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李行天下

    注意,這裡是【可安天下】,不是得天下更不是統一天下。

    在三國演義裡這個”安“字用得極妙

    安者定也,最早出自爾雅的解釋,然而安字與天下相結合的時候,安字卻是治理天下使其安定的意思(參考: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水鏡先生在書中前一句提到:天命有歸,龍向天飛,蓋應在將軍也。就是劉備你註定要當皇帝,那麼,言下之意你當了皇帝你要治理國家你就需要有人幫你進行治理。

    2.此二人區別於法正型別的謀臣

    法正出謀劃策進攻打仗的作用比較明顯,但是臥龍鳳雛派他兩出去打仗成麼……成啊。記得龐統之死嗎,其實那就是他唯一一次帶兵去攻城結果中招。以三十六歲的年紀毅然去世,留下一片哀輓之聲。

    五虎都死得死散的散啦,你說還有趙子龍哦,諸葛亮一出祁山第二年子龍也追隨四虎和主公的腳步領便當了啊!

    諸葛亮也不想整天帶著部隊去打仗,前後出師表都是滿滿得在吐槽。但是再不北伐,就真真來不及啦!不然誰樂意跑那麼遠打仗去?他不能在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嗎?尤其諸葛瞻這會兒才生還不滿一歲。

    後來剩下臥龍,臥龍有好好幫主公安天下嗎?那必須的,君不見蜀科編撰得那麼嚴謹,諸葛亮依法治國讓蜀漢在休養生息那幾年裡成為可以與東吳曹魏三足鼎立的存在。

    之後臥龍大家都知道的,秋風五丈原……

    一位鳳雛一位臥龍,他們都死在了戰場上,誠如水鏡所言,他們本應是用來安天下的。

  • 2 # 太極雲飛揚

    《三國演義》是小說。不要把他們當真,真正改變歷史,創造歷史的人不是什麼臥龍、鳳雛。而是人民,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臥龍、鳳雛再怎麼說,也只是兩個人,不是兩個神。

  • 3 # 轉身旳距離911

    雖然臥龍鳳雛雖然是頂尖人才,但是獨木難支,首先用演義話說,大漢氣數已盡,換成現實的說法就是東漢末年百姓日子難過,已經不指望大漢了。其次臥龍鳳雛兩人關係並不算融洽,一山難容二虎,鳳雛時時刻刻想爭功,導致自己身死,而劉備在世時,諸葛並無大權,像樣的仗都沒打過。第三是根本問題,蜀地偏安一隅,人才、士兵、錢糧都跟不上,幸好有諸葛的貨幣政策從全國撈到了不少錢財,但也只能勉強支撐連年北伐。到了三國後期,蜀最大的問題是完全沒有人才,只靠姜維苦苦支撐,還要時刻防著被宦官迫害。劉備雖有仁德之名,但是卻容易記仇,這與曹操的唯才是舉形成了鮮明對比,比如罵遍了曹操祖宗十八代的陳琳,曹操仍然委以重用。得罪了劉備的,基本沒有好下場。伐吳之戰時,堅決反對的諸葛和趙雲基本都被劉備穿了小鞋。所以最終曹操帳下謀士三千,猛將如雲,而劉備麾下謀士和武將屈指可數,馬超和趙雲還被雪藏,最終落得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朝中無能人,讓宦官當道,反觀曹魏,二代三代人才如雨後春筍不絕。後期幾乎是碾壓的局勢。

  • 4 # 梨叔說史

    臥龍、鳳雛,只是兩個人的外號而已,都是誇大之辭。

    《水滸傳》中,有特別牛氣外號的人,多得是,但是,他們的外號牛,不代表本事有多牛。在現實面前,他們一個個地都不堪一擊。反觀那些外號非常普通的人,實力反而非凡。

    在《三國演義》中,擁有最牛外號的就是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其他人都沒什麼名號,但是,比他們四個人厲害的人,多了去了,而且都成了事。這四人當中,只有冢虎司馬懿成了事,因為他會偽裝,行事低調,而且他身處實力最強的魏國。

