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話圈
-
2 # 雲端白楊
張居正之死
提起明朝歷史上的牛人,張居正絕對要佔一席之地。作為萬曆時期首輔的他,通過個人的堅持和努力讓明朝實現中興。但就是這樣的牛人,在強勢輔政十年後,突然就死了。由於他死後,萬曆皇帝對他及其家人採取了極其殘忍的“報復”手段,後人對他的死一直存有疑慮。關於他的死共有兩種傳法說的比較多,一說風流而死,一說死於痔瘡。那麼堂堂大明首輔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關於風流死。這主要出自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之言。他說,張大人死於春藥過度。與張居正同時代的明代文學家沈德符也說,張居正天天服用壯陽藥以致全身燥熱,冬天都無法戴帽出門,致使在上朝時,他不戴帽,其他百官也不能戴帽,再冷的天也只能跟著首輔大人光著腦袋挨凍。他們的推論主要源自,張居正在給皇帝的奏疏中所提的“下部熱病”。沒想到,就是這四個字,竟引出了淫亂之死的猜測。更何況王世貞與張居正是存在矛盾的。當年張居正妻弟王生欺辱江陵知縣,王世貞奏請嚴懲不貸,並致書張居正。張居正心懷不滿,二人產生嫌隙。後張居正指使刑科都給事中彈劾王世貞,使王世貞回籍聽用。鑑於兩人的關係,王世貞極有可能故意在報復張居正。雖然張居正在當首輔時,生活奢侈,出行都是三十人抬的超級大轎,但作為首輔,改革家和政治家,哪能把心思都用在這些女色之事上,而且還為此喪了命。
關於死於痔瘡。《明史》說:“亡何,居正病,帝頻頒敕諭問疾,大出金、帛為醫藥資。四月不愈,百官並齋醮為祈禱……及卒,帝為輟朝,諭祭九壇,視國公兼師傅者。”據查,萬曆九年(1581年)的秋天,張居正開始便血,肛門瘀腫,出現“下部熱症”。不過,最初他沒當一回事。就像我們今天得了痔瘡,很多人都是疼得受不了了才去看。估計張居正也一樣。張居正寫給皇帝的奏書中說,“殘恙一向不以痔治,王延十有餘年,故病日深。近訪得一名醫,仰蒙聖恩,賜假治療,乃得拔去病根。今病雖除,而血氣虧損已甚,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四肢無力,寸步難移,按之生理,尚屬艱難。”現在醫學發達,痔瘡已不是啥大病。但張居正時期由於醫療條件所限,雖然也進行了手術治療,但效果不理想。據他在信件中透露了:“賤恙實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貴府醫官趙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雖去,元氣大損,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幾於不起”。在病痛折磨中,於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在昏睡中度過了人生最後一程,時年五十七歲。一代大明首輔就這樣了結了自己的一生。
綜上所言,個人認為張居正因痔瘡病死之說比較可信,因為作為一代名相,歷史上知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若沉湎於女色,生活糜爛,哪還有精力和心思去推動受到萬千阻力的改革呀。
縱觀張居正的一生,雖然有種種缺點和毛病,但於國家而言,他也算是鞠躬盡瘁了。
-
3 # 納福迎祥
一說是直腸癌,但當時應該沒有這個名稱,大概都是“那個部位”附近的問題。
萬曆九年,故鄉荊州來了一位民間醫師給輾轉臥榻的張居正治病。治療了一段時間,有了一些效果,醫師提出此病不能過於勞累,病人至少要靜養半個月到二十天。張居正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向皇帝請假:到宮中“朝參侍講”的事,暫停二十天至一個月;至於內閣的公文批覆,容其“私寓辦理”。
這時,張居正已經病入膏肓了:他“血氣大損,數日以來,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四肢無力,寸步難移……”據後來一位懂現代醫理的文史專家考證,他的這病,並不是當時的醫家所論為一般“痔症”,而是直腸癌的明顯徵候。直至這時,他竟然還俯趴在臥榻上籤發公文,此間真正支撐著他的,也就只是先賢諸葛亮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了。
-
4 # 春秋風雲
張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所主持的萬曆新政,為大明王朝注入了新的活力。張居正生於1525年,卒於1582年,享年58歲。關於他的死因眾說紛紜,有的說他死於濫服春藥,有的說他死於疾病。但是可以肯定地說,他不是壽終正寢,也不是死於政治迫害,而是死於意外。
這段話的意思是,張居正妻妾甚多(傳說有四十多位),不能一一應付,戚繼光為感謝張首輔知遇之恩(又獻兩名波斯美女,即阿古麗和布麗雅)獻了大量的登州特產溫肭臍春藥,張居正經常服用,導致渾身燥熱,即使數九寒冬,不敢戴貂帽,群臣因為敬畏張居正,只有效仿他光著頭挨凍。
這個名醫是誰呢?在五月第二封寫給恩師徐階的信道出了答案:“賤恙實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貴府醫官趙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雖除,元氣虧損,脾胃虛弱,不能進食,幾於不起”。從這裡可以看出,為他治痔者,就是徐階府中的醫官趙裕。趙裕釆取的什麼方法治痔呢?成書於1617年《外科正宗》記載:“諸痔斷其根,必須枯藥”。將名為“枯痔散”的枯藥塗於患處,令其自修乾枯壞死脫落。枯痔散內含白礬、蟾酥、砒霜等,其中砒霜劇毒,其它輕毒,大腸粘膜十分敏感且吸附性強,身體弱者根本槓不住。枯痔散的效果怎麼樣呢?此書出版距離張居正過世已35年,可能除少數人不適外,應有一定的療效,否則不會出版發行。正如書中自詡道:“輕粉共砒霜,再加童子天靈蓋,枯痔方中效豈凡”。
痔瘡對於任何人來說,不會致其死亡,那麼張居正究竟是因何原因死的呢?
