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建學心理諮詢
-
2 # HB一歲的公羊
早期教育是人一生當中最關鍵的一環。
人從出生起,將有多年的無助與依賴(12歲以前),正是在這最初的歲月裡,他身邊的撫養者日日夜夜地照看與哺育,才使他出現對養育者幾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聯絡。
12歲以前統稱為“依戀期”,12歲以後18歲以前是“青春期”。
“依戀期”是我們教育孩子最關鍵的時期,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很弱小,他對父母、對撫養人都有相當的依賴和依戀。
“青春期”的孩子一般是比較逆反的,有時候一些很乖的孩子到這個時期也會出現一些行為問題,或者一些心理問題。
有些問題你不用去管他,他會自然的就恢復正常,也就是說他度過青春期,他就會恢復正常。但有些孩子就不是這個問題了,他青春期出現的問題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比如那些不可逆轉的過錯。
青春期是人最容易出事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管起來也是最難的。
但不管是依戀期還是青春期,都是人的未成年時期。這一時期孩子出的問題,父母,或者其他撫養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幫他矯正。
“依戀期”發生的問題最好放在家庭解決,“青春期”發生的問題最好放在社會解決,由社會專業機構來干預。
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具有滯後性的特徵,你所不明白的他的行為的發生歸根結底都是撫養方面出了問題。
01
首先要講的第一個心理現象是“情感發展”。
人在生命的早期是最笨的,在1歲之內,大猩猩比人要聰明。
也就是說,人在1歲之內,是相當的無能、無助。
他的吃喝拉撒要完全依靠另外的人,也就是說他的痛苦的解除,都在這個撫養人。他所有需要的滿足和由此帶來的快樂都和這個撫養人的出現息息相關。
因此,日復一日,他這個時候從快樂體驗,到他快樂過程當中的注視,以及他耳邊聽到的撫養人的聲音,到他半歲之後,他就開始認人了,開始挑人了。
這個“認人”的現象就是最早的心理現象,就是“情感”,我們有時也叫“依戀”。
人和人的關係始於需要的出現,而需要的滿足一定是和他人有關,在滿足的過程當中建立情感。
人和人的關係,第一是需要,第二是情感。
其次要講的第二個心理現象是“言語發展”。
情感的發展是其它心理現象發展的基礎,情感的發展和孩子的言語發展密切相關。
真是有愛的撫養一定是嘮叨的,也就是有話的。
內向的人不善交談,不善表達,他跟人打交道很發怵,他言語上、用詞上、張嘴上都很困難,因此他有時候寧願動手,也不願意動嘴。
他早年的撫養一定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缺少耳邊的嘮叨。
親情撫養一定有是話的。
媽媽照顧和幼兒園裡或保姆照顧肯定不是一個狀態,缺少互動,丟少溝通和交流,缺少愛的傳遞。
愛的撫養和非愛的撫養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有沒有話。
聽得多的孩子一定說的早,口齒也伶俐,表達更清晰。
言語發育不一樣,慢慢就會發展成不同的性格。
再次要講的第三個心理現象是“社會性發展”。
言語發展他一定和人交流,
如果小的時候沒人跟他說話,長大了他就不願意跟人交流,也不在乎別人的表情,不會察言觀色,因為沒有這方面的鍛鍊。
社會性就是願不願意和人親近,願不願意和人交流。
言語發展和社會性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要講的第四個心理現象是“觀念和性格的發展”。
觀念是人的一種想法或一種看法,是在人的不意識中就出現的一種反應。
觀念就是觀的同時形成了念。
觀念是看到了就形成了,信念是明白了堅持。
觀念的出現,在父母的嘮叨、父母的言談舉止、父母的堅持和信念。
你不能喝尿不是生理上不能喝,而是心理上不能喝,這就是後天形成的觀念。
性格是後天形成的社會行為方式。
社會行為一定是跟別人有關係的,比如自私,比如冷漠,相反的有熱情、寬容、善良等。
性格就是一個人和別人有關的行為方式。
性格既代表了人的觀念態度,更重要的是他的行為表現。
懂事不懂事完全在於父母怎麼教育。
02
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六歲之前父母應該怎麼管教?
