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論語》中,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做人為什麼要“直”?教育還需要培養孩子“正直”的品質嗎?

回覆列表
  • 1 # Eleazarchen

    直的意思是不彎曲。

    1.直字面意思是不彎曲,剛直不阿就是這個道理。

    教育孩子必須要正直,光明磊落,三觀要正這樣才能力足於社會之上,家長品質誘導孩子,這種問題深談就是很多問題出現,眼前的就是,父母品質高大孩子無形中會跟隨,所以說家庭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品德品質代表一個修養和情商管理的問題,教育孩子正直的品質要淺移默化,要告訴孩子謙卑不自卑低調為人,這是真理所在。要有自己標杆才能前行。

    2.正直為人,人們也會尊重你。

    孩子的世界觀不確定一定引導孩子們的正確思維,多讀書瞭解世界才有分辯,怎樣做才是對的,正直思維是教育中的正確意識引領,免得孩子們不明事理對錯不分,所以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重地所在,教書育人現育自己,引路人是榜樣的力量,受教育者的追隨也是有引路人的正確思維吸引,所以教育孩子正直的前期工作得有十足力量。

    3.孔子老師的教書育人,就是這樣行的。

    孔子老師的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是其中的道理所在,老師的教導有方,培養孩子成才不知學習知識還有心裡、思維模式樣樣引導,使得孩子情商有一個高度提升,邪不壓正的老話是有道理的,有理走遍天下也是告誡人們真理的所在,正直就是真理港灣,如若想成才正直的孩子,會受到愛戴就是走向成功的一個臺階,培養孩子正直是義不容辭的任務,要學別人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正直有學問的孩子,讓孩子健康Sunny成長。

  • 2 # 三秋樹老

    做人直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一個正直的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國家。

    正直的人大多是國之棟樑。農村人看戲看多了,就把歷朝歷代的朝臣分為忠臣和姦臣。忠臣都是耿介之士,他們肩負著國家的存亡重任。如唐朝的魏徵,李世民皇帝把他當一面鏡子,魏徵直言敢諫,只要皇帝有不對的地方,他不怕殺頭惹禍,敢於在皇帝面前提出來。唐朝初期,正是有很多象魏徵一樣的正直之臣,才有歷史上的貞觀之治。

    北宋,有保家衛國的楊家將。支撐著國家的大廈。也有很多的正直文臣治理著國家。

    南宋有正直之臣岳飛。岳飛帶領岳家軍拼命阻擋金人的南侵。正當要收復失地時,被奸臣秦檜所害。秦檜奸臣落了個千古罵名遺臭萬年。

    縱觀歷史,那些忠臣都是正直之臣,是國家的頂樑柱,也是老百姓的福星。

    中國的教育從小學時,就開始培養學生的正直優良的品質。語文教材都是經過專家精挑細選的歷代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篇章,也有的是近現代文學大家的優秀作品。這些內容都是啟發教育學生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孩子長大了正直善良也是家長所願。記得鄭板橋講過一句名言,家養千竿竹,直似子孫。這句話也是天下父母之所願。為達這一目的不惜心血和勞苦。都期望自已的孩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做祖國的棟樑之才 。

    老師也為教育出英才而欣慰。有一句話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之幸也。這句話也道出了千萬教育者的心願。併為培養出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學生而嘔心瀝血。

    社會在發展,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必定會產生偉大的人民。千千萬萬的學子在黨的光輝思想的哺育下,也必定會培養出千千萬萬的正直的棟樑之才。

  • 3 # 心一易學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這句話說的很明白:人活在世上得正直,不正直的人只能靠僥倖才能免於災禍。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可能會不同意這個觀點,古往今來,有很多不正直的人活的挺好啊,反而正直的人卻一貧如洗。古人這樣形容官場:“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正直的“清知府”是怎麼弄來的?這種想法乍一看好像挺有道理,但是稍加分析就會發現,無論什麼社會環境,正直的人就算活的清貧,如果想要保全自身還是沒有問題的,而不正直的人無論有多大的權勢,卻總是惶惶不可終日,絞盡腦汁隱藏財富,即便如此也終難逃一劫。和珅倒,嘉慶飽,例子太多,就不再舉例說明了。

    接著,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那些不正直的人為什麼會活的很滋潤?大家都明白“正直”是一個人的美德,包括那些“不正直”的人,大家可以在一起大談特談“正直”如何重要,為做人之必須,等等,義正言辭。為什麼嘴上說的與實際的社會風氣不一樣?正直的人在這種社會環境下該怎麼做?還有,用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來教育我們的後代真的有效果嗎?

