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現在馬上四歲,男孩,哎,孩子現在這樣,跟我有很大的關係,死倔,喜歡發脾氣,愛哭,每次不聽話的時候,我總是忍不住吼他,打他,明明可以哄他給他講道理。可心裡就想著,我偏偏就不哄你,使勁哭,很哭,哭死也不管,就不哄,也沒心情哄,看見都煩,我的心理就這麼變態,感覺都不像我親生的啦。哎,有時候我也很想給他講道理,可總覺得他聽不進去,也靜不下心來給他講。就覺得不發一陣火,不打他一頓,心裡不解氣!所以這樣惡性迴圈,總是暴力解決,可下次孩子還是改不了,他有時候犯錯了,他知道他自己錯了,趕快給我說,媽媽對不起,我錯了,我聽話,可下次還是照犯不誤,有時候正哭著的時候,會說媽媽你以後別吵我了。別打我了,還說我愛不愛她,其實有時候打完他罵完他,我心裡也感覺後悔,可就是控制不住,越發火越想發,急得咬牙切齒的感覺,我也很痛苦,想讓自己改變,不想對孩子繼續傷害,可就是控制不住,沒耐心,我看我八成是有心理病,寶媽們,誰和我一樣的情況啊感覺好痛苦!怎麼才可以慢慢改正過來呀,專家們,希望給點寶貴意見,謝謝了

回覆列表
  • 1 # 怎樣做家長

    首先,我們一起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您愛孩子嗎?

    2.您用什麼樣的方式愛孩子呢?

    3.孩子感覺到的是愛還是咒罵呢?

    4.您對孩子“管教”的方法,我可以理解為是您的孩子的要求,督促,控制嗎?這種管教方式是否是科學,有效的呢?

    5.對於“控制不住情緒”,我是否可以理解為您已經知道自己對孩子的“管教”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但自己還不具備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呢?

    其次,我直接告訴您科學、有效、簡單的方法

    1.孩子不用“管”,因為孩子一條生命,生命與生俱來具備積極向上發展的力量。我們家長要相信孩子,放手孩子,給予孩子生命成長的自由與空間。

    2.孩子需要的是“協助,示範”。孩子是孩子,由於身體與心理髮展水平的原因,有其無法獨自處理的問題,這個時候孩子在向家長提出幫助的時候,我們家長需要第一時間協助孩子。在協助的時候切忌說教,指責。同時,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需要為孩子做好各個方面的行為示範,為孩子樹立榜樣。

    3.永遠保持微笑平和的身心狀態。如果家長做不到,可以每天對著鏡子訓練。

    4.家長需要參加系統的家庭教育學習。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能力。

  • 2 # 家庭教育孫麗

    這個提問,是家庭教育的重災區!十個說不知道怎麼才能更好帶孩子的父母,基本上十個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先舉個例子。

    我在學校門口看到這樣一幕。一個媽媽對正在哭的孩子吼:

    “你還哭?!你還委屈?!你看看你把人家手給抓成什麼樣了?!”

    合理推測一下,這個孩子在學校應該是跟同學有矛盾,把對方的手被抓破了吧。那麼,媽媽這樣的說話方式,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以往在講座上和家長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大家的答覆基本都是:

    媽媽沒有問清楚情況就批評孩子;明明孩子還有情緒,還在哭,媽媽就開始教訓人了;

    確實,這些都是媽媽在和孩子溝通過程中犯的錯誤。但是更本質的問題是:媽媽其實根本就不承認孩子可以有情緒!

    媽媽的潛臺詞是:你看看你做的這些事,你怎麼還可以委屈呢?你怎麼還可以有情緒呢?不,你不可以!

    因為不承認孩子可以有情緒,所以更不會在乎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這決定了之後的教育和引導都很難有預期效果,也很難有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

    為什麼和孩子談感受如此重要?

    首先,這是大腦的構造決定的。

    根據腦科學和神經科學家的研究,大腦的基本構造中,腦幹負責人體的基本生理機能、中腦負責情感記憶、大腦皮層各分割槽掌管不同領域、前額葉皮質負責管理人的理智和情緒。

    無論人的年齡有多大,有情緒的時候前額葉都是無法工作的,前額葉和大腦其他部分的連線是斷掉的。換句話說,在有情緒的時候,人已經沒有辦法理智思考了。

    所以當我們遇到各種行為問題的時候,最重要的並不是去解決問題、批評或者講道理,而是先把情緒處理好。

    其次,從情緒和感受出發影響別人更容易。

    你試著感受一下,下面這些話你會跟誰說:

    “你好。”

    “外面的雨好大呀。”

    “我覺得我們領導那件事情處理的不好。”

    “聽他說那樣的話,我很難過也很傷心。”

    這幾句體現的溝通層次分別是:打招呼、說事實、談想法、聊感受。這溝通的4個層次代表了我們和對面那個人關係的由遠及近。當我們想要影響一個人,自然也是從第四種“聊感受”開始更容易。

    能聊感受的人註定是我們親近的人,也是容易甚至願意被我們影響的人。

    對大人如此,對孩子一樣。說到這裡,作為家長,你是否理解了,面對孩子的挑戰行為,或者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意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去引導他。

