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葛大小姐

    先說說赫魯曉夫是怎麼上臺的,1953年斯大林得了老年痴呆症,後來中風嚴重不治而亡,此時,赫魯曉夫雖然為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但他的權力僅集中在宣傳和意識形態上,政治和經濟在實權派馬林科夫和貝利亞手中,而馬林科夫和貝利亞又不太對付,赫魯曉夫協助老馬將貝利亞搞掉了,螳螂撲蠶,黃雀在後,老謀深算的赫魯曉夫又搞掉了昔日的盟友馬林科夫,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此時的赫魯曉夫大權在握,連續幹了好幾件蠢事。

    然而赫魯曉夫否定了斯大林,但是自己做派和斯大林卻沒有什麼兩樣,他作風粗俗,不講民主,著名的“聯合國皮鞋”事件讓他自己成為笑柄而他渾然不知。而後的古巴導彈危機以赫魯曉夫的服了肯尼迪的軟而結束,這更讓蘇聯國內的人對赫魯曉夫有了看法。

    最終導致他眾叛親離的還是他國內政策的連續失敗,赫魯曉夫出身於鉗工,對經濟沒有深刻的認識,而且又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他認為要提高農業產量,就要墾荒,擴大蘇聯的耕地面積,玩了一段時間玉米,結果,蘇聯經濟被他越玩越窮。全國上下都對他充滿了怨言,而他自己還洋洋得意。

    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玩了一輩子鷹,最後被鷹啄瞎了眼。我給大家想寫講一講過程。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在克里米亞休息。10月12日,蘇聯召開了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主持會議,大家一致意見由勃列日涅夫給赫魯曉夫打電話,請他回莫斯科。 勃列日涅夫和赫魯曉夫通電話時有點嚇人,勃列日涅夫有點發抖,說話結巴,嘴脣發紫:“赫魯曉夫同志,我們請您回來……,” 勃列日涅夫很緊張,雖然在赫魯曉夫飛回來前權力掌握在他們一夥手裡,並得他們到了克格勃、內務部和武裝力量頭頭們的支援。

    10月13日赫魯曉夫回來了,而此時他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赫魯曉夫走進克里姆林宮裡的黨中央主席團的會議室,看著他的大臣們,然後不滿地問:“這裡發生了什麼,誰主持會議?”主席位子空著。赫魯曉夫習慣地坐上去。宣佈開會。他說,但不向一個具體人:“誰說話,什麼問題?”開始了墳墓裡一樣的寂靜。

    冷場了一會後,黨中央的書記勃列日涅夫開始講話。這是主席團預先定好的。一場戲的演員們開始進入角色……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央書記蘇斯洛夫帶頭向赫魯曉夫發起攻擊,他作主旨長篇發言,列數赫魯曉夫十年來的一系列嚴重錯誤,接著其他人跟著講話,都是批評赫魯曉夫的錯誤的“炮彈”,對赫魯曉夫來說實際上已經形成眾叛親離的局面。赫魯曉夫想要發言反駁,但主持會議的勃列日涅夫不給他發言的機會。赫魯曉夫想要召開中央全會來挽回敗局,但為時已晚,各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及各州委的書記們都已被勃列日涅夫、蘇斯洛夫等人做好了工作,站到了他們一邊。

    在最後,赫魯曉夫淚流滿面的說:“同志們,我有這麼多的錯誤,可是你們之前為什麼不指出呢?沒有人告訴我呀!”可以說,赫魯曉夫的下臺完全是咎由自取。

    勃列日涅夫是個“大好人”

    然而,當時的蘇聯高官們經歷了斯大林和赫魯曉夫的強硬,對有特點的領袖已經怕了,而這兩位恰恰是強硬派,個性突出,而勃列日涅夫即是個馬大哈,又是個老好人,大家需要找到一個溫和的,能給他們謀福利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最合適。

