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但也總有人問:我們為什麼要讀《論語》?兩千年以前的東西了。這麼問的,實際他已經預設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讀《論語》有用嗎?考試有用嗎?找工作有用嗎?
-
1 # 問道聞道得道
-
2 # 意泊之
真理是永恆的,他一直在那裡看著我們笑。
《論語》是我們的國學之一,也是儒學的開創者、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及其弟子的經典言論的整理記錄。
大教育家孔子一生從事教育40多年,門生眾多,史料記載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主要弟子和再傳弟子們將孔子的言論和與他人的對話一起整理成書,這本語錄體的書就叫《論語》。
《論語》共20篇,篇名均取每一章第一句的開頭兩個字或者三個字以示區別,如《學而》、《為政》、《里仁》、《子張》、《憲問》、《公冶長》、《堯曰》等。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如做人要仁德,其標準是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實踐仁德則要踐行五德: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其中有很多的名言警句,即便時代跨越千年,至今也仍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實踐意義,不妨一起看幾句。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一直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依據這五個字待人接物以之行事,人與人之間必將和睦溫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經常見於一些標語橫幅,雖是兩千多年前說的話,而現在讀來沒有一點的隔閡感,學到東西經常溫習,對學生來講一直有指導意義,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展示了與人為善的好友樂交的開朗和熱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勸誡人們善於學習,樂於學習,要做到時時處處學習,謙虛誠懇,認真好學。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遇到或者聽說過有人借錢不還的吧?這段話是說一個人如果言而無信,就如同一輛有安全隱患的車子,是不可能走太遠的。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可忍孰不可忍經典之句的出處,具有儒家思想的孔老先生,也是有脾氣的,面對美國的頻繁挑釁誣陷,是可忍孰不可忍!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見沒有,儒家思想,是講究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的,這也是我們處世待人的行為準則。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果財富可以合理求得,即便是為人執鞭墜鐙的下等差事,我也可以去做。這話看上去很現實吧?
現在看以上的這些話,不僅現在有價值有意義,即便在遙遠的將來,也一定是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因而具有強大生命力並必將一直存在和影響著更多的後來者。
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論語》創造了中國古代光輝的人文主義精神,被朱熹譽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論語》全書言簡意賅,古樸生動,富有哲理和啟發性,口語化的語言也不乏幽默詼諧,有很多的經典名句、成語就來自於該書,有時間可以找一本多看看。
現在人生活節奏比較快,而這本書段與段之間也沒有什麼關聯,可以隨時拿起來就看,基本沒有閱讀連續性一說。相信看到經典處,你會深深享受之。
-
3 # 手機使用者lisiyao求真
《論語》是儒家精典,是儒家思想的精華部分,它是聖賢孔子的言論,由其弟子總結,編輯而成,是傳承發展的,也是影響人們兩千多年,"為人處亊,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讀,曾經被稱為"半部論語治天下"。為什麼我們現代人要學習《論語》呢?因為"儒家思想"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盛衰榮辱,起起落落",縱觀青史,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漢朝董仲舒"獨尊儒術",從"批林批孔″到傳統優秀文化的迴歸,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人們都追求"經濟利益,物質文明″,在人們逐漸物質富裕後,感覺"精神的空虛,信仰的缺失,所以又掀起"優秀傳統文化″熱,把曾經遺忘,丟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又提倡,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還是有很多很多的精華,需要傳承與發展,這也是"古為今用″的最好選擇,因為老祖宗的優秀傳統,還是需要我們現代人傳承發展下去,這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源流長,從未中斷的主要原因。關鍵還在於很多很多的傳統優秀文化對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具有一定的指導,借鑑作用,並且是"行之有效"的,所以說作為現代人讀《論語》很有必要,並把"儒家思想″中精華部分,應用於現實社會,以達到更好的發展,使人們儘快達到"小康",更快的實現"天下大同。(一家之言,難免偏面,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首發]2020/5/23/於北京
-
4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5 # 峰迴路轉sgyf
古人云 “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明《論語》對治理國家所起的作用,讀書人若是出仕做官,必須熟讀《論語》等儒學經典。封建時代已經過去,我們生活在新時代的中國,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還需要讀嗎?有什麼用呢?我認為《論語》在現在依然散發著光輝,中國人必須讀,下邊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論語》裡面對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社會依然發揮著作用
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不是孤立地活在世上的。人與人之間需要交往,怎麼交往,怎麼樣處理好關係,怎樣建立和諧社會,《論語》裡面給出了不少合理的答案,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孤 必有鄰”等。
二、《論語》的教育理念依然管用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廣泛收徒,是教師的始祖,他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老師、學生、家長依然有幫助。“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對老師開展教學,不一刀切地對待學生提供了幫助;“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幫助也很大。
三、《論語》裡面治國理政的理念依然值得借鑑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說“仁者愛人” 。這與我們國家的治國理念依然一致,我們國家的大政方針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制定的,像在三農方面,取消農業稅,發放糧食補貼等等,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喊出的只是口號,現在我們老百姓享受的是看的見摸的著的實惠。有幸生在現在,活在當下,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真好。
-
6 # 不繫之舟泛滄海
如沐春風學《論語》——孔子大師課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段話足以作為所有中中國人修身的信條。它用簡潔、深刻、透徹的語言告訴我們,人應該先樹“德”,然後再學“技”,直接指明瞭人生的方向,上升到了人生觀的高度,對重技輕德的現代教育及其所引起的很多不良後果實在是起著振聾發聵的警示作用。兩千五百年前的人能說出如此切中家庭、社會和個人關係要害的話來,確實讓人肅然起敬!