    上述問題,我們從文明之源尋找答案。先於孔子五百年的《易經》被儒家奉為“六經之首”,其坤卦二爻辭曰“直、方、大,不習,無不利。”意思是:正直、端方、廣大,不用練習,沒有不利的結果。《文言傳》是這樣解釋“直”與“方”的:“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以真誠的態度把持內心的正直,以嚴肅的方式來規範行為表現。“直”是自身內在的修養,只需要真誠(敬)的持守。而“方”是外在的行為規範,是制度、是法律,當然需要嚴肅(義)對待。講到這裡,大家一定明白了,光是宣講“直”是起不到效果的,還需要“方”才管用,至於“大”,即“廣大”“有容乃大”,也是曾國藩所說做人的“格局”,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能夠相容幷蓄,吸收文明成果,定會迎來偉大復興。

    由此可以看出,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年,從來不缺少“文明”的內容,只是幾千年來官本位的皇權社會從來只宣講它們需要的內容。至於我們每一個倡導正“直”的人更需要的是去建立“方”的框架!責無旁貸。

    (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 4 # 嘮悟聊齋

    『嘮悟聊侃.我持我感答你問』謝謝邀約。基於題主的發問,我想以我的思想感悟回答它。你問,”作人為什麼要直?”。憑我的理解,你的”直”應當是指”正直”。什麼是正直?我深感就是對人類良知的不失,對良善仁義的篤定。否則,如果沒有前述的基礎認知。便可以基本斷定,乃人尚在人類的進化之前呆著。又何談什麼”正直”?!因為在”純動物時代”是乏有”正直”這個概念可言的!你又問,”教育還需要培養孩子的正直的品質嗎?”。是的!這是毫無疑問的。對乃問,我深感已經到了不言自明的地步!人的早期教育是無上重要的。因為它是人類對自詡高階之群的”底色初填塗”。那樣的教育讓人曉得什麼是人類?何謂之人文?又為什麼要曉得敬畏!有了前述的基色層填塗和培育。人類就可以自信。自信不致於”讓悠久的進化回覆到返祖”。返祖回原始獸群那裡去。有了諸如此類的教育栽培。才可以對人文的進步更加充滿信心。有的人,正在出生。有的人,正在長大。有的人,已在覺悟。又有的人,則已經趨近練達。什麼叫沉默是金?我覺得。它原該是指那種”對蠻多的睿智和質疑,學會了用一言不發去闡述之的境界”。什麼叫難道糊塗?它絕不是說稀裡糊塗有多”難得”。而是”對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和人文的那種保持了意味深長的緘默的意境”![祈禱][作揖][握手]

  • 5 # 護法天瓶

    做人為什麼要直,教育還需要培養小孩正直的品質嗎

    需要,政治實際上是屬於仁義禮智信中的義以及派生的廉德。也就是說,義且廉的人我們一般說他是個正直的人。如歷史上的清官海瑞,還有孟子等等。這就是儒家中寶貴的品質。

    當然,我們應當看到,儒家的品格還有仁禮智信忠孝恥謙。這些都是儒家品質。所以如果一個小孩比較仁愛,可以廣泛佈施給他人,關愛他人,關愛動物,可以說他是一個仁人,一個小孩非常有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以說他是一個非常有禮的人。所以綜合評價一個人,他的各項品格都要放進來評價。

    正直者近義,但是孔子老子對話,先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所以仁義禮智信都是需要關注的。一個人哪怕很正直清廉,也要有仁愛之心,培養小孩仁愛,正直,有禮,智慧和誠信應該都要培養。

  • 6 # 弘毅國學

    做人需要直道而行,做事需要圓融。做人要直是沒有問題的,培養孩子也要培養“正直的品質”,但是需要注意做人品質“直”沒有問題,做事太直了就未必是好事。

    鄙人不才做了以下的分析,希望您能更好地理解。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人生來的天性,原是直道而行,是率直的。如果一個人虛虛假假得過一輩子。虛偽的人不會有好結果的,縱然有時會有些好際遇也是僥倖意外免去了禍患,並非必然。必然是不好的結局。

    人喜歡講直,一個儘管很壞的人,但也喜歡他的朋友很老實,不但老實人喜歡老實人,壞人也喜歡老實人,從這裡看到老實人實際上是受歡迎的。人都喜歡別人直——誠實,即使他自己不誠實,至少對於老實人,肯上他當的,還是喜歡。從教育上看,任何一種教育,都是教孩子要誠實,不要撒謊,可是一般人都做不到。

