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n天

    歷史上的許多人物,我們都是難以去評判的。正如人都有很多面,而人在大多數時間所展示出來的每一個方面都能讓其他人不斷地去重新認識他,這就恰恰像有的人以禍國梟雄聞名,但是另一方面對他所帶來的一系列的歷史程序的貢獻又不得不承認。歷史上的曹操揹負了很多罵名,因為後人大多數都是在讚揚劉備桃園三結義的氣概以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相稱之下曹操就顯得不是讓人那麼喜歡。那麼為什麼揹負了罵名一心想要開拓疆土的曹操最後卻沒有稱帝呢?曹操為什麼至死都沒有稱帝,是良心發現還會畏懼人言呢?其中的原因並不簡單。

    曹操出生於東漢時期,從小就展露天賦,精通兵法、擅長詩歌,是一個有夢有追求的學子。曹操的父親在當時是一個高官,家裡有些權勢,曹操也曾經因為自身條件優越被舉薦為官,在他為官期間,親身看見了東漢末年的民生艱辛,特別是在漢靈帝之後太后聽政皇帝不治導致的外戚干政,朝堂政局不穩,此時曹操的為官之路也不順遂,在曹操失策逃跑之後,他要起兵造反的念頭就越演越烈,最終還是爆發了以清君側為由發起的起義,曹操挾制當時的天子而號令天下諸侯。

    之後曹操乘勝用計殺了強敵董卓,逐漸的就放開了手腳,進駐中原地區。曹操建立了魏同當時的孫權和劉備爭奪天下。最終在建安元年的時候曹操挾持了漢獻帝,正式開始了這三個諸侯的爭霸大業。在大義上曹操掌握了先機,接觸到了真正的朝堂,把控著皇帝行自己的霸業。相繼爆發了官渡戰役、赤壁戰爭等等,三個國家紛紛憑藉自己的實力和計策大戰天下。而曹操呢,他一直以大司馬自居,出門儀仗堪比天子,及其奢華。

    但是直到曹操去世的時候,他也沒有封王,卻封了他的兒子曹丕為太子,他只是掌握著當時的朝政,像一個攝政皇一樣的存在。其實曹操不稱帝主要有幾個原因:曹操是一個真正的明智的人,他知道自己挾制天子已經令天下人不滿了,假如他再稱帝的話就會引起天下英雄的群起攻之,就會使孫權和劉備坐收便宜;另外他不稱帝還可以借用皇帝的名義穩定朝政,畢竟被認可的天下一把手是名正言順的皇帝,曹操雖然不是名義上的一把手,但是實際上他卻行使的是一把手的權利。

    曹操其實還是很重視自己的名聲的,他挾制天子就是因為他從來不會改朝換代,一旦曹操稱帝的話就與他當時挾制皇帝的目的相背而馳,而且還會損害自己長期以來建立的名聲的。但是。在我們這些人看來,曹操在歷史上是一個反面人物形象多於他正面的形象的。

  • 2 # 歷史探究員

    曹操的志向很遠大,他想利用漢帝來一統天下。

    曹操在統一北方後,是當時天下最大的諸侯,一統天下可以說是指日可待。當時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曹操最強大,即便是劉備和孫權也不是他的對手,但如此強大的曹操卻依舊沒有稱帝,這是為何?

    第一,曹操崛起打著的是漢室的口號,當時北方剛剛統一,並不怎麼穩定,漢室的人依舊擔任了許多重要的官員,曹操想利用他們幫助自己統一天下,到時候稱帝也不遲。

    第二,給自己留一條後路,曹操統一北方後想要南下,必定會跟劉備,孫權一戰,勝了還好,如果敗了,到時候面對的不單單是他們,還有北方的隱患,漢室雖已經不管用了,但好歹可以為自己贏得一些時間去解決叛亂,只要自己一日不稱帝,孫權就一日沒有理由攻打北方,即便劉備攻打,孫權也不會聯合,因為大家同為漢臣,就算劉備有理由,你孫權就有理由了嗎?