    勃列日涅夫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他上臺後,恢復了斯大林時代“老人政治”,對腐敗也是聽之任之,蘇聯高官們終身制體制下樂哉樂哉,而勃列日涅夫也很高興享受最高領導人的權力。當然勃列日涅夫自己也早已經喪失了信仰,他曾經親口對兒子說——“什麼信仰啊,主義啊,都是糊弄人的玩意兒!”。

    蘇聯幹部們在馬大哈勃列日涅夫快活了18年,而蘇聯也讓他們給玩完了,政權到了戈爾巴喬夫手上,解體是早晚的事情了。

  • 2 # 紫禁公子

    赫魯曉夫,還是有不少人認識他。在1953年,斯大林死後,蘇聯有5大最高首領,赫魯曉夫就是其中一位。在這5個人的努力之下,蘇聯的國家局面開始漸漸的穩定下來,而後赫魯曉夫就擔任了第一書記的職位,成了當時蘇聯最高領導者。這個人也是一個大膽之人,他一上臺就開始著手改革。這些改革專案很多,有的的確成功了,但有的卻失敗了。而他最大的失敗就是在經濟和外交上。

    在經濟上,他的一系列舉動雖然有點推動當下經濟的發展。但其實長期下去,這些舉動都並不利於國家平衡。而在外交方面,在經過了東歐陣營亂動,古巴導彈危機之後,他的聲望開始一跌再跌。蘇聯內部已經出現了很多對他不滿的意見,甚至還有人讓他趕緊下臺。最後到了1957年,蘇聯內部對他的不滿已經到達了巔峰,高層們甚至坐在一起密謀,打算從他手裡奪權。

    因此,在赫魯曉夫一次出國訪問的時候,蘇聯的多位政治家就開了一個會議,大家一起商量後,決定罷免他這總書記的職位。等赫魯曉夫回國之後,看到眾位政治家遞上來的這份決議書,他也是驚得不行。不過他還是打算再垂死掙扎一下,因此提出要召開蘇共中央全委會,由這些委員們是來決定他的去留。對於他的要求,高層同意了。

    之後,在開大會之前,赫魯曉夫一直在聯絡各路中央委員,希望他們在投票時投出對他支援的一票。所以,後來大會召開後,他就是因為這些支援票而驚險的逃過這一劫。沒想到,在1964年,高層們又一次坑了赫魯曉夫。這次依然是趁著他不在國外的時間而謀劃,勃列日涅夫在完成了權力交接之後,才打電話讓他回來參加緊急會議。而他回來之後,他又一次提出要由中央全委會來決定他的去留。

    不過很顯然,這一次勃列日涅夫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早就將曾經支援他的委員會們從中清除,故而這次他的計劃沒有成功。因此他最後才不得不下臺,從此之後,勃列日涅夫的時代來臨。所以總的來說,為什麼可以推翻赫魯曉夫?最主要是他太過於沒有防備,本來自己就已經惹怒了高層,結果他還放心大膽的出國訪問或者是出國旅遊。這不等於給敵人準備時間,然後可以對他一擊致命嗎?

  • 3 # 漩渦鳴人yy

    謝列平,蘇斯洛夫,謝米恰斯內,勃列日涅夫,我們必須要記住這四個人的名字,因為這次的人在赫魯曉夫倒臺的整個過程之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首先,一切的起因來自於謝列平,這個人是誰?這個人是赫魯曉夫當政期間,克格勃也就是前蘇聯最大的情報機構的領導者,但是在1964年,謝列平過得並沒有太開心,為什麼?因為前蘇聯在這之前一項國際事件裡面,由於情報機構的不給力,導致赫魯曉夫丟了大面子,什麼事情?古巴導彈危機!赫魯曉夫覺得自己親手提拔上來的克格勃的領導人是不是應該換一個人?

    謝列平感到有危機,正巧在這個時候克格勃裡面的第二把手,謝米恰內斯,跟這個謝列平以說是好基友一樣的關係,兩個人一起商討以後,覺得是時候該做出一些主動的舉動,否則大清洗運動的時候死了多少人,那可都是歷歷在目的!面對性格乖張的赫魯曉夫,所有人都不敢保證自己能夠活著從他手底下逃出去。

    因此,在赫魯曉夫去度假的時候,這兩個人一起聯絡了前蘇聯的高層,大家一起決定把赫魯曉夫趕下臺!