    從哪裡開始,這裡就是家庭教育的起點,這個起點就是:從跟孩子談感受開始。

    道理說起來簡單,但是談感受卻是一個相當有難度的事情。因為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人,絕大多數從小到大並沒有被父母老師以及長輩這樣對待過。

    也就是說,我們從小並沒有體會過先談感受,現在卻要讓我們從感受開始去影響孩子,這需要刻意的學習和練習

    意識到這樣做的重要性之後,可以從下面這兩個方面開始學習和改變:

    第一,真實的面對自己,在孩子面前做一個情緒誠實的大人。

    情緒管理是一個特別老生常談的話題,當我們有了孩子做了父母,這個主題的重要性又提高了一分。

    因為每個人的大腦當中都有一類很重要的神經細胞叫做映象神經元。

    *映象神經元*

    人類有一群被稱為“映象神經元”的神經細胞,它的功能是反映他人的行為。

    有了這個功能,人們學會從簡單模仿到更復雜的模仿,由此逐漸學習新知、與人交往、發展出語言、音樂、藝術、使用工具等等能力。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在情緒管理能力上尤為如此。一個經常發脾氣,情緒比較不穩定的孩子家裡,幾乎一定能找到一個情緒管理能力很差的大人。

    方法1. 誠實表達自己的情緒,從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開始。

    無法誠實表達自己情緒的人,常常是因為潛意識中對於情緒是有區分的。覺得情緒有好有壞,好情緒可以表達,而壞情緒是需要隱藏。

    這時候可以對自己進行暗示:

    沒關係,我可以,我可以感到生氣也可以感到難過,我可以感到委屈…...

    還可以借用一些方法表達出來,例如,

    我感到很生氣,是因為你沒有按照我們的約定的方法做這件事,我希望下次我們做好的約定可以被執行。

    我感到有點無助,是因為你遇到困難沒有告訴我,我也不知道能做點什麼,我希望下次可以知道你的進展。

    方法2. 永遠提醒自己區分情緒和行為,不接受行為,但接納情緒。

    很多家長無法跟孩子談感受,談情緒的一個原因是,他不能接受孩子的行為。以為談了感受,接納了感受,就等於接受了那些不好的行為。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行為永遠都可以有對錯之分。把同學的東西弄壞了、把同學抓傷了,這些行為一定是不好的,是不被接受的。

    但是這個過程中,無論任何人有任何情緒都是可以的,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之分的。所謂人有七情六慾,無論是覺得生氣、傷心、委屈,還是興奮、開心、爽,都只是情緒的一種。

    我們看一些國外家庭教育的視訊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I love you, but no.” 翻譯過來就是,我愛你,但是我不能接受你的行為。

    但是我們中國父母經常做的事情是:“I love you, so yes.”傳遞給孩子的資訊是,我愛你,所以我接納你的情緒,所以我接受你的行為。反過來就不行了。

    文章開頭那個站在校門口對著孩子開罵的媽媽,就傳遞了這樣的資訊 —— 你的行為錯了,所以你的情緒也是錯的!

    正確的做法,可以這樣說:

    “寶貝,我看到你哭得很難過,你可能是感到委屈吧”

    或者“媽媽上學的時候也遇到過和同學的矛盾,挺難過的”

    或者“你肯定正在傷心呢,這樣的事情確實讓人不開心!”

    ......等等

    所有這些話,都是在談感受、在接納情緒。

    第二,永遠給孩子提供多種選擇

    重要的不是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而是讓孩子同時知道,我可以做些什麼?也就是,括號提供解決問題的選項。這跟前面所說的憤怒選擇輪提供有情緒的時候,用來舒緩情緒的選項是一樣的原理。

    方法1. 把抽象的感受和情緒變成具體的:視覺化原則

    情緒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情緒的到來和離去也常常神龍見首不見尾,我們根本表達不清自己什麼時候有情緒,什麼時候又沒有了,孩子更表達不清楚。

    在跟孩子一起面對抽象概念時,特別好的方法是視覺化。情緒也是這樣。

    市面上一些很經典的跟情緒管理有關的繪本都是類似的思路,例如菲菲生氣了、情緒小怪獸等等。他們用一團大火焰或者是各種顏色的小怪獸來,讓孩子明白情緒有不同的分類。情緒也在動態變化。

    正面管教當中特別經典的一個演示活動叫“掌中大腦”,解釋了情緒來臨時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同時,形象的把發脾氣時的大腦比喻成“大腦蓋子打開了”。

    我兒子小的時候,我經常用這個比喻跟他溝通。有時候他發完脾氣,我問他“你的大腦蓋子關好了嗎?”他每次的答覆都不一樣,有的時候是告訴我關上一半了,有的時候用手比劃著還剩一個小縫,還有的時候告訴我蓋子找不到了,意思就是很在生氣。

    方法2. 把“不可以做XXX”變成“可以XXX”: 提供可選方案

    大一點的孩子能夠理解自己就會說出一些方法,小一點的孩子可能get不到,父母可以先做一下示範,跟他說,“媽媽覺得自己大腦蓋子開啟的時候從一數到10、或者去看一會兒喜歡的書,蓋子就慢慢關上了,你呢?”

