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帝國烽火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這是《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和龐統的評價,這個評價可謂是至高無上,也是兩位頂尖謀士的實力體現。可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劉備同時擁有臥龍和鳳雛,但最後也只要三分天下,這其中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 臥龍鳳雛生不逢時;

    臥龍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曹操已經打敗袁紹,統一北方只是時間問題,而此時的劉備只得寄人籬下,在劉表賬下尋求庇護。從實力對比上而言,劉備與曹操差距太大,這種差距不是諸葛亮在短時間就能超越。

    故而諸葛亮與龐統雖然有才,但是面對強大的曹操和穩定的江東,也不是頃刻間就能顛覆。若諸葛亮能早十年出生,在劉備擁有徐州的時候輔佐劉備,那麼劉備還有一爭天下的可能,此所謂臥龍鳳雛生不逢時。

    故而諸葛亮與龐統雖然都是大才,但是並非一定有“得一可安天下”的能力,有包裝、鼓吹的效果在裡面。

    第三、 劉備並未完全聽取臥龍鳳雛的意見。

    臥龍鳳雛的能力在劉備手下也未完全展開,因為劉備對諸葛亮、龐統的建議並沒有全部聽從。諸葛亮在劉琮投降曹操後,建議劉備攻下荊州,劉備沒有聽從,失去了一次佔據荊州的機會;劉備進行夷陵之戰,諸葛亮力阻,但是劉備不聽,結果兵敗如山倒,差點亡國。

    故而劉備未能全聽臥龍鳳雛的建議,也是劉備不能提前成功或者走向失敗的重要原因。

  • 2 # 羅基指揮官

    臥龍雛鳳兩人得一可得天下,是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的。而司馬徽是司馬懿的叔叔。天下只有一個,劉備得了,司馬家還有嗎?

    水鏡先生提前佈局,在劉備處安插了諸葛亮。在東吳安插了諸葛瑾。在魏安插了司馬懿。

    這樣再看空城計的話就講通了。諸葛亮和司馬懿很有可能本來就認識,是在唱雙簧。要不隨便派出一些兵力攻城試探下,就知道城中虛實了,諸葛亮就白給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空耗蜀國錢糧兵力,卻沒有任何戰果。也不知道諸葛亮是不會用兵打仗,還是故意放水,只為配合司馬懿在魏國奪權。

    諸葛亮作為丞相,一沒有沒有平天下策略,隆中對實施是失敗的。

    二,不會選將,事必躬親,導致蜀國將才後繼無人。這就不是做丞相的料。

    三,不會以奇用兵,不能百戰百勝。不能立於不敗之地,以待敵之可勝。

    鳳雛別的戰略什麼的不說了,只說下他不會用兵。

    帶兵打仗,偵查是第一位的。看都看不到敵人,仗還怎麼打。那不成了閉著眼睛打架了嗎。偵查不到位,才會導致看不到敵人,以致中伏身亡

    所以,劉備是上了水鏡先生的大當。諸葛亮大概率就是來搗亂的。龐統也名不符實。

    劉備手下丞相是搗亂的,能得天下就怪了。

    大家再想想吳國後來為什麼亂?是不是諸葛瑾的兒子搗亂,會不會也是早有劇本?

  • 3 # 丁丁陪你挖歷史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這是當然水鏡先生司馬徽跟劉備說的話。怎麼後來劉備得了二人還是沒有得到天下呢?這個可以說是時勢的使然,也可以說是漢室的宿命

    1 先說鳳雛龐統吧,他跟劉備的時間非常短,重要環節,也就是為幫劉備取西川,用自己的性命給劉備創造了出師之名,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2 臥龍諸葛亮,在隆中劉備三顧茅廬時,初次見劉備就說先取下荊州、益州,和孫權,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因為當時以劉備的實力這已經是很好的效果,如想一統,還得看後事如何發展。

    3 形成三國鼎立後,劉備的實力還不是最大的,加上年歲不小,國家還未一統,劉備心中也開始急了。後來張飛之死,讓劉備有了很好的藉口去攻打東吳,誰知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把劉備的根基都燒了,其實這時劉備的蜀已經傷經動骨,就如諸葛亮所說漢室復興無望了。

    4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到後來,諸葛亮感覺巨集願未實現,有了七出祁山,劉禪畢竟不是劉備,對諸葛亮的種種猜疑,讓君臣之間不能同心同德。不過七出祁山也是諸葛亮的一種執念,打戰本來就是極耗國力的事情,這個其實諸葛亮自己也知道,知道那時的蜀國最好的辦法是休養生息,就是執念使然覺得自己年邁,巨集願並未實現,還有對劉禪的能力也不信任,感覺自己百年之後,蜀國並不能如願發展強大。

    5 種種原因加起來,也說明了,為什麼三國劉備就算得到臥龍鳳雛也未能一統。

  • 4 # 球球說點啥

    赤壁之戰後,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從此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作為蜀國最高領導人的劉備,在求賢和招攬人才方面,可謂是數一數二的。當初坊間流傳的:鳳雛臥龍得一可安天下,全部被劉備招攬。殊不知,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即為: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才能方面,諸葛亮自不必多說,作為劉備創業中的戰略家,一生為漢室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一篇《隆中對》奠定了未來幾十年的格局。此後為劉備出謀劃策,輔助蜀國穩定數十年。

