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重男輕女的父母很多,尤為農村或年老的父母中更為多見,也算是普遍現象。這些父母認為男孩可以撐起門戶,傳宗接代,獨當一面;認為沒有兒子就是絕戶,老了就沒有依靠之人;認為女兒長大了就是人家的人,是潑出去的水,既不能傳宗接代又不能給自己養老送終,所以一心都只偏愛兒子,對女兒非常的苛刻,好像不是自己親生。
兒女都長大各自成家了,被寵愛甚至溺愛大的兒子很難成大器做大事,眼裡往往只有自己的小家。隨著父母年齡愈大,以致到了需要兒女照顧的時候,被父母照顧習慣的兒子就依然會得到父母的習慣性照顧,哪裡想到父母的需要,仍然只會一味索取,恨不能父母一下死去心靜,獨享遺產。而嫁出去的女兒則是隔三差五去看望照顧父母,帶著父母喜歡吃的,給父母買些衣物,父母有恙及時帶著看醫生,花錢出力也不曾攀比他人。可以偏心一生的父母還是不能覺醒,認為把女兒養大了她就該這麼做,所以有事就告訴女兒,花錢出力的事恐怕兒子知道…
更是有的偏心父母只想著讓女兒一味付出,即使兒子不管不問,他們也認為是應該的,心裡仍然不改初衷,認為兒子哪裡都好。有的父母把女兒帶去的物品都給了兒子,過年過節女兒買菜給錢,兒子一家等吃,父母卻把女兒給的錢都給了孫子。一年年都是女兒給錢,兒子從不,父母卻認為女兒都該。
對此偏心父母,作為女兒也只好儘自己的孝心,體諒並原諒父母,因為父母的觀念是無法改變的;也不要心涼灰心,畢竟是父母孕育並拉扯大了自己。百善孝為先,做好自己,身教子女。
現實中重男輕女的父母很多,尤為農村或年老的父母中更為多見,也算是普遍現象。這些父母認為男孩可以撐起門戶,傳宗接代,獨當一面;認為沒有兒子就是絕戶,老了就沒有依靠之人;認為女兒長大了就是人家的人,是潑出去的水,既不能傳宗接代又不能給自己養老送終,所以一心都只偏愛兒子,對女兒非常的苛刻,好像不是自己親生。
兒女都長大各自成家了,被寵愛甚至溺愛大的兒子很難成大器做大事,眼裡往往只有自己的小家。隨著父母年齡愈大,以致到了需要兒女照顧的時候,被父母照顧習慣的兒子就依然會得到父母的習慣性照顧,哪裡想到父母的需要,仍然只會一味索取,恨不能父母一下死去心靜,獨享遺產。而嫁出去的女兒則是隔三差五去看望照顧父母,帶著父母喜歡吃的,給父母買些衣物,父母有恙及時帶著看醫生,花錢出力也不曾攀比他人。可以偏心一生的父母還是不能覺醒,認為把女兒養大了她就該這麼做,所以有事就告訴女兒,花錢出力的事恐怕兒子知道…
更是有的偏心父母只想著讓女兒一味付出,即使兒子不管不問,他們也認為是應該的,心裡仍然不改初衷,認為兒子哪裡都好。有的父母把女兒帶去的物品都給了兒子,過年過節女兒買菜給錢,兒子一家等吃,父母卻把女兒給的錢都給了孫子。一年年都是女兒給錢,兒子從不,父母卻認為女兒都該。
對此偏心父母,作為女兒也只好儘自己的孝心,體諒並原諒父母,因為父母的觀念是無法改變的;也不要心涼灰心,畢竟是父母孕育並拉扯大了自己。百善孝為先,做好自己,身教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