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當父母的都想給自己的孩子百分百的愛,有時候我們是不是沒有分清愛和溺愛呢?溺愛的背後,實際是情感溝通的“偷懶”。寵溺式育兒,一直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主流頑疾。父母抱著“犧牲自我”的心態,把能給的都給了子女,但唯獨缺少了平等的情感溝通,循序漸進的教育引導。因此,極端的教育方法總是容易催生病症。等到問題嚴峻時,卻已經病入膏肓,更加不知道從何下手。又有多少成年人,以自己為中心,只懂索取不懂付出。成年也離不開父母庇護,在家遇事就啃老,職場遇事就辭職。紀伯倫說過,“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子女。”孩子和種子一樣,只有歷經風霜和雨雪、挫折和挑戰,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孩子終將要學會自己面對一切,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長大!家長庇護得了孩子一時,庇護不了孩子一世。孩子和家長都應該在這個問題上擺正位置、調整心態。家長應該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對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適當放手,給孩子斷乳的契機。放手讓其參與生活鍛鍊和社會競爭。懂得放手才是深愛,你替孩子避開的風險,生活總會如數奉還;你替孩子走過的路,孩子仍然需要哭著自己重新走一遍。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參與,卻不能代替。我們不捨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就會讓他很苦。父母不過是子女某個階段的伴路人,總有一天需要目送著漸行漸遠,不需要“奴隸”般犧牲自己,也不需要機械式有求必應,而是耐心瞭解背後的需求,給予平等的尊重、溝通和關愛。在“保溫瓶”裡呆再久,也終有一天會被開啟瓶蓋,接受周遭室溫的冷卻啊。我們總以為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完全可以替孩子描繪、設計未來,但其實孩子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顆獨一無二的種子,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適宜的土壤,但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孩子需要自己成長。
每個當父母的都想給自己的孩子百分百的愛,有時候我們是不是沒有分清愛和溺愛呢?溺愛的背後,實際是情感溝通的“偷懶”。寵溺式育兒,一直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主流頑疾。父母抱著“犧牲自我”的心態,把能給的都給了子女,但唯獨缺少了平等的情感溝通,循序漸進的教育引導。因此,極端的教育方法總是容易催生病症。等到問題嚴峻時,卻已經病入膏肓,更加不知道從何下手。又有多少成年人,以自己為中心,只懂索取不懂付出。成年也離不開父母庇護,在家遇事就啃老,職場遇事就辭職。紀伯倫說過,“你的子女,其實不是你的子女。”孩子和種子一樣,只有歷經風霜和雨雪、挫折和挑戰,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孩子終將要學會自己面對一切,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長大!家長庇護得了孩子一時,庇護不了孩子一世。孩子和家長都應該在這個問題上擺正位置、調整心態。家長應該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對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適當放手,給孩子斷乳的契機。放手讓其參與生活鍛鍊和社會競爭。懂得放手才是深愛,你替孩子避開的風險,生活總會如數奉還;你替孩子走過的路,孩子仍然需要哭著自己重新走一遍。孩子的成長,我們可以參與,卻不能代替。我們不捨得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就會讓他很苦。父母不過是子女某個階段的伴路人,總有一天需要目送著漸行漸遠,不需要“奴隸”般犧牲自己,也不需要機械式有求必應,而是耐心瞭解背後的需求,給予平等的尊重、溝通和關愛。在“保溫瓶”裡呆再久,也終有一天會被開啟瓶蓋,接受周遭室溫的冷卻啊。我們總以為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完全可以替孩子描繪、設計未來,但其實孩子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顆獨一無二的種子,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適宜的土壤,但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孩子需要自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