    再比如,在學校跟同學有衝突打架,在處理好了感受,接納孩子情緒之後,還有一步必做的功課是:坐下來跟孩子聊一聊。

    “你覺得,以後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都可以用什麼辦法來處理呢?”

    或者“除了跟他動手打架,你還有什麼別的方法嗎?”

    或者“你覺得這些方法裡面哪些適合,哪些不適合?”

    或者“這些方法都會有什麼影響呢?”

    ......等等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示範尤其重要。

    而父母在情緒管理能力上對孩子的影響,更是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的,孩子通常都是這樣學習到關於情緒應該如何面對的:

    我的父母有情緒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對待自己我有情緒的時候,父母是怎麼對待我的

    跟孩子聊聊感受、談談情緒,是幾乎一切家庭教育的起點,是解決問題的切入點。談了感受,聊完情緒雖然問題並不會迎刃而解,但會讓孩子情緒緩和下來,也因此有了理智思考的能力。

    同時,我們做父母的也在這個過程中心態平和了,再接下去,才有可能一起解決問題、一起面對困難、我們希望傳遞給孩子們的引導和影響,才有用武之地。

  • 3 # 巫瀾

    我想說的是,因為父母的焦慮造成的,“父母焦慮——想要控制——孩子糟糕——父母更焦慮”的惡性迴圈,就產生了。媽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不穩定的,孩子是不會自我負責的,任何時候都會可能給我出么蛾子的。孩子只有在我的監視下面,或者在我的管控下面,他才能夠去完成一些事情。這樣以後,媽媽就沒辦法從跟孩子做作業的這件事情上抽離出來,去做自己的事情,媽媽不自由,孩子也不自由。如何從擔心和焦慮中抽離出來,不陷在自己的情緒裡?1. 學會做自己的事情2. 不過度地承擔,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相信孩子,他有自己的功課,他可以自我負責,不再去做一個救贖或者拯救他人的人。3.不需要去做一個完美的好人,如果你不抽離的話,其實你是把自己糾纏在對方身上,對方也會不舒服。

  • 4 # 喵陽媽

    關於克服媽媽的情緒

    1、你要試著從各方面找到原因,這樣有助於你知道寶寶為什麼哭鬧,這樣你針對性解決問題就能好轉很多。你知道寶寶哭鬧是有原因的,你自然也會原諒他心裡多了幾分心疼而不是火氣了。

    2、降低期望值,對寶寶對家人都降低期望值。做好寶寶會哭鬧不聽你話的心理準備,做好家人都幫不上忙或不會幫你甚至會怪你的準備。

    3、做個日期表貼牆上,每對寶寶生一次氣你就在相應日期記錄一下你生氣的原因,慢慢你就會發現為什麼生氣,經過糾正就會越來越好。

    4、生氣吼叫前閉嘴一分鐘,給自己冷靜和提醒的時間,會讓你好很多。

    5、實在生氣,找個出氣的東西使勁,不要把勁用在孩子身上。

  • 5 # 十六根羽毛

    有能力生不代表有能力養,有能力養不代表有資格教。

    女人控制不住自己,打罵孩子,通常是沒被周圍人善待的表現。沒被善待有物質層面的,還有情感層面的。所以,要想讓女人不對孩子動粗,關鍵看爸爸這個角色:

    1提供的經濟和感情資源有多少?

    2承擔的家庭角色有多少?

    3平衡家族內部(婆媳關係之類)人際關係的能力有多強?

    媽媽愛孩子是天性,打罵孩子是違背天性的;

    女人在情感和基本物質條件滿足的情況下,通常不會做“沒天理”的事;

    所以,題主能做的就是先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物質上和情感上的)。這個事,任何專家都幫不上忙,靠自己吧(你想打的其實是你的丈夫)。

  • 6 # 拒絕假教的鄭指揮

    什麼叫控制不住

    你居然對一張白紙的人

    去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衡量

    就證明你非常失敗

    既然要生他出來,這個是你的責任,而這個責任不要推給別人

  • 7 # 講師孫梵

    其實,控制不住情緒,是你本身的認知裡的問題。

    舉個例子,你再生氣都不會把孩子丟下樓去,因為你的理智知道這樣做孩子會出事,你承擔不起。

    所以,本質上還是你覺得這樣做,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至於事後的後悔,跟出軌後的後悔是一樣的,只是自我心理安慰的一種。

    要糾正這樣的行為,建議多學習相關知識,多認識自己。

  • 8 # 流光溢彩有天使

    同樣的問題我也遇到過,孩子一個勁哭鬧,不講理,真是讓人無語問蒼天。有幾次我也是看這她哭鬧,自己呆呆的看著,一點辦法也沒有,這時我就想沒辦法就沒辦法吧,我也不是萬能的,就讓她哭一會兒,小孩子那有不鬧人的,結果她也就慢慢平息了,其實我是花了很大的力氣在忍。等這事過了以後,再講道理她就能聽進去了,我試過,有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認識不久就忍不住想親你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