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方鵬
-
2 # 禪留心間
第一、徐庶走馬薦諸葛後去的曹操那,而徐庶母親死後,徐庶知道再回到劉備那也謀不到好的崗位了,因為劉備有更牛的人才諸葛亮了。
第二、徐庶來到曹操這後,看到了曹操的一些實力,他對當時的情況也基本上知道了。
第三、徐庶是個有智慧的人,他明白曹操不會輕易放他走,所以他也沒有再去折騰。
第四、古人都講究忠心,講究儒家文化,所以徐元直不會到處變換陣地,他要保持自己的風骨。
-
3 # 臣本布伊
這個問題確實讓很多愛好歷史的讀者費解,以我的理解解釋一下
徐庶臨走的時候,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徐庶實際還是非常欣賞諸葛亮的,要不然也不會把他推薦給劉備,可能在他看來,只要有諸葛亮在,有沒有他都不太重要了。以前的文人,都非常注重氣節,都十分的高傲,“士可殺,不可辱”就是很好的說明,你想想,相當處是自己主動離開的,如果現在在自己回來的話,那多不好意思,顯得很沒面子,也會被世人嘲笑,與其這樣,還不如待在曹營。
-
4 # 紅塵客
徐母自殺後,徐庶已然來到了曹操這邊。當時曹操十分看重徐庶的才能,必定派人好生“伺候”,其實這也是一種監禁。你若為我出謀劃策,我定以禮相待,你若懷有異心,我寧願把你困死在身邊,也不能為他人所用。這種情形下,徐庶很難脫身去投劉備。
當日徐劉分別之時,走馬薦諸葛也表明了自己去意已決。諸葛亮的才能勝自己數倍,即使回來也得不到之前那樣的重用,況且當時又是自己要離開,再次輔助劉備之事實在是難以開口。
-
5 # 雪松樹下談史
徐庶一開始投奔曹操,也有一些深層的含義,因為他覺得曹操的實力比較強大,在這裡他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建功立業。後來她的母親去世了,他沒有去投奔劉備,主要還是因為那個時候,他們都非常注重氣節,比較講究從一而終,我們可以通過呂布被人們唾棄,來看出在這個時代他們對於這個氣節的重視。徐庶他本來就已經投靠了別人幾次,雖然說他最後投奔曹操是因為被威脅,但是既然選擇了離開就不能再回到之前投奔過的地方,這樣會遭受到輿論的攻擊,讓他的名聲盡毀。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徐庶終身部位曹操設一謀,這主要就是因為曹操是一個漢賊。他非常看重自己的輿論名節,這也是為什麼徐庶最後不回去的另一條原因。
-
6 # 棲鴻看紅樓
那不成了反覆無常的小人了?
徐庶是人才,也是君子,有著基本的為人的操守。他不會做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
-
7 # 古今歷史觀文
徐庶的命運都是多舛的,先是跟隨劉備,立下了功勞,結果樹大招風,引來了曹操的注意,用他的母親去脅迫他,當然他最後也是終生沒有給曹操獻過一計。想當初他投奔曹操後,徐庶的母親不想自己的兒子被利用,就直接自殺而亡,現在想起來也還是讓人十分感嘆,但是沒辦法,當時徐庶已經跟了曹操,也不能輕易回去了。但是後來,本本是有一個機會回到劉備身邊的,但是確實因為劉備的一句話打消了念頭。
想當初劉備知道徐庶的母親自殺的時候,沒有任何悲痛,只是簡簡單單的向諸葛亮問了句“此人如何”,要知道,之前的徐庶算的上是劉備的知己好友,聽到這個訊息 ,應該如同自己失去了母親一般難過才對,但是卻冷漠無情,這就讓徐庶看清楚了劉備的真面目,那種假仁義,永遠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才離去。雖然他表面說是怕被人恥笑,但是內心已經開始鄙棄劉備的為人了。
-
8 # 九哥脫口秀
小編不才,曾坐時光機穿越到三國時期考察!徐庶投靠曹操以後,為啥沒有再次投靠劉備!因為他後來結婚喜當爹了!為此曹操一看也放下戒心,漠視了只要不離開魏國就隨他去吧!