第一方面訓練:六歲之前說不,是對孩子最早的一個訓練。
孩子還小的時候,你讓他鬧,他能鬧到哪兒去?但如果孩子長到十幾歲,他鬧的方式可就多了,鬧得程度也厲害了。動不動就會以死相威脅,但孩子對死的認識又很膚淺。
不要讓你的愛在他的眼裡成了沒有限制的。
三歲之前孩子的哭代表著他的痛苦,三歲之後就不單純是痛苦了,而是有了目的性,達不到目的他就哭。
這個目的性一出現,家長就應該開始訓練他了。
第二方面訓練:剋制任性的訓練。
不要打也不要罵,放到臥室比較安全,一對一較勁,類似於熬鷹,看誰能熬得過誰。
不要生氣,不要罵他,他看見了就會形成觀念,你那樣做容易給孩子形成不好的觀念。
不要說教,因為他聽不進去;不要打他,因為對他不公平;不要走開,他哭給你看呢,你就看。
大人安靜下來,就坐在孩子跟前看著他,讓他哭讓他鬧。磕著碰著也不要去管他,他知道疼。
然後等孩子哭得累了就適當給點愛,但絕不妥協。
沒有不文明,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
以這種方式告訴他,如果你鬧起來沒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讓步。我也不跟你鬧,我就看你鬧,你就鬧吧。
經過這一次事他就會知道,鬧是沒用的。
但又不能讓孩子太壓抑,那怎麼辦呢?跟他講以後有什麼事要跟家長好好說,如果你能說服我,我可以考慮你的要求。
這就給孩子留了一條路,還能鍛鍊他的說話、構思和表達能力。
鼓勵他跟你交流,把握三比一原則,三次滿足他一次,讓他知道交流有用,但也不要每次都給。
達到了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他不跟你鬧了,第二個目的他如果想堅持,他會跟你商量。
形成了這個習慣,到了青春期,親子關係就好處了。
進行疏導性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堵。
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父母的愛是有限制的。
第三方面訓練:剋制誘惑。
前面兩個訓練都是父母在場,如果我不在的時候他能不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讓他知道“等待可以獲取更大的滿足”,你今天的剋制是為了以後更加長遠的發展。
沒有耐性的孩子上學一定會出問題。
第四方面訓練:學會忍受。
第五方面訓練:防止自私。
這兩方面訓練可以放到一起做。
孩子成長過程中,自私是正常的。
自私是怎麼養成的呢?就是他只管他自己的事,別人的事不用他管,不用他考慮別人。
上學就只管學習,別的什麼事也不用管。等他考上了大學,他就會覺得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與你們無關。
自己的事自己做,公共的事大家做,別人的事幫著做。
從他上桌吃飯開始,就給他立一規矩:大人不動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飯。
這事兒很簡單,但是非常有效。
餓一個小時,餓不壞他,也餓不死他。餓起來確實挺難受,但人生最期本的痛苦就是飢餓,孩子以後走向社會、走向人生的話,他的痛苦會有很多。
讓他去體會,因為人只有自己經歷過痛苦才能更深切地體會別人的痛苦。
要讓他在這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別人和他一樣,而且我們是一個家,我們是一個整體,所以我們要一起捱餓。
讓他心裡有“別人”這個意識。
這個叫吃飯的等待與控制。
尊老敬老,先人後己並不只是個形式,它有助於防止孩子自私。
誰要是沒回來,就拔出一份菜,留出一份飯,形成習慣。
腦子裡得有“別人”。
第六方面訓練:挫折訓練。
這也是性格訓練中很重要的。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
沒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孩子就很容易出問題,一有不順心就尋死不活。
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而是靠體力。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不一定是幹活兒,拉練也行,爬山也行。
03
所謂青春期就是性功能的發育期,能生育後代的生理完成,心理危險期,人生第二反抗期和早期教育缺陷的補救期。
