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琪千歲

    原因分析:“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叛逆期的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而是對抗他們的權力。

    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

    我爸爸什麼都不怕,連壞蛋大野狼都不怕。

    他可以從月亮上跳過去,還會走高空神索(不會掉下去)。

    在運動會的比賽中,他輕輕鬆鬆就跑了第一名。

    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吃得像馬一樣多,遊得像魚一樣快。

    他像大猩猩一樣強壯,也像河馬一樣快樂。

    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像房子一樣高大,有時又像泰迪熊一樣柔軟。

    他像貓頭鷹一樣聰明,有時候,我爸爸也會做一些傻事。

    我爸爸真的很棒!

    我爸爸是個偉大的舞蹈家,也是個了不起的歌唱家。

    他踢足球的技術一流,也常常逗得我哈哈大笑。

    我愛他,而且你知道嗎?

    他也愛我!(永遠愛我)。

    父母對孩子擁有“天然的權威”,這種權威讓父母擁有了對於孩子的影響力和權力。同時他們擁有孩子生存和精神所需要的事物,這也讓父母擁有了權威。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直到孩子進入獨立的成年期,能夠幾乎完全通過自己的努力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前,他的父母對於他都具有某種程度地權力。

    父母擁有滿足孩子基本需求的手段,因此也就擁有了“獎勵”孩子的權力。比如孩子餓了,給他麵包就是一種“獎勵”。

    同時,父母還擁有引起孩子疼痛或不適的手段,比如不提供麵包讓孩子捱餓或者打孩子製造疼痛或不適,這就是“懲罰”的權力。

    但是一個人對另一個擁有權力的前提是,後者處於軟弱、需要、無助、依賴的弱勢地位。

    隨著孩子變得不再那麼無助,不再依賴於父母來滿足她的需求,父母的權力就會逐漸減少。特別是進入青春期,身體的變化、剛剛萌生的性特徵、更多的知識、更廣闊的人際關係,讓孩子開始獨立於父母之外,以至於他們不再能夠被獎勵和懲罰輕易地控制,他們覺得自己擁有了更多抵抗與叛逆的能力。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還依賴於獎勵、懲罰等權力手段來影響、控制孩子,不可避免地會激起孩子的反抗和叛逆。

    所以,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而是對抗他們的權力。

    總結:叛逆期的孩子不斷增長的自主、自立的需求和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強權”的矛盾,這種權力的爭奪,導致了孩子的叛逆。

    解決叛逆期問題:學習理解孩子,平等對待孩子,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建議一:學會理解叛逆期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幾乎都會覺得不被家人理解,父母也確實不明白他們到底為什麼要那樣,理解是最有效消除叛逆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孩子,我們才能認識到,叛逆的背後是一個無助的孩子。

    舉個例子,現在很常見的孩子沉迷於遊戲,荒廢學習的現象,這種現象越是臨近考試、升學,越普遍。

    家長首先會想到這孩子墮落了、變壞了,習慣性的應對也是嚴格限制孩子的遊戲時間、沒收手機、責罵孩子,甚至把孩子送到“戒網癮中心”。十幾歲的孩子犯了錯,國家都不提倡把孩子送到監獄,家長怎麼能忍心呢?

    為什麼家長不首先試著理解孩子呢?

    孩子都天生有追求優越感的需求,同時身處校園,他也深知學習是第一位,我們的孩子不是壞孩子。孩子沉迷於遊戲,是不是可能孩子在遊戲中追尋他的優越感呢?所以反過來,孩子實際上是因為學習上遇到了挫折,而讓他轉向了錯誤的優越感目標?

    接下來,家長就要開始思考:I.孩子遇到了什麼挫折?II.為什麼孩子沒有直面挫折的勇氣而退縮了?III.為什麼孩子沒跟家長說?III為什麼......

    這樣的思考,讓家長從情緒中脫離出來,回到解決為題的正確道路上來——尋找問題真正的原因和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地“貼標籤”、怨恨、控制、對抗。

    小結:叛逆的背後是一個無助的孩子,他們需要幫助。家長要做的理解孩子,冷靜下來,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

    建議二:積極傾聽,與孩子進行有效對話。

    我們需要的是傾聽、對話,而非審訊,也不是談判。這樣的對話,不涉及權力,也無關乎輸贏。

    還是接沉迷遊戲的孩子的例子。

    父母首先可以從學校、老師處瞭解近期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掌握孩子大概的狀態。

    下一步就是把握機會跟孩子對話。

    情境I:對話可以從無意的抱怨開始。

    孩子:“XX老師老是拖堂,餓死我了。”

    家長:“XX老師拖堂了,上課內容太多了?”

