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兒童康復指導金老師
-
2 # 童蒙育兒
西方幼兒教育理念包括現在國內的很多專業的幼教機構都在運用孩子語言對孩子進行教育!那麼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從兒童的身心發展出發,瞭解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特點,著名的教育家皮亞傑把兒童道德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前道德階段(1-2歲)、他律道德階段(2-8歲)、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公正道德階段(11、12歲以後)!幼兒時期的教育處在前道德階段和他律階段!
(1) 在前道德階段的兒童處於感覺運動時期,行為多與生理本能的滿足有關,無任何規則意識,因而談不上任何道德觀念發展。
(2)他律階段的 兒童主要表現為權威行,他們常以表面的、實際的結果來判斷行為的好壞。認為服從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觀念,服從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如果違背成人的法則,不管動機如何都應該受抵罪的懲罰,而且懲罰越厲害越公平。
其次,根據以上階段中孩子表現出來的道德認知特點適時的利用孩子的語言和孩子進行溝通更利於走進孩子的內心,發現孩子的需要!“欣賞教育”“讚美教育”“肯定教育”都是孩子的需要!
再次,西方幼教很尊重孩子的生長特點,孩子是發展中的人,孩子具有很大發展潛能,同時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老師在教育工作實施得工程中更注重運用孩子的語言和孩子溝通,從而更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最後,西方幼教老師運用孩子的語言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孩子,他們把孩子的各方需要,都視為是一種正常的行為,而不像我們國內有很多老師或者家長很獨轉!
總之,會運孩子的語言跟孩子溝通是一門比較深的學問,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學習,提高知識結構!
西方幼教專家是如何用“孩子的語言”和孩子溝通?
李玫瑾曾經說過,人從一出生開始,先是情感的發展,而情感的發展和孩子的語言發展密切相關。
也就是說“真正有愛的撫養,一定是嘮叨的。”
我們也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那麼,到底什麼是孩子的起跑線呢?是學區房,是好學校,是各種補習班,還是其他別的什麼?
這種認知中,所有的出發點,都是通過外界的力量來促使孩子進步。
通過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成為目標的“奴隸”,失去自我,甚至產生排斥反應。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應該以孩子自身為出發點。開發孩子智力,提升個人能力,而不是進行知識的填充。所以,我們的重點不應該是學區房,而應該是怎樣開發孩子的智力。
關於這個問題,《父母的語言》一書中 ,我們找到了準確的答案:
01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語言的交流對孩子有多重要呢?
我們經常會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雖然並不一定貼切,但確實存在這樣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優秀的家長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這個現象的出現,從父母的語言上就能找到原因。
書中向我們指出,對於13-36個月的孩子:“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平均能聽到487句話;工人階級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平均是301句話;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只有178句話。”
這樣的累計,使腦子勞動家庭的孩子三歲時累計聽到4500萬個單詞,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只有1300萬個單詞。
這會導致一種什麼樣的結果呢?
這就致使腦力勞動家庭孩子3歲時能掌握1116個單詞,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只能掌握525個單詞。
所以,拉開孩子之間距離的直接原因,不是遺傳、經濟,而是父母的語言。
02父母的語言,促使孩子大腦發育
我們強調語言的重要性,並不只是體現在孩子掌握的詞彙量上,還在於對孩子大腦發育上的影響。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觀點,就是女孩子的數學不如男孩子。事實上果真如此嗎?女孩子真的比男孩子學習數學能力要差嗎?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導致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教養方式的差距。
男孩子小時候,父母跟他們的溝通是偏理科的,數字、模型等。而女孩子小時候,家長多跟她們溝通的是漂亮、修養等。
這就導致孩子大腦發育的不同。我們每個人,在三歲之前,大腦每秒鐘能產生700-1000條神經連線。
而隨著發展,那些沒有被刺激強化的神經連線就會斷開,只保留“有用的”神經連線。所以,這才是導致男孩女孩學習數學方面差異的根本原因。
而在孩子發育的早期,孩子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主要來自於父母的語言。
因此,父母的語言不止是帶來他們詞彙量的不同,也會導致他們大腦發育的差距。
三、3T原則,激發孩子大腦潛能
要想使父母的語言發揮好的作用,那一定不能用重複嘮叨的方式。
而3T原則,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使用自己的語言,來幫助孩子成長。
T1:共情關注
很多父母也會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與孩子交流上,但是發現收效甚微。
原因就在與,父母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多希望孩子聽自己說,而沒有做到共情。
真正好的交流方式,不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灌輸。而是父母去關注自己的孩子,看他們的注意力在哪裡,並對其做出迴應,用語言加以解釋。
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不斷加深孩子的認知,從而促進孩子大腦發育。
T2:充分交流
父母只有更多地使用詞彙,才能使孩子掌握到更多地詞彙,因此充分交流必不可少。
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描述日常活動
父母哪怕是做飯,也可以跟孩子交流。
比如:“看,我要給你做飯。這個是西紅柿,這個是雞蛋,我來給你做一個西紅柿炒雞蛋,喜歡嗎?”
像這樣在日常活動的過程中,進行交流,能使孩子更有代入感,在掌握詞彙時,腦子中會形成相應的映像。
2、減少使用代詞
什麼是代詞呢?比如:“這個”、“那個”、“這裡”、“那裡”等。
代詞的使用,因為會使孩子迷糊,不利於他們掌握詞彙。把這個換成具體的物體名字,這裡換成具體的地點或者參照物名字,更有利於孩子形成理解。
3、練習“脫離語境的語言”的掌握
所謂“脫離語境的語言”,就是用語言描述暫時看不見的場景,來提升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比如,聊曾經一起玩過的地方,回憶那時候的感受,或者下次一起去想怎麼玩之類。
4、“擴句”引導
孩子的詞彙量掌握過少,使他們只能用幾個詞語來表達意思。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幫助他們把句子擴充。
比如,孩子說“走”。家長可以說:“你是悶了,想出去玩是嗎?”
通過家長的擴句,使孩子更快學會整句的表達。
T3:輪流談話
家長不止要自己多說,還要善於傾聽引導孩子說。
不要因為他們還小,詞語使用能力較差,語句表達不清晰,就忽略他們的語言。
每當他們說什麼,都認真傾聽,積極迴應,讓他們在練習中掌握詞彙的使用。
為了啟發孩子思考,家長可以多用啟發式的問題,比如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等,讓孩子既思考,又能參與到交流中。
另外,在電子產品盛行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再加入一個T。
T4:關掉它
電子產品吸引了孩子大量的注意力,使得他們無法耐心與父母交流。因此,關掉電子產品,是進行交流的第一步。
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減少在孩子面前電子產品的使用。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親子相處,而不是電子螢幕上。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並不只是體現在言傳身教上,還體現在父母好的教育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