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泊圖泊途
-
2 # 雋秀園主人
不用想啊,大多數人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不是血和淚的人生經歷,我們根本體會不到。
-
3 # 大昱
慘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讓我們看看史書的記載
漢末,黃巾賊起,天下饑荒,人民相食。—《三國志·董昭傳》
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天下饑荒,人民相食。
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李)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三國志·李傕傳》
當時三輔地區有數十萬戶百姓,李傕放兵劫掠,人民飢困,兩年間百姓相食,死亡殆盡。
太祖引軍還與布戰於濮陽,太祖軍不利,相持百餘日。是時歲旱、蟲蝗、少谷,百姓相食。布東屯山陽。—《三國志·呂布傳》
曹操與呂布在濮陽打仗,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對峙百日,天氣大旱,蝗災氾濫,穀物欠收,百姓相食。
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三國志·袁術傳》
袁術生活奢侈,身邊人都穿著綾羅綢緞,吃著美味佳餚,而士兵卻又冷又餓,百姓相食。
時人飢,相漁食—《後漢書》
相漁食,多麼形象又殘忍的比喻,人吃人就像動物捕獵一樣,彷彿回到了蠻荒時代,徹底拋棄了道德與文明。
除了百姓相食之外,很多時候連曹操,劉備自己的部隊都避免不了吃人的命運。
初,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三國志·魏書》
曹操很飢餓,程昱便搜刮了整個縣城才勉強夠得上三天的口糧,於是便建議曹操輔以人肉食用。
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遂使吏請降布。—《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劉備的部隊駐紮在廣陵,飢餓窮困,部隊的軍士便以大吃小,以強吃弱,十分殘忍。
除了人吃人之外,各種屠城的事情更像是家常便飯一樣發生在百姓身上。
單單說曹操,就親自屠過彭城、傅陽、取慮、睢陵、夏丘、雍丘、柳城、河池等城。由其部將執行的有夏侯淵屠興國、枹罕,曹仁屠宛城等。
毫無疑問,這裡的屠城就是指大規模殺戮非戰鬥人員。所以,身為一個三國時期的老百姓不僅生活悲慘,而且還面臨著隨時丟掉性命的危險,能存活下來的都是最幸運的人。
-
4 # 蒙奇D磐石
我急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文章,大概是說從漢末到西晉,全華人口大概是以前的十分之一,人口銳減一是戰爭(各種吃人,屠城,徵兵),二是瘟疫。只不過一般的文學作品都只表現三國的戰爭規模,從不仔細描寫人民的慘狀
-
5 # 先啟歷史
曹魏在廣大粉絲眼裡很強盛,實際上本號認為,在漢末時期,中原百姓的生活更為悲慘,經濟情況比東吳蜀漢地區更糟糕。
一,漢末土地兼併愈演愈烈。特別是中原地區,在生產力底下的時代,土地產出有限,豪強們不斷佔有土地以攫取更多財富資源,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這就是漢末發生黃巾起義的最根本原因。
二,天怒人怨的董卓進京,他獨霸朝綱欺凌漢主,實際上他的專權,不僅僅是東漢政治的災難,更是經濟的災難。為了大量攫取財富,董卓廢除五銖錢,改鑄小錢,用質量低劣的金屬摻雜期間,引起市場嚴重混亂。
三,黃河流域雖是中華民族早期賴以生存的地方。但長期以來並非旱澇保收,黃河水患一直是困擾人民生活的大問題。漢末三國,黃河流域發生多次水災和乾旱,隨之蝗災和瘟疫流行,致使人民大量死亡。曹操曹睿時代均出現過百姓易子相食的悲慘狀況。
四,兵患。中原地區是軍閥爭奪的主戰場,從黃巾起義爆發的189年到曹操逝世220年之間的約30年間,軍閥混戰致使黃河流域長期處於戰亂狀態,有網友吹噓曹魏如何強盛,稱頌曹操的屯田制度如何先進,殊不知以戰爭為目的的屯田制度雖然在客觀上發展了生產力,但土地兼併問題並未根本解決,也不會在短期內使中原地區恢復到漢初強盛的水平。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的百姓始終處於顛沛流離的困苦狀態。
當然,影視劇們是沒有興趣多關注這些最草根人民的現狀,給各位呈現的軍閥精英們的光鮮亮麗。一將功成萬骨枯,一部古代戰爭史卻正是一部充滿最底層人民血淚的穢史。
-
6 # 賤賤的阿賤
