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勒談
-
2 # 喔愛小咪
她愛他,愛他的無賴勁、愛他的粗鄙氣、既肆無忌憚,又沒有榮譽感——《飄》
《飄》是我這二十年來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外國名著,沒有之一。這部書記錄了美國在南北戰爭時期那風雲激盪的歷史。自1936年出版之日開起,《飄》這部美國內戰時期的羅曼史就打破了所有的出版記錄。1937年,小說獲得普利策獎。三年後被改編成電影《亂世佳人》,獲得了奧斯卡電影評獎活動中的,包括最佳女主角獎在內的八項大獎。
《飄》這部作品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郝思嘉是一個性格複雜、矛盾多面的人物。郝思嘉是自信、豪爽、粗獷、不拘小節、脾氣暴躁的,同時她在面對家園毀滅很堅強,勇敢地承擔起重建家園的重擔。這部作品的語言非常簡潔洗練、流暢,又富有情感、直擊人心,常常能觸動一個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比如,描寫郝思嘉意識到自己愛上了白瑞德,內心覺醒和頓悟的那一段——
樹上的露水滴落到她身上,但她居然沒有感覺到。濃霧環繞著她,但她根本不予注意,因為,當她想起白瑞德那黝黑的面龐、潔白的牙齒和烏黑、警覺的眼睛時,心裡不禁掠過一絲戰慄。
“我愛他 ,”她心想,像往常一樣,她並不怎麼驚奇就接受了這個事實,就像一個小孩接受一件禮物一樣。“我不知道我愛上他已經有多久了,但這是真的。要不是有希禮,那很久以前我就意識到了。我一直沒法看清這個世界,因為希禮一直在擋著道。”
她愛他,愛她的無賴勁、愛他的粗鄙氣、既肆無忌憚,又沒有榮譽感——至少沒有希禮眼裡的那種榮譽感。“去他的希禮的榮譽感!”她想,“希禮的榮譽感一直使我感到很屈辱。”……
“我要把一切都告訴他,”她想,“他會理解的 。他總是能理解的。我要告訴他,我一直就是個傻瓜,告訴他我有多愛他,我要為所有的一切對他做出補償。”突然間,她又感到堅強起來,快樂起來。她再也不怕黑暗或濃霧了,她心裡在歌唱,知道自己再也不會害怕它們了。未來的生活中,不管有什麼樣的迷霧纏繞著她,她都會知道自己的避難所在哪裡。她腳步輕快地沿著街道向家裡走去,而那些街區似乎卻老是走不到盡頭。太遠,太遠了。她把裙子提到膝蓋處,又輕盈地跑起來。可是,這次不是逃離恐懼。她跑是因為瑞德的手臂在街道盡頭等著她。
-
3 # 林樰熳倚樓看江湖
我讀紅樓,最喜歡的是三十二回那一段。
寶玉瞅了半天,方說道"你放心"三個字.林黛玉聽了,怔了半天,方說道:"我有什麼不放心的?我不明白這話.你倒說說怎麼放心不放心?" 寶玉點頭嘆道:"好妹妹,你別哄我.果然不明白這話,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連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負了. 你皆因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寬慰些,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兩個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聲,兩眼不覺滾下淚來,回身便要走.寶玉忙上前拉住,說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說一句話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淚,一面將手推開,說道:"有什麼可說的.你的話我早知道了!" ——三十二回 訴肺腑心迷活寶玉 含恥辱情烈死金釧
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幽微、最朦朧、最深邃、最心有靈犀的表白。似乎什麼都沒說,只一個"你放心"、一個"你的話我早知道了",整個世界就變得通透敞亮了。
讀過很多情感類的小說,惟感這一段表白,如絕塵之花,永開不敗!