-
9 # 唐古看今
徐庶其人!
徐庶成為劉備的軍師後,整頓軍紀操練人馬,後來在跟曹軍的一戰中大破曹仁擺下的八門金鎖陣,從此名揚天下。
徐母之死!
一,徐庶已經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了,自己再回到劉備身邊身份會很尷尬。
二,徐庶是因為母親的原因棄劉備投靠的曹操,如果再次棄曹操投靠劉備的話,會被人認為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
以上三點就是我總結的徐庶不願再回劉備身邊的原因,在三國這個亂世,徐庶本來可以大顯身手,一展自己的才能成就一帆事業,但最終卻在亂世中埋沒了自己的才華!
-
10 # 新不二說
前面就已經提到了,徐庶是母親被軟禁才不得已棄劉備、順曹操的。就在徐庶來到曹營不久,徐母去世。但是這時的徐庶已經發誓不為曹操出言獻策了。以曹操的性格,不能為己所用的人,肯定是不能輕易就為他所用的:哪怕我閒養著,也不能讓他成為自己競爭對手的人。我們都聽說過曹操的那句經典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負我”。
-
11 # 昌九老師
《三國志》記載:曹操統一北伐後大舉南征,劉備則往江夏逃走。劉備逃至當陽時被曹軍追上,劉備狼狽逃走,曹軍俘獲大量百姓、物資(其中就包括徐庶的母親)母親被俘,徐庶心如死灰,於是決定告別劉備前往曹營以身贖母.《三國志》中沒有明確記載徐母自殺的事,當然徐庶也不可能只有母親被曹軍抓住。一旦進了曹營,幾乎就等於被軟禁。不管是官員還是士兵都會被朝廷安排定居於一處,以做牽制。
我認為徐庶不回劉備陣營有兩個想法,第一,劉備當時已有諸葛亮龐統輔佐,徐庶自感才能不如二人,而徐庶自是才華甚高也是個心高氣傲的人,也怕回去後不受重用,那時反而尷尬,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回去,這樣雙方都會留有個好印象。第二點是徐庶也怕回去後劉備有想法,因為徐庶也算歸降曹操的人,擔心劉備會猜忌他。
徐庶的母親去世後,他的家人都在曹魏,即便我們按照《演義》的邏輯,曹操非正義,徐庶一定要追求高尚的正義,一定要拋開曹操去投奔劉備陣營,從許都拖家帶口,放棄官職薪水,冒著全家殺頭的危險一路從河南許昌奔逃四川成都。這其中的風險實在太大了,如果諸位看官是徐庶,想必也不會冒這個險!
-
12 # 豬扒界娛樂
徐庶母親自殺,實際上只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說法。正史中徐庶的母親是不是被曹操抓獲都是一個未知數,而且徐庶拋棄劉備也不一定是因為母親。
演義中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獲後,徐庶方寸大亂,所以向劉備辭行,說自己為解救母親要投奔曹操,臨行前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當徐庶到達許昌投奔曹操後,徐母大發雷霆,斥責曹操乃是國賊,並且說徐庶不應該背棄劉備。說完後上吊自殺,而徐庶因此發誓不為曹操設一計。
針對於題主的疑問,實際上《三國演義》也做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釋。原因在於徐庶將母親葬在了許昌城南,所以徐庶不離開曹魏是為了更方便祭祀母親。
徐庶葬母柩於許昌之南原,居喪守墓。
徐庶早年為人報仇,結果被官府捉拿,後來徐庶的黨羽前來營救。被救下來的徐庶選擇棄武從文,開始了求學之路。
董卓禍亂中原時,徐庶和好友石韜為了避禍來到荊州。在這裡徐庶認識了諸葛亮和司馬徽,並且還投奔了劉備。
公元207年,徐庶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此時的徐庶母親並沒有被曹操抓獲,因此徐庶也沒有離開劉備。
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遂詣曹公】
從徐庶說的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徐庶和母親只是走散,根本不知道母親去了哪裡。但心急如焚徐庶認定了是曹操捉拿自己的母親,所以徐庶毅然決然的辭別劉備,轉投曹操。