    譬如國學大師南懷瑾講的這個故事:十幾年前,我有一個孩子還小的時候,每逢晚上,來訪的朋友太多,簡直沒得休息,有時感到很煩,有一天實在疲勞,也知道有位先生一定會來訪,我就交代孩子:“我去樓上睡覺,有人來訪,說我不在。”結果這位客人來了,我孩子說:“我爸爸告訴我,他要睡覺,有客人來就說不在!”應該罵孩子嗎?不應該,我們要求他要誠實,他講得很誠實,他很對,不對的是我們,那麼人到底應不應該率直?呆板的直,一味的直,會不會出毛病?這都是問題。所以人生處世的確很難,有時候做了一輩子人,自己越做越糊塗。但根據孔子的話,人生來很坦誠,很率直。試看每一個小孩都很誠懇,假定在幼稚園發現了一個會用心機的孩子,那這個孩子大成問題,不是當時身心有問題,就是將來長大了會成為問題人物,但絕大部分的小孩都不會用心機。不過人慢慢長大了,經驗慢慢多了,就“罔”了。

    這就像我們的人生,年齡大、經驗多了就變得虛偽起來,但是《論語》這句話告訴我們虛偽、用手段的人生,只能僥倖一時,不能僥倖一世。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一句話,“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像繩子一樣絞太緊了會繃斷的。一個人太直了,直到沒有涵養,一點不能保留,就是沒有修養。做事容易急躁,弄不好要把事情搞砸。這就回到了開篇提到的,做人正直沒有錯,培養孩子正直品質的同時,還要教育他做事要圓融一點,不要因為太直了把事情搞砸。

  • 7 #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教孩子正直很重要:

    正直能使孩子的人生不迷失方向

    關於正直的名人名言如下:

    (法國)居里夫人說:如果能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則定能臻於至美至善的境地。

    (蘇聯)高爾基說: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法國)愛爾維修說過:做一個正直的人,就必須把靈魂的高尚與精神的明智結合起來。

    正直,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優良品德,也是中華民族最為崇尚的傳統美德之一。古往今來,剛正不阿的人常被人們稱讚和敬仰,因為正直的人遵從真理和事實,不會因為個人利益而左右搖擺,也不會因自己的喜好而說言不由衷的話;正直的人與人交往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絕不會阿諛奉承、溜鬚拍馬;正直的人處理事情,敢於主持公道,伸張正義。人們會讚歎光明磊落的人是正人君子,看來能稱得上“君子”的人一定具備的正直的品質。

    被稱為“鐵面無私包青天”的包拯可謂是正直清廉,他做官期間,為百姓主持公道,絕不徇私舞弊,深受人民愛戴。

    包拯生下之後因面板太黑,父親就把他當作怪物拋棄了。他是被哥哥撿回來撫養的,當時,哥嫂自己的孩子包勉才一個多月大,哥嫂沒有精力照顧兩個孩子,嫂嫂奶水也不夠。為了養活包拯,嫂嫂忍痛將自己的兒子寄養到別處,撫養包拯到7歲。

    包拯和包勉長大成人,各自做官為民辦事。但有一天,包拯去陳州災區放糧,災民紛紛來告包勉的狀。原來,包勉做沙縣知縣時,侵吞救災糧款,逼死人命。雖然包勉因此被罷了官,但百姓不服,又把狀紙投到了包拯手裡。

    包拯把包勉叫來問罪,包勉沒有抵賴,但他請求看在母親面上,讓包拯饒他一次。包拯心想:如親孃般的嫂嫂一貫教我做官要清正,替老百姓幹好事,我要是顧念私情有意包庇,這不符合她的心願。所以,不能包庇包勉。

    但是,當嫂嫂聽到兒子要被治罪了,痛苦不已,找到包拯想求個情。包拯懇切地說:“嫂娘,侄子有罪,應當與民同治。如果治了罪,就是出於公心;如果不治罪,就是徇私包庇。嫂娘一向正直,一再教我為官清廉,如果包庇了侄子,叫我以後如何公正地為百姓做事呢?”