-
4 # 花近高樓1
不知道《亮劍》算不算名著,反正小編個人認為,能夠引起廣大讀者共鳴的作品,就應該算名著。
李雲龍無力地擺了擺手,緊閉的眼裡滲出幾滴黃豆粒大小的淚珠,轉眼之間,淚水已經成串的滑落,他在痛苦,但聽不見一點兒哭聲。
田雨驚慌的搖晃著他,連聲喊道:“老李,你要哭就哭出聲來,千萬別憋著……”
李雲龍哭號道:“老趙,你咋成了孬種?咱獨立團什麼時候讓人打垮過,日本鬼子都打不垮咱們,你咋把自己打垮了?……好兄弟,你別走,求你啦,別走,咱獨立團不能沒有政委。”
……李雲龍夢遊般的回到臥室,反鎖了門,淚水又模糊了雙眼,他狠狠地用袖子擦去眼淚,這沒用、新的淚水又止不住地湧出眼眶。 他的手腳在劇烈地顫抖,心臟在一陣陣抽搐, 似乎在漸漸裂開,湧出了滾燙的鮮血,他覺得呼吸有些困難,胸口像是被壓上重物,想扯開嗓子吼上幾句,嘴張了張,卻沒有聲音。他狠狠地咬住一塊毛巾,忍不住嗚咽起來,他絕望地向空中抓了一把,似乎想抓住老戰友逝去的靈魂...…
一陣撕心裂肺的痛苦,使李雲龍終於號啕起來,他邊哭邊小聲數落著趙剛:“老趙、老趙呀,你不夠意思呀...…你不夠朋友,就是有天大的難處,你也該找我商量一下啊,你我兄弟一場...你這是信不過我呀,我要是知道,說什麼也不讓你走這一步....老趙啊,你不夠朋友、就這麼一甩手走啦”。
再把這個片段段抄一遍,又禁不住流了淚。這也許就是名著的魅力吧。
-
5 # 浙江湖州羅林
在讀過的中外名著中,有不少作品中的精彩篇章,使人蕩氣迴腸,流連忘返,也有不少情節故事,催人淚下,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如雨果《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的身世遭遇,不幸命運,悲慘結局,使人一灑同情之淚。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保爾柯察金的奮鬥經歷,在生活,事業和愛情道路上的種種艱難曲折及頑強忘我的拼搏精神,既使人振奮,又使人扼腕嘆息。
而愛爾蘭作家艾麗,伏尼契的《牛虻》一書中的亞瑟與瓊瑪的故事的結局和悲壯悽慘的場面,使人驚魂散魄,銘心刻骨,永存不忘。
亞瑟和瓊瑪自幼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瓊瑪一家對亞瑟孤獨的身世地位,充滿同情和憐愛之心。瓊馬和亞瑟青年時代同時加入愛國進步團體,共同志願獻身於義大利民族解放事業,可謂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他們本來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既是親密的朋友,又是並肩的同志戰友。但不幸的是亞瑟的幼稚與單純,上了偽教士的當,在忓悔中,洩漏了組織,當他在瓊瑪面前說出了這一情況後,瓊瑪以為亞瑟出賣了同志,成了叛徒,當場打了亞瑟的耳光並由此決裂。這場誤會,竟使得亞瑟偽裝投河自盡,而遠離他鄉,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在苦難歲月的煎熬中,亞瑟成長為一名爭取義大利解放的堅強鬥士。
十三年後,亞瑟回到了祖國,加入到戰鬥的行列,此時的瓊瑪也已飽經風霜,成長為一名熟練的地下工作者。本來,兩人已經過歲月的洗禮,鬥爭的考驗,應該消除前嫌,並肩去投入解放祖國的事業中去。
可此時的亞瑟已化名,綽號“牛虻“
他總是遲遲不肯與瓊瑪相認,似是而非地,影影綽綽地不暴露真實身份,這給瓊瑪帶來了精神上新的創傷。
直到牛虻亞瑟被捕犧牲後,瓊碼才從牛虻留下的遺存書信中,得知“
親牛虻"就是青少年時代的密友亞瑟,這怎麼不使瓊瑪肝腸寸斷,淚如泉湧哪!
