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天大有良

    家庭教育是每個父母必不可少的一項功課。孩子暴露的很多問題,從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父母的教育不當。首先父母跟孩子打交道說話辦事要有耐心,要學會方式方法,不能不耐煩,沒有耐心,覺得大人說什麼孩子就應該聽進去立馬執行做到。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的更多的是引導,如果他能像大人一樣的接收明白事理,他就不會是個孩子。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的都會有不同的心態,逆反期從小就會有,家長應該多去學習瞭解孩子每個時期會出現的問題,父母應該怎樣與孩子溝通,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家長往往忽視這一點。早知道,做好父母,才能教好孩子。父母都忽視家庭教育的學習,怎麼教孩子?

  • 2 # 破繭成材

    就如皮克斯的《包寶寶》那樣,短短几分鐘的影片裡,母親給予包寶寶的愛過於沉重,孩子是承受不起的,母親給予包寶寶寧願吃掉也不願放手的愛,這樣的情況下,和孩子的溝通必定是強制的,控制性的對話方式,這樣的親子關係必定是對抗的,而不是和諧的。

    對於孩子的培養,對孩子的愛,不同於其他感情,我們培養孩子的根本和目標是為了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是一種送出去的愛。而不是佔有和控制。明白了這樣的根本,父母對待的就是一個獨立的孩子,他會犯錯,會困惑,會不解,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他,點撥他走上對的路,其他的事情,讓他去面對。

    良好而健康的親子關係,是彼此心在一起,但互相是獨立的,我理解你的不易,你也成全我的自由快樂!

  • 3 # 蠟筆小新已不新

    孩子在小的時候無論處於怎樣的環境,首先我們要放低身姿蹲下來和孩子交流,即便是孩子犯錯了也要用緩和的口氣說話可以詢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做錯了應該怎麼辦,以後怎麼做,千萬不要對著孩子大吼大叫。當孩子在寫作業時我們可以一起學習,一起討論問題,最好不要玩手機或者看電視。當孩子12歲以後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給他權利,放手讓他自己做決定。有什麼事情可以商量不能實行父母的專橫霸道行為,將來我們要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相處的!

  • 4 # 魔都考拉

    分階段,因材施教。不同階段,表達的主旨不同。這裡面的學問非一字一句可以講明白,建議網上查查育兒專家們怎麼說

  • 5 # 安心育兒育己

    很多父母說:,“我家的孩子越說越不聽,都不知道怎麼辦呢?跟他說不要這麼做,不要這麼做,可他就是偏要這麼做。”

    世上沒有熊孩子,只有錯誤的育兒方式,而一切育兒方式的起點就在於我們如何和孩子正確的溝通。

    父母該怎樣對孩子說話,才算是正確的說話方式呢:

    一:多用描述性語言,少用批評判性語言

    兒子五歲多,精力特別旺盛,是探索欲特別強的階段,他願意參與和我一起做很多事情。

    比如和我一起學做飯,疊衣服,冬天嘗試自己穿脫衣服等等。

    但很多時候我一轉身就發現畫風突然變了,本來應該放進垃圾桶裡的擦過嘴巴的餐巾紙被孩子隨手就扔在地上,吃過的果皮和果核也桌上和地上到處都是,一轉眼整盒餐巾紙全部被抽出來扔的滿地都是。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大聲的說:你怎麼能這樣,把紙巾都拿出來到處扔,而且還弄得到處都是垃圾。

    大部分情況下,我說完這些兒子並不會停止他的動作,只是會拿眼鏡瞟我一眼,繼續扔,有時我說這些話時他瞟都不瞟我接著仍。

    有一次類似的情況又發生了,我沒有急著說話,而是先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然後平靜的說:這些紙巾在地上,擋住了,我們都不能好好走路了,這樣不好。

    這次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孩子聽完後不僅停下來沒繼續仍了,還慢慢開始撿之前仍的了。

    孩子其實是願意合作的,只不過很多時候我們批評溝通的情緒影響到了他們,讓他們產生了牴觸。

    我停止了批評孩子的行為,只描述事實,並指出事實可能產生的影響。

    這樣做的好處是當我在描述事情的事實時,我自己的情緒會更加平靜。

    當我情緒平靜的好好說事實時,孩子就願意聽了,孩子願意聽時就更容易解決問題了。

    二:多關注情緒,少給孩子貼標籤

    兒子的自我意識很強,有一次我和奶奶著急帶他出去參加英語活動課,因為趕時間沒有提前告訴他。

    而是直接把他拉到門口幫他穿鞋,他各種不配合,不肯穿鞋還開始踢我,我當時著急脫口而出:你怎麼這麼不乖,不好好穿鞋,怎麼還踢人呢?

