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野論史

    絕大部分都能造,極個別的不能造,也不是技術原因,而是因為製造技藝失傳,不能按古代的條件復原而已。還有一部分沒有實物,只有記載,而古人記載的手法帶有誇張性,所以我們造不出來。

    舉兩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1;司南,就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方形的盤子上,一個勺子,這個圖形幾乎華人都知道,但是現實很殘酷,這東西至今按古代的方法根本造不出來,原因就是天然磁石磁力太小,製成的勺子在銅盤上根本不動,微弱的磁力無法克服底部的摩擦力。王振鐸先生的復原物為鎢鋼在人工電磁場中磁化,這在兩千多年前是無法辦到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已不再展出司南的模型。

    有人懷疑是現代人不如古代人厲害,造不出來。但是仔細閱讀史料就會發現,我們看到的這種司南,可能是臆造品,因為古文獻描述較為含糊,用北斗來解釋更合理,北斗形如勺子,勺柄可以指向。有些古籍中的司南,則是指指南車。指南針應該在唐宋時期形成的雛形,最早用於堪輿,航海羅盤最早不過宋代。但中國是指南針的發源地是沒有正義的,但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發明的,現在造不出來,不是技術原因。

    2;素紗襌衣,馬王堆出土的素紗襌衣,衣長128釐米,通袖長195釐米,袖口寬29釐米,腰寬48釐米,下襬寬49釐米,共用料約2.6平方米。整件素紗襌衣分量僅49克,不足一兩。除去袖口和領口部分,其餘重25克左右。湖南省博物館曾委託某研究所複製素紗襌衣,但成品出來後,重量卻超過了80克。經過仔細研究發現,現在飼養的蠶,體型肥大,經過四次蛻皮才吐絲結繭,蠶食很粗,造不出古代那種超輕衣服。而古代飼養的是三齡蠶,蛻皮三次結繭,蠶絲很細。所以我們用現代蠶絲仿造不出來,後來經過不懈努力,找到三齡蠶,再給與特殊的餵養,使仿造品幾乎和出土的真品重量接近。而這一過程,整整經歷了十三年。

    文物仿製不但要求外形完全一樣,而且要求工藝也一樣,這才體現出文物的內涵,才能讓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古人的工藝水平。被描述得神乎其神的清代蚩尤環,如果用現代技術,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古人是怎造的,讓我們來複原,那難度就大了。但這並不等於說古代人就比我們聰明,因為我們的現代科技手段比他們要高很多,製造的東西精密度也高很多。不能復原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和是否聰明關係不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找一個護士女朋友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