論語這部書是非常值得讀的,後世所謂三綱五常,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種吃人的禮教帶給人們的令人窒息的氛圍,在論語中是感覺不到的。恰恰相反,論語中那些格言似的對話,那些短小精悍的警句,就好像一位寬厚的長者,領著一群懷揣夢想、性格不同、才思各異,但課堂氛圍卻極其活躍的學生,在上類似現在所謂的生動活潑的大師課,但那是真正的大師課,兩千五百年一遇的大師課,永遠不能複製的大師課。
那些道理不管你接不接受,但總體感覺是溫暖的,親切的,快樂的。我們上不了大師課了,但我們可以通過這部書多少感受一下大師課的風采,領略一下穿越了兩千五百年的人生大智慧。
其實,各種哲學理論、宗教派別,它們的正確與否和神的有無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提出、發展、思考、攻擊和爭論的過程中,人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鍊,人的智慧得到了提高,人性中某些深埋著的未知的領域得到了開發,人也就向著更高階的人邁進了。
我們中國古人長於形象思維,短於邏輯思維,而現代中中國人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似乎都顯不足,適當的撿一點,或許能提高人的幸福指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一條一條的羅列,看似結構鬆散,實則安排上也有其用心之處,比如開頭既不說仁,也不說義,也不說禮,也不說樂,而是提出瞭如上所述的三個讓人極其快樂的事兒——學、友、德,即使把它們作為我們人生的三個理想也不為過,從而讓人在一種很輕鬆很愉悅的心情下,去逐條吸取那些格言警句中所蘊藏的人生智慧!
那麼《論語》這部書中到底講了什麼呢?我覺得它主要是關於政治、倫理、人生和學問等方面的問題,內容非常豐富,就能力所及,簡要介紹如下。
1、仁政思想。“仁”是孔子學說的最高範疇。什麼是仁呢?孔子從不給仁下定義,不像西方學者,必定要給一個概念下一個標準的定義,從而具有鮮明的指向性——這就是仁。我們中國古代很少下定義,我們採用的都是暗示性的引導性的語言,這樣的好處是不把事兒說死,從而具有很強的發揮性和開放性,缺點也恰恰在於發揮性,容易被後人亂加闡發,加以利用,後世殺人的禮教就是這麼幹的,完全違背了孔子的本意。
孝悌。孔子說“仁者愛人”,又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這裡孔子把孝悌作為“仁”的根本。從而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重視親情、崇尚家族觀念等優良的傳統美德。
忠恕。孝悌之情擴充套件來去就是“忠恕之道”。它使“仁”由家族之愛走向泛愛。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已經被鐫刻在聯合國大廈了,作為世界各國之間友好交往的基本準則。
孔子把“恕”作為“一以貫之”和“一言以終身行之”的道德標準,在這樣的基礎上,中中國人形成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寬廣情懷和安老懷少的社會風尚以及中華民族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2、禮。怎麼才能做到“仁”?唯一的條件就是“禮”。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起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禮”是一套社會規範,只有按照這套社會規範行事才能達到“仁”。禮的規範性不可改變,但禮的內容卻隨著時代而變化,被後世君王加以利用轉變成了吃人的禮教,凌駕於法律之上。這是完全違背孔子本意的。
我們現代人也應該按照“禮”的規範行事,但這禮的內容當然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的文明之禮,平等之禮。
3、君子之風。《論語中》經常把“君子”與“小人”對舉,通過對比提倡君子之德。我個人覺得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既在於先天的貴賤地位,更在於後天的道德修養水平。他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把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並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譬如他讚美顏回的那段著名的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對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給予了極高的讚美。
這種以社會利益為上的原則就發展成為中華民族以天下為己任、大公無私的美德,和為國家為民族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
他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提倡“恭、寬、信、敏、惠。”
在外在氣質上他說:“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從而達到“文質彬彬”的君子形象。
4、教育。孔子通過自己的實踐改變了“學在官府”的學術壟斷狀態,開啟了平民文化的新紀元。他的很多思想一直到現在還有影響。譬如“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等等。都是值得我們繼承的優秀教育思想。
5、知難而上的社會責任感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當時禮壞樂崩的社會中根本不被人接受,他周遊列國十四年,到處碰壁,被困在陳、蔡荒野間連飯都吃不上。還要受到桀溺、接輿等遁世者的嘲笑,被譏諷為“喪家之犬。”但他毫不退縮,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信念和勇氣繼續推行自己的主張。