    而後來曹丕當上皇帝之後,劉備,孫權也跟著成為了皇帝,劉備就與孫權聯合,更是頻繁的北伐,這也是漢室沒了,而劉備打著恢復漢室與孫權聯合的理由。

  • 3 # 枕籍阿杜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認為有三點原因,首先曹操當初起兵就開始說自己要匡扶漢室,不管他是發自內心的還是說借力打力,反正他就一直那麼宣傳,普天下的人也都知道,突然間轉彎了,自己這關也很難過,換做是你,你天天說這個東西好,並且你身邊的親朋好友都知道你說它好,突然有一天你說它不好,是很難做到的,頂多我不在提這事了,原因二,曹操迎了天下之後,又招攬了一大批人才,士族,有很多都是奔著漢室過來的,其實曹操後來也一直再試探,包括稱魏公,再到稱魏王,受到的阻力非常大,包括荀彧等等一大批人都反對他,各地叛亂不斷,蒽倒了葫蘆起了瓢,宛城很多人都在和關羽勾結,準備以迎王師,有很多人都想拉著漢獻帝去四川找劉備,雖然是他們異想天開以為劉備是衷心漢獻帝的,壓力之下,他沒敢賣出這最後一步這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原因三,曹操為了和那幫老油條爭話語權,提出了一個唯才是舉的理念,曹操也確實這麼幹的,只要你有能力,不看出身,甚至道德上有點問題,也不太在意,大膽啟用新人,這下子可把士族,既得利益者惹了遍,人家當九卿的,當各種官的還準備讓兒子接班呢,一共就那點位置,你這不是斷人家路呢嗎!選擇漢獻帝,弄好了還能像袁紹一樣來個四世三公呢,跟著你哈哈前景堪憂啊,所以支援他的人很少,有人可能會問了,那曹丕為什麼短短一年不到就成了,那就得仔細看看九品中正制了,看看曹丕是怎麼妥協的,純屬個人意見

  • 4 # 讀春秋思無忌

    曹操為什麼沒有稱帝?時間來不及,時機也不成熟。

    禪讓稱帝之套路

    古代權臣篡奪政權,大抵是從加九錫開始,再建天子旌旗,最後皇帝禪位,新天子登基。

    那麼,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老曹走了哪幾步了。

    曹操統一北方,後又收復關中馬超,野心開始與日膨脹。這時,心腹董昭看出了老曹的心思,便向獻帝提出應當晉升曹操為國公,並加九錫來表彰其赫赫功勳。

    然而,令曹操很不爽的是,荀彧卻站了出來,表示強烈反對。荀彧自追隨曹操以來,為曹操出謀劃策,好比劉邦的張良,因而在軍中聲望頗高。

    除掉荀彧這塊絆腳石後,曹操終於在公元213年如願以償地做上了國公,並被加九錫、建魏國。

    公元216年,也就是曹操平定漢中後的次年,被漢獻帝冊封為魏王,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

    由此可見,曹操當時已經完成了加九錫、建天子旌旗,就差漢獻帝禪位了。

    當時,劉備佔據益州和荊州南郡,而孫權則佔據揚州和荊州江夏等郡,對曹魏的漢中、荊州襄樊以及合肥等軍事要塞構成威脅。

    公元218~219年,劉備對曹魏發起了為時2年的漢中之戰,曹操親自到關中坐鎮,最後,還是不敵劉備,失去漢中。

    而在曹魏防線的另外兩點也沒消停,首先孫權在合肥發難,曹魏趕緊抽調兵力奔赴揚州。接著便是關羽趁襄樊兵力空虛,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生擒于禁,龐德戰死。

    曹操當時急得簡直是焦頭爛額,趕緊從關中跑到洛陽回防。此時,司馬懿獻計,勸曹操與孫權修好,而孫權早就對關羽懷恨在心,於是雙方一拍即合,關羽戰死。

    因此,曹操自從稱王后,非但沒有再往南進一尺,反而丟了漢中,從東到西的邊境防線上危機重重。如果不是孫權成日想著荊州,與劉備發生內訌,曹操恐怕是難以入眠了,哪裡還有心思想著稱帝嗎?

