉備三顧茅蘆!!!

  • 10 # 舟慶華

    隱居終南山,有足夠資本可以。否則,一天也呆不下去。

    清涼五臺山上,那些出家人,一天的功課排滿。

    練身、讀書。兩大日常,量大苦大。

    鍛鍊,一百一千個俯臥撐,見他們大汗淋漓。

    讀書,古文經典,醫學類,心理類,經書等等。

    隱居可以啊,除了出家人。你隱居,可以耕讀。選擇好了嗎?

    只要你耐住寂寞。

    隱士,一般象那些有才幹的人,在古代,不滿當朝權貴,憤而隱去。

    你無端無故的做隱者。為那般。

    沒有重大貢獻或滿腹經綸,造福於

    社會,隱於深山,招搖鬧市。

    一個理。

  • 11 # 南村群童701

    隱居,在春秋戰國即有。如介子推。別人請他出山任高官,他不僅不去,還用溪水洗耳,說聽到了“髒話”。這叫“洗耳拒聽”。後來,為了讓他下山,來人放火燒山,結果他被燒死也不願下山。為了遵崇介子推,當局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火。這就是後來流行的寒食節。隱居之盛在漢末。在陝西境內的終南山作為隱居勝地可能已有2000年。最早應該是避戰禍。山中的動植物能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存條件。至魏晉,一些煩透紅塵的賢達文人開始進入。因時局動盪,人才稀缺,他們中的部分高人又被邀入世。久而成例:“山中高人”。唐朝甚至誕生了“終南捷徑”一詞。想入世當官,就先去終南隱居。隱那麼一你兩年,就會有人來請你出山當官。比寫詩和科舉更容易。唐朝很多大詩人走過或試圖走這條終南捷徑。今人隱終南,已不算捷徑,可能就是因終南山名氣大。至於能隱多久,不得而知。

  • 12 # 人在旅Tiguan天下

    隱居終南山和移居五指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隱居終南山,這個“隱”字就代表“隱藏”“躲避”“隔離”“入關”之嫌,大都是人生不順利,都有這樣那樣的煩心事,一時又不知道怎樣脫離苦海,就想到了出家。一旦隱居出家,就很難還俗,更不能有兒女情長,或心懷不軌的事,只能一心向善,誦經修行,練武強身。無聊以及苦和累,都是為了讓痛苦的內心逐漸平靜下來,達到看破紅塵,修心養性,遠離煩惱,一心向善的目的。

    2,東南區域有很多己婚男人不管老少,都有出家當和尚的習慣,他們平時在家務農持家,一到節假日,就去寺廟裡當和尚,做些唸經,燒香,練武,算卦等活技,掙得錢比務農多多了,真是出家,持家兩不誤,因為他們沒幹違法的事,國家也沒有特意阻止他們的行為。

    3,移居五指山,是因為五指山的空氣好,風景優美,房價物價都很低,人的心情舒暢,沒有煩惱之事,一般人都能接受,雖沒有“出家”的想法,卻達到了修身養性的目的。

  • 13 # 陽夏一閒

    所謂隱居,就是藏其身,匿其名,於一愜意之處修身養性,自食其力,淡然度日。然而,縱觀古來隱者,有真隱,有假隱。真隱者,確是隱身遁形,在歷史上跡沒無聞。假隱者,不過借隱居之名沽名釣譽,退一步是為了更大進步,實為一個博取功名富貴的手段而己。這些假隱者唯恐自己的“賢名”不能被達官貴人與聞,一旦機緣巧和,立馬騰達而去。不論真隱假隱,皆為極端自私之人,凡事都從自身角度考慮。即使真心隱者,首先他不考慮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能盡孝於膝下。其次,逃避養育妻子兒女的責任,只為滿足一己私慾。怪誕,腦回路,精神不正常。而曲折迂迴搏取名譽富貴者,也不一定能成為為國為民忠貞耿直的幹臣。因此,所謂隱居者,不過社會的畸形產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短而有趣的故事或者情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