    鳳雛龐統,也是三國時期頂尖的戰略人才,隨劉備入蜀,是劉備拿下益州的關鍵。只可惜,在攻打成都的戰役中,不幸身亡,成為劉備的一大損失。

    後半句中提到的子初,就是大賢劉巴。劉備在攻打益州之後劉巴歸附了劉備。而劉巴這個人並不喜歡劉備,當年曹操征討荊州的時候,劉巴便寧可投降曹操,也不投靠劉備。造化弄人的是劉巴最後還是落到了劉備手上,劉巴在益州的聲望使得劉備多次登門請求劉巴輔佐自己,最後劉巴深感劉備乃是真仁義,於是便出任為官,劉巴第一大的貢獻就是解決了蜀地的經濟問題。

    劉備在白帝城彌留之際,才想明白後半句話的含義,只可惜人已不再,是以無常,故而蜀國最後失敗了。

  • 5 # 史說新知

    水鏡先生司馬徽在三國時期,就好像菩提老祖一樣,自己死活不出山,卻放出一個猴子攪得天下雞飛狗跳。

    機緣巧合之下,他向劉備打個一個讖語: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難道水鏡先生這麼神,早就知道此四人終將為劉備所用?

    其實這只不過是演義之辭罷了。這也是古時小說慣用的手法:把後來之事借所謂高人之口先講出來,造成宿命天意之讖,藉以博取讀者眼球。

    可是為什麼劉備得了四人,卻最終還是沒有得到天下呢?難道真的是因為法正和劉巴先後去世造成的嗎?

    或者如司馬徽仰天長笑的那句“臥龍得其主,卻未得其時”?

    我一直認同一句話,那就是:興衰榮辱大多都是有一系列配套的原因造成的,絕非偶然,也絕非個別孤立的原因。

    所以,劉備之蜀漢之所以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劉備以情義而成事,卻終於為情義所累。

    劉關張情逾兄弟,趙雲功高恩重,黃忠老不可罰,馬超藝高難遣,這就給內部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所以當劉備得了根據地之後,法正提出要學劉邦用黃老之道休養生息的時候,諸葛亮卻針鋒相對地提出要加強法制,約束民眾。

    難道諸葛亮想約束的只是民眾嗎?

    其二,內部派系林立,面和心不和。

    即便劉備剖腹掏心對他們,他們也從未死心塌地的地融入這個大家庭,尤其是關羽這個傲慢的脾氣,看不慣這個,又瞧不起那個,無形中更是加劇了內部矛盾。

    其三,光復漢室的動力,最終演變成拖死蜀漢的致命包袱。

    孫權偏安江東,身為人臣,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理由,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取漢室而代之的理想。所以人家活的很瀟灑,很無憂無慮,就好像魚輪上的沙丁魚,若不是有兩個敵手像泥鰍一樣攪著,自己都能把自己睡死。史實上東吳也就是這麼亡國的。

    曹操陣營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當時名正言順的正統,國家機器的運轉非常正規穩定,地廣人多,勢力雄厚,後勁十足。

    再看看蜀漢,雖然在諸葛亮科技型人才的治理下蒸蒸日上,蓬勃發展,可是他卻沒有把心思放在厚積薄發的養力造勢上,而是偏偏像一個被遠大理想所奴役的投機者,動不動就出兵北伐光復漢室!

    這叫什麼?這叫不識時務!

    可是偏偏司馬徽在推舉臥龍鳳雛的時候說他們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俊傑,這實在是高估了他們的才略。

    這也是蜀漢最後失去天下的第四個原因:外界和他們集團內部都高估了臥龍的能力。

    為何?因為子初和孝直二人才是真正的韜光養晦的謀略家,是統籌全域性的總工程師,如諸葛亮龐統之流充其量也就是部長級的發改委先鋒。

    蜀漢亡國的最後一點,便是後繼無人。

    不管後人怎樣說劉禪如何天才,但他正是蜀漢後期走向衰落的罪魁禍首。猜忌和得過且過就好像蜀中唐門的毒藥和苗家的蠱蟲,無時無刻不在蠶食著蜀漢集團的最後一點兒生機。

    至於結果,他早就心知肚明瞭。要不然怎麼會有“水鏡先生”的雅號呢?