    曹操不敢稱帝

    當然,曹操如果真的想稱帝,誰也阻止不了他,除非他自己。

    襄樊之戰後,孫權將關羽首級獻給曹操,並向曹操稱臣,勸其早日稱帝。曹操對手下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群臣趕緊勸進,曹操卻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但是,孫權很狡猾,為了防止劉備來犯,趕緊將關羽頭顱獻予曹操,又勸其早登帝位。如果曹操照辦,那麼劉備將暫時放下小恨,而轉而進攻曹魏,界時孫權再聯合劉備,一起對付曹魏。也就是說,孫權刻意將禍水引向曹操。

    結語:

    曹操晉升為魏王之後,心中渴望統一天下,做一個真正的帝王。然而,劉備和孫權用拳頭告訴他,最多三分天下。曹操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後,終於認識到曹魏實力尚不足以統一天下,因此便放棄了就帝位,甘願做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而將稱帝大任寄希望予曹丕。

  • 5 # 白衣友人

    1、曹操生前曾經意味深長的對下屬說過“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我理解有兩個意思:第一,曹操無意稱帝,稱帝的事由他的接班人完成。第二,他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得到”文王“,“文帝”這樣的諡號。“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抒發了曹操的政治抱負,也能看出來,他還是很想做個天下歸心之後眾人推舉登位的人,可惜時不予他。

    2、“三曹”尤其是曹操,開啟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一生不稱帝,除了當時的時勢稱帝是極其不明智之舉之外,多半還是想保留一點他作為一個文人的最後一點清高,可能在他的定義裡,不稱帝便不能算是亂臣賊子,這一點從他那句“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也能多多少少看出來一點的。

    3、曹操對世家大族多少還是有所忌憚的。比如關隴楊氏、汝州袁氏,還有穎川荀氏等,曹操為了給後代清除障礙,先後除掉了楊修、荀彧等人。一旦稱帝,勢必遭到這些世家大族的集體反對,也勢必將自己推到天下人的對立面,劉備和孫權將再次聯合抗曹。曹操已自封魏王,加九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妥妥的實權派,又怎能為一虛名得罪天下人。

  • 6 # 凱哥說故事

    曹操不稱帝,對曹操來說,歲月不饒人,曹操從中年就有頭痛病(華佗專治頭痛,208年死,推出曹操患頭痛在208年前就有了),一直堅持對抗病魔十多年(208-220),身體是一方面因素;

    赤壁之敗,劉備入蜀,漢中失守,然後天下三分,曹操怎麼可能在局勢不明的時候,急衝衝稱帝,走袁術的老路呢?這是形勢因素。

    許都的耿紀案,鄴都的魏諷案,政治圈中,他自己都不知道還有多少潛伏的反對力量。這是政治因素。

    等到臨死前幾個月,孫權把投降信交到曹操手裡,孫權勸曹操稱帝,曹操置之不理。這是不敢嗎?說到底還是時機不對,等到關羽被滅,曹操有條件了,生命也走到頭了。自己一輩子掙來的一切都交給了兒子曹丕。

    再者,曹操何等智慧,當然看出孫權並不是真心投降,雙方都是互相利用罷了,曹操會讓徐晃把孫權的信射入關羽營地,說白了,就是希望關羽能轉過頭跟孫權打起來。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曹操精明的很。

    史實是關羽不信孫權的信為真,最後,兩頭吃虧,徹底玩完。

    作為關羽的老朋友,曹操、徐晃也算仁至義盡了。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我還是假設一下:

    如果曹操延壽不死,孫權老老實實交出兒子做人質,在220年後,曹操絕對是會稱帝的,因為他前面就只有稱帝這一步路可走了,他不走,跟他打江山的臣子們也不答應。

    還有曹粉喊著曹操做大漢忠臣。。。醒醒醒醒,其實在荀彧死的時候,曹操就決定不回頭了,或者說回不了頭了。

  • 7 # 爾以1

    我覺的曹操沒稱第有三大原因

    一:曹操沒有做好稱帝的心理準備。曹操起家打得旗號就是平亂、勤王。正是佔著這個大義,曹操才會在家鄉陳留募兵時,一呼百應。當時,郭嘉、荀彧等賢才也是看在曹操舉義兵討伐董卓,匡扶漢室的份上,才心甘情願地匯聚到曹操麾下。曹操即便後來成為了權臣,但他也是以漢室功臣自居,這也是他取得道義上的制高點的依據。因此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完成從漢臣到皇帝的心理角色的轉變。

    二:君權神授成了一種印刻在人們內心深處的信仰。劉姓坐天下是被天下人普遍接受的事實,曹操也不例外。即便此前有人權勢熏天,也只能在劉姓子孫中換個人當皇帝,絕不能自己取代皇帝當天子。有誰膽敢這樣做,不但會遭到全天下人的反對,當時的人們還認為這樣會受到上天的懲罰,絕沒有好下場,王莽就是例證。

