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宋朝,像歐陽修、范仲淹、蘇軾等這樣的一批文人,不僅會寫詩作詞,還當了大官,受重用。這種現象說明了宋朝很適合文人生存嗎?宋朝“重文輕武”有什麼弊端呢?請高人解答,謝謝您。

回覆列表
  • 1 # 史聃

    宋仁宗時期,後世享有大名的文化牛人,濟濟一堂,原因要追溯到宋朝初年。

    宋鑑於五代之亂,建國後即特別注意重文抑武,同時格外重視科舉取士。科舉制雖產生於隋唐,但只有到了宋代才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同時,宋太祖趙匡胤定下規矩:不以言論治罪。諸如此類,為宋朝文化大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張載後來成為一代宗師,其言讀書人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人吹牛皮時都還經常要引用一下。

  • 2 # 語者A葉扶疏

    這的從宋太祖說起,“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推行文以治國,科考制度出現繁榮鼎盛時期。無論門第出身,不設門檻只要你有志向,均可以文報國!

    到了宋仁宗執政時期,出現了類似晏殊、范仲淹、韓琦、蘇軾這樣的棟樑之才。文官可以做的很高,文諫官納言,沒有死罪一說。

    真正實現“以文治國”武將受到排擠,這也是宋朝最後覆亡原因之一。

    宋太祖制定了“重文”兩個方針,促使宋代兩個文明達到最高峰。三大發明的出現,對中國和世界文明做出卓越貢獻。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一個國家沒有高度文化做支撐,也就不可能有高度文明的發展。

    宋代文明的奠基者是宋太祖!

    宋代就有了私塾,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當時出現五所學院最負有盛名。

    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嶽麓書院、應天書院。

    上行下效,全國讀書蔚然成風。

    到了仁宗朝才出現了文治盛世!

  • 3 # 偉人的故事

    從當年正月初六,歐陽修權知貢舉,到三月初五,奏名進士,各科共錄取899人,其中,進士388人。

    一甲三名為,狀元章衡,榜眼竇卞,探花羅愷。

    都不認識?沒關係。同年考中進士的還有: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蘇軾、蘇轍、曾鞏;

    宋明理學的引路人張載、程顥;

    以及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干將呂惠卿、曾布、章惇等。

    一:仁宗皇帝以恕待人,以仁待士的寬厚個性,營造了寬鬆、包容的薦拔人才的良好氛圍

    有宋一代,思想開明、寬容。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幾個手握重兵大將的兵權,讓他們回家在歌臺舞榭、嬌女美姬中享樂終老,以平和手段實現了文人治國的政體轉變,否定了劉邦等開國君主根基立定即誅殺勳臣的血腥手腕;更重要的是,左袒還告誡子弟“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連坐支屬”,這就奠定了大宋一朝厚待知識分子、寬恕異己分子的思想基礎。太祖之後的幾代皇帝莫不謹守此訓,且加以光大,而到仁宗正式親政之後,性情寬厚、溫和的他,更是將這一治國理念推行到令人稱羨的高度。

    2.其次表現在對說牢騷話、甚至誹謗話的士人上能寬宥、能體諒。

    3.再次表現為對有缺點的士人能識大體,察主流,用其所長。

    4.最後表現為對“犯錯”官員的輕處罰、再啟用上,不株連,給出路。“仁政”針對的是“君子”,養成的也是“君子”,仁宗朝風清氣正,袞袞諸公奉行的多是儒家倫理中的“君子之行”,因而這般“仁政”風氣下培養出的就多是寬容自由、公忠體國的士風,一個個人才因此脫穎而現。

    5.仁宗皇帝善於納諫、順乎自然的處事作風,構築了士人展示個性的發揮空間

    二:仁宗皇帝建章立制,律己踐行,造就了士人克盡其職、職盡其用的幹事機制

    為防止自己用權過於隨意,他重視公諫職能,特地恢復或設定了殿中侍御史裡行、監察御史裡行等職官,以糾偏補漏,隨時諫阻自己行政中的錯誤,曾任諫官的范仲淹、歐陽修、韓琦、富弼、張方平、包拯、唐介等,也因敢於直言相諫,而在歷史上留下了一世英名。

    (3)仁宗朝優祿厚俸,高薪養仕,為士人施展才幹提供了寬裕的物質條件。

    利弊分析:

    站在今天的上帝視角來看,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目光十分短淺,甚至存在相當的侷限性,會產生更多弊端,畢竟每一個朝代都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宋太祖趙匡胤本人也是起兵造反稱帝的,但其實不然。古代每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大多都會總結出上一個王朝滅亡的原因,並且綜合制定出最好的政策以便於這個王朝能夠更可能繁華而長久的生存下去。雖然以現在人的眼光來看趙匡胤實行的這個政策是十分錯誤的,但是在那個戰爭頻發的年代裡宋朝也生存了三百多年.

