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殊我

    個人感覺香港的影視文學改編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業模式,香港文學產生的佳作無數,也促成了香港影視的大豐收。

    在香港臺灣,文學沒有像內地一樣有嚴肅文學和商業寫作的分野,也沒有所謂傳統文學、網路文學、暢銷文學的區別,文學就是渾然一體的文學。文學小說作品出來之後,除了接受批評家的研究、讀者的閱讀,就是要尋找機會去做影視改編了,將版權收益最大化,是非常合理的市場行為。

    這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的是香港文學。

    1950年代,香港廣播事業有了發展,以廣播小說為主體的“天空小說”大行其道,不少都被改編為電影,如李我的《蕭月白》《凌霄孤雁》《鬼屋》,艾雯的《慈母淚》《嫂夫人》《舊愛新歡》等等。有的還創出了當時的票房記錄。

    在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的大背景下,同步的是文學的繁榮和影視工業的大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最為突出的是,金庸、倪匡等人在這三十年間奠定了歷史地位,金庸武俠小說風靡全球,《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書劍恩仇錄》《笑傲江湖》等作品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俠義夢想,相應的影視改編,從《書劍恩仇錄》開始不光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影視經典,還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影視明星。

    倪匡的《衛斯理》系列、《六指琴魔》也是如此。其他作家也是數不勝數,比如李碧華,《青蛇》至今是徐克作品的巔峰之一,《霸王別姬》則成就了陳凱歌,至今依然是內地電影的巔峰之一。

    臺灣呢,則有古龍小說,《流星·蝴蝶·劍》《三少爺的劍》《蕭十一郎》等等。

    可以說以金庸武俠為代表的香港文學是影視文化的孵化器之一。一流的小說成就了一流的導演和演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9年的人和90年的人心態上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