    臥龍、鳳雛、幼麟,這三人雖然也有本事,但是缺陷太大,臥龍治國可以,行軍打仗不行。鳳雛雖然厲害,但是性格過於急躁。幼麟打仗有幾分能耐,但是,他內政不行,處處受一個宦官的威脅。

    尤其是這三個人,都處在實力最弱小的蜀漢陣營,本事再大,但是,本錢太小。

    蜀漢集團還沒有上市,鳳雛先掛了。

    臥龍好不容易執掌權柄,成為了最大股東,但是,前任大股東留給他的資本太少了。

    幼麟開拓能力強,但是,公司內耗過大,虧損嚴重,他的努力只能補補窟窿。

    另外,這三個人的實力確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他們除了在實力弱小的劉氏集團裡能成為人物,到外曹氏集團、孫氏集團裡,都上得大臺面。

    劉氏集團只是名頭響,打出了他們的名聲而已。

    名聲在外,實力沒那麼厲害。

  • 5 # 歲月如華

    水鏡先生曾說過,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即可安天下。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從此諸葛亮輔佐劉備戰新野取荊州,後草船借箭,聯合孫權,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奠定了蜀漢的地位。

    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我們看天時和地利,當時天下三分,曹操佔據長江以北的黃河流域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建立魏國,物阜民豐,經濟發達。

    孫權以長江為天險,佔據江浙一帶,建立了東吳政權,憑藉魚米之鄉,大力發展經濟,經濟也是很發達的。

    劉備以益州為中心,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發展,建立蜀漢政權,當時這裡地廣人稀,經濟相對落後。要練出能衝破長江天險去攻打東吳的水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去攻打人才濟濟,經濟發達的曹魏政權也不現實,在天時,地利的條件上都限制了劉備去統一天下。

  • 6 # 峰子奇觀

    單說《三國演義》,世外高人水鏡先生:臥龍鳳雛,二者得其一,可安天下。而劉備坐擁三國“兩大奇才”,卻沒能一統天下,峰子哥認為原因:一是天災,二是人禍

    如果把東漢之後三國時代,看作一方巨大牌桌,起初董卓、呂布、丁原、袁紹、袁術、孫堅、曹操等人,都是一派實力玩家,手上有籌碼(軍隊、地盤、錢糧),而最初劉備連上牌桌的資格都沒有。

    結果,十八路諸侯,各懷鬼胎,烏合之眾,聯盟不歡而散。不過此時,劉備攜關羽、張飛等兄弟三人,卻開始正式坐上牌桌。尤其關羽,溫酒斬華雄,個人首秀一鳴驚人!

    最後,牌桌上只剩下三個大BOSS:蜀之劉備、吳之孫權、魏之曹操。

    其實,三家彼此都幹過仗。比如蜀魏之戰,諸葛六出祁山,企圖收復中原,死磕曹魏,無功而返。蜀吳之戰,劉備率70萬大軍,替關羽復仇,夷陵之戰,猛毆東吳,大敗。魏吳之戰,除赤壁大外,孫十萬更是狂懟曹魏,大敗。

    然則,將“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雙雙收入囊中的劉備,最牛時也曾坐擁荊州、益川、漢中等大片地盤,卻並沒有一統三國。

    其實,三國世外高人水鏡先生的話,還有後半句:“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漢數已盡,積弊久之,天時、人心,皆不向劉,非一二強人可以逆轉。打著“光復漢室”旗號的梟雄劉備,雖是適合諸葛亮的明主,但二人皆生不逢時。此為天災,註定悲劇。