所以說,實際上徐庶轉投曹操最大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母親,而是劉備已經頻臨絕境,此時離開劉備才是正常人的決斷。即便是跟隨劉備多年的趙雲回身救阿斗時,都被張飛視為背叛,以此可見,劉備的勢力已經趨於瓦解。
另外還有一點徐庶做的比較絕,那就是徐庶投奔曹操時,公然帶走了石韜。無可否認石韜早晚也會投奔曹操,但徐庶公然帶著石韜走,劉備又該如何對待徐庶。
最後說一下,徐庶進曹營後,在曹丕時代做到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在曹睿時代還做到了郡守。至於進入曹營之後是否真是一言不發,正史中沒有確切記載。
-
13 # 石湖魚
第一,按正史來說,並無徐庶母親自盡的記載,也就談不上徐庶母親死後他打算如何。如果按演義來,既然是虛構的,完全可以假設徐庶被軟禁,或者另有家人當人質的可能性。總體來說,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沒多大意義。
第二,按正史記載,徐庶母親是在長阪坡附近被曹軍劫獲,徐庶聽說了,於是辭別劉備,並不是曹操特意安排抓徐庶母親。古代交戰,少有以家人相威脅的,因為往往會適得其反,挫傷己方士氣。更關鍵的是,如果是劉備母親也許還有點用,要挾徐庶有多大價值?
更何況當時劉備已經敗逃,長阪坡之時,你覺得老曹對於劉備一名部下,有多大興趣?劉備都快抓到了,你費心扒拉的用老母親威逼徐庶投降,除了惹一身騷,背一身罵名,有什麼好處?
所以這件事,除了徐庶孝順,惦記老母親之外,還存在一種可能性,就是徐庶覺得劉備不行了,所以用這個藉口脫離了劉備,投靠曹操。
而且,後一種可能性更大。歷史真相往往是殘酷的,因為如果徐庶真的只是因孝順,被迫投曹,那就像你說的,在安頓好母親之後,應該千方百計回到劉備手下才對,但他並沒有這樣做。另外,如果想搭救母親,跟老曹談判,用贖金贖回都是可以考慮的辦法,不是隻有投降這一種選擇。
畢竟,在那個亂世,別說一個母親,就是抓著對方全家,人家該反還是反,一點不猶豫。比如袁紹起兵,坑死了自己叔叔一家,馬超造反,導致滿門抄斬,老曹不會天真到以為手裡有人質,對方就會聽話。事實上,他可能壓根不在意徐庶這個人。
這一點也在之後得以判斷,諸葛亮北伐時,聽說徐庶、石韜等人官職都不高,很驚訝,感嘆魏中國人才真是多。說明徐庶在曹魏那邊,根本就是可有可無,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很可能只是羅貫中的一廂情願。
-
14 # 生活情感日記
演義中的原因
演義中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獲後,徐庶方寸大亂,所以向劉備辭行,說自己為解救母親要投奔曹操,臨行前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當徐庶到達許昌投奔曹操後,徐母大發雷霆,斥責曹操乃是國賊,並且說徐庶不應該背棄劉備。說完後上吊自殺,而徐庶因此發誓不為曹操設一計。
針對於題主的疑問,實際上《三國演義》也做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釋。原因在於徐庶將母親葬在了許昌城南,所以徐庶不離開曹魏是為了更方便祭祀母親。
徐庶葬母柩於許昌之南原,居喪守墓。
徐庶受司馬徽勸,投奔劉備,備以上賓禮待徐庶,並命為軍師,共謀天下大業。劉備稱讚徐庶有王佐之才。——翻譯自《魏略》
群雄割據之中,從來沒有正義與不正義的說法,持這種觀點的朋友主要還是受到了《演義》的引導。徐庶願意跟隨劉備南下,主要是兩點原因:其一,劉備賞識他,願意重用;其二,北方作為漢末的主要戰場,受到的戰爭創傷很大,徐庶對於北方的情況也不瞭解,所以北方軍隊南下,第一選擇是跟隨劉備南下。
這一時期,徐庶對於曹操和整體曹魏集團的具體資訊都是陌生的,他並不排斥曹操,曹操代表的也不是非正義,他排斥的僅僅是戰亂、饑荒、未知。
而因為母親的原因,他來到曹操陣營中,他發現曹魏集團讓本來亂作一團的北方荒原迅速平定下來,甚至實現了發展,那麼對於徐庶來說,這也是一個展示自己能力的好機會啊,為什麼還要選擇離開呢?