現將牛虻(亞瑟)給瓊瑪的信摘錄如下:
親愛的瓊:(這一稱呼,幾乎使瑪失去了自制的能力,眼前一片模糊)
“明天早晨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就要被搶斃了。因此,我要履行把一切都告訴你,…但畢竟你我之間是不大需要解釋的。我們一直都用不著多說話就能互相瞭解,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已經這樣了。…那麼,你一定明白,親愛的,你儘可不必為從前那一記耳光的事情傷心。當然,那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同樣沉重的打擊,我已受過多次了,而且我都熬過來了。其中幾次我甚至還給以回擊!……只是我還有這麼一個小小的心願。一個快要去死的人是有權利可以提出他個人的心事的,我的一點心事就是要你心裡明白,……,我是愛你的,瓊瑪,當你還是一個難看的小姑娘,穿著一件花格子的罩衫,圍著一個皺縮不平的胸褡,背上拖著一條小辮子的時候,我已經愛上你了,我現在也還愛著你。
你記得有一天我吻了你的手,而你那樣可憐地央求我“請你以後不要這樣",這件事嗎?這是一種不光明的把戲,我也知道的。可是你一定得饒恕我。"…現在,我又在這張紙上寫著你名字的地方吻過了。這樣,我已經跟你親過兩次吻,兩次都沒有得到你的允許。
話說完了。到了,親愛的。
不論我活著,或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虻!
每當你念完這封信,大概無不為此感慨萬千,無限傷悲,這既是堅定的信念力量,又是情感力量的訩湧噴發。讀了這封充滿熱烈又樸實的信,難道不會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
或許,這就是文學藝術的永恆魅力之所在。
-
6 # 世界華人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名著中的章節都是非常值得閱讀的,有的著名章節甚至被選入教材。筆者列舉幾個有趣的章節,至少讓我刻骨銘心,能學到很多道理。
一、《資治通鑑》父子情李世民重病在臥,眼看時日無多。李治跪在床前,淚如雨下:“父皇,您走了我怎麼辦?”李世民咳了咳,屏退左右:“有無忌、遂良在,國事方面你不用擔心。唯獨有一點,我怕你應付不了。”
李治生性懦弱、不善權謀,李世民很清楚,即便如此,不立李治,別人上去也坐不住,因為李治有個握有實權的舅舅——長孫無忌,這一點《資治通鑑》雖然沒有明說,但是一句:“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不難想象長孫無忌的能量有多大。
那麼,李世民究竟擔心什麼? 是李勣。 李世民告訴李治:“李勣,這個人能力很強,有我在,他不敢驕狂,可你對他沒有恩,一旦我走了,到時候就怕你鎮不住啊!。”
李世民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說:“我現在把他貶到外地去,如果他接旨即行,等我死後,你再親自提拔他為僕射,如果他膩膩歪歪拖著不走,別猶豫,馬上殺了他。”
李治一臉茫然,李世民嘆了口氣又說:“我打壓他,你重用他,你對他便有了恩,他就會效忠你。要是他拖延著不走,說明他貪戀權位、懷有野心,如果是這樣,能力越大越難駕馭,就越不能留。”
李世民掰開了揉碎了,這麼一說,李治恍然明白,抹了抹淚,衝著李世民點頭應允。 第二天,李世民果然降旨將李勣貶黜到疊州去了。 李勣接到聖旨後,連家也沒回,馬上就去赴任,他心裡十分清楚,李世民既是在託孤,也是在考驗自己,這種時刻稍有猶豫,便會人頭落地。