    三:曹操不屑於稱帝。曹操魏王,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皇帝,勝似皇帝。畢竟在曹操以前,權臣篡位做皇帝還極為少見,不像後世,篡位已經成了家常便飯,被人視為平常事。當時曹操也不知道自己一旦篡位稱帝后會面臨什麼樣的風險。況且劉備已經在拿曹操“名為漢臣,實為漢賊”做文章,一旦曹操將劉備的指責坐實,反對曹操就不再是軍閥之間的爭鬥,而是變成了正義與邪惡之爭,一切擁護漢朝的力量一定都會團結到劉備周圍,這會對曹操集團構成巨大威脅。以曹操精明的政治頭腦,絕對不會幹這種傻事。

  • 8 # 小生講史

    縱觀曹操的一生,他都在努力朝著皇帝之權逐漸靠近,等到他實際上能擁有皇帝之權,他就是一直不稱帝,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小生來說一說。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太尉曹嵩之子,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

    二、曹操世代受漢恩,稱帝過不去感情

    曹操其實是個官三代,祖上三代都是東漢王朝的朝臣,祖父曹騰是宦官之首,人稱“千古一宦”,去世時,滿朝文武送行,桓帝劉志親自弔唁;父親曹嵩歷任經學院博士、大司農和太尉等高官,都對東漢王朝忠心耿耿的。所以,東漢王朝對曹操祖輩有恩,曾賜給他的祖輩們很多榮耀。這種情況下,忠良之後的曹操,是不敢輕易稱帝致使祖輩們的榮耀受損。

    三、漢室的標籤

    曹操當年遷都許昌後,靠著“興義兵,誅暴亂,朝天子,佐王室”的口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使他一路拉攏人心,師出有名,從起兵到討伐董、接著討伐袁術、出征袁紹、滅劉表、平定關中,攻打劉備,這路下來,全依仗漢天子這個正統的根基便宜行事,久而久之,也就在人們心裡成為了他曹操標籤。

    所以,在公元210年,漢獻帝為表彰曹操鞏固漢朝政權、統一中國北方的功績,給他加封土地和人口,但有些朝臣不同意,哪知曹操竟寫《讓縣自明本志令》來表明心志,歸還土地、人口,卻以另一種方式轉移給他的3個兒子,這樣,既堵住了朝臣的嘴,還以最大的力度又換回了土地、人口,可見,曹操深諳“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種種好處,並且一直熟練地操控著,但是,如若他一稱帝,這些特權不但會一下子喪失,而且還會面臨著各諸侯攻伐的危險,孰輕孰重,曹操拿捏得很準。值得一提的是,劉備同樣深諳此道,每每出場,皆以中山靖王的之後自稱,按輩分為漢獻帝皇叔,史稱“劉皇叔”,也是這樣,劉備便可名正言順進行一系列事情。

    (2)而且,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然64歲的高齡,不能為這不久於人世的皇帝名份毀了自己的千古美名,他還說自己已經位極人臣,知足了。可見,綜合權衡下,稱帝不值得。

    五、曹氏集團有人阻撓

    (1)曹操從創業之初到家大業大,自始至終,每一次行動都是以興漢室為名,自然他手底下吸引了很多漢室擁護者,例如荀彧等人,當初曹操進稱魏王加九錫時候,“二把手”荀彧便公開反對曹操:異姓不稱王,曹操卻執意為之,荀彧憤然自殺,可以說,這件事給了曹操很深的陰影!

    (2)曹魏集團分為兩大部分,一方是擁有軍事,政治權力的譙沛集團,另一方是擁有社會資源、輿論導向的汝穎集團,汝穎集團主要是以荀彧這些世家大族為代表,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只要曹操一稱帝,便會與汝穎集團的利益相悖,他們必然會奮起反對,這樣一來,曹魏集團內部就會分崩離析,不利於內部的穩定。

    後來,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漢獻帝宣佈退位並將皇位“禪讓”給曹丕,曹丕稱帝,立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緊接著,曹丕也意會老爹生前遺願,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圓了老爹的皇夢帝。

    七、形勢所迫

    當時的時代不是天下一統的時候,曹操當初赤壁之戰敗退北方後,孫劉兩人的勢力因此不斷髮展,力量仍不可小覷,如若他公然登基稱帝了,劉備首先奮起攻伐,因為劉備是以漢室皇叔自稱,緊接著,孫權也會隨之攻伐,這樣一來,當初袁術腹背受敵的局面又會再次上演,自己都有皇帝實權了,為了個虛名損兵折將,實在是沒有必要!

