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87430387627

    地球具有圈層結構。其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其外部有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地球的圈層結構不是在誕生時形成的,而是在誕生之後逐漸演化而來的。

    在地球之初還是“混沌一團”的時候,各種物質混雜在一起,地球並不呈現明顯的圈層構造。只是後來在地球重力作用下,“輕而清者”上升,“重而濁者”下沉,經過這樣長期的物質分化過程,才產生了圈層結構。

    地球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不斷吸引周圍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儲存熱量的能力不斷增強。同時,由於放射性物質、地球自身收縮,隕星的降落和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而產生的熱能不斷積累,溫度不斷升高,使地球內部物質具有越來越高的可塑性,甚至某些低熔點的物質被熔融為液態。在這種情況下,較重的物質緩慢下沉,較輕的物質緩慢上升,地球的圈層分化才成為可能。

    地球的圈層分化,首先是矽酸鹽(岩石物質)和鐵鎳的分化。論熔點,矽酸鹽較高,鐵鎳較低。當地內溫度升高到足以使鐵鎳熔化的時候,矽酸鹽仍然處於固體狀態。論密度,鐵鎳較高,矽酸鹽較低。處於熔融狀態的鐵鎳物質可以滲透過矽酸鹽物質,流向地球深處,形成原始地核。同時,處於地球深處的矽酸鹽物質,就浮到地球上部,成為原始地幔。在地球內部物質進行這種分化時,重力勢能不斷轉化為熱能,溫度進一步升高,這又加速了地球內部的物質分化。

    其次是原始地幔分化成為現代的地殼和地幔。隨著地球溫度的繼續增高,原始地幔的可塑性不斷增大,其中含鐵和鎂較多的矽酸鹽由於密度較大,遂形成現在的地幔,它們是一種橄欖岩型的物質。而含矽鋁和矽鎂較多的矽酸鹽由於密度較小,浮於地幔之上形成現在的地殼。

    同時,地球內部的每一個層次又都有進一步的分化。原始地核分化為核心和外核;地幔分化為下地幔和上地幔;地殼分化為較重的矽鎂層(又叫玄武岩層)和較輕的矽鋁層(又叫花崗岩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場生態是不是不能提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