李世民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很快就把李勣調回洛陽,委任尚書左僕射,僕射相當於宰相,李勣搖身一變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世民這步棋,本來是幫助李治建立一股制約元老重臣的重要力量,只可惜他看對了李勣之才,卻看錯了李勣之德。
有了重臣支援,高宗一下子腰板硬了起來,於是他快刀斬亂麻,將反對最為激烈的褚遂良貶為潭州都督,武則天成功上位。 再後來,武則天一步步蠶食大唐天下,最終改唐為周,究其原因,李世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安排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本已經足夠,可他偏偏不信任他們,非要玩權力平衡的遊戲,也不想想懦弱無能的李治可否接得住? 這個故事《資治通鑑》記載的很生動。我一邊讀一邊想,自古帝王無真情,恩威之間盡權謀,李世民為兒子繼位可謂煞費苦心。
由此想到,康熙去世前,將重臣張廷玉申斥罷黜,大概也是跟李世民學的吧。
曹操定眼觀瞧,喊話之人不是別人,正是麾下“頭號智囊”——郭嘉,《三國演義》交待,郭嘉其人號稱“鬼才”,曹軍的方針大政幾乎出自他手,每逢遇到難事,曹操總會徵求他的意見,為此曹操常對人說:“我有郭奉孝,猶如高祖得遇張子房。”
奉孝是郭嘉的字,古人說話十分講究,一般密友之間才會以字相稱,很明顯,曹操十分器重郭嘉,要不然也不會拿他跟漢高祖劉邦手下頭號智囊張良張子房相提並論。
郭嘉每言必中,聽他這麼一喊,眾人全都瞪大眼睛,想聽聽他有何高見,郭嘉向前施了施禮:“孫策雖然拿下整個江東,但他畢竟立足未穩,那些被他彈壓下去的勢力隨時可能反撲,此時他若出兵,後院立刻起火,別說攻打許都,恐怕剛走出家門就得返回去救火。”
智囊就是智囊,說話直擊要害,郭嘉三言兩句便穩住了眾人騷動不安的心,也讓曹操緊皺的眉頭舒展了許多。 為了提振士氣,他趁機又說:“孫策雖然凶悍,不過匹夫之勇,我聽說他喜歡孤身出行,仇家林立卻不知謹慎防備,說不定哪天死於刺客之手,輕狂無謀與項羽無異,根本不足為懼。
經此一舉,曹軍士氣空前高漲,很快便擊敗了袁紹,佔據了整個北方。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必然,不久,孫策恰如郭嘉所言,死於刺客之手。 這就是《三國演義》的故事,讀後讓人不禁感嘆:郭嘉大智大勇,既知己又知彼 知己者,“急老闆之所急,憂老闆之所憂”。
3、《杜月笙》人情杜月笙臨終之時,讓人從銀行取回一保險箱,然後召集全家一起開會,家人以為要分配遺產,開啟箱子一看驚呆了。
保險箱裡既沒有美元,也沒有金條,更沒有珠寶古董,全是借條,足足有200多張,有寫著5000銀元的,有寫著500金條的……借款人不是商界大佬,就是軍政要員。 “自古遺產分配,分房、分地、分金銀,老爺子不會是要分借條吧?”家人十分疑惑。
200多張欠條,那得多少錢啊!有了它們,全家人的生活就有了指望,現在全給燒了,怎能不讓人心疼? 杜月笙早已看出了家人的心思,他語重心長對著全家說:“我走以後,你們肯定拿著這些借條去討債,那些有良心的自不必說,那些沒良心的,你們去了,恐怕因此招惹禍端,要知道這些人大多有權有勢,萬一遇到麻煩不好收拾,一家人平平安安比什麼都強,我沒希望了,你們還有,中國還有……”
基於對人性的瞭解,此時此刻,杜月笙清楚的知道錢不過是招惹是非的母子,因為“施與討喜,獲取討嫌”,借錢容易,還錢難,所以他向來不太把錢當回事,錢在他的眼裡只是換取人情的工具,現在是,從前也是。
記得19歲那年,杜月笙剛拜入黃金榮門下,便立了大功,單槍匹馬幫黃金榮找回丟失的一批煙土,黃金榮一高興賞了他2000大洋。 那個年頭,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超過5塊都算得上是小康了,杜月笙無疑是獲得了一筆鉅款啊,摺合現在的消費水平,都能在上海買一套2居了。
