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名稱的由來,據明《永樂大典·太原志》稱;“代山(即雁門山)高峻,鳥飛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門,鴻雁往來……因以名焉。”大約在漢武帝初年已置關,以防匈奴。至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時重新建關,就稱雁門關。其時是為了防南,不是防北。隋唐時稱西陘關,後複名雁門關(另說雁門關由其西側的西陘上同名關遷此)。歷經各代迄乎明初,這關已傾頹殆盡。明洪武七年(1374)在舊址上重建關城,並築“內長城”與其西面的寧武、偏頭兩關相連,總稱“晉北三關”,亦稱“外三關”(與北京西面太行山上長城“內三關”相對而言),以防北西蒙古勢力侵擾。經嘉靖年間增修,於萬曆年間復築門樓。以後大概再未有修建。 雁門關關城踞於雁門山雁門之口,距山西省代縣西北的20公里。城周長1公里餘,牆高2丈(約合今4米餘)。 雁門關是“外三關”中最大的一關。附近峰巒錯聳,峭壑陰森,中有路,盤旋幽曲,穿關城而過,異常險要。古時防備十分嚴密。關下的雁門山北麓,還建有新舊廣武二城,為山外防禦據點。舊城建於遼金時,東西長約300米,南北長約500米,有三座城門。現存城牆尚完好。新城與關城同時建,緊貼雁門關北口,依山修建,周長1.5公里,一半坐落在半山坡,一半修在山前洪積扇上。北門外又築有北關,此外,關外還築大石牆三道,小石牆二十五道,隘口十八個,以增強防禦力量。明代內長城橫於關北,彼此鉤連,形成嚴固的防禦體系。今明長城僅存遺蹟。
“雁門”名稱的由來,據明《永樂大典·太原志》稱;“代山(即雁門山)高峻,鳥飛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門,鴻雁往來……因以名焉。”大約在漢武帝初年已置關,以防匈奴。至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時重新建關,就稱雁門關。其時是為了防南,不是防北。隋唐時稱西陘關,後複名雁門關(另說雁門關由其西側的西陘上同名關遷此)。歷經各代迄乎明初,這關已傾頹殆盡。明洪武七年(1374)在舊址上重建關城,並築“內長城”與其西面的寧武、偏頭兩關相連,總稱“晉北三關”,亦稱“外三關”(與北京西面太行山上長城“內三關”相對而言),以防北西蒙古勢力侵擾。經嘉靖年間增修,於萬曆年間復築門樓。以後大概再未有修建。 雁門關關城踞於雁門山雁門之口,距山西省代縣西北的20公里。城周長1公里餘,牆高2丈(約合今4米餘)。 雁門關是“外三關”中最大的一關。附近峰巒錯聳,峭壑陰森,中有路,盤旋幽曲,穿關城而過,異常險要。古時防備十分嚴密。關下的雁門山北麓,還建有新舊廣武二城,為山外防禦據點。舊城建於遼金時,東西長約300米,南北長約500米,有三座城門。現存城牆尚完好。新城與關城同時建,緊貼雁門關北口,依山修建,周長1.5公里,一半坐落在半山坡,一半修在山前洪積扇上。北門外又築有北關,此外,關外還築大石牆三道,小石牆二十五道,隘口十八個,以增強防禦力量。明代內長城橫於關北,彼此鉤連,形成嚴固的防禦體系。今明長城僅存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