    最終,在度假之中的和魯曉夫接到電話來到莫斯科以後,立刻就被大家囚禁了起來,然後宣佈他被剝奪了蘇維埃最高主席的身份,在這其中,赫魯曉夫問了一句說你們這次事件的總策劃人是誰?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謝列平跟赫魯曉夫說,這次世界的主要策劃人是勃列日涅夫,赫魯曉夫哈哈大笑說怎麼可能,那個傢伙怎麼可能跳出來反對我。

    玩笑歸玩笑,但是正是由於這一句鬼使神差一般的文化造成了接下來戲劇性的一幕。

    能夠競爭蘇維埃最高主席的人只有三個,謝列平,蘇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在這其中,拳頭或者是人氣和威望最高的是謝列平和蘇斯洛夫,兩個人為了權力之位,可以說是大大出手,互相攻訐,只有在這個時候,勃列日涅夫穩坐釣魚臺。表現出一副老好人的狀態,你們接著掙,我不搶!

    就這樣,原本最不強勢,最不可能獲取蘇威亞最高主席身份的勃列日涅夫,繞過了三個人,自己成為了蘇維埃最高主席!人們都說世事無常,你真要拍個電影,有誰敢這麼拍啊!這件事情就發生在了世界兩大超級強國之一的其中的權力的漩渦的最中心。

  • 4 # 清水空流

    政治是最無情的,也是最現實的。與其說是勃列日涅夫推翻了赫魯曉夫。不如說是蘇聯高官們集體‘’政變‘’推翻了赫魯曉夫。因為赫魯曉夫推要奪取他們的乳酪。

    隨即,赫魯曉夫被“裹挾”著進入蘇共中央大樓。所有的蘇聯高官集體抨擊赫魯曉夫的“錯誤”。而赫魯曉夫如同待宰的羔羊一樣,等待著審判。在第二天的蘇聯《真理報》釋出訊息:“由於健康原因,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退休”。至此。赫魯曉夫成為蘇聯歷史上,唯一一個活著下臺的領導人。1971年,赫魯曉夫去世。

  • 5 # 掌上三言兩語

    一直以來,普遍認為勃列日涅夫上臺是偶然的。赫魯曉夫留下權力真空後,幾方相爭不下才把勃氏推到前臺,勃氏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原因就是他平庸。

    然而,歷史的某些真相往往被厚厚的政治帷幕遮捂著。赫魯曉夫的下臺,勃氏就是主謀。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撕開了一些歷史表象,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臺,是勃列日涅夫策動的結果。

    據赫魯曉夫小兒子謝爾蓋回憶,赫魯曉夫被髮難半個月前,就已經收到密報,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內等人勾連頻繁準備扳倒赫氏,米高楊和卡岡諾維奇的女兒都透露了類似的資訊,但自信的赫魯曉夫沒有理睬,也許年過古稀的他已經沒有了以往清除貝利亞和“莫洛托夫反黨集團”時旺盛的鬥志。赫氏依然悠然在皮聰大度假。

    1964年10月12日,正是赫氏在皮聰大時,勃列日涅夫就在莫斯科召集了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並作出一個關於制定國民經濟計劃一些問題的決議,決議中對第一書記赫氏提出了批評。這就意味著倒赫行動開始,同時也是結果。因為之前勃列日涅夫在軍政界做了大量的工作,會議只是兌現承諾的儀式,正是這個儀式結束了赫魯曉夫的政治生涯。決議作出了還得需要赫氏過過堂,於是由蘇斯洛夫代表主席團致電赫氏返回莫斯科。

