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小譚論

    明清科舉考試製度所規定的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後四部分是正式議論,中股是全篇重心,在這四段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文章題目摘自《四書》,所論內容必須根據朱熹《四書集註》,不許自由發揮。

    八股文最早發展於唐朝。巔峰在明清朝。

    八股文是在中國語言、文字、考試製度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萌芽、產生和發展形成的。中國文字裡的對仗句式,是因語言和文字特徵自然形成的。就是說寫工整的句子,都應當是自然成對。而且,一切對仗,不單純是聲音、片語的對仗,而是思維邏輯的對仗。《文心雕龍·麗辭》篇說:“事對為末,意對為先。反對為優,正對為劣。”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紅花”“綠葉”,就是一般的有形事物,客觀存在,都看得見,很普通。如寫成“綠肥”“紅瘦”,便不同了。不但有意思,而且肥、瘦相反,既是意對,又是反對。當然,八股文的對仗句式,完全不同於四六駢文,詩詞騷賦,而且最忌沾染詞章氣。八股中所謂“八股”,就是四組特殊對仗的文字,是特殊、複雜對仗思維的產物。

    八股文產生的第二點歷史因素,是由宋而後,直至清末廢科舉,讀書人自啟蒙識字到開筆作文,主要的學習內容,就是四書、五經,學習這些,考試這些。八股文就是在這樣的教育基礎,學習內容下的產物。八股文的題目全出自《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而且文字要模擬聖賢口吻,叫做“代聖賢立言”。因而如果沒有五經四書,又哪有八股文呢。

    第三,八股文是因了考試的需要而產生的。當時考試,不同於現在的多種學科,中文外文數理化等等,而是隻有中文寫作一種,同一的題目,成千上萬程度差不多的人,寫一篇文章,沒有一些比較機械的嚴格要求,都隨考試者任意去寫,這樣必然出現大量差不多的文章,你說這篇好、我說那篇好,而說好、說壞也只憑直觀,這樣就很難確定取捨標準,更難排成名次。因為這不同於大量問答題,單憑記憶知識。

    “八股文”便是適應這種考試要求,經長期發展而形成的。

    “八股文”之難,如歸納為簡單的幾句,即“文意根於題、措事類策,談理似論,取材如賦博、持律如詩嚴”數語。這幾句怎麼解釋呢?就是文章意思不能隨意發揮,必須按題目模擬古人語氣寫。說事情好像對策,即回答問題,說道理又像寫論文。引證資料要像寫賦那樣掌握淵博的典故,對仗平仄,又要像寫律詩那樣嚴格。在此我雖然把主要難點較通俗地解說了一遍,但一般今天讀者對此歷史事物已時差過遠,變化太大,恐怕對“八股文”之難作,看了這些解釋,仍然不得要領,無法理解,我在後面再分別作些補充說明。

    一是要有過硬的基本功。即要把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

    二是要經過由破題到完篇的長時期寫作練習,有複雜的寫作步驟,按步驟練習,等到會寫整篇的“八股文”後,再寫各種題目、

    三是在一定字數、一定結構,一定句法、句數、中間四組嚴格對仗的、及其他種種限制之下,寫出模擬古人語氣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在成千上萬篇現成八股文之外的新文章,這才有考中秀才、舉人、進士的希望,具備了這樣的水平,才能有資格參加考試,這就更難了。

  • 2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3 # 燈塔中華必勝Vlog

    不管怎麼說,“八股文”是中國的傳統文學,是中國古文化遺蹟,沿襲了幾百年,不能說有詬病就廢除,而是取長補短,精益求精,把中國的古文化發揚光大。

    明清時期,許多學者對八股文進行了批判,雖然批評較多,但由於八部制在明清時期仍有其價值,因此很難取代或廢除八部制。說起八股文,呆板、老教等等的詞就會脫口而出,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問題在八股文中是真實而明顯的。但作為明清考試比較嚴格的八股文,八股文在明清時期受到了批判,但並沒有被廢除和取代,這說明八股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作用和積極意義。

