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地球外部相比,地球內部的構造相對來說要複雜的多,研究起來也困難不少,目前只能侷限於間接的方法,目前關於地球內部的結構,主要是藉助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種彈性波,主要以面波和體波(縱波和橫波)形式在地球內部傳播。瞭解地球內部主要是透過體波在地球內部不同深度地帶的傳播特點、傳播速度來劃分的。
在地震學裡把地球深處地震波傳播速度發生急劇變化的地方,稱為不連續面。根據地內三大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三個圈層。各層物質的成分、密度、溫度是不同的。地震波波速一般隨深度增大而增加,而且這種隨深度的增加通常是逐漸而緩慢的。
(1)地殼 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層,平均厚度17km,但陸上地殼比海洋地殼厚, 平均厚度約30多公里。地殼物質的主要成分是花崗岩和玄武岩。地殼與地幔的介面叫莫霍面, 在那裡,橫波和縱波的傳播速度都急劇增大。
(2)地幔 地表向下30~2900km深的範圍稱地幔,地幔的平均密度由近地殼處的 3.3g/cm3增至5.6g/cm3,地慢物質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欖岩相類似的超基性岩。地幔與地核之間的介面叫古登堡面,在那裡,縱波波速急劇下降,橫波停滯不前,突然消失。
(3)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圈層稱為地核。地核又分為外核和核心,中間的介面為利曼面,在這個介面上,縱波波速又急劇加速,橫波重又出現(由縱波轉化而來)。因此,地下2900~5150km的範圍,稱為外核,由地下5150km直到地心,則稱為核心。地核雖只佔地球體積的16.2%,但其密度相當高,地核中心物質密度達13g/cm3,壓力超過370萬個大氣壓 ,它的質量超過地球總質量的31%。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為主的金屬物質組成。內地核是固態的,外地核可能是液態的。
地球內部的分層性和圈層中的不均勻性,是20世紀地球科學所取得的重大認識之一。
與地球外部相比,地球內部的構造相對來說要複雜的多,研究起來也困難不少,目前只能侷限於間接的方法,目前關於地球內部的結構,主要是藉助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種彈性波,主要以面波和體波(縱波和橫波)形式在地球內部傳播。瞭解地球內部主要是透過體波在地球內部不同深度地帶的傳播特點、傳播速度來劃分的。
在地震學裡把地球深處地震波傳播速度發生急劇變化的地方,稱為不連續面。根據地內三大不連續面,把地球內部分成三個圈層。各層物質的成分、密度、溫度是不同的。地震波波速一般隨深度增大而增加,而且這種隨深度的增加通常是逐漸而緩慢的。
(1)地殼 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層,平均厚度17km,但陸上地殼比海洋地殼厚, 平均厚度約30多公里。地殼物質的主要成分是花崗岩和玄武岩。地殼與地幔的介面叫莫霍面, 在那裡,橫波和縱波的傳播速度都急劇增大。
(2)地幔 地表向下30~2900km深的範圍稱地幔,地幔的平均密度由近地殼處的 3.3g/cm3增至5.6g/cm3,地慢物質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欖岩相類似的超基性岩。地幔與地核之間的介面叫古登堡面,在那裡,縱波波速急劇下降,橫波停滯不前,突然消失。
(3)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圈層稱為地核。地核又分為外核和核心,中間的介面為利曼面,在這個介面上,縱波波速又急劇加速,橫波重又出現(由縱波轉化而來)。因此,地下2900~5150km的範圍,稱為外核,由地下5150km直到地心,則稱為核心。地核雖只佔地球體積的16.2%,但其密度相當高,地核中心物質密度達13g/cm3,壓力超過370萬個大氣壓 ,它的質量超過地球總質量的31%。地核主要由鐵和鎳為主的金屬物質組成。內地核是固態的,外地核可能是液態的。
地球內部的分層性和圈層中的不均勻性,是20世紀地球科學所取得的重大認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