狡猾的黃金榮為了考察杜月笙的品行,派人暗中觀察,看他有了錢後怎麼花,結果是杜月笙把錢直接給昔日的窮哥們兒分了。 這讓黃金榮格外高看,心想:這小子得財不為己有,懂得收買人心,是個幹大事的主,恐怕日後成就不在我之下。 事實證明,黃金榮的判斷沒錯,短短十年杜月笙的聲望、勢力便超過了他。
憑著與人為善、揮金如土,杜月笙廣結朋友,黑白通吃。 許多前清遺老、軍閥政客、黨國高層、社會名流,乃至金融工商鉅子甘願拜其門下,連老蔣的高層如孔祥熙、宋子文、戴笠都和他結為密友,國學大師章太炎還陳贊其為豪俠。
慢慢地,杜月笙的權勢日大,弟子門徒遍及全國,人稱“上海皇帝”,誇張一點說沒有他辦不了的事情,少帥張學良避難都選擇在他的杜公館。 縱觀杜月笙的一生,把錢用到極致,也把人性看得極為通透,用他自己的話說:“錢財用的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別人存錢,我存交情。存錢再多不過金山銀海,交情用起來好比天地難量。”
生命最後,杜月笙用實際行動為自己的話做了補充:錢可以沒,交情不能丟,禍更不能惹。
-
7 # 李大郎Seanlee
“小弟曾讀過幾年書,塵世間一個迷途小書童。”
我讀過的這本名著可能在很多人眼中並不是什麼名著。因為一談起名著,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托爾斯泰、狄更斯、雨果、福樓拜······《戰爭與和平》、《雙城記》、《悲慘世界》、《包法利夫人》······最起碼也得是四大名著、魯迅等等。但在我心中,這本書確實是名著。
我說的這本名著是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裡面令我刻骨銘心的情節是小昭的離去。
只聽得小昭所乘的大艦上號角聲嗚嗚響起,兩船一齊揚帆,漸離漸遠。
但見小昭悄立船頭,怔怔向張無忌的座船望著。 兩人之間的海面越拉越廣,終於小昭的座艦成為一個黑點,終於海上一片漆黑,長風掠帆,猶帶嗚咽之聲。
那兩個“終於”,彷彿寫盡了“愛而不能”的悲傷與無奈。
小昭是《倚天屠龍記》中我最喜歡的女主角,金庸先生也曾說非常喜歡小昭,作家有時就是這麼無情,越是喜歡的,就越是無法圓滿。
特別是書中這一章的題目,叫做“東西永隔如參商”。
這句話出自杜甫的《贈衛八處士》
原詩是: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小昭去了西方的波斯,張無忌留在了東方的中原。從此東西永隔,不識張郎是張郎。
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
如果這個橋段被拍成電影,我想,那一定是個傷感的長鏡頭,碧海青天,星月黯然,座艦越來越遠,越來越小,人影越來越遠,越來越小。如果有背景音樂,我想,那一定是低沉的大提琴,長風掠帆,猶帶嗚咽之聲。那是多麼悽迷的美啊。
今夕何夕,巴山夜雨。
卿已遠離,誰共燭光?
小昭曾唱過:
到頭這一身,
難逃那一日。
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
百歲光陰,七十者稀。
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因為那些錯落的愛情,太像曾經的你,曾經的我,曾經的我們了。
眉間放一字寬/看一段人世風光/誰不是把悲喜在嘗
海連天走不完/恩怨難計算/昨日非今日該忘
浪滔滔人渺渺/青春鳥飛去了/縱然是千古風流浪裡搖
風瀟瀟人渺渺/快意刀山中草/愛恨的百般滋味隨風飄
謹以此,紀念小昭,以及,我們那年匆匆逝去的往事與愛情。
-
8 # 讀書烤魚
明朝那些事兒,不知道算不算名著,起碼是暢銷書吧。我在讀明朝第一鐵人—楊繼盛,冒死血劾大貪官嚴嵩,之後迫害的場景,真是刻骨銘心、為之動容!