    諸葛亮和龐統,臥龍鳳雛放一塊,就是一山二虎,牛人往往誰也不服誰。在大BOSS劉備面前,諸葛亮已為他取得荊州,又有孫劉聯盟之功。

    而他龐統呢,無尺寸之功,目前只是空有其名,而劉備先生長先生短的尊著他,好酒好肉地侍奉著他,也是集團副Quattroporte級待遇。

    結果,立功心切的龐統,出奇計,為劉備取下了西川,功勳卓著,但卻以命喪落鳳坡的慘重代價,結束了劉備“雙軍師”生涯。此為人禍,註定悲劇。

    此外,在三國中,蜀國地盤最狹小、人口也最少,無論戰力還是綜合國力,皆不及地處中原沃野千里的曹魏。這是實力上的硬傷。尤其失荊州後,蜀漢始終偏安一隅。

    與東吳“夷陵之戰”大敗後,更是讓蜀漢國力軍力大損,元氣大傷,再也無力一統三國。加之劉關張、諸葛亮等牛人的死去,蜀漢只能自守蜀中,而坐等被人“收割”。

    一統,回天乏術!三國,皆為他人做嫁衣,被藏於牌桌底的第四者司馬氏“截胡”。何其滑稽啊!

  • 7 # 天淞子

    三國演義劉備有臥龍和鳳雛為什麼沒有統一天?

    1、因為歷史事實(歷史學家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劉備僅僅在三國時期建立了“漢”,即:蜀漢,當時還有孫權的東吳、曹操的曹魏兩個國家,這三個國家基本上覆蓋了漢朝曾經控制的全部國土,其前後時間大約60年(公元220年-公元280年),這個事實或者說這個歷史學家研究得出的歷史事實,是難以更改的,除非你寫作的小說明確說明是一種“戲說”,那麼歷史隨便你改變,可《三國演義》作者還是蠻認真的在寫三國時期的歷史,只不過他將其演義化了、虛構了很多細節、還虛構了很多人物,這沒有人會去質疑這些細節和人物的虛構有多大問題,但基本的歷史事實不能更改,或者說如果作為一部小說的《三國演義》,其內容故事中竟然更改基本的歷史事實,那這本書、這個作者即羅貫中,肯定會被當時的學者就罵臭、罵爛,羅貫中肯定也預料過他如果瞎改八改歷史事實,會有什麼結果,所以他在他的這部《三國演義》裡沒辦法把最後的結果寫成劉備帶領臥龍鳳雛及其蜀漢大軍統一三國。

    3、三國中,劉備自稱是漢朝皇帝劉氏家族的後裔,所以他從一開始打天下包括招攬關羽、張飛、趙雲等等強將、招攬諸葛亮等著名謀士,他的一大絕招就是說明自己的漢朝的正統後裔,他要恢復大漢王朝正統。中中國人,尤其到在明朝時期,文人非常講究正統,漢朝時漢人建立的,而元朝曾經被蒙古人征服中原,所以明朝人打跑蒙古人建立明朝,就自視恢復漢統了,所以明朝文人在寫作這類歷史演義或者說任何牽涉到歷史文字中,漢朝都是中華民族的正統起源。我的意思,羅貫中在寫這部《三國演義》時,毫無疑問對劉備及其建立的蜀漢最有好感,甚至傾注了個人的特別感情,歷史的感情,在個人感情的支配下,小說中對人物的褒貶,當然正面的、正義的詞語和形容都傾注到了劉備及其身邊的人身上了,什麼桃園三結義,而把曹操及其身邊的人往往要麼寫的多麼邪惡、非正義,要麼就馬虎了事、描寫的很單薄,《三國演義》一部小說,幾乎一大半都是在講劉備及其身邊武將和謀士的故事,都寫的很正面,羅貫中肯定寫的有點忘乎所以了,小說創作的水準嘛也弱了一些,所以他在把劉備身邊臥龍鳳雛描寫的如此神乎其神的時候,偏偏沒有考慮到,後代閱讀者可能會發生疑問:擁有如此強大的神一般的謀士,怎麼劉備沒能一統天下?