易子而食連年戰亂,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叫的出名的諸侯就有二三十人,互相討伐東漢末年時期有人口六千萬直至三國一統只有八百來萬人口。東漢末年大瘟疫公元204年至219年中國長江以北疾病元兇,死亡人數:約2000多萬大瘟疫的歷史影響,導致黃巾起義,公元3世紀初,古都洛陽的郊外,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荒涼的景象。曾幾何時,作為東漢王朝的都城,這裡還是人煙密集,商旅如雲。但在此時,這裡卻人跡罕至,雜草叢生。面對這種悽慘的場景,一代梟雄曹操在路過這裡時,不禁傷感地提筆寫下了後來流傳千古的詩句,其中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瘟疫是天災董卓則是人禍,東漢政權動盪百姓水深火熱苦不堪言,各地聯盟反董,董卓因打不過聯軍火燒了洛陽遷都長安,視百姓如草芥一般,長達百年的戰亂在司馬家統一後得以喘息,天災人禍戰亂受苦的終究是百姓,我們能有現在安定的生活是不是該感謝現在的時代。
-
7 # 求生之路907
一將成功萬骨枯,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是反人類的,只注重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卻從未重視人命,可悲的是,現在的電視劇電影,還在宣傳成王敗寇。卻不反省戰爭,中國從未有過人道主義,人性主義,人本主義。
-
8 # 幾葦渡
三國並不是一段華麗的回憶,對於老百姓來講是悲催的時代。這與我們讀歷史、刷博物館類似,平日的視角更多關注了那些大人物和名人,驚歎於考古發現表達的璀璨文明。但這些是金字塔的頂部,更多底層平民百姓的歲月,早已被泥土深埋和降解。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沒有一個是真的為了漢獻帝的。可能後來李傕郭汜的做派才更真實些。如何去穿越那些景象?可以看看清末民國的老照片,當然不是那些達官貴人的。然後再打個五折。能活著就是幸運,吃飽穿暖是奢求。
曹丞相統一了北方,老百姓終於喘了口氣,不再去糾結天下姓劉還是姓曹。於是曹丕稱帝,相對很順利。當然漢獻帝的群臣大多也都是曹家班底。相反到了司馬家cosplay的時候,就被狠狠罵亂臣賊子。
諸葛丞相搞光復戰爭,以攻為守也好,為了信仰也好,卻也躲不過窮兵黷武的影子。當然“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大家都期望由自己來統一。曹家的理論是“漢室德衰,自願順應時代要求,禪讓給我”。蜀漢的理論很簡單“我姓劉”。東吳保持沉默,說不過你們兩。
從《三國演義》原著中,找一個悲慘故事。見第十九回:
玄德依言,尋小路投許都。途次絕糧,嘗往村中求食。但到處,聞劉豫州,皆爭進飲食。一日,到一家投信,其家一少年出拜,問其姓名,乃獵戶劉安也。當下劉安聞劉豫州牧至,欲尋野味供食,一時不能得,乃殺妻以食之。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飽食了一頓,天晚就宿。至曉將去,往後院取馬,忽見一婦人殺於廚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驚問,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
雖是小說故事,卻也說明“家無吃食,人無道德”。
陳壽《三國志》中對於人吃人、人吃屍也有文字描述,並非罕見。原本社會生產力就低,戰爭更是喪失人性的催化劑。
回覆列表
東漢末年時期是兩漢經濟的倒退,糧食匱乏,物價飛漲,戶口銳減,餓殍遍野,天災發生,瘟疫橫行。《後漢書·獻帝紀》:“是時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委積。”史書中“人相食”的記載不止一處。
“會太祖為兗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將千餘人皆無糧。過新鄭,沛謁見,乃皆進幹椹。太祖甚喜。”當時的生活實在是不能算生活。
漢末賣官鬻爵十分嚴重,更加重了土地兼併,平民百姓如何生活?百姓實在受不了了,才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是百姓想活命沒辦法的辦法,黃巾起義應運而生。而這些人以前是種植作物的主體,都去打仗了,糧食就更匱乏,朝廷在鎮壓這次起義中動用了大量的軍隊,雖然延緩了東漢的滅亡,卻加深了社會的疾苦,在鎮壓中,官軍屠殺大量的起義軍,而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在古代戰爭中非常適用。
軍閥混戰中的死亡更是不計其數,有諸侯甚至有屠城和坑殺降卒的做法,比如曹操。
這樣的混戰對民生的影響簡直不要太大,為何在電視劇把益州和荊州描述的歌舞昇平呢?因為那裡最開始是遠離戰亂的“天府之國”,東吳的將領文人都是流亡之人,比如張昭、魯肅,而益州因其比較特殊的地理環境,暫時遠離中原戰亂。
曹魏統一北方對於百姓來講算是好事,屯田對百姓的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逐漸的恢復經濟,商品交換趨向正軌。
蜀漢也做過屯田,看來這是當時力求發展的必要行為,諸葛亮死後的蔣琬、費禕時代沒經常發兵,對蜀百姓生活起到了一些積極作用。
東吳同樣重視農業發展,但是江南地廣人稀,人們的負擔比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