  • 6 # 無可奈何的創作者

    因為劉備太貪了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這個傳言最早見於《三國演義》劉備馬躍檀溪遇上水鏡先生(即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精通奇門遁甲、陰陽五行,是諸葛亮、龐統、徐庶的老師),由水鏡先生點播的一句話。

    臥龍即諸葛亮,鳳雛即龐統,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又請得龐統做謀士。但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蜀漢不但沒有一統天下,反而國祚很淺。究其原因,個人認為有兩個比較好的解釋。

    劉巴可以說是蜀漢政權的財政部長,他曾先後供職於曹操、劉璋。據史料記載,當時蜀漢財政困難,劉巴提出

    “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

    ,劉備從之,不久便府庫充實。法正則制定了蜀漢的基本律法。這兩個人為什麼重要,因為其代表了蜀漢由一個軍事集團向真正國家轉型所必須的民政人才。這都是劉備所不具備的,因此這兩個人的死亡依舊是代表蜀漢缺乏民政基礎,不足以稱霸。

    這兩個回答我個人是比較信服的,一個有官方資料作為理論支援,另一個則是基於現代人格理論,因此解釋的更加科學。

  • 7 # 和女兒一起讀書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為人端莊高雅,學識淵博,尤其擅長品鑑各類人才。把諸葛亮喻為“臥龍”,把龐統比作“鳳雛”,從此,水鏡先生聞名天下。

    而劉備在得到臥龍鳳雛的同時,確實是風頭無兩,但,很快龐統在進攻益州的路上死掉了,過後沒幾年,法正和劉巴也相繼死掉了。加之蜀漢的國力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中是最弱的,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還是文化。加上蜀地的民風,天府之國的優渥,這裡的人們是希望安定和統一的,對於戰爭是不太希望看見的。

    劉備後來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含恨而終。但,歷史的命運和車輪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內外各種因素的混合,導致劉備不能統一三國。

  • 8 # 子正尋道

    導讀:在東漢末年的眾多謀士中,諸葛亮與龐統是其中的佼佼者。諸葛亮人稱:臥龍,龐統則號:鳳雛,他們二人得到了司馬徽的大力推薦。劉備在見到他們之前就充滿了崇拜感,心想若是能得到他們的輔佐,則大業必成。先是歷經千辛萬苦邀請諸葛亮出山,後來又獲得龐統的投奔,按道理說,劉備統一天下的理想,就要實現了。可遺憾的是,他並沒有統一天下,而是病逝於白帝城。

    至於劉備為何沒有統一天下,不同的人或許有不同的看法。就拿他與先祖劉邦相比,都是據有巴蜀之地,然後出川力爭天下,但結局卻很不一樣。難道是諸葛亮與龐統,比不上蕭何與張良,答案並不是。劉備沒能統一天下的原因,主要源自於天時,以及對手的強弱。

    其二:劉備的對手非常強大,曹操和孫權也是當時的人傑。

    若是曹操與孫權庸懦無能,劉備應該會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可偏偏曹操與孫權,都是一代明主,善於治理國家,同劉備相比,絲毫也不遜色。另外劉備、曹操與孫權,各自都擁有一批賢臣良將。劉備文有諸葛亮,武有關羽;曹操文有荀彧,武有張遼;孫權則有周瑜、陸遜等才俊。由此看來,他們誰都很難消滅另外兩家。劉備想統一天下,曹操又何嘗不是,孫權也一樣,他們都沒有實現各自的理想。當年劉邦能取得天下,與對手項羽的能力不足有關,若是把項羽換成曹操,估計劉邦很難統一天下,甚至連出川都很困難。

  • 9 # 龍眼9555

    其實你的問題應證了毛主席評價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毛澤東還認為,劉邦之所以成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主要是因為他善於用人,善於納諫。劉備作為劉邦的後人卻沒有繼承他先祖的謀略,既不善於用人也不善於納諫,雖然身邊追隨著“臥龍”、“鳳雛”、“五虎將”,但在關鍵戰略機遇期沒有聽從、落實殿前會議提出的既定策略,也沒有堅定支援武將的果斷殺伐,念小恩而失大義,優柔寡斷錯失良機,成了三國中最弱小的勢力,不過這一切還不是劉備失敗的最更本原因,而是劉備集團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並不能代表當時天下百姓的訴求,也沒有得到全天下百姓的擁護(雖然宣揚劉備“愛民如子”);三國曆史背景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劉備要匡扶漢室,維護劉姓統治地位,漢室劉姓這時候哪裡還有什麼廣泛的號召力和民眾基礎!所以“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只能說劉備註定是不能成功。

  • 10 # 小嚴說歷史

    首先,徐庶這話,只是誇讚臥龍鳳雛的,他倆之前誰也沒有安過天下

    劉備集團也不佔據地利,地利在孫權集團一邊,中國南北分治的形式都是劃江而治

    劉備集團佔據的東西只是人和,而且佔據的面積不過是當時國土的六分之一,開發程度也並不算高,人口總數也並不是很多。雖然益州從區域上來說是當時漢末十三州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勢也是最為險要的,但蜀漢政權的實際統治區域卻就只有這一個州。就是這麼一個州,其南半部(主要是貴州和雲南地區)還是非常荒涼蠻夷的地區,蜀漢政權實際上的統治區域只有益州的中部和北部。當時東吳政權佔有東南的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個州,而曹魏政權則擁有中國北方的九個州,所以蜀漢政權實際上是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

    而且臥龍鳳雛在政治和行政上或許建樹很高,但是在軍事計策方面並不是當時天下翹楚。所以劉備在得了兩個的情況下都沒有完成他的統一天下夢想

    (如果覺得有用,請點一波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廣場舞是老年人的好去處,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