    在明清史上,許多學者成了書呆子,因為八部而只能做八部,他們只集中在四本書,五部經典和八個部分,他們的知識面很窄,不僅沒有管理國家的能力,而且沒自給自足的方面也不行,八股文內容死板空洞。“八部制”之所以沒有改變,是因為“八部制”的實質不是通過“八部制”治國安邦,而是通過設定考試難度,從眾多考生中選拔出可以培養的人才。

    要想寫出一篇好的八股文,考生不僅要記住心中的經典,還要具備良好的思維邏輯和隨機應變,這是對作者才華和能力的考驗。如果你能在如此艱難的逆境中通過考試,你也非常厲害了。好多明清名臣,都是通過八股上陣的。

    總之,八股文也是儒家經典,有利於學生思想的純潔,使學生沉浸在儒家經典和八股之中,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養成忠貞愛國的觀念,注重誠信。

  • 4 # 中華經典起名

    八股文也稱“時文”、“時藝”、“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是明朝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組成部分。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條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並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曆中,大結止三四句,於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於應舉之文矣。”

    八股文的產生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認為,它濫觴於北宋的經義。經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宋代的經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聖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經義後來吸收了南宋以後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後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遂演變成為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

  • 5 # 孤燈點文化

    笑話,難道你認為現在的高考作文不是八股文形式?八股文不是誰都能寫的,能寫得好證明才華是真的牛到飛起。而現在的中考高考作文呢,不但形式像八股文,還要比八股文容易,人人都能寫,導致各種大考高考一大堆這樣的垃圾文,簡直就是不知所謂。

    細心的人會發現,高考作文這十多年裡幾乎只有一種文體,就是議論文。你看,八股文也只能是議論文。

    議論文怎麼寫?八股文有八個步驟,嚴格要求。而高考作文呢?同樣規定一個套路給你,你要高分,就得跟著套路往裡套,這跟八股套有區別?

    八股文必須是寫正面的,內容上不能寫任何褻瀆聖人的東西。再看高考作文,你也不能在作文裡寫負面的東西,不然照樣斃了你。

    現在的學生你叫他寫個記敘文他都不會寫,但你叫他寫個議論文,他就一定會套。其他什麼說明文,應用文,雜文,他們連聽都幾乎沒聽過,別說寫。因為高考只在乎議論文,除了這個,其他都是浪費時間的東西。

    所以,別以為八股文就有多不堪,今時與往日,真沒什麼不同。你要真反對八股文,那就先好好反對一下當下的中考高考作文。

  • 6 # 七十老高

    看過八股文的範文,發現我和作者的差距不是一點點,簡直就是幼兒園小班和大學教授。

    恐怕連反對的資格都沒有。

    你看過八股文嗎?

  • 7 # 二零二零年五月七日

    顯性的八股被廢除了,隱性的八股還存在,而且愈演愈烈,八股的最大糟粕是不允許有自己的見解,更不允許有質疑、反駁、批評,只能有一個思想,一個聲音,否則就是嚴重的路線問題,你覺得這樣的狀態是科學的嗎,是否有現代意義還需要討論嗎

  • 8 # 近思人生疑惑

    八股文仍有現實意義。表現在:八股文講究章法,模板性強,對培養初學者如何寫作會有很好的幫助;八股文寫作目的與今天公務員考試科目《申論》較近似,對培養學以致用,憂國憂民的實踐精神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 9 # 鹿有角

    公文寫作還是應該遵循基本的格式個套路,這些套路都是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能夠以最有效的方式傳遞公務資訊。就像征服工作報告,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哪些是重點,哪些可以一筆帶過,不是報告人可以自由發揮的,不然在之後的程式上就會出現問題。之前有些地方領導,在公文寫作上過於隨心所欲,出現了古文體、網路風,有所公務活動的嚴肅性。創新不能失去根本,連八股文都不會寫,也很難能寫出更高水平的文章,

  • 10 # 下玄月11

    意義肯定有

    不管內容(內容可能也部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民生……),部分文采、修辭是值得借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緬甸死刑為什麼那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