張居正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老師,朱翊鈞即位時年紀尚小,張居正在李太后的支援下對小皇帝要求嚴格。從1572年代替高拱出任內閣首輔十年,從財政方面,清丈土地,貫徹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經過改革,積存的糧食可吃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在軍事方面,重用李成樑、戚繼光鎮守邊關,使得邊防固若金湯;在吏治方面,釆用“考成法”,根據官員的政績確定去留升降,使得政令暢通,效益倍增。張居正為改革弊政不遺餘力,然大量的文牘工作使他患上了嚴重的痔瘡,走路生疼,大便帶血,生活極為痛苦。當時淫風日盛,身為內閣首輔的張居正也不例外,傳說同僚艾自修為報譏笑之仇,捕捉到他與李太后的私情,便對出下聯密告萬曆皇帝,成了日後被清算的原因之一。附上下聯:
艾自修,自修沒自修,白面書生背虎榜。(張居正針對艾自修沒中龍虎榜時出的上聯)
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艾自修捕捉到他與李太后私情後對的下聯)
張居正的妻妾甚多,自已身體有病,又服食春藥,導致健康狀況漸差。聽說恩師家有醫官趙裕,急欲治癒,奈何藥猛體弱,以致一命嗚呼。張居正的真正死因,是淘空了身體,加上為根治痔瘡而下的猛藥,導致其承受不住而迅速衰竭死亡。如果不下此猛藥,依保守治療,再加上回避房事,張居正不會那麼早離世。鳴呼,他雖非道德完人,然歷史功勞不容抹煞!
-
5 # 笑看往事如雲
關於張居正之死,記載他死亡的文獻資料很多,但說明其死因的材料卻不見。下面這條可信度是最高的,下面這條說張居正是中毒死的。
萬曆十年三月,張居正因病重向萬曆皇帝請得病假以後,給山東巡撫楊俊民寫了一封信,介紹了自己的身體狀況。
賤恙一向不以痔治,遷延十有餘年,故病日深。近訪得一名醫,仰蒙勝恩賜假治療,乃得去拔去病根。今病雖除,而血氣虧損,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四肢無力,寸步難移,揆之生理,尚屬艱難。
到了該年五月,張居正在給他的恩師徐階信中,又再次提到了他的病情。
賤恙實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貴府醫官趙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雖去,元氣大損,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幾於不起。
從上述兩封信中,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張居正得痔瘡這個病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而是有十餘年之久。到了萬曆十年,才訪得名醫按治療痔瘡的方法,拔去病根。但因為年事已大,治療過後,身體異常虛弱。
張居正死於1587年,史書上雖然沒有留下趙裕為張居正治療痔瘡的過程和方法,但我們可以參照1617年成書的《外科正宗》裡痔瘡的治療方法,書上使用的治療方法和趙裕使用方法應該是一樣的。
“諸痔斷其根,必須枯藥”,當時對痔瘡的治療,不像今天可以直接切除,而是用一種枯痔散的藥物塗在病處,令其自行乾枯壞死並脫落。
“凡療內痔者,先用通利藥盪滌臟腑,然後用喚痔散塗之肛門內...早午晚每日三次...輕者七日,重者十一日”
那枯瘡散是什麼呢?“枯痔散內用白礬,蟾酥輕粉共砒霜。再加童子天靈蓋,枯痔方中效豈凡。”砒霜大家都知道了,有劇毒,其餘白礬、蟾酥、輕粉也都是有毒物質。換言之,趙裕就是在張居正的病患處塗上了各種有毒物質,而且每日三塗,時間長達半個月之久。
直腸的黏膜是有吸引能力的,這些劇毒藥物由此進入張居正的體內,他才會“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四肢無力,寸步難移”,這也符合砒霜中毒的症狀。因此張居正之死,是體內攝入了過多的砒霜等有毒物質從而中毒而死。
-
6 # 曲徑通幽處的人
萬曆皇帝登基的時候非常的小,只有10歲,所以說張居正實際上成為了整個帝國的至高統治者,他當了10年的首輔輔佐皇帝處理事務,雖然他並不是真正的皇帝,卻有著皇帝的權力。他的死法也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有些野史認為張死於縱慾過度,這種說法到底靠不靠譜嗎?
