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馬戲團的大象

    梵高在世的時候,他的意識是非常超前的,換言之,就是他的思維模式、他所關注、所表達的一切與他的時代格格不入。那時以學院派作品為佳,而他的作品毫無學院氣息。

    當大家強調所謂“正確”的畫法,熱衷於描繪宗教或貴族生活場景題材的繪畫作品時,梵高卻在畫田間的勞動者,灰暗的色調,粗狂的手筆,沒有比例造型的貧困人民……沒有一個是受人喜歡的內容。

    《吃土豆的人》1885

    《三雙鞋子》 1886

    當主流要求精緻時,他卻“固執己見”:我希望達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畫一雙手,而是手的姿態;不是去精確地勾勒出一個頭部,而是頭部的表情,例如一個挖掘者抬頭吸氣或者說話的神態,換言之,就是生命。

    當他遇上印象派後,更是將所有感情傾瀉而出。主流要求沉穩,他的每一件作品卻是明亮的,高飽和的,與現實完全不一樣的,一個只存在他認知裡的世界。

    嚴格來說他沒有正經學過繪畫,而當時資訊傳播也慢,從他開始學繪畫到去世才十年,他的追求又從來都與當下完全不符,所以無人問津也是正常的。

    而後梵高的出名與一個人密不可分:弟媳喬安娜。她上學時就名列前茅,後來又在大英博物館工作,還是女性社會運動的創始人,也就是說,她完全能欣賞並知道如何“炒作”。

    喬安娜

    梵高去世後,一心想把哥哥推向全世界的提奧不到半年也去世了,留下梵高一生864張油畫,1037張素描,150張水彩畫以及和提奧的500多封書信給彼時29歲的喬安娜。

    此後十年,她一邊不斷地為梵高做畫展,一邊把他與提奧的書信整理成書。

    此時,藝術圈也在不停的變化,從印象派到後印象派,再到1898年開始在法國盛行的野獸派,當梵高的作品被野獸派的馬蒂斯發現時,西歐一些重要的美術館逐漸向梵高打開了大門。

    自畫像 1889

    還有一個人就是巴黎非常精明的畫商沃拉爾,他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風靡巴黎藝術圈,他眼光毒辣,而且代理的畫家沒有一個不出名,梵高的第一次重要展覽就是他幫忙辦的,不過那時候梵高的東西還是不出名,第一次展覽一副都沒有賣出去。但精明如他,只要有一個人看中了梵高的作品,他就一定能讓人以高價買入。

    《夜間的露天咖啡座》1889

    此外,推動梵高走向世界的與日本人也有點關係。梵高生前很想去日本,因為那時候他非常痴迷浮世繪,那種描繪生活狀態,滿是生活氣息的繪畫,它不需要科學的透視構圖,可以大塊面用明亮的色彩,可以用線條和色塊快速作畫……每一個細節都深得他心。

    《唐基老爹》1888-1889

    梵高生前因此畫了很多有浮世繪風格的繪畫,所以日本人對梵高的喜愛也是很深的。中國第一本講梵高的書《谷訶生活》(豐子愷譯,1929)就是從日本流傳過來的。

    而後1987年,日本安田火災和海事保險公司為了買回《向日葵》,讓《向日葵》一度成為了有史以來最貴的油畫作品(3970萬美元),震驚世界。

    《向日葵》1888-1889

    總而言之,經過藝術圈的沉澱,戰爭的洗禮,梵高越來越受世人矚目,他曾經不被理解的思想在歲月裡也變得越來越被無數人理解並追從。

  • 2 # 曉肥俠

    我們都知道,很多畫家生前貧困潦倒,生活悽慘,沒人認同和欣賞,甚至一幅畫都賣不出去,只有在去世之後,作品才被廣為流傳,37年過著貧窮的生活,生前一幅畫9美元都賣不出去的畫家,最後因得精神疾病自殺而死,去世後一幅作品就被拍6.8億,真是諷刺,這位畫家就是我們熟知的梵高。如果梵高重新活過來,可能他也不敢相信,現代人對他的作品竟然是如此的認可。

    梵高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名聲大噪,畫作被眾人追捧,甚至一度被拍賣行拍出天價。1987年3月,梵高的《向日葵》被拍出2250萬英鎊的高價(摺合人民幣約3.555億元)。梵高的《加歇醫生像》以825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6.847億元)的天價被人買下,至今仍保持著世界藝術品拍賣的最高記錄。

    《加歇醫生像》

    莫奈、梵高、舒伯特等很多藝術家生前都不出名、生活拮据,甚至連自己溫飽都解決不了,去世後反而名聲大振,這到底是是為什麼,花三分鐘跟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沒有思想,畫傢什麼都不是

    藝術總是超前的,尼采的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藝術先於哲學

    畫家大都很有個性、特立獨行、思想前衛、突破傳統學術規範、世俗主流意識形態、大眾文化的三重框架。在自己所處的時代裡總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也正因為如此,才不被理解,自恃清高,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藝術家們往往是孤獨的,也許因為這份孤獨,他們才看的到別人感受不到的風景。

    思想對於一位畫家來說是靈魂,世界上從來都不缺畫匠、一個比一個畫的像,當然不是說畫工不重要,畫工是基礎是地基,但是在畫工之上,堆砌起來的是宮殿還是平房,就是看一位畫家的思想。純粹為了技巧就沒什麼價值了。