    赫魯曉夫沒放下電話,就明白了一切。難以置信的是,與十一年前的他判若兩人,他很冷靜,好像早就作出了決定 :假如僅僅涉及到我的去留,我不準備反抗了。確實,赫氏什麼也沒做,就靜等第二天飛回莫斯科。然而正是他的沉默,搞得勃氏一幫人坐立不安,還後悔電話打的太早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一書記可是有時間採取措施啊!13日的莫斯科之夜惶恐不安,勃列日涅夫每隔一個小時就給克格勃頭目打電話詢問情況,儘管對方一再保證若有異動立即報告,但勃氏還是害怕的要命,怕的是赫氏天亮後沒有返回莫斯科,怕的是此時第一書記已經在調動衛隊,如果……赫魯曉夫會把我們統統槍斃的。

    但是,什麼都沒有發生。赫氏回到莫斯科,旋即參加會議,在會上委員們爭先恐後地攻擊了赫氏以表明自己的堅定立場,唯有米高楊持有不同意見。冷靜的赫魯曉夫這時注意到會上只有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波德戈爾內沒有吭聲,沒有發言並不意味他們有異義,相反,遲遲沒有登場的,往往就是一場戲的主角。接下來會議要求赫氏在一份退休宣告上簽字。簽字後赫魯曉夫發表了告別講話,除了否認對他的幾點指責,語氣還算平靜,畢竟,大勢已去。

    自此,赫魯曉夫在政治舞臺上消失了。作為一個養老金領取者安度晚年。

    赫魯曉夫的下臺,有其複雜的客觀因素。赫氏在某些領域的格局調整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這些人恰恰成為了勃列日涅夫的社會基礎,其次是在國內外重大決策方面,赫氏卻有失誤魯莽表現。平心而論,勃列日涅夫扳倒赫氏也不能簡單的用“陰謀論”來概括,在14日大會報告裡列出的赫魯曉夫十五條錯誤,確實有的放矢,絕非無中生有,基本一語中的。赫氏在一些重大外事活動中時有信口開河傲慢無禮之舉,譬如,在福斯廣庭竟然說保共總書記日夫剋夫“食客”,對兄弟黨表現出大國沙文主義傾向。

    勃列日涅夫逼退赫氏,沒有重蹈七年前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的覆轍,是因為“團結”了多數。當他被赫氏從國家元首降為黨的第二書記,雖然沒有了紅地毯和少了前呼後擁,但,恰恰是這個位置使他能夠廣泛聯絡各加盟共和國及各州領導層,而且是正大光明行使職務行為,這無疑在組織上給勃氏提供了保障。再是,勃列日涅夫成功拉住了軍隊和克格勃等一些強力機構部門,而後者為勃氏“做事”保駕護航,使勃列日涅夫在短短三天裡實現了權力場的“吐故納新”。

    由此看,勃列日涅夫不平庸。

    當然,在赫氏當政的十一年裡,蘇聯也有長足進步,民生有所改善,被稱為“赫魯曉夫樓”的工人新村星羅棋佈,居住條件改善了很多;也正是赫魯曉夫時代結束了恐怖,為在肅反中無辜被殺的人恢復名譽,沒有了隨意逮捕和清洗,不得不說這是個社會進步;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減輕了稅負,在科技領悟取得了不少成果,東西方確立了新的關係……

    1971年9月,赫魯曉夫因病去世,埋葬在莫斯科聖母公墓,其墓碑由一個被他生前批判過的著名雕塑家畫家因斯特.涅伊茲韋斯特內設計。赫魯曉夫靜靜地待在那裡,深邃的目光透過方孔,一直凝視著俄羅斯的天空。

    他的兒子說,當走過赫魯曉夫墓前沒有一個人能夠無動於衷。

    2018.12.1

    參閱資料

    《赫魯曉夫下臺 內幕》,謝.赫魯曉夫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4月第3版

    《權力與命運-入主克里姆林宮的個人命運》,索爾.舒爾曼著,北方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2版

    《最後的遺言》,赫魯曉夫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 6 # 小約翰

    這篇文章很長,會系統的為您講述赫魯曉夫下臺和勃列日涅夫上臺的原因。

    赫魯曉夫的倒臺,是他自己的能力與政策不匹配的必然結果。但勃列日涅夫的上臺,則頗為偶然。勃氏並非推翻赫魯曉夫的主謀,他的上臺,更多的是處於蘇聯高層對於強人政治的恐懼,特意選了一個庸人上臺。