明朝出了很多不理朝政的皇帝,嘉靖皇帝和他的孫子萬曆皇帝是最出名的,但是即便如此,明朝依舊統治了天下276年。
皇帝整日不理朝政,就是因為權力被文官集團把持著,即便沒有皇帝,整個大明朝的系統依舊執行如常。而張居正就是萬曆王朝中最知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非常的聰明,是萬曆皇帝的老師一直在教導未成年的太子朱翊鈞。
張居正對這個小皇帝寄予的非常高的期望,小皇帝對張居正也是畢恭畢敬的。
張肩負國家重任,工作的非常勤勉,政績卓然,贏得了許多的讚譽。
張居正的功勞是很大的,萬曆皇帝也不傻,所以說很多人認為萬曆這種無情無義的行為是匪夷所思的,但是皇帝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志。
一些曾經被張居正打壓的反對派們居然為張居正申冤。很多人都明白,張居正的功勞是功在社稷的。所以在張居正40年,他又得到了昭雪,在崇禎年間張居正獲得了全面的平反張居正,恢復了他的名譽,他的子孫也獲得了職務,他的諡號文忠也被歸還給他,他的故居成了張文忠公祠。
至於縱慾過度的說法也是有一定的佐證,因為張居正到了大冬天還穿著寬鬆的衣服,脫掉帽子上床,這導致所有的大臣也像張居正一樣,穿著寬鬆的衣服和脫掉帽子,很多人都凍著直哆嗦。張卻火氣很旺。
縱慾過度,這事情在古代社會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張居正撐到58歲才死。也從側面說明終於過渡這種說法並不靠譜。如果真是縱慾過度,應該年紀輕輕就夭亡了。
真的是縱慾過度。不可能撐到58歲才死。當然張居正是愛好女色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也正因為這一點,他的政敵們找到了突破口,導致張居正死後所有的榮譽都被剝奪得一乾二淨。
-
7 # 納諫如流
張居正,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萬曆初期朝廷的實際抉擇者,權力凌駕於皇權之上,是明朝赫赫有名的能臣。任職期間勵精圖治,全力貫徹“一條鞭法”,將大明王朝拉入正軌,為之後的“萬曆三大徵”打下基礎。“萬曆中興”總地來說,跟萬曆本人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眾所周知,萬曆是明朝歷史上怠政時間最長的皇帝,民間甚至流傳著明朝亡於萬曆的傳言。“萬曆中興”幾乎全部歸功於張居正,要沒有張居正,明朝就不可能有“萬曆中興”,因為變法這一趟混水,不是誰都敢下(參考各朝的變法者)。張居正,一名忠於國家的能臣,卻死於生活過的太滋潤。
張居正雖然是明朝赫赫有名的能臣兼忠臣,但論起貪汙能力,絲毫不亞於各朝各代的貪官。府中奴僕眾多,家裡的幾個兒子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和同一時期的海瑞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張居正擔任首輔期間,坐的轎子都是三十二個人抬的轎子,排場相當的大。全國各地的最高領導,一旦見到三十二個人抬的轎子,都會集中當地全部的政府工作人員代表,出來迎接張首輔。明朝期間要論排場,張居正絲毫不亞於任何人。
-
8 # 林城布衣10001
張居正主政時期,銳意改革、整頓吏治,為國家鞠躬盡瘁,甚至其父病故都未能回去守孝。但張居正的強勢改革樹敵很多,對於皇帝也有功高震主的壓迫感。
1582年6月20日,居正病逝,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諡“文忠”。張居正逝世後,言官專政亂政,神宗於是下令抄家。
回覆列表
張居正是嘉靖、萬曆兩個朝代的首輔,明朝中興之臣,如果不是早死,明朝可能會再次中興!
