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壹若塵
-
2 # 全是大實話
“劉邦是小人”。這應該是後來人對劉邦的評價。
但是,“君子”“小人”的評價,茲以為只能適用於平民行為,用於兵道,王道,卻是不合適的。
項羽對韓信,是“君子之爭”,韓信以智勝。
但韓信對劉邦,卻是“君子對小人”,同樣是智勝,但制約韓信的,卻是“君子”之稱謂。
這並不是說“小人”能勝“君子”,而實質是劉邦是“道”勝。
劉邦行的是“王道”,容不得兒女私情,更不會受“君子,小人”束縛。
所以為大明立下不世功勳的李善長,在砍頭之前怒斥藍玉:藍玉,你是豬。你沒權利喝罵皇上,皇上行的是“王道”,是為天下計。
在新冠肆虐之際,本人說:不要以“道德標準”去指責川普的謊話,甩鍋,他行的是“王道”,王道可以權謀,可以陰詐,以“道德”束縛自己,失敗的可能恰恰是自己。到那時,國民受難,你的“道德”也會失去。
不覺得有多麼深奧啊,可惜一個贊同也沒有。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
恰好舉出劉邦,韓信,項羽例子,又加上個朱元璋,李善長,諸位評價一下所言對與否?
我們希望“G家”做劉邦,朱元璋,還是做韓信,李善長?
給個評價唄!
-
3 # 老家在大平原
韓信受胯下之辱後,發奮苦讀,研究軍事謀略,終成軍事大家。
項羽是衝鋒陷陣的勇士,力能舉鼎,有萬夫不當之勇,霸王在世。項羽先是跟隨叔父項梁南征北戰,後來項梁戰死後,有亞父范增輔佐他,范增很有謀略,項羽對他言聽計從,項羽的軍隊和領地發展很快,但很快項羽自己本身的缺點就爆發出來了,剛愎自用,別人的話基本聽不進去了,雖是勇猛無比的霸王,但性格存在致命的缺陷,在鴻門宴上婦人之仁放了劉邦,對送上門的韓信不能重用,致使韓信投奔劉邦並被拜為大元帥,在韓信的十年埋伏和四面楚歌的攻擊下,終於徹底失敗,上演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因為要面子,不肯過江東,自刎而亡!一代梟雄,可悲可嘆!
劉邦是小吏出身,奸滑狡詐,為了目的什麼事都可以做出來,為了江山什麼親情都可以不要,同時又善於用人,有籠絡人心的手段,對韓信又打又拉,兩面三刀,而韓信除了軍事謀略之外,對政治手段並沒有經驗,他可以在軍事上打敗項羽,可和老辣的劉邦相鬥,只能輸得一敗塗地,死的很慘!
-
4 # 老呂說文史
我來淺談一下為什麼韓信能打得過項羽卻鬥不過劉邦,這是因為他們所學的東西不一樣。
我們先來談談項羽和韓信,項羽和韓信其實都是兵家,兵家所學的主要是戰爭中的謀略之道。而項羽和韓信的區別是,項羽是戰術家,在戰場上而已所向無敵。靠著自己對戰場上敏銳的感覺,四面縱橫,趨吉避凶,因此在單個戰場上,沒有人是項羽的對手。
即使是在被韓信“十面埋伏”“垓下之戰”的時候,項羽一樣憑著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在幾十萬大軍的包圍下想打就打,想走就走。而反觀韓信,則是戰略家,和項羽不同之處就在於韓信不執著於一場戰爭中的勝負,而是通過不斷的壓迫和擠壓項羽的迂迴空間,直到項羽再無迴旋的餘地,才一戰定勝負。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芸初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戰場上韓信打不過項羽,但是憑藉出色的戰略佈局,將在戰場上所向無敵的項羽,最終就是被這種大戰略打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也就是兵法上所說的謀勢。
再反過來我們說一下劉邦,在軍事上劉邦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這一點從西漢建國後,白登山之戰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劉邦根本就不是兵家,不是軍事家,劉邦是政治家。韓信有一句話“將兵和將將”,就是指出了劉邦是政治家這一點。
歷朝歷代,從來沒有軍事家能夠幹得過政治家,軍事家和政治家思考的方式不一樣
,因為軍事本身就是為了政治而服務的。很多厲害的軍事家,最終沒有倒在戰場上,而是倒在了政治家的口蜜腹劍之上。
項羽因為自己的政治頭腦不行,結果從分封別人為王的西楚霸王落到眾叛親離,被五路諸侯圍殺。韓信因為政治頭腦太差,認為自己兵權在手,問劉邦要了個“假齊王”,才落得以後上天無門。
因為項羽和韓信在軍事上無敵,而在政治上卻是白痴,在軍事上韓信勝項羽一籌,在政治上,項羽和韓信綁起來都幹不過一個劉邦。
-
5 # 黃昏開講
當年,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曾詢問韓信有什麼良策對抗項羽。
如圖
韓信反問劉邦:“漢王,您跟項羽比,誰更勝一籌?”