    正直不是不念親情、冷若冰霜,而是遵從事實和道理。

  • 8 # 王營評教育

    本章是孔子對人性、人生問題的基本看法。直,古文從木,意為如同樹木一樣直挺向上,可延伸為爽快、率真、坦蕩、正派;罔,與直相對立,可引申為邪曲、虛偽、奸詐。孔子認為,人性、人生從本質上來說都應當是正直的。“進化論”學說告訴我們,人是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歷經幾百萬年的努力,逐漸由匍匐曲行演進為直立行走,並且慢慢挺直脊樑發展大腦,逐步進化為有思想、能創造的文化人,最終成為“天地之貴物”。人類稟受直性而生,因直道而貴,所以孔子說“人之生也直”。

    《論語》裡有十幾處講到“直”,含義大體相同,與孝、悌、忠、信和溫、良、恭、儉、讓等道德規範一樣,也是儒家的道德規範之一,是君子立身處世之本。孔子認為,不正直的人,雖然他們也能勉強生存,甚至可能活得更好,這只是他們僥倖避免了災禍而已,最終必然會遭到應有的報應,正如《中庸》中所說的那樣,“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而僥倖”。因此,儒家倡導做人還是應該堅守正直的美好品質。

    事實果真如此嗎?古往今來,我們看到的往往是正直者吃虧,邪曲者得利。如屈原、岳飛等一大批忠貞愛國之士,雖然死後留下千古英名,然而卻一生曲折坎坷,死得相當悲慘;邪曲的人雖然死後留下千古罵名,而生前卻享盡榮華富貴、高官厚祿,如秦檜、和珅之流。

    反觀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直道而行的人也越來越少,在利益面前,世人變得更加富有心機、善於巧偽,純粹的直只能在理論上講得通,或者可以說尚存於幼兒身上,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曲枉、虛偽、邪惡。有人曾做過研究,一個人每天要說大量的話,其中三分之一是廢話,三分之一是謊話,三分之一是真話。面對充滿廢話和謊言的世界,比較直的巴金曾大聲呼籲“說真話”,可見做一個正直的人是多麼不容易!

    雖然當今社會正直的品質有所缺失,但是做為一名教師,我們還是要堅守這一品質,並且傾心培養學生具備這一美好品質,因為隨著時代的進步,國際化程序的加快,未來社會越來越需要公民具備正直的品格。據一項有關“21世紀最應該具備的品質”的問卷調查顯示,有88%的被調查者認為,正直是最重要的品質。在全美國以普通職員為物件的另一項調查也顯示,“最希望領導具備的”是正直的品德。這表明,比起那些善於說謊的人,正直的人更加容易被社會所認可。因此,教育工作者不可把眼光只盯著過去和現在,憤世嫉俗,而應著眼於未來,為學生的終生髮展負責。

    孔子鼓勵人們過一種正直的生活,並指出這種生活源自人正直的本性,意在強調人生本來就是幸福的、美好的,不用去刻意裝飾和追求,只要本著這一本性去生活,就是一個純粹的人,就會擁有一個幸福、平安的人生。

  • 9 # 桐魚石鼓

    親愛的朋友,你好!

    這個“直”,是與生俱來的,不是什麼可以培養的品質。第二問,筆者就不再細答了!

    雖然這樣說,比較過分,但是,試想一下,一個人是否真能培養成正直的人,恐怕一個例子也找不出來!

    做人為什麼要直!

    這個問題,涉及的層面深刻,可以從簡單的易於接受的三方面來說!

    世上不止一個人,不止一群人!

    不管有多少,總有相似的人!

    但是真正能夠兼顧自身和他人的人,有什麼共同之處嗎!

    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直”!

    直就是不拐彎,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因為直所以,能夠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

    這樣就會讓更多人信任!

    如果大家都信任你,那麼你做什麼事都會成功!

    這種精神被聖人所感,編成文意教化世人!

    感念聖人教誨,所以祖祖輩輩把這些精神都傳了下來!

    如果一個人正直,他就像光一樣,照亮眼前的道路!一生都不會迷失,不僅能照顧自己,還可以幫助他人!

    心懷善念的人,都會聚集在這樣的人身邊,形成強大的力量!

    然後,聯絡一下生活

    從小還沒懂事呢,就已經開始進入學習狀態了,剛畢業,還沒怎麼地,就已經進去工作,結婚生孩子!

    這就是有規律,體面的生活!

    但是,怎麼可能這麼有規律呢!

    這種時候,就會有成套的理論來教育人們,怎麼做比較好,各行各業都有!

    舉例來講!

    教育方面!

    還沒怎麼地呢,各種勵志小故事,各種名人名言,各種硬道理,各種手段招呼上了!

    如果突然問一句,為什要學習?

    恐怕很多老師都有成套的言論!

    只不過細想一下這些言論也是聽來的,怎麼會覺得就那麼可靠!

    當大部分人都在聽從別人的理論過活的時候,就會羨慕那些聽自己的內心過活的人!

    真正的正直的人,就是聽從內心過活的人!

    最後,面對一下自己

    自己是不是一個正直的人?

    這個答案就很關鍵了!

    如果答案是yes!