  • 9 # 耳間奇說

    曹操稱帝在時機上來說絕對沒毛病。

    第二,漢室原來的老闆漢獻帝也不會阻礙曹操的稱帝行為。一直以來,自從曹操把這位可憐的君主拴在自己的身邊之後,這位漢室帝王就已經淪為了一個名存實亡的帝王了。在歷經了董貴人和伏皇后之事後,越發變得柔弱不堪,也有點隨遇而安了。

    第三點,可以說三國後期,曹操如果稱帝,那麼三國可能就會因此而被重新書寫,魏國甚至有可能會早一步一統中原。因為曹操一旦稱帝,天下實際上就不再是漢室的江山了,而是他老曹家的天下了,天下人心自然會對曹操有歸屬感了。

    大家對於曹操的一篇辭賦想來都很熟悉——千古名篇《短歌行》,其中有這麼一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從這裡我們不但可以看出曹操具有的文化水平,還有一個理想,那就是效仿古代周公輔佐成王,只甘願做一片綠葉。因為他是文化人,他有著自己的理想,他認為理想遠遠高過生活的價值。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曹操稱帝不稱帝,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換了一個名號而已,原本該屬於他的依然還是他的,這對於文化人曹操來說,完全是沒有意義的。

  • 10 # h塵

    個人觀點

    曹操至死都沒有稱帝,並不是時機不對,是曹操並沒有不臣之心,或者說曹操從來沒有想過要當皇帝。原因有以下幾點:

    1、曹操當官緣由及初心

    曹操雖然是一個官二代或官三代(因為曹操的父親曾認姓曹的太監曹騰為父親,後才改為曹姓,曹操原姓:夏侯)但曹操年少時,連做官的想法都沒有,要不是十常侍禍亂朝綱,殃及無辜百姓,曹操才不會對十常侍之首張讓動殺心並踩點進行刺殺,最終父親的一句話點醒了曹操,讓曹操明白,十常侍只是百姓民不聊生的誘因,真正原因是朝廷制度本身,所以才有了當官的打算,想要將朝廷風氣改一改,為百姓謀福,並依靠自己在“輿論圈”混的風生水起,最後如願當官。

    張角集結黃巾軍造反,也是曹操第一次領兵打仗,最後以大勝告終,最後被封濟南做宰相,他開始初展拳腳,罷免“親戚”關係的官爵,開始整頓風氣,整頓民風。他不顧名,不顧利不顧後果,只被心中的良知牽引,被改善朝廷風氣信念牽引。

    並且,在任期滿後認識到“朝廷制度”以不可挽救,所以返鄉歸隱。

    歸隱期間,黃巾軍曾邀請對時局不滿的曹操加入黃巾軍,進行動亂,但是他拒絕了,並且回信給對方說“廢立之事,是非常時期,非常之人所做,歷史上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所具有的才能與客觀條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曹操並沒有廢帝的想法。

    3、董卓協立新君

    董卓進入洛陽,廢天子立新君劉協,挾天子以享君權,曹操實在看不下去董卓如此橫行霸道,禍害百姓,最後又決定刺殺董卓,雖說失敗,但是曹操是勇敢的不是嗎?

    最後曹操回到營地,開始組建自己的軍隊,並且實時會向朝廷進奉,希望劉協可以很好的活下去,並可以重掌皇權。

    最後曹操參加了“討董聯盟會議”,選立袁紹為盟主,雖然最後聯盟失敗,但是曹操在沒有一蹶不振,繼續在發展自己的力量與軍隊。

    4、挾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勢力逐步擴大,最後親自將皇帝接至自己領地,開始“挾天子以令不臣”,希望可以依靠皇帝的力量,來逐步將漢朝失地恢復,雖然以臣相稱,雖說享受著最高權力,但是他與董卓是不同的,他只認定了這一個皇帝,並且善待領地百姓,這就是曹操的初衷,他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初心。

    所以我真的認為,曹操不登基稱帝,並不是因為時機不到,而是曹操真的沒有不臣之心,也沒有當皇帝的念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採摘葡萄的季節快要來了,自己做葡萄酒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