漢末亂世之中,有一個讓自己發展、安定的平臺是每一個寒門士族的迫切願望。
徐庶自認為無用武之地,不能再劉備身邊施展才華了,為何這樣說呢?
大家知道徐庶是劉備第一位軍師,指揮作戰了一場戰役,成功反擊了曹仁大軍的進攻,這不僅得益於他自己的才華,也得益於劉備重用他,把軍事權力交由他一人。所以說任用是施展的基礎。
在徐庶得知老母親被曹操搶奪而去,徐庶向劉備告別,但告別中不僅僅說一些來日方長之類的話,他向劉備推薦了一個大師級別的人物,就是諸葛亮。以前劉備只是聽說過臥龍鳳雛,而不知誰是臥龍鳳雛。這下子徐庶直接將諸葛亮的家庭住址告訴了劉備。無疑是幫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最有用的一步。
他出身寒門,本來是個俠客,幫人報仇被官府抓住,險些被肢解都沒招供,幸有朋友們相救才逃得一命。
此後徐庶的觀念發生了改變,不再逞勇鬥狠,放下槍棒拿起書本,一改自己平時的性子前去荊州求學。在此期間結識了諸葛亮,對其才華十分歎服,後來才會在劉備面前大力舉薦。
但是,雖然已經是個文人了,徐庶骨子裡還有著當初的俠義心腸,性情耿直,不願做行事反覆的小人。既然離開了劉備,他就不會再回去。說得直接點,丟不起那臉。
-
15 # 歷史有假設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瞭解下徐庶這個人。
徐庶本名徐福,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人,為寒門子弟。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後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並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進入曹營。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然後我們再來研究徐庶不再次投奔劉備的問題
一、從曹操方面來看,
曹操禮賢下士,優待徐庶。就拿正常人來講,徐庶並沒有什麼理由離開曹操的,也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另外曹操作為亂世奸雄,徐庶不能為自己所用,肯定也不讓他為他人所用,勢必殺之。且曹操據有北方,賬下文臣武將如雲,離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與其前路未卜,不如在此安穩度日。
二、從劉備方面來看,
劉備已經不是那個被打的四處逃竄的劉使君了,有了諸葛亮龐統法正等頂級謀士。而且徐庶自認為才能不如諸葛亮,就算來投,也不可能再有之前在劉備集團的地位了。而且劉備正在四處擴充地盤,進攻川蜀,爭奪漢中,忙得應接不暇。另外,劉備並沒有明確的對徐庶丟擲橄欖枝。
三、從徐庶主觀方面來看,
1、徐庶並不想做個反覆無常的人,既然投奔曹操,中途背之,難免被世人恥笑,氣節大於一切:
2、徐庶雖然母親不在了,但是家小仍在許都,其次留在許都更方便祭祀母親,這何嘗不是至孝的表現;
3、徐庶已經不再年輕,歲月洗盡了他的稜角。他已經看淡了之前那些功名利祿。
綜上所述,忠孝至上的社會背景,加上曹操優待自己,劉備集團並沒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然後自己已不再年輕,拖家帶口不宜遠行,還有文人骨子中的一點高傲,大概這就是徐庶沒有再次投奔劉備的理由吧。只可惜大才被隱沒在亂世了。
-
16 # 豹眼看歷史
徐母啥時候死的,如何死的,史書並沒有記載,但徐庶在其母死後,沒有再次投奔劉備是史實,而且徐庶在曹營混得也不錯。
《三國志》並沒有為徐庶作傳,但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有關於這個橋段的歷史記載: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劉備在樊城得到訊息後,率眾南行,諸葛亮與徐庶一同隨行。這也證明演義所說“徐庶走馬薦諸葛”不靠譜,是羅貫中自己虛構的。
長阪坡之戰,劉備妻子以及徐母等眷屬為曹純所率領的虎豹騎俘獲,徐庶很愧疚的對劉備說:“本想跟隨您做一番事業,可老母丟失,方寸已亂,就此作別。”