    那麼,為什麼要做正直的人,為什麼不做正直的人,或許從來也不會想!

    再看,要不要別人也做正直的人,或許有幾分一廂情願!

    但是牆壁太直就很難留下什麼坑窪的地方,樹幹太直,就很少有鳥在上面做巢,人要是太直,就很少有人會很自己一樣!

    如果答案是No!

    那麼,這幾番思考就有意思了!

    不管自己要不要成為這樣的人,至少這樣的人不傷天害理,不為非作歹,不作奸犯科,光明正大!

  • 10 # V思維視覺

    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正直,正直這是是好事,有良好品德和行為意識。怎樣培養孩子的正直品質?

    從古代做人格言談起

    中國有兩句格言,我們經常拿來教育孩子,一句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另一句是論語中的“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這兩句是否矛盾?我們到底教孩子該咋做?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出自蜀漢昭烈帝劉備遺詔,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意思是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因為是件較小的善事就毫不關心。告訴我們嚴於利己,防微杜漸,注重生活中小事。

    “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出自《論語》子張篇,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人可也。”意思是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也就是對小事不要注重。

    從這兩個解釋當中我們看到的是矛盾的,對待小事,我們到底該注重還是不注重呢?如何教育引導我們的孩子呢?

    在日常學校教育當中,碰到過這件事,學校老師每天留作業都讓孩子們抄在本上,回家完成。班裡有些好孩子總是不忘抄作業,同時也有些學習不太認真的孩子總是忘了抄作業。回家後,父母就只能問學習好的孩子家長,老師留什麼作業?班裡有個好孩子小紅,就不讓媽媽告訴其他孩子家庭作業是什麼。媽媽問為什麼不能告訴?小紅說,老師說必須自己抄作業,不許告訴那些不負責的孩子。媽媽說,這有啥,幫助別人,舉手之勞。這點小事都不告訴,以後媽媽怎麼和這些家長見面呢。小紅說,我聽老師的,還是聽你的?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發現小紅過於聽話,過於正直了。在這個問題處理上,就得遵從“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否則,小紅很難和同學相處,媽媽很難和班裡家長相處。小的品德有點出入,也是孔子提倡的。

    怎樣培養孩子正直的品質

      1、重視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年輕的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靈活,將來有好的前程,因此在開發孩子的智力方面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而忽視了對孩子的品德教育,這對孩子以後的發展無疑是一個障礙。因此,父母要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2、做孩子的榜樣。俗話說:“己不正,何以正人?”父母要從自己做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做一個正直的人:對同事、親友不說謊、不做假;在孩子面前信守諾言,不為了達到某個短期效果而欺騙孩子;要敢於在孩子面前作自我批評;不袒護、包庇自己的孩子;不在孩子面前說別人的壞話等。父母要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3、利用文藝作品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引導孩子多接觸一些培養道德情操方面的優秀文藝作品,購買一些這方面內容的書籍、評論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例,讓孩子逐步懂得,誠實正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求孩子從小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

      另外,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偶然表現出來的“不正直”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分析原因,制定教育方案,使孩子的品德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歷史上,曾國藩早年就過於正直,眼睛裡揉不得一點沙子,在官場上屢受排擠和孤立。後潛心研究,博覽群書,才恍然大悟。身邊聚集一批賢人,後來事業開始飛黃騰達!

    在比如,歷史上海瑞就是一個過於正直的官員,野史記載,有一天海瑞的女兒手裡拿著一塊餅正在吃,就被海瑞剛好撞見了,於是海瑞問女兒,吃的餅是誰給的,女兒答到是一個男僕人給的。海瑞在聽完之後,十分憤怒的對女兒說到,一個女孩子怎麼能夠吃別的男人給的餅呢,你吃別人的餅就不是我的女兒,餓死了才算是我的女兒。於是當時只有五歲的女兒被嚇壞了,真的一口飯也不再吃,最終竟然活活被餓死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可見一點小事也不能包容,所以海瑞官場上始終受排擠不受重用,最後也沒有大的發展。

    難道就告訴我們的孩子不能正直嗎?不是,是在大的原則上不要超出界限,要正直,在小的事上可以有出入。

    那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是告訴我們更要注重小事嗎?我要說,這句話沒錯但要用在自己身上,是自己修身養性的原則;

    “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用在別人身上,包容,容納別人,正所謂厚德載物。所以這兩句話不矛盾,而且非常有哲理。生活中會用,你就會成為生活的智者;事業中會用,你就會成為事業的佼佼者;家庭中會用,家庭就會和諧,教育孩子中會用,你就為自己孩子的人生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是要才藝還是要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