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李一哥一g

    孤的那句話實際上是誅心之語啊!

    看看劉備都說了些什麼呢,劉備說啊君之才十倍於曹丕。我這個兒子啊阿斗啊,|您覺得這小子還行,您就扶持著,如果你哪天覺得他不行了,孔明你就取而代之吧。這話不是單獨對孔明說的,說這個話在場有好幾個人!還有誰呢還有趙雲還有李嚴。趙雲是劉備的另一個託孤物件。這兩人都是劉備給兒子劉禪的輔助大臣。

    為什麼說劉備此話是誅心之語?

    千古人情都是通啊,人同此心心同此情啊。如果兒子他都在身邊,如此這樣說還可以說得過去,但是也只是勉強說的過去,實際上這句話說的是非常的不合時宜,但是劉備這樣的人,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呢?

    取而代之啊,說白了就是對諸葛亮不放心的!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勢力太大。荊州舊部基本上都被諸葛亮收攏了。所以他託孤託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我們可以看看歷史啊託孤大臣,往往都沒有什麼好結果!皇帝如果做大了,能夠理政了,第一個幹掉的就是託孤大臣。

    看看咱們這個最現實的,此處刪。這還需要再說什麼嗎。為什麼呢?很明顯啊,你礙事啊對吧!你資格這麼老,言必稱先帝,是吧,把我老子抬在前面,堵我嘴,那我能幹什麼事啊對吧。而且託孤大臣,如果是兩個,或者是三個,他們往往相互之間的權力鬥爭是非常殘酷的,中心只有一個對吧,你不可能兩個中心啊,那個鬥起來就是你死我活了。

    看看結果啊,劉備的託孤大臣,李嚴得了個什麼結果呢,在權力鬥爭中敗下陣來,獲罪貶為庶人,流放。這是非常幸運的,沒有誅九族啊。諸葛亮五出祁山伐魏,其實是內部力量沒有整合好,李嚴就是因為糧草原因而被罷黜。為什麼李嚴沒有盡力啊,都是託孤之臣了,你出來一人獨攬大權了對吧,我不在後面給你上上眼藥?這個就是蜀中的內鬥。三國中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啊就是孫策,將小弟託付給張昭和周瑜,也就是孫權。有人說那叫託孤,那不叫託孤啊!孤是什麼意思?鰥寡孤獨,這個個有其義啊,這句就是指死了父親,遺留下兒子而且是未成年的兒子。孫權是孫策的弟弟,不是兒子所以不能稱為託孤。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還是比較成功了啊。都是豪門士族。

    說說相父這個事,這個裡面是有幾層意思。

    第一當著趙雲李嚴他們的面說這話,就是奠定以諸葛亮為中心的輔助大臣的地位。

    事諸葛亮如父,那就是幹老子對吧,那麼從人倫的角度來說還要比干老子的地位更高的嘛?顯然是沒有對不對!劉禪也是個孝順的孩子,從始至終也沒有逆這幹老子的意思。諸葛亮連年征伐,蜀中人口銳減,當兵的十者有一,農業社會啊,必須要耕作,而當兵這是有矛盾的,我們知道當兵都是壯勞力啊,你連年征伐那麼這個生產力肯定是問題啊,所以說蜀漢厭戰情緒應該是非常高的。看看蜀國怎麼滅亡的蜀漢,鄧艾出奇兵,走韓信入川的小路,結果呢沒打幾仗啊,成都在車上有十餘萬人馬,兵甲之士啊,而當時姜維在外,鄧艾孤軍深入啊,稍有堅持,那個鄧艾就死無葬身之地了。同時,東吳也發來人馬呀引來援助啊,都在路上還沒到,結果怎麼樣,這個阿斗投降了!在這想一想為什麼會這麼戲劇化?因為阿斗明白蜀人厭戰,譙周為首的投降派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集團的。這裡面還要說說,孔明確實是教子無方啊!此戰宜守而不宜攻,鄧艾孤軍深入沒有援軍了,劍閣被守死了,退又不能退。兩軍對壘,兒子死了不說啊,孫子也慷慨赴死,全的忠義,這是個非常愚蠢的死法!明明是有辦法可以活,而且活的很舒暢!他一死直接導致蜀中人心大亂,後主投降。

    第二啊,再說說這個相父是怎麼回事?義父義母啊結義兄弟啊,這個在古時候是非常流行的,一直流行到什麼時候,一直流行到民國前,為什麼這個人單勢孤啊,這個人多力量大呀,以人為義父義母這個就是,有了依靠。這個義人義母好不好當呢,不好當!當得好,可能是就此上位啊當了皇上,比如說朱元璋。當的不好那可能就是殺身之禍,比如說董卓,被幹兒子呂布幹掉了。劉備就是靠結義兄弟起家的對吧。桃園三結義。