我們來分享一下這段。
在明代官場,彈劾可謂家常便飯,比如看某人不順眼,可以彈劾;和某人有仇,可以彈劾;政治鬥爭需要,可以彈劾;閒來無事找點活兒幹,也可以彈劫。彈劾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明代的官員們早已習以為常,但凡一個官員幹到三品,如果檔案裡沒有十幾份彈章,那就是件極不正常的事情。而平凡而不起眼的楊繼盛卻因此萬古流芳,因為他使用了一種最為特別的彈劾方式――死劾。還因為他彈劾的物件是大奸臣嚴嵩。
若非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這類糾紛,是斷然不會有人用這一招的。嚴嵩沒有殺楊繼盛的爹,也沒有搶他的老婆,相反他提拔了楊繼盛,並希望將他收入門下。然而楊繼盛拒絕了嚴嵩提供的升官發財的機會,他已經下定決心,死劾禍國害民的嚴嵩。
他並非不知道彈劾嚴嵩的下場,也並非沒有人勸過他。熟悉鬥爭之道的同朝官員唐順之及時看出了苗頭,作為楊繼盛的朋友,他曾寫信苦口相勸,希望楊繼盛不要出頭,以避禍患。楊繼盛看了信,卻只是笑而不答。
在上書彈劾之前,楊繼盛齋戒了三天。楊繼盛雖然不聰明,但也不笨,他十分明白,唐順之的話是對的。死劾確實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但他沒有更好的方法。他沒有錢財,沒有權勢,沒有皇帝親信的背景和入閣的希望,更沒有後來首輔徐階和張居正的智慧。他唯一擁有的,只是他的性命。
彈劾的後果他也很清楚:嚴嵩的誣告、錦衣衛的拷打、詔獄的長期關押,如果運氣好,可能還有行刑人的大刀。在這樣恐怖的情況下,根本不用指望什麼九死一生,只有“十死無生”。然而,他依然決定這樣做。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楊繼盛依然慷慨而行。很多人認為這是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而在古老的中國哲學中,這種行為卻有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明知不可而為之。
楊繼盛已經了無牽掛。他拿起筆,在鋪開的紙張上寫下了悲憤的心聲。當楊繼盛將這封千古名疏封存妥當,遞送內閣轉交皇帝時,他已經完成了一個偉大的轉變――昔日那個放牛的貧農子弟,歷經幾十年的風雨,終將成為一位不朽的英雄。
楊繼盛沒錢買通行刑人,又得罪了手眼通天的嚴嵩。一般來說是必死無疑了。可楊繼盛捱了100杖,雖說皮開肉綻,傷筋動骨,卻也保住了性命。不過楊繼盛只剩下了半條命,等待他的是潮溼而散發著惡臭的詔獄。
楊繼盛骨氣雖硬,但畢竟不是鐵人,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一片血肉模糊,已經昏迷的楊繼盛被拖回了牢房,沒有人給他包紮,在蠅蟲滋生的環境中,他的傷口開始感染。
那個深夜,楊繼盛被腿上的劇痛喚醒,藉著微光,他看見了自己的殘腿和碎肉。他沒有大聲呻吟叫喊,只是叫來了一個看守:“這裡太暗,請幫我點一盞燈。”這是一個並不過分的要求,看守答應了,點亮一盞燈,靠近了楊繼盛的牢房。楊繼盛十分安靜地坐在那裡,他低著頭,手中拿著一片破碎瓷片,聚精會神地颳著腿上的肉,那裡已經感染腐爛了。他沒有麻藥,也沒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一臉平靜,不停地颳著腐肉。令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襲來,然而楊繼盛卻沒有發出一點聲音。
掌燈的看守快要崩潰了!看著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雙腿卻似乎被牢牢地釘在原地,動彈不得。 然而此時的楊繼盛笑了,他倚著牆壁,用殘腿支撐著自己的身體:“元美(王世貞字元美),不必如此!”在昏暗的牢 房中,他的臉上映出無比自豪的光芒,“死得其所,死又何懼!”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楊繼盛英勇就義。在這場實力懸殊的戰鬥中,手無寸鐵的楊繼盛,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只憑借他的信念和勇氣。 臨刑前,他賦詩一首: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
9 # 興趣亦然
本人四大名著,西遊記是在電視上看的,自認為已經夠熟悉了故而沒去看原著,四大名著除西遊記外的其他三本我倒是都看過原著。
那時候還是一個小學生,知識儲備還很不夠,我還不知道人物的名字和字,劉備和劉玄德我一度認為是兩個人,當時看的一臉懵逼。這個玄德是誰?這個翼德是誰?這個孟德又是誰?