在青春期這個階段,對那些12歲之前形成的問題還能管過來,雖然要難一些,但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完全定形。
如果這個人到21歲之後,你要想再改變他就很難了。
人的一種看法,認知的東西,一生都可以改變,但是性格不是那麼容易改變,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所以要及早培養,越早越好。
青春期有生理和心理兩個變化。
生理一個是身高,另一個是性發育。
心理第一個變化是獨立性,第二個是自我意識、自尊,第三個是逆反。第四個是結伴,幻想,性意識覺醒。
青春期是出現違法犯罪的高峰期。
14歲是曠學的普遍高峰期
15歲是違法和吸食大麻的高峰期
16歲是吸毒的高峰期
15、16是成癮的高峰期
犯罪的高峰期是16歲男性和21歲女性
國內毒品控制得嚴,所以網路成癮就比較嚴重。
到了青春期,家長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第一點,要改要求和命令的口氣為商量的口氣。
小的時候可以愛、可以包容,小的時候可以適度地慣他,但是到了青春期這個年齡段,第一要平等,第二要商量。
第二點,要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尊重待之。
孩子已經成年了,要尊重他,把他當同輩來對待,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你對同事怎樣,你對朋友怎樣,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這些事該這樣做,那些事該那樣做,你就對孩子怎樣。
當然對孩子和對同事又有不一樣的心態,孩子的事我要負責,所以該說就得說。
肯定是要說,但是說話的口氣要像朋友那樣。
第三點,要讓孩子參與家中的大事。
不管他什麼樣的學習狀態,家裡的大事都要告訴他,徵求他的意見和建議。
可以不用他幫忙,但也要聽聽他的意見,讓他分擔一點對他沒有壞處。
學習,學多少也沒夠,但是學習之外有些東西對他非常重要,比學習要重要得多。
第四點,要善於從孩子的角度發現自己教育中的問題。
你以什麼樣的方式教育他,他就以什麼樣的方式對你。
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他不尊重他他也不尊重你。
無言自威,話點到了,你不說話,默默地看著他,他就知道了。
第五點,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相關家庭背景。
青春期時期合群性發展非常突出,同性別、同齡朋友對他的影響非常大。
當你孩子結交的朋友不好的時候也不要急,而要問問他欣賞那個朋友什麼,讓他說說那個朋友的優缺點,這樣你就知道他為什麼跟那些孩子交朋友了。
如果你發現那個孩子不是太好,這時候你可以提出建議,把這個話告訴他就足夠了,孩子自己會掌握和處理。
當然,如果孩子有什麼難度你要能夠發現,比如他想擺脫擺脫不掉。
如果父母跟孩子交流很好,遇著這種情況他會向你求救的。
第六點,關注孩子的興趣所向。
儘可能與其共同欣賞,從而能引導他的興趣。
青春期的孩子你不要簡單地阻止,順、疏而不是堵。
比如他喜歡網遊,你就陪著他一起玩,讓他教你。
還有漫畫書,你也借他的來看。
跟他共同成長,要給孩子信任,信任感是雙方的一種默契感覺。
他不告訴我也沒事,我知道我們孩子懂事,他會自己處理的,然後靜觀其變。
做家長的,特別是媽媽,要學會一種大度的教育
第七點,為他的善良、成功、負責表現而驕傲。
他學習上沒考好,他自己已經很沮喪了,這時候你千萬不要再打擊他的自尊,要找到他其它的優點來鼓勵他,要當著別人的面表揚他的優點,讓他知道他的哪些方面是他做人值得驕傲的東西,讓孩子找到自尊。
沒有不對的孩子,只有不對的方法。
沒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家長。
家庭教育是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在成長,但是矛盾的一點是等父母有經驗時,孩子已經長大,教育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所以家庭教育的理念極為重要,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
-
3 # 王超妹
自打孩子出生就是每個家庭最受關愛的人物,當孩子逐漸要慢慢長大,有的家長對孩子呵護有佳甚至犯錯了也會更加的寵溺,其實愛孩子沒什麼錯!