    還有一個例子這樣比較有名的,秦漢之間,劉邦和項羽楚漢相爭,有一個人非常有名那叫范增,項羽叫他亞父,結果呢這個乾兒子是一句話都不聽了。這幹老子非常的鬱悶,出走,回家途中發病,死在圖中。

    綜上所述啊,枝枝蔓蔓很多,相夫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從倫理的角度來說,將諸葛亮上升到旁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同時,也拉近君臣之間的關係。

    這君臣之間加一層父子關係做潤滑劑,你也可以稱之為它是一種道德的捆綁,不要小事這個道德的捆綁啊,漢儒已經將這個仁義禮智信,深入到了老百姓的心目中,這個對諸葛亮來說這很有約束力的!劉備那是人精了,我把你捧的高高的!咱們是家人啊,那個後主皇帝,就是您的兒子,您沒話說吧!您想想這是託孤的場面,劉備要早有這心,為什麼不和諸葛亮結拜為兄弟呢?那就自然而然的,阿斗就是他的侄兒!劉備先前沒這麼做肯定有他的原因。諸葛亮加入劉氏集團中,劉氏集團已經有一定勢力,角色已經很很很分明瞭,諸葛亮就是一個佐王之臣,這初出茅廬的時候就已經定了這個君臣名分。這個背景大家要了解,帝王之家說的都是國事哪有家事?事諸葛亮如父,還是有個政治原因的,諸葛亮是荊州舊部的領袖,李嚴這是益洲勢力的代表。

    相父,第二個說法,是當著李嚴趙雲他們說的,當時阿斗不在身邊,在成都,這實際上就是劉備對外公開的宣告了,蜀漢這個諸葛時代的來臨,這是個權力的交接。蜀漢王室的力量就會主動的像諸葛亮靠攏。

    而以後諸葛亮的權利也達到了頂峰開府建牙。這個就是名正言順的山頭,小圈子,個人效忠。諸葛亮的權利太大,獨攬朝政,孔明一死,馬上蜀漢分崩離析。士族的力量本來就很大,這個時候又沒有領軍人物,來整合,而這個時候,鄧艾幾萬人馬騷騷偷襲一下成都,蜀漢陣營就是一團漿糊。這個和赤壁之戰之前,孫權遇到的情況是一模一樣,孫權有周瑜,阿斗是誰也靠不上了!

  • 2 # 詞文江湖

    劉備託孤是三國中一段充分體現君臣情深義重的的傳奇佳話,其中“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更是點睛之筆。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理解為:如果這貨沒有成為君王的能力,昏暈無道,你可以取而代之,管理國家。

    以此觀之,的確挺感人,劉備託孤也體現出了上古先賢的良好品質。以國家為重,不以單純狹隘的家天下而倡導眾生的公天下,偉大之至。然而,這裡面卻也體現著劉備敢堵必贏的智慧。劉備為何敢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其原因有三點,正是這三點原因,劉皇叔才有恃無恐地玩了一次大撒把,才看似大義凜然地在臨終前演了一回上古先賢。

    原因一•劉備自己的集團勢力保證:劉備託孤時,蜀國的文臣武將依舊是劉備當年一手提拔起來的老班底,雖然在後期又有新人加入,但這些新人所任職部門都非要害部門加上在蜀國政壇資歷尚淺,所以他們不足以左右蜀國朝政。

    就算劉禪無才,孔明有心自取,勢必會遭到劉氏當權集團的反對,五虎上將尚存其四,定不容孔明所為,所以不懼怕其自取!

    原因二•蜀國所處的政治環境:蜀漢政權建於巴蜀之地,民族複雜,信仰各異,國家版圖組成更是多種多樣,其核心凝聚力就是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

    如若劉禪不才,孔明取而代之的話,勢必違背當初的政治誓言,土崩瓦解只是時間問題。只有劉備一脈做主蜀漢才能名正言順,這一點孔明瞭然,劉備更是一清二楚。

    原因三•看透孔明的為人和處世價值觀:孔明蟄居山野,隱逸田間數載,多少名譽利益,高官厚祿都不為所動,一直秉持一顆堅守道義、匡扶正統、濟世救民之心。

    直至劉皇叔攜二弟三顧於茅廬,才感動其心,決定出世輔國,助劉皇叔匡扶漢室,平復戰亂,還亂世寧靜。由此可見,孔明是一個傳統的衛道士,能守得住自己的心。在傳統正統價值觀的影響下,既然能守得住清貧、難得住寂寞,孔明就不可能為傳統文化所不能容忍的東西去以身試法,博取千古罵名。就這點劉備看得清、認得準、有信心,所以劉備沒有了顧慮,反倒這麼一說更讓孔明感激涕零,死心塌地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 3 # 軍爭天下

