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們一生下來就好像掉在了蜜罐裡,吃飯時爺爺奶奶還要追著跑著喂,那待遇就是家裡的小皇帝啊,給六零後的更媽們比起來簡直是天上地下,那時一年到頭吃的都是粗糧,而吃的最多的就是玉米麵和紅薯,葷性兒就更別提了,能煎個荷包蛋吃就覺得幸福到了極點。只有到了過年才能吃上餃子和白麵饅頭,過年時生產隊裡也會殺些豬分給社員們過年,所以,家家戶戶早就盼著分豬肉了。石家莊轄縣都有過年吃大鍋菜的習俗,分回來的肉除了剁點肉餡三十、初一和破五吃頓餃子,剩下的就煮了用來熬大鍋菜了,熬大鍋菜自然離不開粉條和豆腐,所以,除了分肉,那時大量種植紅薯,每個生產隊都會加工粉條年終分給社員們,豆腐都是自家做,記得媽媽不會點豆腐,每到這時都要把舅舅請來用滷水點豆腐,點好的豆腐盛到能濾水的容器裡,用白布包上壓上一塊石頭,第二天水都濾出去了,豆腐也變硬了,媽媽把豆腐打成方,再切成一寸左右的方塊用油燒了,這個正月熬菜時都會放些進去。
三十這天,早晨起來就開始忙碌了,屋裡院裡還有門口衚衕裡都要撒上水打掃的乾乾淨淨,中午飯沒什麼講究。自然是隨便吃點,下午媽媽和爸爸會準備除夕和大年初一的餃子餡,另外忙了一年了,媽媽也會準備幾個菜,請幾個鄉親晚上吃過餃子後到家裡來小酌幾杯。
黃昏時,家家戶戶的上方都飄起了嫋嫋的炊煙,開始下鍋煮餃子,此時的小村莊除了偶爾會有零星的鞭炮聲傳來,是那樣的祥和,而整個空氣裡瀰漫的都是柴火和餃子的香氣。初一中午家家戶戶都會熬大鍋菜,煮好的肉切成厚一點的片,炒制上色後加蔥薑蒜等調料和水小火慢燉著,另起鍋加油、蔥薑蒜熗鍋把大白菜略炒下,加入燒好的豆腐、粉條、海帶和燉好的紅燒肉再一起燒製,莊裡人都叫它熬,也可以加泡好的幹香菇,由於肉是燉好的,所以一般燉煮到菜軟、粉條晶瑩透亮,菜汁收的也差不多就行了,就著白白筋道的大饅頭吃,熱熱乎乎的好香啊,那時的最大願望就是希望天天都能吃到這熬菜。另外,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炸些肉丸子,所以媽媽還要往鍋里加點丸子一起燉,丸子吸收了熬菜裡的湯汁更有味道。這就是更媽我小時候心心念唸的美食啊。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倒過來了,玉米麵和紅薯反倒成了新寵,過去心心念唸的美食也永遠停留在了記憶裡,卻再也吃不出過去過年的味道,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更媽我一樣,也是這感覺。
如今的孩子們一生下來就好像掉在了蜜罐裡,吃飯時爺爺奶奶還要追著跑著喂,那待遇就是家裡的小皇帝啊,給六零後的更媽們比起來簡直是天上地下,那時一年到頭吃的都是粗糧,而吃的最多的就是玉米麵和紅薯,葷性兒就更別提了,能煎個荷包蛋吃就覺得幸福到了極點。只有到了過年才能吃上餃子和白麵饅頭,過年時生產隊裡也會殺些豬分給社員們過年,所以,家家戶戶早就盼著分豬肉了。石家莊轄縣都有過年吃大鍋菜的習俗,分回來的肉除了剁點肉餡三十、初一和破五吃頓餃子,剩下的就煮了用來熬大鍋菜了,熬大鍋菜自然離不開粉條和豆腐,所以,除了分肉,那時大量種植紅薯,每個生產隊都會加工粉條年終分給社員們,豆腐都是自家做,記得媽媽不會點豆腐,每到這時都要把舅舅請來用滷水點豆腐,點好的豆腐盛到能濾水的容器裡,用白布包上壓上一塊石頭,第二天水都濾出去了,豆腐也變硬了,媽媽把豆腐打成方,再切成一寸左右的方塊用油燒了,這個正月熬菜時都會放些進去。
三十這天,早晨起來就開始忙碌了,屋裡院裡還有門口衚衕裡都要撒上水打掃的乾乾淨淨,中午飯沒什麼講究。自然是隨便吃點,下午媽媽和爸爸會準備除夕和大年初一的餃子餡,另外忙了一年了,媽媽也會準備幾個菜,請幾個鄉親晚上吃過餃子後到家裡來小酌幾杯。
黃昏時,家家戶戶的上方都飄起了嫋嫋的炊煙,開始下鍋煮餃子,此時的小村莊除了偶爾會有零星的鞭炮聲傳來,是那樣的祥和,而整個空氣裡瀰漫的都是柴火和餃子的香氣。初一中午家家戶戶都會熬大鍋菜,煮好的肉切成厚一點的片,炒制上色後加蔥薑蒜等調料和水小火慢燉著,另起鍋加油、蔥薑蒜熗鍋把大白菜略炒下,加入燒好的豆腐、粉條、海帶和燉好的紅燒肉再一起燒製,莊裡人都叫它熬,也可以加泡好的幹香菇,由於肉是燉好的,所以一般燉煮到菜軟、粉條晶瑩透亮,菜汁收的也差不多就行了,就著白白筋道的大饅頭吃,熱熱乎乎的好香啊,那時的最大願望就是希望天天都能吃到這熬菜。另外,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炸些肉丸子,所以媽媽還要往鍋里加點丸子一起燉,丸子吸收了熬菜裡的湯汁更有味道。這就是更媽我小時候心心念唸的美食啊。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倒過來了,玉米麵和紅薯反倒成了新寵,過去心心念唸的美食也永遠停留在了記憶裡,卻再也吃不出過去過年的味道,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更媽我一樣,也是這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