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御貓老師

    在廣為流傳的經驗裡,獎勵孩子或者以時間,物質交換孩子的某種“聽話”“努力”行為是一種常理。生活中真的有很多爸媽喜歡以食物或玩具來鼓勵幼兒做事或吃蔬菜。

    比如:孩子鬧了,塞給他一個平板,玩遊戲去吧,孩子生氣了,塞個好吃的到他嘴裡。

    這樣的教育方式,其實有很多負面影響,絕對是一種真正的“坑娃”。

    一、”賄賂”式教育的缺點

    1、帶偏孩子的價值觀

    當你用零食或是玩遊戲等作為條件來交換孩子做事情時,很容易讓孩子有一種錯誤的認識。孩子可能會從小就認為,聽話做事就會有好處,而必須有好處的事情才去做,越長大,你會發現孩子越“物質”,也許很快有一天孩子會理直氣壯的跟你說,給我買XXX,不然我就不幹。

    2、學會討價還價

    孩子小的時候,給一點小獎勵,買個小玩具,可以換取他“聽話”10分鐘,練琴1小時的話,到了上學階段,這些小玩意就不會入孩子的眼了。父母必須升級獎勵,甚至是給與金錢來換取孩子“對等”的行為。如果孩子從努力過程中獲得了甜頭,極大可能會養成他從小討價還價的習慣。

    3、所有的行為只為了獲取

    一開始,也許獎勵的方法可能效果不錯,孩子為了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會加倍努力,看書,練琴,做家務什麼的也是積極主動。可是當習慣被賄賂之後,如果你提的條件不是孩子期待的,他會慢慢學會用牴觸、拒絕、甚至故意唱反調等方式,逼迫你同意他的想法或者升級物質獎勵。最終,孩子慢慢會變成為了獎勵,為了得到他想要的而去完成任務,這和通過興趣培養與陪伴、引導教育是有著本質的差別的。

    二、如何擺脫賄賂式鼓勵?

    1、選擇式

    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不如給他選擇讓他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比如:每個孩子都喜歡遊戲,那麼爸媽可以用遊戲任務的方式,給孩子幾個選擇:是否要開始任務,是否想要洗自己的襪子或是進行掃除等。讓孩子學會做選擇,培養他挑戰的精神,懂得付出和得到是成正比的,同時也是培養他一種自我管理的習慣。這樣完成任務後的獎勵和直接物質交換的賄賂是完全不同的。

    2、爸媽的陪伴

    為了省事兒,用遊戲時間或看動畫來賄賂孩子是非常不好的,只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忽視。不如和一起活動來鼓勵孩子。現在的親子活動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豐富,帶孩子去做徒步、騎自行車、享受戶外的空氣。

    3、別用吃的賄賂孩子

    孩子吵鬧了,塞點好吃的零食給他?這樣會導致孩子非常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用食物來鼓勵孩子容易造成孩子暴飲暴食,飲食不健康等惡果。

    4、鼓勵孩子的努力

    想激勵孩子的話,需要鼓勵他付出的過程。關注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結果的,這樣的讚美方式會讓孩子更加努力,多注重自己的練習和努力。其實最終的輸贏,分數多少,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5、以身作則

    不論你想要讓孩子吃蔬菜,還是多鍛鍊身體,或是整理好自己的房間,你都應該要以身作則,向孩子展示這些事情的優點。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有什麼資格能要求你的孩子們呢?記住,孩子們會模仿你,以你為標準。

    所以,千萬不要讓“賄賂”式育兒,毀了你的孩子喵!

  • 2 # 悅讀會

    中國有句叫慈母多敗兒,說的就是過於溺愛孩子只會害了孩子。

    那麼究竟會讓孩子變成什麼樣的人呢?

    首先溺愛大的孩子長大後就是說不得罵不得,特別是到了初中後以後,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孩子自己意識變強我,向來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就會變得特別的自私,不會為別人考慮,所以基本上這家長根本沒法教育。

    其次溺愛長大的孩子會獨立能力特別差。從小被捧在手心長大的他們生活自己自理能力特別強,離開父母根本沒法活,我們看到很多人讀大學了,還不會自己洗衣服襪子,一個月個包拿回去給媽媽洗。

    要說父母愛孩子也期望孩長大後,能同樣的愛自己,是事實往往相反,那些溺愛長大的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特別自私,他們長大後,也不能理解父母的難處,也不會感恩父母,相反如果哪天父母不能幫到他,他們就會心生怨言。

    那我們要如何正確的愛孩子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力所能力的事情,孩子的事情讓孩子做,這樣既可以讓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培養他的責任心。

  • 3 # 教育觀微

    溺愛,會讓孩子:

    1、失去選擇的能力。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溺愛會讓孩子以為所有的選擇都是靠父母,在每一次溺愛中,孩子失去了培養判斷力、選擇力的機會。一個沒有選擇力的人只能隨波逐流,在社會中逐漸失去自我。

    2、失去理解規則的能力。社會是一個規則社會,規則意味著邊界,有所為有所不為,沒有規則意識的人往往會因為突破規則邊界而受到懲罰,犯罪就是一種突破規則的行為。溺愛會讓孩子以為事事無邊界,即使錯了也不用承擔相應的後果,久而久之,以為世界之大任我行,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真正到了走入社會那一刻,他會發現時刻受阻,處處碰壁,其實並不是世界不容他,而是他不懂規則,出出挑戰規則,受到懲罰在所難免。

    3、失去承擔責任的能力。有選擇必有後果,沒有選擇力的人隨波逐流,遇到結果也無力承擔,失去責任的人會被社會拋棄。在一個講求規則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不承擔責任或是不善於承擔責任的人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也就很難融入社交圈,成為社會的棄子。在人生必須面對的職場、家庭、社交各種場景中,沒有責任心的人如何獲得老闆、家人、朋友的信任呢?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由一個一個細微的場景組成的,就像闖關遊戲,每個關卡場景都要求當事人理解規則、作出恰當的選擇,承擔選擇後的責任(後果)。如此一次次反覆迴圈,走完人生。試想,一個因為父母溺愛而失去理解規則能力、選擇判斷能力、承擔責任能力的人,如何走完每一個關卡?

    相反,如果在教育中,讓孩子逐漸掌握這三個能力,相信人生之旅並不會太艱難,即使以後一人獨行,無父母陪伴,他也會有愛人、朋友、同事陪伴。

    愛而不溺,好比酒而不酗,這本身也是一個規則尺度,作為父母,也應該具備掌握尺度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耳機子聽歌,胎兒能聽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