  • 4 # 世界全史羅銳

    近日,以宋仁宗時期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隨著劇情推進,我們發現了很多熟悉的歷史名人,如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晏殊、狄青、包拯、蘇軾等人。相信很多人都有疑問,為什麼宋仁宗時期的歷史名人如此之多?接下來,大白帶你還原歷史中真實的宋仁宗。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

    宋仁宗名趙禎,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十三歲登基,在宋真宗的手裡將江山接過來,雖然仁宗年幼,卻胸懷志向,雖前有坎坷崎嶇路,仍抱為國為民心,他一共坐皇位有42年的時間,無論南宋與北宋,仁宗均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沒有之一。

    宋仁宗,恰如他的諡號一般,趙禎一生用仁,一生愛人。也正因為他如此的仁愛有加、節儉愛民,才造就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能”盛世。

    鐵面無私的包拯

    若論起巔峰大能排行榜,能排在第一位的必然是包拯包青天,他的名號對於我們來說如雷貫耳。但很多人只知道他生活在宋朝,卻並不清楚他是在宋仁宗時期當官。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包拯的善於直諫恰好對應宋仁宗的善於納諫。

    據說,包拯曾經在擔任負責監察百官的監察御史期間,曾多次因不滿宋仁宗不符合禮儀的做法而冒犯直諫,甚至有幾次情緒激動之時,唾沫橫飛到仁宗臉上。

    而仁宗這邊不僅沒有惱羞成怒,反而邊從容抹臉邊繼續傾聽接納,這整個封建帝制的時代裡,都沒有幾人能做到像仁宗這般納諫的。

    也恰恰是因為仁宗如此愛才,才讓包拯有了一展巨集圖,公正斷案的機會與平臺。愛才不一定要時時捧之,但必須要像仁宗一樣做人才背後有力支持者,給他一個真正展示自己的舞臺。

    包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第二位大能便是在文學和政治方面均有突出成就的范仲淹,提到範先生,我們想起的便是他曾在《岳陽樓記》當中說出為官為政真理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句的精闢總結必須是久經官場而未被世俗汙塵所玷汙過的先人後己之心才能說得出。

    世人只知范仲淹是一文人,但他在仁宗時期曾主持過一件劃時代之事,那便是史稱“慶曆新政”的改革,此次改革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目的便是精兵簡政,整頓吏治便為了拯救蒼生,蒼生心齊仁宗得利。

    當范仲淹向仁宗提出足有10項改革舉措之時,仁宗無一例外,一一接納,而後便在慶曆三年實施新政,此等新政一經實施,百姓皆歡呼雀躍,擁護朝廷之心便也更深切。

    范仲淹

    然而雖有仁宗大力支援,新政卻因觸犯貴族利益而被迫廢止,但此次改革更為深遠的影響卻是為後來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鋪平了道路,如果說這次新政苦勞在范仲淹,那麼作為決定者的宋仁宗當然也功不可沒。

    唐宋文學八大家中的六位

    不僅如此,在文學方面更有歐陽修、蘇軾、蘇轍等人相繼迸發出自己的文學天賦,如果沒有在仁宗寬仁愛才的政治統治之下,沒有在衣食無憂、鐘鳴鼎食的和平環境之中,誰又有心思去發展自己的文學愛好呢?