孔子是殷商的後裔,先祖被周武王封於宋,家世衰微,失掉了貴族的地位,後逼貨逃到魯國。孔子三歲喪父,在貧困中與寡母相依為命,他說自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就是這樣一個三歲的孤兒,憑著自己“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的信念,和“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精神,勤學善思,自強不息,最後成長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信仰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孔子的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孔子也完全不是後世那些理學家們所刻畫的那樣保守、古板、嚴肅。比如很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那段,孔子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志向,其他三人說完後,曾皙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風乎舞雩(yú),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是多麼熱烈、輕鬆、民主的課堂啊,讓我們一向覺得嚴肅的孔子竟然希望到野外去享受自然風光,去放聲高歌。事實上孔子也是善長音樂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對音樂也是非常痴迷的。因此,一定要把孔子和後世所謂的孔教區別開來,把他從神壇上拉下來,你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非常平易親和的長者,他的思想依然很鮮活,完全不是後世改造的那樣專制腐朽沒落反動。
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正統文化的開創者,我們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理想信念無不流淌著他的基因,因此適當的讀讀論語,去感受一下2500年前他的話語和活動,對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品德是很有幫助的。
-
7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現代人讀《論語》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論語》是專門記載孔子及若干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最主要的經典。從中我們不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觀,社會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藝術等方面的主張,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儒家的政治智慧與生存智慧。孔子有自己一貫的社會、人格理想,有自己堅定的道德主張。孔子的學問具有現實、務實的理論特質。
孔子一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他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也有他的治國理論。他把畢生精力放在培養政治家這一崇高的事業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孔子把從政之理想傾注於培養政治家之目標,他不僅提出了判斷政治家"善、惡”之標準,而且闡明瞭政治家必備之修養,更重要的是指明瞭提高政治家素質之途徑。
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實現仁政,仁政的核心是以民為本。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做任何事情,首先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社會才能和諧,人民才能幸福,國家才能強盛。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已高度發達,科技日新月異,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政治法律結構日趨合理,生活方式和審美風尚越來越自由開明,這一切與孔子生活的時代大不相同。但從根本上講,我們今天的生活環境比古人更復雜,更辛勞。我們所感受到的人生困惑比古人更真切,更普遍,這其中的原因是耐人尋味的。正因為如此,孔子的思想和教誨對於我們才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
8 # 夫子久久jj
《論語》是二千多年前至聖先師孔子及弟子或再傳弟子之言行彙集。是講述做人、做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的儒家經典。
《論語》是鎮世之寶。孔子愛民,重民,富民,取信於民,舉賢授能,反對橫徵暴斂,反對嚴刑殺戮等以德治國的“仁政″精神,為歷代仁德君主、政治家借鑑遵循,對安定社會秩序,提高社會生產力,發展經濟,建設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影響。
《論語》是鎮心之寶。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思想,給人們提出了行為準則與道德規範,使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精神風貌得以淨化,改變了倫理關係與人際關係,從而改善了社會關係人倫秩序,調整了政治關係,對建設和諧社會起到了引導作用。由此產生了“精忠報國"、“留取丹心照汗青"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論語》中孔子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以及完善自我、學以致用的道理,使中華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有了不竭的動力,影響深遠。
世界不少國家都辦了孔子學院,翻印了很多《論語》學孔尊孔,傳授孔學精髓。我們中中國人,為何不能尊孔學孔呢?