    孩子:“是啊,老師講得太快了,好多都聽不懂,跟不上。”

    家長:“要不要我跟學校反映一下?”

    孩子:“不用不用,我跟學霸A同學借筆記,放學再複習就行。”

    對話過程中,家長沒有指責孩子,始終在關心孩子的感受,也沒有把解決問題的責任轉移到家長身上,同時也一直表達了幫助的意願,但是孩子卻主動承擔起了解決問題的責任,並自己給出瞭解決方案。

    情境II:家長直接提出問題:“你最近怎麼成績下降這麼厲害,回家也不寫作業,一天到晚玩遊戲,是不是....”

    “要你管!”

    對話戛然而止。

    情境II的對話是不是很熟悉,它發生在很多的家庭中,為什麼這樣的對話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呢?

    不是家長不能直接提出問題,而是方式不對。

    在對話中說了太多的“你——”。說“你——”就像拿著食指戳著人說話,這天然地帶著指責、批評、輕視,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太容易激起孩子的抵抗和叛逆。

    家長要多說“我——”,要做到我們人際交往中常說的“對事不對人”。家長表達的資訊要包含以下三項。

    對孩子行為的描述,家長的感受,這個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實際而具體的影響。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遠比指責他告訴他是個壞孩子引起的反應小得多,這展現了孩子與父母的平等,同時也是讓孩子負擔起改變他的行為的責任,這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情境III:孩子一放學家長決定跟孩子好好談談他的學習。

    家長:XX,你一放學就回房間關上門,拿手機玩遊戲,媽媽很擔心你的學習,我現在做飯都心不在焉的,今天差點把鏟子燒了。

    孩子:媽媽,我現在一做作業就頭疼,我玩遊戲休息一下, 一會我就寫作業。

    媽媽:作業很難嗎?

    孩子:是啊,老師講課太快了,我都跟不上,好多不懂,我現在都害怕做作業。

    媽媽:那怎麼辦,要不要我跟老師說一下。

    孩子:不用了,媽媽,我跟學霸A同學借筆記,放學再複習就行。

    媽媽:好的,孩子,你自己安排好時間,需要幫忙的時候告訴媽媽。

    雖然這樣的對話,不一定一次就會成功,有時候孩子還是會拒絕溝通,可能他還不適應父母溝通方式的改變,或者不確信父母的改變。但是通過平等地對話,父母展示了真實的自我,孩子感受到了其中的誠實和和善,也必將逐漸回以真實和親密。

    小結:父母的誠實和平等必將收穫更親密的家庭關係,而這會讓孩子更樂於分享他的真實感受和請求幫助。

    建議三:父母與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父母具有更多的人生、社會經驗,他們會忍不住給出一個解決方案,並視之為最終方案,像公司老總一樣發號施令,讓孩子去執行。

    這個時候,父母就陷入“包辦”的陷阱:I:把解決問題的責任轉移到了父母身上;II:父母必須頻繁檢查孩子執行情況;III:剝奪了孩子自立的權力,必將引起孩子的叛逆。

    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親子關係又回到了“權力之爭”的老路。

    父母需要做的是把“權力”還給孩子,放棄掌控權,幫助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

    發現問題。通過積極傾聽、有效對話,我們成功發現定位了問題。產生可能的備選解決方案。這個步驟,最關鍵的是產生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要注意幾點:I.先試著獲取孩子的解決方案,家長可以稍後再提出解決方案;II.不要評判或貶低孩子提出的任何解決方案;III.督促孩子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評估備選的解決方案。家長開始和孩子一起評估備選方案,家長必須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而不是粗暴地獨裁。決定最好的解決方案。家長和孩子要對解決方案達成共識,同時要確認,每個人都同意執行這個方案。執行決定。要把執行做成計劃表或執行細則,明確各人的責任,確保順利執行。對解決方案的效果進行跟蹤評估。

    你看,我們幫助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就是成人世界解決問題、衝突的方法,我們預設大家都是成熟、智慧的,我們遵循同樣的目標,達成共識,最終解決問題。

    小結:家長把孩子當做成年人對待,讓孩子參與決策,尊重孩子的思考、智慧,父母不再需要使用權力讓孩子屈服,孩子也不再需要抵抗和叛逆,在問題的解決中,孩子不斷獲得自尊,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建議四: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接納自己。

    孩子眼中的父母不一定是真實的父母,如果家長總是帶著評判聽孩子說話,總想著給孩子提建議,孩子會認為只有自己遵循父母的意願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如果家長過份關注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會認為只有好的成績才能讓得到父母的愛。