    赫魯曉夫的下臺,與他自身能力的不足有很大的關係。

    赫魯曉夫能夠登臨高位,主要靠的是在斯大林時期政治運動中一系列的正確站隊。緊緊依靠斯大林讓他得以在蘇共中迅速上升。雖然赫魯曉夫在地方治理和軍事工作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但就總體而言,他並不是一個個人能力很突出的人。

    雖然治國能力未見得多麼厲害,赫魯曉夫的鬥爭水平卻很高。斯大林死後,本來居於小字輩的赫魯曉夫在極短的時間內打敗了兩個斯大林之後最有可能繼位的繼承人——馬林科夫和貝利亞,讓蘇聯進入了赫魯曉夫時代。

    其一,是全面否定斯大林。

    1956年,在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發表了“祕密報告”——《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全盤否定了斯大林,他對斯大林的大清洗、民族政策、軍事指揮和經濟建設上的一系列政策提出了強烈的抨擊。在此之前,斯大林仍然在蘇聯的神壇上受人敬仰,而這個報告裡對斯大林進行了徹底的否定。

    當祕密報告對各國代表團宣讀之後,全場人員因為過於震驚,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據參與者回憶說是“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否定斯大林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產生了巨大的思想震盪,其影響不僅在蘇聯國內,連東歐及中國都收到了祕密報告的波及,一時間整個共產主義陣營中思想一片混亂。而蘇聯的老大哥地位也因此被大大削弱。

    其二,是國內經濟政策的一系列失誤。

    赫魯曉夫的確有想要改善蘇聯國內經濟的殷切希望,但是由於他的粗魯作風和知識水平的不足,讓他的政策執行很不成功。

    赫魯曉夫出身勞動階級,早年當過豬倌也當過鉗工,後來就投身革命和軍旅,這讓他的文化水平一直不高,他自己也承認這點。赫魯曉夫的經濟政策多出於他的膚淺理解,他認為要提高農業產量,就要墾荒,擴大蘇聯的耕地面積。

    五十年代,赫魯曉夫曾不顧反對,派遣三十多萬人的開墾兵團遠赴西伯利亞進行墾荒,結果帶來了重大的生態災難和農業災難。赫魯曉夫看到了美國種植玉米經濟效益很好,就下令全國廣泛種植玉米。但他絲毫不考慮美國和蘇聯的氣候條件不同,玉米在蘇聯由於日照不足,根本不能結穗,引發了農民的強烈抵制,最終政策破產。

    赫魯曉夫甚至在1960年提出,蘇聯的人均肉產品消費量要在1961年超過美國,卻不顧蘇聯人和美國肉產品消費相差甚遠的事實。1961年,為了滿足赫魯曉夫的指標,各州和加盟共和國集中宰殺了所有牲畜,甚至連一些剛出生的小豬小羊都殺掉了。有一些州為了突擊產量,大量養殖兔子,甚至強制給農戶攤派養兔子的指標。

    這種寅吃卯糧的政策自然不能真正帶來改變,1962年,因為1961年的“透支”行為,蘇聯肉產量斷崖式下跌。赫魯曉夫的政策再次破產。

    總之,赫魯曉夫的經濟政策雖然在產量上為蘇聯帶來了一定增長,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革了斯大林的遺留問題。這讓蘇聯人民對他的統治很不滿意,是他下臺的根本原因。

    其三,是他在對外政策的失誤。

    由於他的粗魯作風,讓他的形象與一個大國領導人形象格格不入。比如著名的“聯合國皮鞋”事件,讓蘇聯簡直成為了國際社會的笑話。

    這次流血事件給東歐人民心裡留下了很深的陰影。匈牙利事件之後,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基本被坐實,其在共產主義陣營內部的形象一落千丈,為後來的中蘇交惡埋下了伏筆。

