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鳳拙

    雨果作為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帶頭大哥,曾經對法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作為這一流派的領袖,他提出了以“美醜對照”為核心的浪漫主義文學創作思想。

    在古典主義者看來,文藝只能反映生活中的崇高、優美、莊嚴的事物,而不應該描寫滑稽醜怪;因為他們認為滑稽醜怪是不合理、不美和有損於古希臘羅馬的英雄人物的。

    與此相反,雨果則認為文藝應該反映生活的一切方面,他不僅按照實際生活的要求,把“滑稽醜怪”列為文學描寫的物件,而且認為“滑稽醜怪”的人物未嘗不可以通過對照的方法將其描寫成具有優美心靈的藝術形象。這一創作原則在他的小說中有如下體現:

    1、 社會黑暗勢力與被壓迫的人民和對理想追求的美醜對照;

    2、 在人物形象塑造、環境描寫、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美醜對照。

    我將從這兩方面出發,結合雨果的小說回答問題。

    01 社會黑暗勢力與被壓迫的人民及對理想追求的美醜對照

    在文學創作中,雨果的美醜對照原則是通過他的人道主義思想感情體現在作品中的,表現為對不合理現象和黑暗勢力的譴責,對被壓迫被摧殘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理想的追求。

    在《巴黎聖母院》中,雨果著力刻畫了一個美麗、純潔的吉卜賽姑娘愛斯梅拉達的形象。他通過磨盤邊送水給卡西莫多的情節,表現了愛斯梅拉達的友愛和善良的品質。他寫愛斯梅拉達對法比的愛情,是為了表現她對愛情的渴望和忠貞。當愛斯梅拉達受到誣陷的時候,在法庭上,她大聲呼喊要抗辯,又表現她不畏強暴敢於反抗的精神。

    而雨果筆下的黑暗勢力,封建專制統治和反動教會的法庭被描寫成在一群象“公羊”“野豬”之類的昏官把持之下,把代表善良與正義的愛斯梅拉達放在這種法庭下審判,強烈的對照,揭示了當時社會,“吃人”與“被吃”的殘酷事實。

    雨果筆下的副主教克羅德,他的骯髒的心理和像惡狼一樣的獸性,正反襯了愛斯梅哈爾達的高尚和純潔的人性美。而封建貴族法比對愛斯梅拉達的卑鄙的欺騙和玩弄,更突現了愛斯梅拉達對愛情的忠貞。

    雨果還通過對照手法在作品中表現他的社會理想。

    在《悲慘世界》中,一個窮苦的工人冉·阿讓,因為生活困頓,偷了一塊麵包,竟被判了五年徒刑。在獄中他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屢次越獄,又被加刑十四年。

    雨果在憤怒地指責法律不合理的同時,告訴人們,十九年的監獄生活並不能改造冉·阿讓,不僅沒有把他從貧困中解救出來,反而使冉·阿讓產生了深刻的惡感,對人的反抗,包括對於善良、無辜、公正的人的反抗,而只有從米里哀主教家裡受到“善”的教育和人道主義的感化之後,冉·阿讓才明白了自己的“罪惡”,並且重新做人了。

    這裡,雨果把法律的懲罰和人道主義的感化作了鮮明、強烈的對照,用以指出不合理的法律制度不能消除罪惡,反而製造和加深了罪惡。

    他同時明白地告訴人們,只有米里哀主教的善的教化,才能“發揚、鼓舞、光大”人們心中來自“上帝”的善的“原始火星”,才能化醜為美、改惡從善並實現理想的社會。

    這是雨果的一貫思想,也是他在其它作品中一再表現的主題。這種對照,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另一方面把抽象的人道主義作為改造社會的力量。

    02 在形象塑造、環境描寫、情節安排等方面的美醜對照

    為了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突出、鮮明、豐滿,為了使要表達的感情強烈、感人,雨果的對照手法還表現在形象塑造、環境描寫、情節安排等方面。