    ——羅貫中這種寫法有點像現在的收尾太爛的美劇,前面只管挖坑,後面卻不管填坑,我在閱讀《三國演義》時也有這個感覺,除了臥龍鳳雛外,劉備身邊還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總,個個被描寫的似乎是全天下最厲害的五個武將,所以劉備可謂擁有了天下最強大的文武人才,可竟然不但沒能一統天下,甚至只有最小的地盤。這個問題,其實你不能怪劉備無能,而要怪羅貫中寫的太忘乎所以了。

  • 8 # 一長串數字不代表水軍

    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來分析,劉備一無是處。

    1 天時方面

    劉備雖然出身名門,號稱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無奈傳到他這代已是末路,混到以賣草鞋為生。而曹操和孫堅都是朝廷大員或是封疆大吏,各路諸侯討伐袁紹時劉備不過是小小縣令,其他人早已經兵強馬壯,呼風喚雨了,起步就比別人差了一大截。

    2 再說地利

    劉備連個像樣的根據地都沒有,四處遊擊,像個要飯的,每每寄人籬下,幾乎覆滅,後來三顧茅廬請來諸葛亮幫忙,靠坑崩拐騙,合眾連橫,三寸不爛之舌,遊說東吳拒曹,赤壁一戰,曹操大敗從而得以入川三分天下。

    曹操平定北方,沃野千里,田戶人口眾多,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兵源充足,招賢納士,各方豪傑異士皆來投靠,地處平原,交通便利,買賣興隆,地利優勢加人合一級棒。

    東吳隔江而治,少受兵亂騷擾,百姓富足,江南又是魚米之鄉,長江天險地利條件優越。

    劉備佔據川中平原,人口和田地產出等與前兩位勉強持平,但是劉備地理位置弱點在於交通不便,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個硬傷,偏安一隅尚可,問鼎中原太難。

    3 最後一項是人合這個也是劉備的最差的一環。

    想奪天下,必須人心向背,取得天下人信任。而劉備其實虛偽小人一個,無論是早期出道還是後期獨立,都是沽名釣譽,耍盡無賴手段奪取同僚或者宗親的地盤,劉表,孔融,呂布……見一個騙一個,尤其是呂布對他有相救之恩,他卻在能出手搭救時裝聾作啞,呂布命喪白門樓,證明了劉備的陰險,摔孩子和攜民渡江,更是表現了他虛偽狡詐,對江東也是兩面三刀,借了荊州不還直接導致關羽亡命,所以劉備無信。無信哪裡會有更多的人才來投?到了後期蜀國竟無大將可用,淪落到廖化當先鋒。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殺,劉備無視當時蜀國貧弱的政治形勢,不停勸告逆天而行,強行攻吳,導致被陸遜火燒七百里,白帝城託孤,蜀國國運以衰,開始走下坡路,再加上劉嬋平庸,諸葛亮也無力迴天,失敗也是正常的。

    綜上所述,劉備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如其他兩家,論個人能力文韜武略,兵書戰策,殺伐果斷,識人用人也都不是曹操和孫權的對手,比後代阿斗碌碌無為,曹丕曹植曹彰,或能文,或能武,或文武雙全,東吳方面後代更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評斷,劉備樣樣比,樣樣輸,所以單單靠一兩個謀士又怎麼能和別人的綜合實力相鬥呢?

    能夠在蜀中堅持那麼久,已經不錯了……

  • 9 # 秀糖影視推薦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在原文中是這麼說的的: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後來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蜀國不僅沒能統一天下,還最先被魏國所滅。很多朋友對三國史有個錯誤的認識,就是誤把《三國演義》當做正史來看。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清楚,作者的描寫是非常推崇蜀國,而貶低魏國的。以至於把蜀國的謀士和將領們神化,以諸葛亮和關羽最為典型。

    首先說說大的地理環境。曹、孫、劉三足鼎立的時候,曹操是佔得了中原大部分地區的,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啊,中原當時無論是經濟、人口和文化,都是非常強的,這就為曹操源源不斷的提供的兵和錢;孫權是佔盡江東,這也是富饒之地,能人眾多,這也是為什麼吳國是最後被滅的原因;而劉備佔領的是巴蜀之地,雖然有成都平原,但相對曹、吳來說,還是弱了點。同時蜀國對曹有秦嶺這個天然屏障,對吳又失去了荊州這個重要的經濟戰略重地,這就使得蜀國像一隻被困住的猛獸,想出來,難!