於是,徐庶轉投曹操。
演義把曹操描寫得很齷齪,是採納程昱之計騙了徐庶,而且把徐庶離開劉備時的情形描述的很感人,君臣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君臣難捨難分或許是真的,在江湖上混的人,一般都會做戲。
但徐庶進了曹營,卻不是一言不發,而是一去不歸。
劉備那些套路也就忽悠不明真相的人,其身邊那些明白人都懂的。
龐統就是因為清楚了劉備的套路,帶著情緒參加了雒城之戰犧牲了,也就是江湖傳說的落鳳坡遇難。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那就是說不僅僅治理國家像管仲,而且打起仗來如樂毅。但經過三顧茅廬短短的蜜月期之後,諸葛亮意識到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直到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前,劉備自始至終沒有讓諸葛亮參與軍事。即便是託孤,也是把軍事交給了李嚴。好在諸葛亮有辦法,終於掌握了軍事大權,不管歷次北伐是否正確,起碼諸葛亮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我實現。
不要認為羅貫中把劉備描寫成愛哭鼻子的老闆,劉備就是一個耳朵根子很軟的主公。在決策方面劉備是有絕對主導權的,他拿定了主意,一般人勸不了他,諸葛亮也是無奈。
這一點恐怕不是徐庶離開劉備的唯一原因,但一定是不再回來的根本原因。
應該說劉備對待徐庶不薄,但徐庶能因為母親之故離開,也算是至孝之人,值得肯定和稱頌。
裴松之注《諸葛亮傳》引《魏略》記載:
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
到魏文帝曹丕黃初期間,徐庶歷任郡守、典農校尉,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曹叡太和年間,諸葛亮北伐抵達隴右,聽說徐庶徐元直、石韜石廣元在曹魏混得不咋地,就感慨地說:“哇塞,曹魏居然有那麼多的名士哦,就連徐庶二人這樣的才能都得不到重用啊?”
其實,諸葛亮應該明白,有沒有才能是一回事,得不得到重用是另一回事。其自身的經歷及他自己用人的原則不都是這樣嗎?
這個不多說,說一下徐庶這個御史中丞吧。
御史中丞,秦朝始置,漢朝為御史大夫的次官。
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漢時為大司馬),同為三公,為副丞相,只是品秩低一點為二千石,丞相、太尉為一萬石。但權力很大,負責監督百官。
御史中丞作為御史大夫的次官,品秩一千石。漢哀帝時廢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後歷代沿用,只是官名時有改變。曹操曾經改御史中丞為宮正,但這段時期,御史大夫廢置,御史中丞實際上就是御史臺長官無疑。
由此得知,徐庶混得也很不錯了,可謂是位列準三公,畢竟不是御史大夫。如果跟著劉備、諸葛亮混的話,未必能有這個職位。
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前,沒幾個朋友,但後來幾乎都在曹魏集團裡混,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曹魏與蜀漢對於士人吸引力的差異。
豹眼還是那句話,演義就是看個熱鬧,但不妨也從中感悟歷史。不過,要想了解歷史真相,還得看史書。
-
17 # 悟空的視覺氧吧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寫到:單福向劉備獻計,襲取了樊城,曹仁、李典敗走。程昱告訴曹操,單福只是一個假名,此人真名百為徐庶度。曹操假借徐庶母親書信賺徐庶往許都,徐庶臨走之前勸劉備前往隆中尋找臥龍先生諸葛亮。之後,徐庶來到許昌見了母親才得知被騙,徐母在斥責之後自殺,徐庶也發誓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
首先:沒臉面。當代人講究面子,古代人更加重視這一點。所以,我認為徐庶沒有再次投奔劉備,是因為怕遭到一些人的白眼,丟了面子。舉個例,如果你跳槽後在下家公司做的不開心,還會有臉回老單位嗎?