    幾年後,中國和蘇聯關係開始全面惡化,蘇聯失去了共產主義陣營中最有力的助手。讓陣營進一步分化,這個責任也與赫魯曉夫是分不開的。

    1962年,蘇聯和美國在古巴進行了高強度的對抗。雙方的全球核大戰一觸即發,最終事件以蘇聯讓步為結果,和平解決。

    古巴導彈危機本質上是一場“膽小鬼博弈”,赫魯曉夫貌似粗野,但在這場博弈中他擔當了這個膽小鬼的角色,輸給了肯尼迪。讓蘇聯在拉美所進行的擴張運動大受挫折。

    總之,赫魯曉夫的對外政策都不大成功。唯一成功的地方是,他的確是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在他的任期內,共產主義陣營的意識形態力量有所加強,這與後來勃氏的偽共產主義是截然不同的。

    以上,是赫魯曉夫對內、對外政策的一些失誤,這些政策的確給蘇聯帶來了很多不好的後果,但這些並不是赫魯曉夫下臺的根本原因。

    要知道,斯大林死之後,蘇聯就進入了民主制度。政變的形勢多以投票方式解決,赫魯曉夫的下臺,主要是因為他得罪了蘇聯的統治集團。而得罪統治集團的原因,就是下面這點——

    第四:廢除領導終身制。

    在赫魯曉夫之前和之後,蘇聯一直實行的是“老人政治”。領導幹部終身制是蘇聯的共識。

    比如後來的勃列日涅夫,他就是標準的老人官僚。勃氏的最後幾年,他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他參加黨代會,完全是行屍走肉的狀態。當時蘇聯有一個笑話:“蘇共黨代會第一步:升黨旗,唱國際歌。第二部:請把總書記抬上來。”

    領導幹部的終身制,是蘇聯很多高官最重要的“福利”。而赫魯曉夫卻非常反對這一點,他認為官員應該在身體不行之後及時退休,事實上他也的確以身作則(雖然不是他自願的)——他是蘇聯歷史上唯一一個正常退休的國家最高領導人。

    赫魯曉夫的廢除終身制政策,讓整個蘇聯高官集團非常不滿,他們不願意放棄手中的既得利益。如果赫魯曉夫是一個斯大林式的暴君的話,自然沒人敢反難。不過當時的蘇共黨內民主已經很發達,所以有很多人對赫魯曉夫不滿。早在 1957年,斯大林時期的老臣們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等人就組織過一次罷免赫魯曉夫的政變,並差點成功,被赫魯曉夫在中央委員會中廣泛的支援所粉碎。

    那麼1964年這次政變,是怎麼發生的呢?

    1964年10月14日,正在黑海海濱度假的赫魯曉夫,接到了來自莫斯科的電話。電話是蘇聯意識形態的領導人蘇斯洛夫打來的,讓他立刻回莫斯科參加農業問題的緊急會議。

    在此之前,赫魯曉夫的兒子已經提醒過他,有人可能要搞事情。但赫魯曉夫非常自信,他認為天下太平。他並沒有問農業問題有什麼緊急情況,就坐上了回莫斯科的飛機。

    但是在飛機上,他已經感覺出氣氛的不同。他身邊的隨從對他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感覺到大事不好的他命令飛機開往他的大本營烏克蘭,但飛行員沒有執行命令,還是回到了莫斯科。

    飛機在莫斯科降落後,赫魯曉夫瞬間就明白了他的待遇——沒有隊伍迎接他,只有他的鐵桿,副總理米高揚坐著一輛普通汽車迎接他,機場周圍則都是蘇軍士兵。

    米高楊帶著他直接開往克林姆林宮,在那裡,蘇共政治局全體人員都在等待他。赫魯曉夫一進門就已經知道要發生什麼。接下來的會議中,政治局成員對他十幾年來的政策進行了猛烈的批評,最終得出結論——大家一致決定,你應該退休。

    赫魯曉夫對這個結果早有思想準備,他除了為自己進行了幾句辯解以外,沒有進行什麼過激反應。他基本平靜的接受了這個結果。

    在最後,他淚流滿面的說:“同志們,我有這麼多的錯誤,可是你們之前為什麼不指出呢?沒有人告訴我呀!”