    歐陽修

    提起歐陽修、蘇軾,我們想起的便是在文學領域有榮譽稱號之稱的“唐宋文學八大家”,在這八大家的入圍名單當中生活在仁宗時期的便有六位之多,分別為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光看此名單,我們便可以領略到仁宗時期文學有多麼的盛行。

    據歷史記載,歐陽修也曾奉命於仁宗,對宋代的文學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領導並主持了載入史冊的詩文改革運動,從而讓宋詞真正在文學領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蘇軾與他的弟弟蘇轍更是深受仁宗的喜愛,仁宗曾在兩位考中進士之時,親自接見並當面讚歎兩位的詞體文風,並曾斷言二位當中必有一人可成我朝中流砥柱之才,由此可見,仁宗的愛才之心溢於言表。

    蘇軾

    其實在仁宗在位期間,無論政治軍事文學還是其他的領域,都出現了群星閃爍的奇幻景象,這一番現象的出現離不開仁宗的仁,離不開仁宗的善,海清河晏之下,正因為有這樣一位深得人心,深得才心的好皇帝,才讓北宋名人才子輩出。

    久經吏治的仁宗也早已為後世定下規矩,不僅本朝要敬重人才,後續皇帝皆應如此,所以無論是仁宗在位還是後面的神宗在位,都以締造一番盛世為目標,以敬重人才為標配。

    想要實現曠古爍的千秋盛世,必然離不開人才的支援,在仁政之君和大能們的結合之下,才讓我們見識什麼叫真正的“群英會”,而仁宗也因此得以獲封“千古第一仁君”的稱號。

  • 5 # 小林史話

    北宋無武將,南宋無文臣。這真的是兩宋的悲哀。

    1

    當我細細梳理時,我也驚呆了。讓大家感受一下。

    科學家:沈括 ,畢昇,蘇頌。

    唐宋八大家: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理學大宗:周敦頤,張載, 程顥,程頤。

    《資治通鑑》司馬光。

    還有一些如富弼,文彥博,呂公著,種世衡,胡瑗等等等等,列舉不完。端的是一個百花齊放。

    2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盛況?其實就一點,與仁宗“恭儉仁恕”的個人秉性與治國方針有關。

    他不是一個奮發有為的英主,甚至在歷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聲譽卓著的明君。他的性格有柔弱遊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軟,對後宮女色也有相當的興趣。但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寬容仁厚,能容忍各種激烈的批評意見,哪怕是對他私生活妄加非議,聽了也從不挾憤報復。

    在他的治下,不僅臺諫官,即便其他官員和士大夫,也都能暢所欲言,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言論自由,比如這件趣事。

    3

    至於宋朝昌文偃武有什麼弊端,打仗憋屈肯定排在第一位。這情形只在南宋明顯,但南宋明明武將很多,所以其實影響不大。

    但是,這種狀況總比天天腦袋拴在褲腰帶上去打仗強吧。戰爭永遠是殘酷的,受苦的也只有老百姓們。與其連年戰爭,不如努力發展,用錢買來和平,反正也不差錢。

    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6 # 磊哥影視

    近日電視劇《清平樂》已經開始播出了,該劇講述的宋仁宗趙禎一生的故事,該角色由國內的知名演員王凱所飾演。前不久對於這部劇已經做過基本的介紹了,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瀏覽。

    近些年來宋朝在國內開始慢慢的受到大家的注意,甚至不少人對於宋朝這樣一個時代抱有極高的期待。記得某知名的歷史老師曾經被問到最想回到中國歷史的哪個朝代,他的回答就是宋朝(這位歷史老師曾經火遍國內的大江南北,如今不便提起)。在竇文濤的三人行節目裡面也曾經多次討論到宋朝,對於很多知識分子希望回到宋朝,當時竇文濤就調侃說,那是因為宋朝不殺你們(代指知識分子)。

    不殺文臣是宋朝歷來的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也是很多民眾對於這個朝代非常深刻的印象。不過多數民眾對於“宋”是不熟悉的,人們習慣於提到所謂的集體歷史昌盛的時期,比如漢、唐時期,對於民眾來說宋是一個相較於周邊軟弱的朝廷,跟周邊政權的地方打仗,怎麼打怎麼輸,甚至為了維持短暫的和平還要想周圍的政權進貢,直至後來被元朝所完全打敗。這樣一個我們印象中的朝代是大家迴避提到的,不樂意去提到的。

    近些年來人們對對於宋的研究越來越多,很多人也更願意去了解這段歷史,當然我們也看到更多的影視作品會去講述這段歷史。

    電視劇《清平樂》的故事主角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宋仁宗,他在位42年期間開創了宋朝非常繁盛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此段時期又被稱為“仁宗盛世”。而且大家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會發現,宋仁宗時代可謂是人才輩出的時期,很多歷史上的名臣在這個時代都出現了,范仲淹、歐研修、司馬光等等歷史有人物。