其次:沒地位。徐庶離開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經劉皇叔三顧茅廬後,孔明就一直在劉皇叔集團擔任重要智囊的角色。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雖然後有鳳雛龐統先生輔佐,但莫名其妙死在了落鳳坡),徐庶應該是感到回去也不會受到重用吧。
最後:沒動力。從劉備的發展軌跡時來看,有點像支僱傭兵,先是投奔公孫瓚,後來又先後投靠曹操、袁紹、陶謙、劉表。最後是將劉璋趕出了益州,才擁有了一席之地。這樣東奔西走的流浪生活,導致劉皇叔集團始終沒能形成穩定的人脈基礎。我認為徐庶也考慮到這一點,不想再過這種漂泊的生活,乾脆在曹操這裡養養老算了。
-
18 # 小文章大視野
這一段故事發生在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中,我就以小說為依據,為大家解析一下。
徐庶投奔劉備,此事發生在劉備依附劉表,屯兵新野之時。在這不久前,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河北霸主袁紹,之後又陸續肅清了袁氏在河北的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劉備本來想借助袁紹與曹操抗衡,但無奈袁紹敗得這麼徹底,劉備只好南下投奔同宗劉表。
此時的劉備兵微將寡,據守著新野彈丸之地,似乎已經到了英雄末路之時。縱然志比天高,亦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就在此時,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而劉備之後能夠擊敗曹軍,甚至能將諸葛亮收入麾下,之後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可以說都是此人奠定的基礎。
此人叫單福,也就是後來的徐庶。他和諸葛亮不同,同樣的胸懷大志、同樣的才不世出,諸葛亮高居臥龍崗,等待明君來訪,而徐庶則直截了當 ,選當世明主而事之。他在劉備回新野的路上以歌聲引得劉備停馬交談,之後被劉備拜為軍師,先後多次大敗曹軍,甚至連曹仁也敗在他的手下。
就在劉備軍連連得勝,而徐庶也深被劉備器重,就連張飛關羽之輩,也多所折服之時,遠在許都的曹操,知道徐庶孝順,便先將徐母接入許都,再讓手下謀士模仿徐母的筆跡,以書信將徐庶騙到了許昌。
徐母得知徐庶受騙後,將其痛斥一番,轉入後屋便自盡了,表明自己羞與兒子相見。按理說,徐母終究是被曹操設計害死的,他與曹操也算得上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了,為何不離開許都,在投劉備呢?
其實,古代的文人謀士,長久薰陶在儒家的仁義道德學說之下,對氣節看得很重,在很多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這些文人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徐庶離開劉備,雖然情誼未斷,但是他來到許都,自然便是投效了曹操,本來忠節之臣不事二主,但是事關自己的母親,徐庶在當時的情況下投奔曹操,還算說得過去。徐母之死,雖是曹操設計,但是也與徐庶不察實情有關,他對自己母親之死悔恨不已,更氣憤自己以計謀見長,卻反為別人所設計,氣憤之餘,便是羞恥。用徐庶後來自己的話說,便是如果再事劉備,便是“為天下笑耳”。一個謀士如果三易其主,即便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試問還有何面目指點江山,端坐於君王之側呢?
所以,徐庶最終的選擇便是蜷局曹營,卻終生不為其設謀,做得亂世中一閒人耳!