    劉備託孤給諸葛亮,《三國志 諸葛亮傳》有記載: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句話有爭議,有的理解為讓諸葛亮自取,有的理解為劉備二子,讓諸葛亮取一子。這裡聯絡上下文來理解,劉備先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爾後才說“君可自取”,諸葛亮應之以“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讓諸葛亮“自取”,是為“定大事”,以漢室興復為重,諸葛亮強調“忠貞之節”,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把皇位讓給諸葛亮,應該是史實。

    從感情上分析,如果劉備是真誠的,那是感諸葛亮之才,以興復漢室大業為重。

    劉備對諸葛亮的才能很欣賞,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關羽、張飛不悅,劉備還勸說他們。蜀漢政權建立後,委諸葛亮以重任。這些都說明劉備對諸葛亮是有充分信任的,這些為託孤諸葛亮提供了相應資證。

    《三國志 諸葛亮傳》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說曰:“昔吳漢、耿掩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取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三國志 先主傳》

    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從政治上分析,劉備託孤諸葛亮不可行,應該有試探的意味。

    1、權力集團不會允許諸葛亮掌蜀漢大權。任何政治集團,都是各方利益的集合體。劉備的蜀漢政權,有四大政治集團:其一是起事班底,早期和劉備打天下的,有關羽、張飛、孫乾、簡雍、糜竺、糜芳、趙雲等人。其二是荊州集團,有龐德公、龐統、馬良、馬謖、黃忠、伊籍、諸葛亮、張南、馮習等人。其三是東州派系,有法正、張鬆、孟達、黃權、劉巴、李嚴、吳懿等人。其四是益州集團,有杜瓊、譙周、周舒、周群、李恢、楊洪、王平等人。這四大派系,以聯姻、和親、相互妥協為手段,雖力量時有消長,但鬥而不破,其利益聯結點是以劉備為代表的蜀漢皇室。諸葛亮並無自己班底,諸葛亮掌權,意味著要新增加一個利益集團,而以往以蜀漢皇室為聯結點的利益集團土崩瓦解,這損害到四大政治集團的集體利益,他們是不可能同意的。而諸葛亮掌權,不管他願不願意,都必須要消滅蜀漢皇室,劉備本人也深知這一點。

    2、劉備任何時候對權力都是渴望的。從劉備經歷分析,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劉璋等,幾次棄官出走,先後取徐州、荊州、益州,有立業大志。曹操謀士程昱、郭嘉、賈詡對劉備評價很高。這種來自敵對陣營的評價有時是很客觀的。

    程昱

    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郭嘉

    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賈詡

    劉備雄才。

    而與劉備同時期的風雲人物袁紹、曹操也對劉備有很高評價,這應該不是偶然的。

    袁紹

    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曹操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從這些評價來看,劉備是一代梟雄。對政治人物的評價,有時不能僅從道德上看問題,政治人物是複雜的,權謀是政治人物的必備手段。劉備託孤諸葛亮,更可能是一種權謀術,一方面表達對諸葛亮的絕對信任,要其表忠心。另一方面是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真有此心,那可能馬上會刀斧加身,身首異處了。

    從諸葛亮講,他不可能代蜀漢自立,他本人無此政治野心,也無此政治人望。

    1、在政治人望上,諸葛亮無法讓既得政治利益者—蜀漢四大政治集團滿意,而蜀漢以興復漢室為旗幟,這面旗幟一倒,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合理性將大受質疑。諸葛亮作為一個政治家,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

    2、在政治野心上,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他並無強烈的政治野心,後人評價他多突出一個“忠”字,從他一生經歷來看,並不偏頗。

    康熙

    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乾隆

  • 4 # 14885143955

    劉備為桃園結義兄弟報仇伐吳,不聽大丞反對,與諸葛陳述厲害,導致夷陵之敗,兵退白帝遺孤。要是阿斗能夠輔佐的話,就請先生輔佐。如果不能輔佐的話,那麼先生可取而代之。諸葛跪下,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表咀了輔佐幼主。劉備說這句的目的是在試探諸葛有無二心。因劉備都打著匡復漢室起兵討伐,難道要劉家天下易主?理由講不通?應考慮劉備在臨終前掛念著死後諸葛會不會背漢自立的問題。