    龐統的濟世之道,是速度和效率,是不拘一格,這些才能正是平定亂世,建功立業的重要因素。龐統注重實用,講求速度和效率,也就是說他戰術上厲害,戰略上未必見長。諸葛亮則完全不同,戰術上未必高超,但是戰略眼光尤其高遠。諸葛亮和龐統雖然齊名,但是兩個人是不同特點的大才。統一天下靠的是實力,要有天時、地利、人和。並不是一兩個高明的謀士就可以成功的,荀彧、郭嘉、周瑜、陸遜等人並不弱於“臥龍鳳雛”,只不過名氣沒他們大(只怪龐德公廣告打的好)。

    據上所述,蜀漢雖然據有荊州和益州,但一直未能安心發展壯大,人才逐漸凋零,一怒興兵報私仇又損失了大軍七十萬,徒費國力,留下的只有一個損失慘重的爛攤子,而魏國卻趁機發展壯大,終究一統天下。

  • 10 # 今生情

    臥龍和鳳雛到底有沒有那麼神呢?劉備在擁有他們的同時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呢?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臥龍、鳳雛”是被誇大的

    首先要知道,“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這句話是徐庶在與劉備考別時對他說的,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是為了讓劉備重視諸葛亮,是在為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提前鋪路。當然這並不是否定他們兩個人的才能,而應該更準確的考量他們的能力,而不應過分誇大。

    諸葛亮的才能主要體現在行政上,對軍事的理解並沒有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神乎其技。龐統的才能則主要體現在行軍作戰上,他對戰事的謀劃以及排兵佈陣都要優於諸葛亮。

    鳳雛早亡,致使劉備痛失臂膀

    其實諸葛亮和龐統都在的時候,兩個人分工明確,密切合作。諸葛亮主要負責糧草軍械、鎮守荊州,而龐統則跟隨劉備出謀劃策、排兵佈陣。這本是很好的一種安排,但可惜的是龐統自命不凡,貪功冒進親自帥兵攻打雒城,可惜中箭而亡。(龐統是死後被葬在落鳳坡,而不是在落鳳坡中伏被殺)

    如果龐統可以和後來諸葛亮一樣,獨坐中軍帳,指揮部隊進攻的話,他就不會英年早逝。也許後來劉備可以平定天下。畢竟有龍鳳之後,劉備就和開了掛一樣,迅速佔有了荊州,益州等地。而且這個事情的劉備沒有走任何一個冤枉路,步步都走在點子上,迅速從一個二流集團發展成雄霸一方的梟雄。

    臥龍軍事才能一般

    首先要指出在劉備晚年,諸葛亮沒有像小說描寫的那樣受重視。劉備攻蜀帶的是龐統,取漢中帶的是法正(龐統死後的接替者),伐吳的時候帶的是是馬良。而這期間諸葛亮一直鎮守成都,徵兵徵糧而已,最後被託孤也是因為當時跟劉備打仗的人所剩不多,這才萬般無奈的選擇了諸葛亮。

    為什麼這些大的軍事行動諸葛亮都是留守呢?是劉備在排斥諸葛亮嗎?其實並不是這樣,而是劉備在充分了解諸葛亮之後,做出的最明智的決定。首先自己的大本營必須要有一位德高望重可以壓住百官的大臣鎮守,而諸葛亮無論是資歷還是從能力上他都可以勝任;而且更關鍵的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是特別出眾,所以這種人事安排是最為合理的。

    《三國演義》中的: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這幾件諸葛亮高光表現的軍事事件都是虛構的。而數次北伐曹魏,諸葛亮一直沒有大的勝利,也和他軍事才能有限有關。兵者詭道也。行兵打仗關鍵就在於計謀要“奇”,執行力要“快”上。可惜這兩樣諸葛亮都沒有,他只會打陣地戰,將對將、兵對兵、陣對陣。外加上諸葛亮也受當時蜀漢自身各種因素的困擾所以才沒能北伐成功。

    所以說,臥龍、鳳雛當時盡歸劉備的時候,劉備其實是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可惜鳳雛早亡,臥龍只能理政,外加上後來關羽丟失了荊州,孟達降魏丟了上庸,劉備伐吳痛失精銳,統一天下的機會就這麼從劉備的手中飄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和老鼠搞笑讓你什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