    結果孩子繼續一變踢一邊說,我就是不要嘛,不要嘛。沒辦法我只有先站起來。

    這時奶奶蹲下來跟孩子說:我看得出來,你很生氣,你不想出門,但是不可以踢人,更不可以踢媽媽,你踢媽媽,媽媽也會疼的。

    孩子聽後停止了踢的動作也不哭了,但是不理我。我也蹲下來伸出雙手看著他說:你現在很生氣,特別生氣,還是想哭吧,媽媽可以抱抱你嗎?“

    “可以”孩子邊嘟囔邊撲倒我的懷裡說,“媽媽,我想哭”,我說你想哭就在媽媽懷裡哭一會兒吧。

    聽我這麼說,三秒鐘不到,孩子離開我的懷抱說,媽媽我們快點兒出門吧。

    孩子最初的自我形成都是從父母開始的,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給孩子貼上:愛生氣啊,不配合呀,喜歡搗蛋等這些標籤。

    或者老是說:你不聽話,你太不乖了,你不是個好孩子等等這樣不經意的評價,久而久之就可能真的形成孩子的自我認知,對孩子形成負面的影響。

    嚴重的甚至會發展到:因為我不是好孩子,所以我就不聽話呀。

    五歲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能並沒有真的想要給大人們找麻煩。

    很多時候,他們只是無法很好的把握和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而我們面對孩子的一些過激行為,最關鍵的是不要給他們貼上標籤,也不要對他們進行人身攻擊,而是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

    減少一些對孩子的負面評價,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認知,有助於孩子學習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三:用彌補方式替代懲罰語言和行為

    一次家裡來客人了,孩子很開心,就和客人的小朋友一起圍著沙發轉圈圈,一圈又一圈的跑著。

    提醒了幾次孩子們依然在繼續,幾分鐘後孩子跑的過程中把桌上的一杯水帶倒灑到了客人身上。

    我控制住了自己想要批評的情緒,拿著一張紙巾寄給兒子,跟他說,哎呀,你太不小心了,杯子被打翻了,叔叔的衣服都溼了,去幫他擦擦,並和他說對不起,好嗎?

    孩子非常配合的去了,在客人說沒關係不用擦後,孩子沒忘記說,對不起。

    孩子做錯事後我們會發脾氣並批評孩子,這是大部分家長的反應,但這樣孩子就不會真正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若這個時候再罵孩子,孩子的情緒就會更牴觸了。

    不管多調皮的孩子,犯錯後他們都會有羞愧的情緒,而打罵和懲罰這些行為既沒有讓孩子的情緒找到出口,也讓孩子不知道做錯事後具體應該怎麼辦,有些時候會讓孩子表面上虛心接受了,可是屢次累教不改。

    我們正確的做法是需要教會孩子學會如何對自己的錯誤負責,及時提供一些彌補的方式,讓孩子的羞愧的情緒,轉變成正面積極的情緒。

    孩子會認識到我做錯了,但我會為自己的錯誤負責,我正在彌補我犯的錯誤,這樣的行為教育要比口頭懲罰教育深刻有用,也會對孩子今後的生活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作為父母的我們常常會忘記溝通技巧,不僅僅是成人之間,和孩子溝通更需要技巧,而這一切的溝通技巧又都建立在對孩子是個體的尊重和情緒接納的基礎上。

    最近我在重新學習如何說話,如何和兒子說話他才會聽,在這個過程中也反過來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該如何和身邊的人溝通。

    這就是育兒育己,願我們都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愛孩子,就是先學會和他好好說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級沒過,還要繼續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