    為了得到父母的愛,獲得安全感,孩子不得不隱藏真實的自我、甚至拋棄自我,來取悅父母。這樣的孩子,他一切的努力是為了獲得獎勵,他們依賴於父母設定的目標,沒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他們無法面對困難、直面生活。

    只有當父母展示出無私的愛,展示出自己對孩子的耐心、寬容,對他們未來的期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孩子才不再需要在自我與取悅中徘徊。孩子堅硬的外殼才會慢慢地軟化,他們才能真正的走向自立,走向獨立的生活。

    小結:父母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真正地接納自己,孩子才能擁有獨自面對生活的勇氣,擺脫無助,獲得獨立人格,最終在社會立足。

    綜上所述:解決叛逆期的問題,父母要真正地學習理解孩子的叛逆,不要試圖控制孩子,當父母平等地幫助、對待孩子,孩子一定能感覺到你無條件的愛。

    最後個體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的一句話: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以上,是我的回答。

  • 2 # 上善若水咫尺天涯

    叛逆期是一個綜合性的表現就是心理活動,也是生理活動。隨著身體的成長,會有內分泌的紊亂和躁動是激素的影響。還有就是青春期有了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但還不成熟,就會叛逆為反對而反對,用以標榜自己的成長和獨特見解。

  • 3 # 小二大本

    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產生,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 4 # 無效青春

    叛逆,是因為認為自己懂事了,父母會的我也會了,父母不會的我也會了,而且他們會的還不如自己做得好。正所謂,看山不是山,說的就是這個時期的人吧。

  • 5 # 樂趣問答

    小兒叛逆期的心理性質易燥易怒,不聽話,和大人對著幹,有在幼兒期2一3歲,不聽話,好動,說他兩睡地上,你打他就哭?哭得大人心煩。兒童期7一8,不聽話,不肯作作業,項嘴叛逆,說不聽打不怕,把大人氣的死去活來。少年期13一18歲最嚴重,膽大火爆幹壞事,批評他和你對罵,打他和你對幹,出走不回家確實難辦難教育?要教育好叛逆兒,首先自己要養息調節好心態,不以孩子鬥氣,打罵,打罵是愚蠢的教育方式,氣的是自己,害的是小孩,特別吃飯時,不要發嘮叨罵孩子,在平時說笑溝通來摸底排教,根據自己子女的性格,進行細心疏導教育,也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愛好,安排一些事,活動給小孩減輕叛逆行為。

  • 6 # 樓外一箋煙雨

    小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並不能分清自己與世界的聯絡:當他用他的小手在眼前晃動的時候,他的手跟著這個世界一起動,而不像成年人的視角,只有手動,外部的世界不動。因為他分不清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區別,導致嬰兒天然的就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我一哭就有人來哄我,我一餓就有人來餵我,我想拉屎就要有人把我……"

    但是,等到這個嬰兒長大以後,等到他一兩歲會說話了以後,突然發現,如果他自己餓了,他不說,也不哭鬧得話,他的老爸,老媽,爺爺奶奶,居然不知道……於是,這個孩子進入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一直鬧人,目的就是為了:博得父母的注意力,確認自己對他們是不是很重要……

  • 7 # 已亥天蓬

    孩子叛逆期的心理就是慾望大於理智,心理能力大於行為能力。同時在家裡形成的代際差,不易溝通,在社會上形成的叫代鴻溝,也不易主動融入和被動融合。

  • 8 # 玟玟607

    一方面是過度寵愛溺愛,情緒化很大,自尊心極強,另一方面就是另一個極端,沒有受到關注,沒人關心,遇到問題煩惱無處去溝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注意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時引導疏通是很有必要的。

  • 9 # 悟理達知

    是青春期變更過程中的心理反彈作用,屬正常現象。比喻人向高處跳躍時,首先身體必須要進行彎屈後才能衝起而騰達高處。青春期叛逆的原理就是“屈伸騰達”過程的關鍵節點。

  • 10 # 形意心理學_創始人_解憂

    孩子進入叛逆期,是因為其是性格和看待事物的認知度等心理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獨特風格狀態。性格特徵的功能性和作用:性格決定著人生看待事物的認知度和情緒型別;性格決定著人生面對事物的態度;性格決定著人生處理問題的執行力;性格決定著人生為人處事的能力;性格決定著人生經營人際情感和維護感情的能力;性格決定著人生的幸福快樂或煩惱憂愁的指數;性格決定著人生對他人或事情的喜好和反感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胎不想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