-
9 # 宇文東耳
《論語》號稱“中中國人的聖經”(錢穆語),裡邊所包含的智慧和人生道理,還是值得現代人認真學習的
《論語》中關於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鑑。這些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學習論語,我認為最重要的證悟聖人之道,即天地之道!從而讓您的愛心、勇敢、智慧來自您真實自然的本性,讓它們如天地生萬物般生生不息,無有止境!
證悟聖人之道,小可以解決即愛又恨一個人的矛盾,正確面對事業的種種打擊,讓您自信快樂的面對社會與人生。
證悟聖人之道,中可以解決諸多家庭矛盾,比如婆媳不和的矛盾、教育子女頭疼的事情。
證悟聖人之道,大可以解決諸如中日矛盾、目前世界範圍內的各種民族分歧、戰爭。
學習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1)讀誦為主:自從1990年代臺灣王財貴博士推行“兒童讀經”教育運動以來,很多人已經用這個方法來幫助成千上萬的兒童讀誦經典了。《論語》正適合用讀誦的方法來學習。用這個方法,可以印證古人所說的“讀書千遍,其意自現”。
(2)講解為主:自己先看《論語》原文,大略瞭解內容之後,再聽(視聽媒體)或者看(書籍)他人對《論語》的講解,以助理解。
(3)實踐為主:《論語》講的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大部分都是可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落實的人生道理,所以實踐才是學習《論語》的最高境界。這個學習方法,才能成就自己的品格,創造美好的人際關係,乃至於建設和平的人類世界。
-
10 # 0411無為
論語作為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語錄集,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對中國兩千多年來的階級統治,民眾文化的傳播,社會習俗的養成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一直說中國是個儒家社會,儒學思想始終貫穿於整個歷史的發展,進步和演化,無論是封建社會,還是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以及當今社會,儒家思想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可以說,基本集合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仁義禮智信教會民眾做人之道;齊家治國平天下教會官員治國之道。當然,論語並非全是精華,由於受歷史條件的侷限,孔子和其弟子們的境界並沒有真正到了所謂“聖人”的地步,書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理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忠君思想等等則是其中的糟粕,大為不可取。
總之,半部論語治天下,當今社會,學習論語,可以深入瞭解古人對國家對社會的基本態度,以史為鑑,指導我們的當今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起初看到這個話題,以為對於《論語》的正面意義,悟空問答上不會有什麼分歧的。然而,翻閱此題的回答中,認為現在的人讀《論語》毫無用處的竟然有一定比例。還有人認為讀這部國學經典的作用,在他看來除了“裝逼”之外,無任何作用。甚至有人認為《論語》就是皇帝的新衣,是偽君子用來附庸風雅的道具。我不知道持這樣看法的人是否看了《論語》?看了幾遍?看懂了沒有?看懂了每一個章句,還是僅僅看懂了一部分?如果敢於肯定的回答,再放狂言不遲。無知者無畏,此言果然不虛。
那麼,現在的中國人中為什麼會出現對於這部國學經典完全否定的看法呢?我認為這和近現代中國歷史文化的遭遇有關。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世界的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帶逐漸由東方轉移到了西方。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入侵讓中國積貧積弱,災難深重,完全動搖了中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新文化運動中,主張“全盤西化”和“拿來主義”的人,從根本上否定了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拜倒在西方的強權面前,拋棄了祖宗的傳承,把西方的一切當成了金科玉律。到了改革開放以後的80年代,這種思潮越發氾濫,有人竟然開始把自己的民族說成是“劣等民族”,變成了可恥的逆向種族主義者。至今,這樣的論調還有一定的市場呢。
可是,歷史的演進並不能以某個短暫的階段性現象做出終結性結論。隨著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推進,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與此相適應的文化復興必將到來,中中國人正在找回久違的文化自信。這些年越來越火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經典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現代人不但必須讀《論語》,而且要趕緊讀,仔細讀,反覆讀。到了今天,一個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中國人,如果對這本經典一無所知,知識結構必然是有缺陷的,心智不可能是完善的,更不會有陽剛的,堅定的文化自信。
現在的知識界,有一種80年代那一波文化自虐帶來的後遺症。好多戴著“專家”“學者”頭銜的人,從來就沒有完整的,認真的讀過《論語》,沒有受到國學文化的薰陶。缺乏國學基礎最容易給自己找到的理由,就是說讀那些東西沒用。這些話,如今連好多平民都不信了。許多家長甚至自己單獨給孩子“開小灶”,讓孩子從早期教育就熟悉 《論語》,打下堅實的國學基礎。不但中中國人如此,世界上學習漢語的老外們,都是把這本書當成必修書的。所以,我願意在這裡呼籲,大家一起讀論語吧!從現在就開始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