明朝萬曆年間,有三大徵,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北韓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打仗是最燒錢的活兒,這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耗費了明政府1200萬兩白銀。三大徵實際軍費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短短八年時間,三大徵全部完勝不說,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遠未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此時的大明王朝,可謂兵精將強,國庫充裕。可惜,這只是大明王朝最後的餘暉。此後的大明朝就一直沿著下坡路奔下去,直到最後的滅亡。
而令大明王朝能夠煥發出最後的光輝,並差一點就令大明實現中興的人,叫張居正。
隆慶六年,萬曆皇帝登基,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當時皇帝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使得吏治肅然。他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大大增加財政收入,一舉扭轉長期的財政赤字。他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一時之間,本已暮氣沉沉朝不保夕的大明王朝,重新煥發生機,出現了中興氣象。
張居正死的那年,只有57歲。如果張居正不死,能夠再執政一二十年,大明朝的氣數會不會在他死後區區62年就終結,實在是未知之數。關於張居正的死因,與張居正差不多同時期的王世貞在《嘉靖以來首輔傳》中說:
“(張)得之多御內而不給,則日餌房中藥,發強陽而燥,則又飲寒劑洩之,其下成痔。而脾胃不能進食。”王世貞一向看張居正不順眼,這段話未免太誣,而且也沒有科學依據。他提到了張居正患有痔瘡而且死前脾胃不能進食,這應該是可信的。
比較主流的說法,也認為張居正是死於痔瘡發作。萬曆九年,從張居正故鄉荊州來了一位民間醫師給輾轉臥榻的張居正治病。他給出的方子對痔瘡治療效果不錯,但極大損害了張居正的健康。據張居正奏章說“臣宿患雖除,而血氣大損,數日以來,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四肢無力,寸步難移”。張居正在《答上師相徐存齋三十四》中也說:“賤恙
實痔也,一向不以痔治之,蹉跎至今。近得貴府醫官趙裕治之,果拔其根。但衰老之人,痔根雖去,元氣大損,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幾於不起。”
那麼,治療痔瘡何以造成如此嚴重的健康損害呢?有人認為是醫生給張居正做了痔瘡切除手術,是手術的損傷導致的。說實話這幾乎不可能。痔瘡切除手術聽起來容易,卻也不是在沒有麻醉和止血技術的年代可以完成的。痔瘡本身就是曲張的靜脈團塊,手術出血量相當大。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良好的麻醉和肛周肌肉的鬆弛,患者手術時肛門會本能地繃緊,根本無法有良好的手術視野和操作空間。
要想搞清楚張居正的死因,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人是如何治療痔瘡的張居正說他的醫生將痔瘡“拔其根”,那個年代的醫生是如何給痔瘡患者拔根的呢?
張居正死於1582年,有一本成書於1617年的著名著作《外科正宗》,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痔瘡治療方法。書中明確指出:“諸痔欲斷其根,必須枯藥。”而且詳細記載了治療方法:“凡療內痔者,先用通利藥盪滌臟腑,然後用喚痔散塗之肛門內,片時自然泛出,即用蔥湯洗淨,搽枯痔散,早午晚每日三次,俱用溫湯洗淨,然後搽藥,輕者七日,重者十一日,其痔自然枯黑乾硬,停止枯藥。其時痔邊裂縫流膿,換用起痔湯日洗一次,待痔落之後,換搽生肌散或鳳雛膏等藥生肌斂口,虛者煎服補藥,其口半月自可完矣。”
也就是說,當時對痔瘡“斷根”的方法,不是切除,而是“枯法”,是使用一種叫枯痔散的藥物塗在痔瘡上,令痔瘡自行乾枯壞死並最終脫落。那麼,這種枯痔散是什麼成分呢?好在該書作者陳實功前輩沒有將配方作為不傳之密藏起來待幾百年後申請個國家保密配方,而是很大方地公佈了出來:“枯痔散內用白礬,蟾酥輕粉共砒霜。再加童子天靈
蓋,枯痔方中效豈凡。”枯痔散的主要成分是:白礬、蟾酥、輕粉、砒霜,還有童子的天靈蓋。
而砒霜更是大名鼎鼎的毒藥三氧化二砷。說白了,所謂的“枯法”,就是利用這些有毒的東西敷在痔瘡上,令痔瘡乾枯壞死並最終脫落。需要指出的是,直腸黏膜的吸收能力相當強.
當時醫生給內閣首輔、權傾一時的張居正治療痔瘡的辦法,就是每天三次,持續不斷地往直腸黏膜上外敷包括砒霜在內的各種毒藥,而且治療週期可能很長。
我們不知道張居正用了多長時間,但是在《外科正宗》中,陳實功記載的一個患者,前後使用了整整16天。急性砒霜中毒的症狀有兩大類:一類是急性胃腸炎表現,一類是神經系統損傷表現。小劑量反覆攝入者表現類似,但症狀較輕且起病較為緩慢。張居正死前“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四肢無力,寸步難移”,很符合砒霜中毒的表現。
因此張居正真正的死因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張居正死於砒霜中毒,中毒原因為長時間高頻度使用枯痔散,使用枯痔散的原因是讓痔
瘡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