    雨果採用了多種多樣的對照手法來刻畫人物,有時他使一個人物的心靈和容貌形成鮮明對照。

    《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他跛、聾、瞎,其醜無比,但心靈卻是那樣高尚、純潔、美麗。

    《笑面人》中的關伯侖,他的臉是畸形可怕的面具,但是他忠於愛情,熱愛勞動人民,不滿於統治階級。在這兩個人物的塑造上,體現了雨果浪漫主義的誇張手法。

    有時,他又將一個人物的不同生活階段進行對照,如《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以遇到米里哀主教為其生活道路上的分水嶺,雨果把冉·阿讓轉變前後的思想行動進行了對照,以此說明冉·阿讓已經把恨化作了愛,由惡變成了善。

    有時,他還以一個人物為中心和其他人物進行對照,如在愛斯梅拉達的對面豎起了許多醜惡的形象:副主教克羅德、衛隊長法比以及那些法官。這樣,不僅襯托和表現了愛斯梅哈爾達性格的各個方面,把人物放在諸種矛盾中刻畫,而且也表現了罪惡的社會力量對一個弱女子的種種摧殘和迫害。

    雨果小說中兩種社會力量的對照,也相當發人深思。在短篇小說《克洛德·格》中,出現了代表兩種社會力量的法庭:一個是由八十一個犯人組成的“奇特的最高法院”,一個是由法官們組成的刑事法庭。

    前者不合法,但是合理,代表著正義一方,它宣佈處死大家“恨之入骨”的監獄工場場長的克洛德是無罪的;後者是合法的,卻是不合理的,它代表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宣佈克洛德是“犯了大罪的人”,並且判他死刑。

    這兩種社會力量的對照,不僅使讀者深深地同情和讚揚那個代表正義的“奇特的最高法院”,而且啟發人們去思索如何才能使正義的力量戰勝邪惡的力量。

    雨果還通過環境與環境的對照,使讀者的情緒隨著在其中活動的人物命運起伏。

    在《悲慘世界》中,當冉·阿讓帶著坷賽特從沙威的追捕中逃進了一個園子以後,他們從剛才的險惡環境進入了這樣一個境界,那裡月色朧明,萬籟俱寂,傳來一陣陣由和聲與祈禱交織成的天樂。

    當讀者正要為人物化險為夷鬆一口氣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隨著冉·阿讓的視線,讓讀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看到了園中這樣一間廳堂,那裡不知為什麼僵臥著一個人,頸子上彷彿有根繩子,象蛇一樣拖在石板上。

    環境的轉換如此之快,對照這樣鮮明,使讀者的心乍暖又寒,乍喜又驚,深為人物的命運擔憂。

    在作品的結構上,為了取得對照的效果,雨果也進行了精心的安排。

    在《笑面人》中,當關伯侖被突然定為克朗夏理爵爺的時候,先寫關伯侖在夜色籠罩的王宮中對命運的巨大變化帶來的狂喜,那時關伯侖不僅忘記了貧困,忘記了“綠箱子”,而且也忘記了熱烈地愛著他的蒂。

    到了後面作品出現東方破曉的描繪,這時蒂就像一縷金光射向關伯侖的靈魂,關伯侖終於在蒂的召喚之下,良心發現,決心走出權力的圈子,從黑暗走向光明。

    雨果沒有把關伯侖複雜的心理活動放在同一卷中描寫,而是用第六卷隔開,造成一種時間距離感,這樣不僅晝夜的更替不顯得突兀,而且不使人物的轉變顯得倉促,還齡造成懸念,從而把自然界的光明與黑暗的對照同人物心靈中光明與黑暗的鬥爭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雨果的“美醜對照”原則及其在小說中的運用,直到今天仍具有不容忽視的美學價值和借鑑意義。

    回答完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隋煬帝為何要開鑿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