現在很多留守兒童,他們的內心其實是渴望父母在身邊的,如果自小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會與其他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有差別!如自小離開父母他們不僅缺失父母的愛,從而產生自卑,在學校判逆、早戀,嚴重者因沒父母在身邊管教會迷戀網路,以及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今人焦慮的問題,現在的孩子如果缺失父母的陪伴與教育像現在社會環境很難抵擋的住一切誘惑……
總之父母陪伴孩子成長可以更好的教育,讓孩子的內心沒有心裡問題,不能想著把孩子放家裡有學校老師管就夠了;陪在孩子身邊可以適當的一起參加親子游呀,很多活動都可以
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如不引導好會讓他們產生
-
4 # 北京中科白癜風
關於白癜風,公眾的誤解給患者帶來很大困擾。因為缺乏專業診療知識,很多人認為白癜風治不好,甚至害怕有傳染性,這也對患者的成長產生消極影響。尤其是青少年兒童,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承受的心理打擊遠遠大於身體上的傷害。
據臨床資料表明,有將近68%的白癜風患者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其中,青少年兒童長期處於過度焦慮的狀態,其具體心理情緒變化如下:
3~6歲兒童
白癜風對於幼年時期的兒童心理影響較少,此時兒童關注的更多是家人的陪伴,對於自身外貌關注較少。
7~13歲兒童
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開始注重外在形象。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存在差異,生活中也會有意識地掩飾白斑部位。同學的捉弄和不友好也會讓孩子變得敏感,自尊心受到傷害,使其不能與其他小朋友建立正常的夥伴關係。
14~18歲青少年
進入青少年時期,患者身心逐漸發育至成熟,開始對外界事物具備辨別能力,這個時期也是青少年自尊心和自信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裸露的白斑開始對患者的生活、社交產生負面影響。由此帶來的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會加重患者的焦慮感,使其感到羞怯,自尊受到傷害,導致自信心不足。而且,青少年患者會對白斑發展感到緊張,對於未來充滿恐懼,開始自暴自棄,甚至對生活失去興趣。長此以往,很多青少年兒童會出現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指一個人由於生理、心理或社會原因所致各種異常心理過程、異常人格特徵的異常行為方式。主要是情緒障礙、社會功能下降和本人感到精神痛苦為特徵。
專家提示:這種情緒心理問題會進一步加重疾病的發展,影響白癜風治療效果。這是一個連鎖反應,當一個人長期處於焦慮、思慮過多的狀態,很容易導致精神萎靡,食慾不振等情況。長期下去,導致機體營養跟不上、體內微量元素缺失、免疫力和抵抗力減弱,這就為白癜風的侵襲和擴散創造條件。所以,針對青少年兒童白癜風患者康復診療,疏導負面情緒心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患者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諮詢。醫生通過言語或非言語溝通,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係,應用有關心理學和醫學的專業知識,引導和幫助患者改變行為習慣、認知應對方式等,可促使患者的自知力恢復,從而配合臨床治療。最終達到白斑“停止發展、恢復顏色、防止復發”的目的。
同時,專家提示白癜風患者家屬可以正面引導孩子建立康復信心,引導孩子現階段專注學習和自身發展,通過系統性治療逐步恢復健康,也可部分抵消白癜風的消極影響。
回覆列表
如何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及心理問題?
作為父母最渴望的,莫過於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育兒過程,家長們多少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擾?(症狀可能會體現在情緒、行為、學習、親子互動等)
把好的都給了孩子,親子關係不但不親密,孩子甚至對父母怨憤、仇視,該如何與孩子相處?
孩子總是不聽話、不守規矩、對立違抗,父母如何教導?
上網課,孩子出現了學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考試焦慮、失去學習興趣等,父母很焦慮擔憂;
孩子情緒不穩定,容易脾氣暴躁、缺乏耐性、任性吵鬧;
孩子比較多動,對學習或他人造成了影響;
孩子過於膽小、怕事、退縮,難以主動與人交往;
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叛逆、對抗、冷漠,不願與父母溝通;
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抽菸、厭學、沉迷網路,甚至離家出走、結交損友、偷竊等,急需糾正;
復學了,孩子遇到學習或生活挫折,出現焦慮、恐懼、抑鬱等情緒問題,該如何疏導;
孩子因早戀而影響到學習和情緒,該怎樣對其進行引導與教育;
處於離異或單親家庭中,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父母該如何處理;
孩子與父母的其中一方過於親密而排斥另一方,怎樣讓關係得到平衡;
教育孩子時與伴侶或長輩的意見出現分歧矛盾,讓你煩憂最為難……
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在孩子身上,家長都會很頭疼、無助。
因為孩子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除了對孩子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要有所瞭解,還需要學習很多應對的技巧和方法,這便需要經過專業的培訓了。
但是父母這個角色,不像當今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嚴格的上崗培訓,是沒有經過任何學習便走馬上任,是憑著一種天然的本能去做。
那麼,作為父母該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良好親子互動、家庭教育呢?尋求專業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的幫助,不失為一種快捷有效的方式。
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髮展處於人生的關鍵期,如果及時發現問題,並及時給予干預,經過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引導,孩子不僅可以擺脫這些問題,還可以將習得的能力用於日後的成長中。這終將成為孩子一輩子的財富。
家長也需要學習瞭解,在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用有效的方式教育、陪伴、支援孩子,與其良好互動,讓孩子感受到愛和自由,感受到成長的快樂,收穫勇敢、自信、健康,在往後的日子裡,他的內心也會多一種資源、多一個出口、多一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