    突然提到這麼一個任宗,大家會覺得有些迷糊,不過他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民間則是流傳甚廣,這就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裡的一個文學故事《狸貓換太子》,故事中所換的太子就是今天所提到的皇帝趙禎,而三俠五義這個故事也被演繹成影視作品、小說、戲劇等等各種形式在民間流傳。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宋真宗時,劉氏、李氏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工於心計的劉氏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汙衊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氏打入冷宮,而將劉氏立為皇后。後來,天怒人怨,劉氏所生之子夭折,而李氏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宋仁宗趙禎。在包拯的幫助下,趙禎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氏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后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因故事膾炙人口,被後人競相傳頌。故事中的包拯、展昭想必很多人在不同型別的影視作品中都有看到過,其背後的主政的皇帝就是宋仁宗。當然《三俠五義》畢竟是一個武俠小說,很多故事都是小說家們不斷演義出來的,不能把小說中的故事當做歷史真實發生的事情來看待。

    雖然是武俠小說,這個狸貓換太子的事故還是有所本的,而非憑空捏造的,根據歷史書的講法,李氏本是劉氏做妃子時的侍女,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嬪妃,併產下一個男嬰。連喪數子的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趙禎在出生後,便在真宗的默許下,由未能生育劉氏和楊淑妃一起撫養。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也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13歲登基的趙禎一直受到劉太后的垂簾聽政,劉太后去世之後,趙禎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氏。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后在李宸妃死後,最初是想祕而不宣,準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后,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

    這段故事就已經與電視劇演繹的有所差異了,劇中的情節是劉氏活著的時候,趙禎就已經從王爺(一般以為的八賢王)那裡得知自己的生母情況,而礙於朝政可能出現的分崩離析,沒有將自己的生母迎回宮中。宋仁宗趙禎因此對於自己生母及李氏一族感到非常的愧疚,後面的故事提到趙禎想要將自己最喜歡的女兒嫁給李氏,來彌補過錯。當然這段婚姻對於這位公主來說是不幸的,公主為了抗拒這段婚姻甚至掀起了朝堂的軒然大波。

    歷史學家陳寅恪對於宋朝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宋朝獲得這樣一個極高的評價,當然不是從所謂軍事這些硬的實力,而是從文化、經濟、生活的方面來思考的。(完)

  • 7 # JASONWORLD

    宋仁宗在位期間,出現很多著名的歷史名人,像大家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就是出現這個時期。像蘇軾、蘇轍等,其中蘇轍在一次科舉考試當中,在試卷中寫了這句話:在進京趕考的路上,聽聞皇宮內有佳麗數千,皇帝日夜醉生夢死,不管老百姓死活。監考官看到這句話,極為憤怒,因為涉及到皇帝聲譽問題,滋事體大,於是,將這事上報給皇上,宋仁宗看了之後,覺得不必在意,不就是文人博取關注的方法罷了。

    既然蘇轍能夠敢於直言,就封他一個官噹噹。他因禍得福,從此進入官場。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兄弟蘇軾,蘇軾在那個期間,也得到宋仁宗的重用,還進行過變革――永曆新變。

    宋仁宗對士大夫文人的這種“仁”,使其身邊圍繞很多文人志士,像歐陽修、蘇氏三父子、王安石、晏殊、富弼等著名的歷史文人。可謂是群星薈萃,他們既是文人又是政客,他們工作之餘,偶爾會來一場詩歌集會,宋仁宗也會參與當中。因此,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這個時期出現了欣欣尚榮的文化盛世。宋仁宗對文人的這種“仁”,造就了當時的文化盛世。

  • 8 # 跪射俑

    仁宗宅心仁厚,以恕待人,以仁待士

    其實早在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就有杯酒釋兵權的典故了,寬待人才的思想已經產生了萌芽,經歷好幾代的積累,到了宋仁宗時期,這個理念被髮揮到了極致。

    仁宗嘉佑六年,宋代大文豪蘇轍當年還是個愣頭青,參加制舉科殿試,在試卷裡膽大包天地寫道 :“我在路上聽人說,宮中美女數以千計,只以飲酒作樂為生 ;皇上既不關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