  • 5 # 漢中小陳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你可以認為劉備是真心實意,你也可以說他惺惺作態,畢竟我們不法穿越到古代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但是我個人覺得,劉備此言恰恰說明了他不希望諸葛亮取而代之。小編認為有四點原因。

    多多關注小陳,

  • 6 # 盪漾飛劍

    公元221年七月,劉皇叔以為二弟關二爺報名為由向東吳出兵,(公元219年,關二爺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很難理解為什麼劉備兩年以後才以這個藉口進攻東吳) ,劉皇叔傾國而出,東吳孫權立馬認慫,想要賠禮道歉,止兩國兵戈,畢竟吳國實力還要差蜀國一大截呢,強行接戰,輸的機率太大了。

    就是這麼一場看似不可能失敗的戰爭,被劉備打輸了,火燒連營七百餘里,最終分幾隊逃回白帝城。

    劉備打了一輩子的以小博大,兵力永遠處於弱勢地位,好不容易準備了一場順風局,居然被虐了,老臉往哪裡擱呀,這件事成了一塊心病,最終病逝於白帝城,想想自己千辛萬苦打下來的一大片基業,好心塞呀。

    當時諸葛亮的權利僅次於他劉備,他活著的時候,諸葛亮沒有生出二心,但他死了以後,誰能保證諸葛亮繼續忠臣於他的兒子劉禪呢?萬一有一丁點不臣之心,那這一大片基業豈不是給他人做了嫁衣,於是他給了諸葛亮一道選擇題,選對了,生;選錯了,那就死,一起陪他下黃泉!

    劉禪就算是在不肖,那也是姓劉的,諸葛亮在牛掰,那也是複姓諸葛,不是自家人啊,劉備駕鶴西去之後,每年清明也只有劉禪能夠給上柱香,其他人,誰還能記得他,因此,皇位只能傳給自己的兒子,任何威脅都要消滅。說把皇位交給諸葛亮,只不過是說說而已,敢當真,立馬人都落地!赤裸裸的試探罷了!

  • 7 # 寄暇學宮

    我讀書少,至今未見到劉備傳位於諸葛亮的歷史記載。

    陳壽的《三國志》記載: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當時漢獻帝已經禪位於曹丕,蜀國境內假傳漢獻帝已被害的訊息,劉備才以漢室皇裔的身份登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在這個多事之秋,也只有諸葛亮的治國之才才能輔佐劉禪渡過難關。如果沒有劉禪或者其他皇子的血統,諸葛亮繼位,則無正統性。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果我給你選的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劉禪沒有君主之才,你就自己選個君主吧!這裡的“自取”,結合前後文,絲毫看不出讓諸葛亮當皇帝的意思。

    “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這段記載還是託孤。如果讓諸葛亮當皇帝,何必再以李嚴為副?

    劉備只是託孤,授予諸葛亮廢立的權力。以劉備的見識,也不會犯讓諸葛亮繼承皇位的錯誤。

    【每篇文章都是腦中迸出的小火花。】

  • 8 # 墨梅逸清寒

    面對這樣的託孤,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問題中說劉備為什麼說把皇位讓給諸葛亮,其實是現在歷史長河中大多數王朝更迭都是君防臣謀反,很少有這樣誠懇的託孤到讓臣子可以取代皇位的。甚至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試探,說不定門外埋伏著刀斧手,隨時可以進來取諸葛亮的腦袋。

    物以稀為貴,事情也因為顯有而彌足珍貴。我不太贊成所謂的託孤陰謀論,這其實是對劉備和諸葛亮君臣情意的侮辱。

    劉備凡事和曹操相悖而行,以仁德著稱,儘管哭的比較多,也曾經做過要摔死阿斗的舉動,但是都是為了興復漢室、完成蜀漢統一大業而做的努力,並不是僅僅為了割據一方,世襲子孫。諸葛亮也正是看好他這高格局和對自己的看重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策扶持他實現“隆中對”的。

    而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相當於掌握了蜀漢的實際大權,劉禪也只能算是孱弱的傀儡,這樣如君如父的位置,諸葛亮何必要自取呢?!自取不是相當於取自己還落個謀反的罪名嗎?聰明如諸葛亮,會做這樣的傻事嗎?

  • 9 # 敏學訥言

    歷史上把皇位傳給傻兒子的,不也有的是!

    這裡面有個道德陷阱,如果諸葛亮是真的取而代之,那麼諸葛亮就是奪權,把不是自己的東西弄成自己的了!