並且原著是文言文,對於還是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我而言十分生澀難懂,小學時期讀三國基本就是半懂不懂狀態,而且全書也沒讀完,我只選讀了一些諸如三英戰呂布、赤壁之戰之類的精彩章節片段。
我真正認真品讀三國演義還是在初中階段。還是上文提到的課外名著閱讀作業,記得那學期的任務是讀完中國的四大名著,相對於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而言,我對三國演義特別上心,或許是為了彌補小學時候讀不懂的遺憾。那段時間人生第一次體會到讀書讀到痴狂,讀到茶飯不思的地步,上課看,課間看,回家看,上廁所時候也看,睡前還要看……
回憶就此打住,迴歸正題!要論三國演義哪段情節最讓我感到刻骨銘心,最讓我感到揪心,那就是關羽之死了!
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擒獲,拒不投降被殺害,這幾章節的內容我是看著就心理感覺難受。之後劉備起兵為關羽報仇,短短時間內又折損了張飛(被手下所殺)和黃忠(陣前被吳將馬忠一箭射中,不久後身故)這兩員大將。那劉備的復仇之戰總該成功了吧!結果夷陵之戰被陸遜火燒百里連營,蜀軍大敗而歸,劉備不久後也病逝白帝城。
-
10 # 上善若水689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關公過五關斬六將
記得當時看這一章,真的被關公的忠義感動,從頭哭到尾。
這一章主要講了關羽(五虎上將之首)和劉備、張飛攻打曹操兵敗,劉備、張飛不知去向,關羽兵敗土屯山,為了保護劉備夫人,再加上張遼(曹操的一員上將)好言相勸,才被迫來到曹營。但關羽始終想著大哥劉備,告訴曹操自己早晚要回去。在曹營期間,關羽幫助曹操殺了敵軍袁紹上將顏良和文丑,曹操因此大喜而給他掛印封金,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並且相贈赤兔馬和戰袍於他。當關羽得知劉備的訊息,便帶著嫂子毅然離開曹營。在路上經歷多個關口守將的攔住,並要加害與他,關羽對此毫無畏懼,破五關斬六將歷盡艱辛,最終回到了劉備身邊。
一個國家的每個人的品質都能像關羽這樣忠誠,沒有賣國賊,那麼這個國家將堅不可摧;反之如果中國人都像呂布那樣沒有骨氣,見利忘義,卑躬屈膝,那麼這個國家將不攻自破。關羽信守承諾,牢記桃園三結義時的諾言,永不背叛,就算有再大的榮華富貴,也不貪戀,畢生追隨劉備毫無怨言,轉戰南北,為蜀國立下赫赫戰功。可見忠誠的力量是多麼巨大。
自己發過的承諾不能失言,保持忠誠的美德。昔日有多少英雄忠誠於祖國,如鄧世昌與軍艦同生死;岳飛的精忠報國;林則徐為了祖國和人民堅決銷煙;經歷抗日戰爭和國內戰爭的革命先烈們為了祖國的解放寧死不屈,拋頭顱灑熱血,就算死也決不背叛,背叛是可恥的行為,只有忠誠才會被人敬重,正因為革命先烈們對黨的忠誠才換來了全中國的解放,使老百姓過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關羽那種忠誠的品質,做誠實守信的忠義之士,還要學習他那不畏敵兵、不畏艱險的勇敢精神和他那不怕刮骨療毒痛苦的堅強毅力。
回覆列表
感謝你的提問呀!
在我最近讀過的書中,加·澤文寫的《太年輕》令我印象深刻。或許,這本書很小眾。但是卻切實重新整理了我的世界觀。
書中有一個姑娘兒叫阿維娃,她在20歲的年紀愛上了和她父親差不多大的人。結果,陷入了輿論的漩渦。之後的生命裡,她重新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
或許,沒有人同情這樣一個“第三者”。可是,在我看來,年輕人犯錯在所難免啊。
誰不曾年輕過?誰不曾拼盡全力愛過?只是阿維娃在錯的年紀愛上了錯的人。人人都會犯錯,重要的不是從此沉淪,而是在錯誤中找到另一個自己。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從錯誤中學習。阿維娃也曾失落,可是,她像太陽一樣再次冉冉升起。
希望所有的人都像阿維娃一樣,不畏懼,不退縮,不惶恐。既然錯誤已釀成,積極面對,不好嗎?願我們正視每一段生命歷程!不論鮮花遍地,還是雷雨滿天,它都是我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加油吧!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