    然而這完全是道聽途說的謠言,如此“大言不慚”地抹黑皇帝,誰敢錄取他啊,一不小心腦瓜子就落地了。考官們當然不贊同錄取他,儘管他的文章寫得一流。

    王安石,當時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人,他學識博洽、詩文俱佳、議論脫俗,但也性情偏急,為人狂傲,與同事關係不諧,在他考取進士後不久後,這些缺點就暴露出來了。一般來說,這種人的仕途是走不遠的,誰曾想卻得到了仁宗的賞識,任總認為此人要使用,而且必要時還可重用。而從後來的歷史來看,仁宗對王安石的識拔確實沒有錯,王安石的治國能力和改革魄力早已寫進了歷史的史冊之中。

    此外,仁宗為對“犯錯”官員還採取了“輕處罰、再啟用上,不株連,給出路”寬厚待遇,這也讓許多過於票的人才,能有回頭之路。正是仁宗的宅心仁厚,發現了許多人才,也挽回了許多人才,營造了寬鬆、包容的薦拔人才的良好氛圍,讓天下人才沒有“漏網之魚”,盡收麾下,這是宋代人才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仁宗善於採納諫言

    魯迅曾說,不聽諫言的皇帝不是好皇帝。

    確實,不聽諫言的皇帝不可能是一名好皇帝。仁宗從善如流的民主作風和順乎天性自然的處事風格,讓他善於聽取臣子的諫言,鼓勵大家有話直說,說得好採納,說得不好不罰。這讓許多大臣們,都大膽進諫,有那句說那句,包拯就是一個青史留名的好例子。

    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多次與仁宗在朝堂上據理力爭,不稍讓步。某次,包拯聯合眾諫官,合力彈劾三司使張堯佐,指責他平庸無能,要求仁宗罷免他,言辭十分激烈。

    張堯佐是誰?他是仁宗寵妃張貴妃的伯父,他是依著張貴妃的恩寵才當上了這個要職的,現在包拯等人這麼一鬧,當然讓仁宗感到很難辦。見拗不過包拯等人,仁宗想退卻一步再說,答應免除張堯佐的現任職務,但放他到外地當節度使。

    誰料一聽這話,眾諫官的態度更加激烈,包拯一臉怒容,詞壯聲高,講話時,連唾沫星子都濺到仁宗臉上。仁宗也有些動氣,他說 :“你們這是在聲討張堯佐嗎?節度使是個粗官,值得這樣爭吵嗎?”包拯旁邊的諫官唐介立馬接著說:“太祖太宗都曾擔任過這一官職,節度使恐怕不能算粗官。”

    仁宗被氣得喘不過氣來,張堯佐到外地當節度使的事情只好作罷,最後反而回宮訓斥張貴妃。面對如此多敢於進諫的忠臣,仁宗都不好意思徇私了,一個帝皇,能夠如此“寵溺”朝臣,聽取合理的諫言,對國家是天大的福氣,對臣子人才的發展,對國家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啊。

    仁宗節儉、嚴於律己,體恤臣民

    仁宗雖貴為一國之君,卻節儉成性,自律甚嚴,且還常常換位思考,體恤他人的困難。

    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二十八枚,每枚錢一千。趙楨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二萬八千錢,朕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

    仁宗時期,宋代的經濟發達,他發現了人才,重用了人才,但是也不能虧待人才,所以,仁宗朝優祿厚俸,高薪養仕,為士人施展才幹提供了寬裕的物質條件。

    科舉制度上的重視,思想上的包容以物質上的保障為宋朝人才興盛提供了堅實而有力的基礎,宋代的人才也大多人才被髮掘進入官場,許多文人雅士也是朝廷命官。

    仁宗的一生最遺憾的就是三個皇子都早年夭折,而女兒也大多英年早逝。其中緣由至今無法得到準確的討究,或許跟仁宗的基因有關吧。

  • 9 # 給自己的心燈

    宋朝,重文抑武,文化繁榮。

    國家的這種重文的風氣,帶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的出現。

    國家尊重文人,文人的才華得以展現,互相成就吧。

  • 10 # 天涯小草之簡單的愛

    首先,這是由於當時的環境造成的,當時的氛圍也比較注重文人。其次,這是宋詞的興盛,導致詞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從而文人之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不是藥神》告訴我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