    第二天,蘇聯官方報紙共同公佈了一個訊息,赫魯曉夫統治由於健康原因,辭去一切職務,不再擔任蘇共領導人。

    坦率的說,勃列日涅夫在政變時,並不是什麼很有實力的人。跟當年的赫魯曉夫一樣,沒人認為他會是政變之後的接班人。

    更有趣的是,勃列日涅夫時代的三架馬車——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內(國家名義元首)、柯西金(蘇聯總理),都參加了政變,但他們發言都不多,政變中並不顯眼。

    赫魯曉夫倒臺時,大家認為最有競爭力的兩個接班人,是謝列平和蘇斯洛夫。

    (圖為謝列平)

    謝列平和蘇斯洛夫,都是蘇共高官中的少數派,都有很強烈的個人特色。

    坦率的說,這兩個人都是優秀的共產黨幹部,兩個人擁有當時蘇共中少有的優秀品質——清廉。謝列平是一個海瑞式的人物,而蘇斯洛夫操守也很高。這兩個人反對赫魯曉夫,並不是因為赫魯曉夫侵害了他們的利益,完全是出於國家利益考慮。尤其是謝列平,他是赫魯曉夫一手提拔上來的,但是他卻成了反對赫魯曉夫最積極的人。

    可是兩個人都沒有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謝列平的失敗,是因為其人太過特立獨行。他的極端性格讓他在蘇共中人緣很差,而且過於耿直,眼裡容不得沙子。在批判赫魯曉夫的會議上,謝列平拍桌子大喊,激動異常。這種樣子讓蘇共高官們非常畏懼,他們想起了斯大林的恐怖統治,於是謝列平被大家否決了。

    (圖為蘇斯洛夫)

    蘇斯洛夫,外號叫做“灰衣主教”,掌管蘇聯意識形態領域數十年。在共產主義陣營內部,蘇斯洛夫對於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不亞於列寧、斯大林。

    但蘇斯洛夫也很有個性,此人表面平和,內心陰鷙。他外表非常溫和,但手段強硬,對於蘇聯思想家的管控非常到位。作為一個官僚來講,蘇斯洛夫的能力是非常傑出的。

    不過蘇斯洛夫的性格相當低調,相比於在前臺出頭,他更喜歡的是在幕後工作。他平素跟同事們交流也不多,讓大家對他始終摸不準節奏,又聽說他在文化界的“威名”,蘇共政治局對於蘇斯洛夫也非常恐懼。

    所以,當時政治局中權力最大的兩個人,蘇斯洛夫和謝列平,都被排除在外了。

    勃列日涅夫在上臺之前,他有兩個人設,一是“馬大哈”,二是“老好人”。

    勃氏幾乎從不跟人紅臉,也從沒有任何仇人。相比於謝列平的鋒芒畢露和蘇斯洛夫的陰鷙,勃列日涅夫為蘇共政治局中的人緣相當好,對誰都是笑嘻嘻。

    至於“馬大哈,則更是勃列日涅夫的突出特點。勃列日涅夫一輩子從來沒有過即興演講,一切演講全部靠祕書寫稿,而且他真的是完全的念,一點都沒有發揮。有一次他的祕書出了差錯,把稿子送錯了,他念到一半才發現問題,然後笑呵呵的對著大家說——“同志們,你們知道,這可不怨我啊!”

    這麼一個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勃列日涅夫,成為了政治局的最合適人選。大家的共識就是——老勃是個好人,把他推上去,大家都能得利。

    事實也的確如此,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他的確做到了“人畜無害”,對於蘇共的腐敗問題,他完全做了一個撒手掌櫃。蘇共高官在終身制體制下大大得利,而勃列日涅夫也樂得享受最高領導人的權力。

    在他的統治下,所有的蘇共高官都得到了“關懷”,包括赫魯曉夫。

    赫魯曉夫在退休之後,勃列日涅夫給予了他比較優厚的物質待遇,但是對於這位前任,他卻絲毫不敢放鬆警惕。赫魯曉夫的別墅裡,放滿了克格勃的竊聽器,有一次赫魯曉夫驚訝的發現在他的廁所中也有克格勃的竊聽器。他憤怒的對著竊聽器喊到:

    “人民把稅金交給你們,不是讓你們偷聽我放屁的!”

