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師殊同
-
2 # 無明者
先鼓勵你一下——
你是最優秀的,完全不要怕。
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解決問題的答案。
首先,“聚光燈效應”。
還在上中學時的我那時也和你遇到了一樣的問題,天生內向,不愛說話。
每次老師提問讓我回答問題時,我都會非常緊張,站起來之後會下意識地扯扯自己的衣服,害怕自己衣冠不整會被人指責。
那時的我,每次在公共場合說話時,就好像感覺有一盞聚光燈打在我頭頂,似乎所有人都在看著我。
有一次,我自認為在回答問題時說的不太好,下課後“旁敲側擊”地問周圍的同學感覺如何,我卻得到了讓我有些驚訝的答案——
沒有一個人覺得我講的不好,甚至有同學對我的“流暢”回答表示羨慕!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
人們總是傾向於高估旁人對自己行為舉止、外貌特徵乃至長期行為規律等的關注程度。
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人人都有,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力降低它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
後來,我放下了一些不必要的顧慮,大膽的回答問題,大膽的“說話”,甚至還在高中時拿到了校級演講比賽的第一名。
其次,在相信自己的同時,豐富自己的內在。
謹慎對待你的體態,別再低頭徘徊。
說你所想,追你所求,
這是你和他人同樣擁有的權利。
喬丹·彼得森在《人生十二法則》一書中提出,人生必須遵守的十二條法則之首——筆直站立,昂首挺胸。
“生而為人,你我都不必感到抱歉”,看過勵志書籍的朋友都知道——幾乎每一本關於成功學的書籍,第一章大部分都是關於自信的。
其實仔細想想,一直以來,自信都不需要理由,不自信才需要藉口。
那麼自信之後,我們應該做什麼呢?
答案是多種多樣的,但都離不開一個概念——
提升自己。
有了“面子”,還得有“裡子”。
我們可以讀書,提升自己內心深處的涵養,這是裝不出來,別人也搶不走的;
我們可以學習一門新的語言,跟更多優秀的人溝通;
我們可以去旅行,去見識祖國的大好河山,享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快樂和成就感;
我們可以……
可以做的事太多了,不是嗎?
所以何必糾結於當下,何必糾結於此時頭上的“聚光燈”?
努力走出第一步,你會發現一個嶄新的世界。
衝呀!
-
3 # 梓壹13
害怕和別人交流,有很多種因素。比如是性格內向,不善於表達所致、或是小時候經常被否定自卑不自信心理所致、或是因為發生的某種事情和情況有心裡陰影所致,所謂對症下藥才可以,要找到自己是因為何種原因才導致交流障礙的。
這個害怕的點找到了,需要去清理釋放你的害怕情緒,先試著放鬆情緒跟自己交流,不要牴觸不要害怕,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錯誤中成長成熟的,一次次總結體悟走出來的,要給自己信心不斷的鼓勵自己。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是內心主觀意識缺失,對自己認知不夠,總是受外界外物的影響。你要知道,你需要在意的應該是自己對自己看法和目光,你的世界只能你自己做主,與任何人無關。所有的發生都是你自己主宰的,不要把自己的力量交託於任何人。
你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會對你有不同的投射和看法,這所有的投射和看法都是不一樣的,你若是活在別人給你設限期待的標準,等於是給自己禁錮在牢籠中一般。時間久了會身心疲憊,你會發現永遠無法讓身邊的人都滿意。
所以,應該做自己,對的起自己對的起良心,遵循本心,順應天道,不委屈不強求,活的全然真實。
-
4 # 廂廂說
害怕和人交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目光,其實就是害怕來自於社會的評價,是不好的方面,怕自己做的不完美,怕被人嫌棄,怕被人議論。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把這個問題歸結於“自卑情結”。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自己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緒。自卑感總是會造成緊張感,在面對人群或者與人交際的時候,這種情緒往往就會影響到個體與人的溝通了,嚴重的就會產生社交焦慮症或者社交恐怖症。
還有推薦兩本書給樓主,有興趣可以看看。
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