    我已經高姿態了,你自己就不同意,以後就安心輔佐我的兒子吧,劉禪再不濟,你也不好意思說別的了,等於一句話買下了諸葛亮的一世承諾。

    所以說劉備就是耍了個小手段,胖諸葛亮死心塌地為他老劉家賣命了,而且是一輩子。

    我們能不說劉備很高明嗎?

  • 10 # 海軍史研究會員

    我小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以為劉備說的是如果阿斗不行,讓諸葛亮自己當皇帝。等我長大了,讀了三國志的史書原文,才發現以前的理解可能是錯誤的。

    跪著的兩個小兒子,就是劉備留給諸葛亮“自取”的籌碼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關鍵就在“自取”這兩個字的意思,真的是後人以為的“你自己取而代之”嗎?

    燕王禪位於子之,燕國大亂,諸葛亮如取代劉禪,蜀漢也就完蛋了,劉備和諸葛亮都是聰明人,沒必要做這種愚蠢的試探

    我看不見得,“取”有取代的意思,也有取捨的意思。讓諸葛亮取代劉禪,這不是表示信任,而是赤裸裸的懷疑了,因為諸葛亮取代劉氏為帝,沒有一點合法性呀。歷史上戰國時期,燕王噲曾經把王位讓給相國子之,結果燕國大亂,劉備又不是文盲,能不知道這典故?

    如果是取捨的意思,那就說的通了。因為劉備還有另外兩個兒子呢,這是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而漢朝也有先例,大將軍霍光就廢了荒淫無道的劉賀,另立漢宣帝。

    所以劉備又發詔書給太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臨終時,呼魯王劉理(劉備三子)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這樣確保諸葛亮在行廢立之事時有絕對的權威:父親可以決定哪個兒子當皇帝,大家要聽話。

    劉備之所以給諸葛亮這麼大的權力,既是因為信任,也是不得已。劉禪才十七歲,其他兩個兒子更小,都沒有軍政經驗,可謂“主少國疑”。而劉備在夷陵之戰把蜀漢家底糟蹋了一大半,面對魏吳兩個強敵,如果下一個皇帝瞎折騰,那蜀漢真就完蛋了。

    事實證明劉備的決定是正確的。劉禪在諸葛亮執政期間老老實實當了十一年的傀儡,諸葛亮也兢兢業業穩定了蜀漢的危局。你要說劉禪心裡沒想法,肯定不可能,但劉備給諸葛亮的廢立之權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高懸頭頂,他也只能老老實實了。

    所以後來劉禪為什麼會十餘年不見二弟劉永(三弟劉理早夭,不到三十歲就死了)呢?

    “永憎宦人黃皓,皓既信任用事,譖構永於後主,後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見者十餘年。”

    真是僅僅因為劉永得罪宦官黃皓麼?其實這只是個藉口,任誰看見這個可以隨時取代自己的弟弟,也會感到心煩意亂吧。

  • 11 # 起重機66

    劉備說讓位於諸葛亮,是真心的,他深知打下的這一片疆土是多麼不易,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當時的劉備正如喪家之人無處可去,有了諸葛亮以後才慢慢起來,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奪荊州,佔長沙,退曹軍,攻下巴蜀之地,直到拿下漢中門戶,劉備才真正的站住腳,從此成為一方霸主,雖說劉備個人軍事才能卓越,但是難以掩蓋諸葛亮的才能,可以說自從有了諸葛亮,劉備後面的路才順風順水,對於諸葛亮的功勞劉備不可能不知道,劉備本人並不是奸詐之人,從他不顧一切為關羽報仇可以看出,當時孫劉兩家還是盟友,只是孫權耍奸,趁關羽攻打樊城荊州空虛,偷襲了荊州,而此時蜀漢剛剛在漢中大敗曹軍,曹操受傷逃回許昌,蜀漢當時正好可以分兩路攻打曹操,一路出漢中打天水,一路出上庸攻打西城,永安城有張飛駐守可以擋住孫權!可是劉備偏偏是個有情有義的郡主,他不顧諸葛亮和群臣的勸阻,放棄攻打曹操的好時機,執意攻打孫權為關羽報仇,怎奈蜀漢八十多萬家底打沒了,和大將黃忠也陣亡了,我想劉備這時候特別後悔,蜀漢就這麼點家產突然全沒了,能不失落能不後悔?再想想跟自己結拜的兩兄弟也沒了,一下子急火攻心,命不久矣,對於阿斗是什麼樣的人,劉備心裡清楚的很,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劉備闖蕩天下幾十年,什麼事沒經歷過,他對諸葛亮的這些話絕對是真心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地球人類被隕石擊中的先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