  • 7 # 密探零零發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赫魯曉夫身邊的人不贊成他採取自由主義行動,批判斯大林,庇護索爾仁尼琴和特瓦爾多夫斯基,嘗試同西方尋找共同語言,裁減軍隊和壓縮軍工生產。二是赫魯曉夫影響蘇聯大國形象。在古巴導彈危機中,赫魯曉夫最後認慫了,嚴重地損害了蘇聯的影響力。除此之外,赫魯曉夫又做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嚴重地影響了蘇聯的國際形象,為蘇聯的高管們所不齒。三是赫魯曉夫的幹部政策不得人心,很多人都想安穩的生活,但赫魯曉夫卻造成人心惶惶,謝列平也被其他策劃者說動,造成高官集體發動“政變”,赫魯曉夫焉能不敗呢?

    總之,赫魯曉夫的下臺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不得人心,眾叛親離,被集體“背叛”。而這次政變中,勃列日涅夫完全是躺贏,謝列平和蘇斯洛夫等人都為他做了 嫁衣。接下來,進入勃列日涅夫時代,他比赫魯曉夫更會玩呦!

  • 8 # 子屠龍

    在蘇聯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儘管有最高決策機構,但赫魯曉夫經常1個人說了算,許多高階領導人被迫同意他的做法。這麼一個手握重權的人,居然被撤職,也挺稀罕。

    勃列日涅夫發動"宮廷政變”讓赫魯曉夫下臺,從此開始長達18年的執政,從1964年到1982年。那麼,他憑什麼可以推翻赫魯曉夫?

    從勃列日涅夫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機關裡的老好人,很會處理各方面的人際關係,因此能夠團結一批人。

    他治下的蘇聯,沒有什麼創新,大家得過且過。比如1981年是亞塞拜然共和國成立60週年的日子,勃列日涅夫在慶祝大會上講話,居然拿錯講話稿念起來。後來,他明白讀錯稿件,說了一句:“同志們,這可不是我的錯。”聽眾們善意的笑笑,早已習慣他的“和事佬”風格。

    無論勃列日涅夫的治國水準怎麼差,但是他的親和力是足夠的,可以串聯那些被赫魯曉夫弄得緊張兮兮的高官們,結果就領導了“集體反水”的政變。

    從赫魯曉夫的角度來看,他的性格過於火爆,“急性子”加“暴躁狂”,這是政治家嚴重的缺點。

    赫魯曉夫曾給世界人民留下經典時刻,在聯合國大會發表講話,居然脫下鞋子敲著講臺演講。在蘇聯國內更是這樣,繁忙的書記處為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赫魯曉夫稍有不滿意,就會任性罵他們是“笨蛋”“黑狗”。

    可想而知,他的人緣會壞到什麼地步。這給勃列日涅夫以可乘之機,更讓勃列日涅夫吃驚的在後面,赫魯曉夫下臺後居然整個蘇聯沒有任何為他辯護的言論和行動。

    赫魯曉夫的下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民意基礎”,它的治國讓老百姓煩透了。

    斯大林時期,蘇聯人因為搞發展戰略,生活水平沒多少提高,精神狀態卻已經十分疲憊。而赫魯曉夫上臺之後,蘇聯人更是被他的“好大喜功”折騰得要死。

    赫魯曉夫到底做了什麼呢?他常常說大話,而事情卻幹不到位;他常常任意許諾,而群眾卻遭遇失望;他常常到處指責,而人們早已厭倦。

    這樣的赫魯曉夫遲早要吃虧,因為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在群眾中的威信已經急劇下降,最後必將讓自己陷入孤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東風4遠端導彈,使用了將近40年,為何仍在繼續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