5 # 浮絮遙期花壤間
人字一撇一捺互相支撐扶持才是人,害怕與人交流怎麼工作生活呢?不妨先戴上口罩,試著去人溝通交流,交不給自己添堵的朋友,積聚正能量,自然慢慢的就能無懼他人眼光,就當自己是自然當中的一棵樹,一朵花,一滴水,一塵埃,何懼之有?我與人我與自然早已融為一體,天人合一了
-
6 # 胡思亂想小螞蟻
我小時候和你一樣。直至現在,我也認為我不是太容易合群的人。但我基本上早已經克服了你提出的這個問題。一個祕訣就是,越怕什麼,越要壯著膽子去做什麼。
比如我從小總覺得有些人比我開朗,樂觀,活潑。她們就像我心中的女神一樣,我不敢跟她們說話,總覺得自己不配跟她們成為親密的朋友。但實際上後來頻繁接觸以後,這種初始印象總會被打破,大多數都是很平易近人的。
工作以後,我每次去找不認識的同事主動說話之前,總要鼓起勇氣,自我鼓勵一番。慢慢接觸之後,我總能跟一些人成為朋友。當然,也有些人,再怎麼接觸無論如何也不會很親近。
所以一想到,如果我不克服心中的膽怯,恐懼,那距離遠的人就永遠都是遠距離,我怕羞,但更怕工作的孤獨,情感的孤獨。所以,請鼓起勇氣吧。慢慢的你會發現,你會越來越自如的。
-
7 # 小兔子0207
害怕跟人交流,原因大多是害怕出錯,自己露怯。其實哪裡有百分百正確的人呢,出錯改過來就好,下次遇見類似問題避免再出錯,就好,自信心也會增加很多的。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眼光,這個觀念又會反作用於你的自信心的加強,生活是自己的,工作也盡力去完成就好,去菜場買菜討價還價也再正常不過……那麼多點點滴滴,如此在意他人的看法,生活是作秀給別人看嗎?呵呵,活的輕鬆些吧,有生之年,喜歡的事兒就做好,喜歡的人親近,喜歡的書多看幾遍,喜歡的菜就吃不要在意胖,簡單點,直接點[愛慕]
-
8 # 好志持之
您好,既然自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就說明你已經向著更好的自己走出第一步了。接下來你需要逐漸的認清自己,瞭解自己,然後真正的做到愛自己。你這也是從小可能缺愛的一個表現,過程可能會比較漫長,重在堅持。然後建議多交朋友,多餘朋友交流。最後你可能需要看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推薦(心理學與生活)
-
9 # 小橋心理諮詢師
首先,想一想你這份在意,來自哪裡?這份在意給你帶來哪些好處?比如,這樣,我跟別人交流的時候會更真誠,接受我的朋友一定都是很好的朋友。
然後,經常跟自己說:我不完美,但是我愛自己!
再或者,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大聲說:我是最棒的,你們怎麼看我,老子不Care!
-
10 # 江會很美
我也是內向的性格,小時候很害怕和人交流,現在慢慢比以前好多了,但是離外向還很遠,還在繼續加油,一直在努力學習和人交流,多社交對自身有很多好處,在社會上打拼不和人交流就很難有大的成就,現在的社會人脈很重要,非常感謝能回答你的問題
回覆列表
你好,害怕和人交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眼光,這些都給你帶來了很多的痛苦,是這樣嗎?
現在請你拿出一張紙和筆,做一分鐘的深呼吸,吸……呼……然後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份“害怕和在意”給你帶來過什麼好處?不著急,慢慢的想……然後把這些好處寫在紙上。
如果實在想不出來也沒關係,那麼我們是害怕和所有人交流嗎?在比我們小的弟弟妹妹面前呢?或者是在幼兒園的小朋友們面前呢?是不是我們只害怕成年人或者身邊重要他人看法和目光?
其實這跟我們早年撫養者照料我們時產生的互動模式有關,我們的撫養者對我們進行了太多的否認或者批評,以至於我們無法對自己建立起應有的自信。而我們又太需要被肯定和支援,所以我們就總有一種聲音在告訴我們,你一定要做好,不能有差錯,然後就是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出錯。久而久之,我們這樣的痛苦便形成了。
那麼怎麼辦呢?給自己一次現實檢驗的機會,承認自己的害怕,我就是會在意,然後感受一次我這種害怕到底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事情是否會像我想象的一樣糟糕,糟糕以後又會發生什麼?
你有沒有想過?又或者跟你交流的人同樣是一個害怕交流的人呢?他同樣也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目光?遇到同樣的人,在你面對他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也許你現在面對的正是這樣一個人,很有可能哦,按你的想法去做吧……
感謝查閱,祝你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