(全文完)
-
19 # 貝殼磨粉
首先《三國演義》是一本基於史事創作的小說,所以應該從小說角度去分析為什麼不在此投奔。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沒有諸葛亮沒來之前,徐庶表現的太過搶眼,是劉備最主要的謀士。如果再次投奔劉備,必定要花一定的筆墨來描寫,可能無法突出諸葛亮的才智與主題不符。假設用徐庶投奔以後,以徐庶的角度來反襯諸葛亮的才能,可能與之前描寫的徐庶形象不符,再者徐庶、諸葛亮是好友,物以類聚,過度反襯也不益於諸葛亮的形象描寫。
2、古代有丁憂制,即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等喪事,後多指官員居喪。一般居喪三年不得做官。徐庶作為孝子一定會為母親居喪,最少三年,否則與人設不符。假設三年後徐庶想去投奔劉備了,咱們來看看時間線,公元207年諸葛亮出山,公元210年,周瑜病死,劉備借荊州。此時正是諸葛亮的高光時刻,也正是受到重用的時刻,假設徐庶回來了,第一得不到之前沒有諸葛亮時的地位和風光,第二,看到昔日好友如此厲害,自己只能做手下,儘管嘴上服氣,心裡可能不滿。畢竟儘管承認諸葛亮厲害,但也有個“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文士心。
“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居喪也叫“丁艱”,又叫“守孝”,是對父母孝心的最好體現,也是對兒女是否孝順的考驗。古時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凡子遭父喪或承重孫遭祖父喪,稱丁外艱。凡子遭母喪或承重孫遭祖母喪,稱丁內艱。下圖為居喪結廬治學。
-
20 # 老王談兵
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歷史上真實的徐庶是如何做的,再來從歷史回頭看三國演義裡徐庶的行為——
首先,歷史上的徐庶並非是被假信所騙投了曹操的,而是主動投降曹營的。實際上歷史中並無“徐庶走馬薦諸葛”一事,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並未離開劉備,諸葛亮出山後二人還有短暫的共事經歷。
那麼徐庶是什麼時候離開劉備的呢?在長阪坡之戰後,劉備的家眷被張飛、趙雲所救,徐庶的老母卻在亂軍中為曹軍所獲。徐庶事母至孝,故為救老母主動投往曹營,既然是主動投降,且歷史上徐母未死,徐庶自然也沒有回頭來重投劉備的可能。
那麼來看三國演義,首先,三國演義為了突出諸葛亮出山的戲劇性,同時也為了提高徐庶的形象,把徐庶投曹的時間提前了,從危難之際棄劉備而去改成和平時期離去,原因修改了,從主動投降改成了上當受騙。而歷史上的徐庶投曹後再未回頭,作為一個雖然出場不多但非常重要的人物,三國演義顯然不能對其生平和結局做出原則性的改寫,所以徐庶一去不回的設定是肯定的。
而三國演義中的徐庶沒有歷史上真實徐庶老母家眷都在曹營的負擔,如何解釋他不重投劉備呢?其實看書仔細的人都會記得,書中早就給出了答案——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開篇,曹操欲派人前往樊城勸降劉備,劉曄推薦徐庶前去,曹操懷疑徐庶可能重投劉備,劉曄怎麼說的?——“他若不來,貽笑於人矣。丞相勿疑”。
果然,徐庶與劉備見面後,劉備欲留徐庶在營,徐庶答覆“某若不還,恐惹人笑。今老母已喪,抱恨終天。身雖在彼,誓不為設一 謀,公有臥龍輔佐,何愁大業不成。”,顯然羅貫中增加這段歷史上並不存在的情節,就是為了給徐庶這個人物一個交代,在徐庶看來,首先重投劉備會被人認為是反覆無常的小人,對素有俠名的徐庶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其次因為自己的不智連累老母橫死,徐庶雄心已去大半。第三,劉備已有諸葛亮輔佐,在徐庶看來,無自己也不妨礙劉備大業可成,所以可以放心的身退。
所以,歷史上的徐庶是主動投降曹操,自然不可能重投劉備。三國演義裡的徐庶第一其生平大脈絡要和歷史保持一致,其次徐庶要臉面、失雄心,更對諸葛亮有信心,也就沒有重投劉備的必要了。
回覆列表
徐庶母親被曹操扣押以此要挾他的事,只見之演義不見之史書,雖然大方向正史與演義趨一,都是因為母親的緣故,徐庶離開劉備投入曹操帳下。一些細節還是有出入的,如徐庶投靠劉備,徐庶入曹營,徐庶在曹魏方面的使用程度等,就有所出入,演義為了美化劉備的仁德,讓徐庶在劉備荊州赴宴馬躍檀溪時遇到水鏡先生,二人談及英雄和用人,徐庶聽完有心試試劉備,就出現新野狂歌引起注意一事,就此走入劉備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