    就像梵高,為了畫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一個場景需要畫幾十幅手稿,根據不同天氣,不同角度來描寫場景,觀察場景在不同時段的變化,他的這種行為被當時很多人稱為瘋子。

    在畫中鮮活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熱情。每一幅質樸的畫都是他對生活,對世界的感悟。他運用簡單的線條,鮮豔的顏色表現出來自己的個性。

    供不應求,名人效果哄抬價格

    很多人聽到一幅畫被拍幾億的第一反應都是,炒作。花那麼多錢買了又不能吃,還不如去做公益,這些說法不無道理,但我們也可以瞭解下為什麼這些名畫被拍賣出高價。

    從某種程度上,拍賣場上那些最貴的藝術品早就脫離了普通人的消費觀念,它對於賣家來說,名畫更像是一種幾乎從不貶值的投資品。買畫的目的也各種各樣,有衝動消費的、也有為了抬高畫家身價的,還有出於自己興趣愛收藏的,更有買來投資炒作的,還有彰顯自己財富的等等。

    加上很多畫家已不在人世,留下的作品屈指可數,物以稀為貴,這可能是最好的解釋,所以名畫的收藏價值只會越來越高,價格也只會越來越貴。

    賣家也五花八門—除了賭場大亨和對衝基金經理,希臘的船王、中東的王子和公主、日本的銀行家、房地產開發商、矽谷的技術精英、拉丁美洲的礦主……如此等等,都會參與到這一遊戲。除了私人買家,全球日益增長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也積極投身於此。

    在這些時候,藝術作品拍出的天價早已和藝術家本人無關。

    資訊傳播速度慢,出名更難

    在現在社會,一夜成名的人很多,一條微博就可以有百萬千萬的閱讀量,網際網路讓每個人都能發聲,能在各種社交軟體上展示自己,人人都有成名的渠道,而在網際網路還沒普及的時候,資訊不發達,很多有才華的人默默無聞,知名度很小,不被人知道,想遇到伯樂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死後漫長的時間才廣泛流傳,被接受、欣賞、認同。再加上收藏家、投資者對其作品的追捧,自然就文明世界了。

    比較幸運的人就是畢加索了,它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

  • 3 # 古籍收藏家

    因為梵高的意識太超前了。在19世紀就是過於前衛了。

    現在我們看梵高的作品,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當時沒有人能跳出傳統思維,欣賞這樣沒有學院氣息的作品。19世紀印象派的幾位印象派大師都是因為前衛受了一肚子窩囊氣。

    但只有梵高比較倒黴,在去世之後才出了名。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性格與精神病導致與他人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是因為梵高確實是一個笨手,在傳統意義上,他是個不太會畫畫的人。

    我喜歡梵高的畫裡這種拙樸之氣。很少見到哪個畫家能把這種感受畫得如此自然的。

    一筆一畫地勾勒刻畫,沒有一個學院派的高手能把農村畫得這麼真誠、這麼像農村。梵高的畫沒有高超的技巧,甚至是粗糙的,但是這樣的粗糙在他的畫中顯得尤其感人。有時候看梵高的畫,我不禁懷疑自己學的所謂素描是否真的是藝術?還是走錯了路,離藝術越來越遠。

    梵高對色彩的運用極為張揚。他在飽滿的純色之間將輪廓扭曲,形成極有張力的曲線。他不在乎光影,不在乎體積,不在乎形體比例的準確性,哪一點能不被畫廊的學院派大佬們鄙視呢?

    這些扭動如狂蛇的曲線、旋轉的筆觸如擰緊的繩子一般,構成了強烈的動感與力量。這樣的畫面,給一個畫了一輩子四平八穩建築物的畫家看,會不會覺得驚恐萬分?

    歷史證明了梵高,梵高卻無法證明自己,也是一大悲哀。

  • 4 # 我得地判

    1. 一方面是藝術造詣的確高超,事實上,梵高的畫風幾度轉變,在成為後印象派代表人物之前,他的畫作並不光鮮,也並不為市場看好。最早,他的作品以灰暗色系為主,誰又會喜歡滿篇“灰突突”的作品呢?直到梵高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也成就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

    梵高,為了畫出自己想要的效果,一個場景需要畫幾十幅手稿,根據不同天氣,不同角度來描寫場景,觀察場景在不同時段的變化,他的這種行為被當時很多人稱為瘋子。

    2.另一方面,一位業內人士曾經分析過,“梵高几乎95%的作品都進了博物館,能夠流通買賣的作品實在太少。更重要的是,幾乎每張梵高的作品都能和他的活動有所對照,找出故事”。 在畫中鮮活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熱情。每一幅質樸的畫都是他對生活,對世界的感悟。他運用簡單的線條,鮮豔的顏色表現出來自己的個性。

    3. 供不應求,名人效果哄抬價格

    因為有無數人想要要他們的作品百,出於熱愛、出於仰慕、出於投資、出於炫耀、出於附庸風雅、出於展示實力等等,特別是有代表性的佳作,但是大師已死,作品存世數量有限,物以稀為貴,所以名畫的收藏價值只會越來越高,價格也只會越來越貴。

    所以名畫就特別貴了。這可能是最好的解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植是怎麼死的?怎麼樣?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