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外匯的餐飲店主
-
2 # 吳鉤的鉤沉
其實是有“碎金”的說法的。我給你舉幾個例子:
1、《影梅庵憶語》:夜半,家君向餘曰:“途行需碎金,無從辦。”餘向姬索之,姬出一布囊,自分許至錢許,每十兩可數百小塊,皆小書輕重於其上,以便倉卒隨手取用。”
2、《北東園筆錄》:“建陽梁藝圃,家本素封而好施與,遇人急難,輒貲助之。每年臘底,取數百碎金分為小封,見貧苦人路過者,潛投路旁,欲令拾去。有廉介不苟取者,遂於黑夜陰置其門下,務使窮人普得之而後慰。”
3、《明實錄熹宗實錄》:“臣查節慎庫冊內,有往年存貯大條金十塊,葉金、碎金共數十兩,及玉帶、大珠、寶石等項。”
4《留青日札摘抄》:“金二十四萬錠,碎金五萬七千八百兩,銀元寶五百萬錠,約計銀二十五千萬兩,零銀一百五十八萬三千六百兩。”
你看,古人還是會使用“碎金”一詞的。不過,在古典文學作品中,“碎銀”的說法很常見,“碎金”確實不多見。這大概是因為,黃金非常珍貴,不是一般的支付工具,日常交易很少會用黃金。古人對黃金的使用,主要是將它作為價值儲存工具,或者作為首飾材料。不管是用於儲存,還是作首飾,其狀態都不大可能是“碎金”。反映在語言習慣中,就是“碎金”的說法很少見。
另外,傳統文人也喜歡將他們珍視的文章比喻成“碎金”。
因為古代鑄造的金子銀子分兩種,一種官府的,一種私的,金子都很少在世面上流通,即便有,也是金葉子,再說了,還有銀票,誰出門帶黃金啊,老百姓也就用用一吊一吊的銅錢,銀子倒是可以,每個商家都有個稱,稱銀子用的,如果多的話,是要切割的,所以就都是碎銀了啊,然後到最後,又被融化成一塊,然後又流通,又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