劉邦沉思良久,暗忖:“項羽兵強馬壯,武藝驚人,領兵打仗如同戰神一般,我如何能比?”當著韓信的面,苦笑搖頭不已,“我不及啊,我不及項羽啊...”。
韓信贊同道:“大王且放寬懷,我曾經侍奉過霸王,對他的勇猛無敵亦頗為欽佩。但是,上天讓他有此驚人武力天賦,同樣也讓他有著致命的缺陷。霸王尚武,喜歡勇武之人,好施仁義。但是,他不善納良言,薄情寡恩,賞罰不明,憑喜好行封賞事。霸王違背義帝跟大家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並將義帝放逐在外,楚軍所過之處,百姓慘遭蹂躪屠戮,天下人敢怒不敢言哪!"
如圖
韓信飲了一爵,接著說道:“倘若大王能夠知人善任,號召天下諸侯以及百姓起來反抗霸王,率領這萬千思念家鄉的士卒打回老家去,將攻取的土地分封給有功之人,何愁不能功成呢?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本是秦降將,那些跟著他們投降的秦士卒都被霸王坑殺了,唯獨他們安享富貴,秦人對他們早已恨之入骨。大王昔日入咸陽時,與民約法三章,秦國百姓都感念您的寬厚仁德,您若取得三秦之地,佔有關中,便可東出謀取天下了。”
韓信打到齊國臨淄城時,項羽派龍且率領二十萬大軍馳援,背水一戰被韓信擊潰,龍且戰死。項羽恐慌之餘,派盱臺人武涉前去遊說韓信,要韓信反叛劉邦稱王齊地,許以三分天下。
如圖
韓信回絕道:“我侍奉霸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無奈之下才投奔漢王,漢王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統率大軍,馳騁沙場,施展我的才華。漢王對我有知遇之恩,我如今若是背叛漢王,豈不是自絕於天下人面前,畜牲不如也!霸王心意,我只能心領了。”
韓信能夠看出項羽的弱點,鬥智鬥勇,輔佐劉邦成就大業。
也許韓信也有過想造反的念頭,但是並沒有真正行動起來,所以只能任人宰割,先是被捆到洛陽,降為淮陰侯,後被呂后和蕭何誘騙進宮,慘遭殺害!
-
6 # 歷史摸黑人
韓信和項羽鬥是屁股決定腦袋;而對於劉邦,韓信從未考慮過與他鬥爭。
韓信是歷史上電典型的軍事智商高政治智商低的人,如果他能有王翦那樣的政治智慧,恐怕其也是能善終的。韓信生下來就是為了打仗而生的,所以他在未實現自己的抱負之前胯下之辱都能忍受。他一開始投奔項羽也是為了能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是項羽卻不重用他,所以他只能投奔劉邦,從這點可以看出,在軍事方面韓信是把項羽放在第一位的。
對於劉邦韓信從未考慮過背叛,即使楚漢相爭時他已經有了足夠的資本三分天下,但是他念及漢王的知遇之恩,不肯做出背叛之事,所以韓信對劉邦是沒有設防的。後來大漢建立,劉邦為了剷除對大漢的各種威脅,年輕且功高的韓信成了他的眼中釘和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但是韓信還是堅持著對漢王的忠臣,可能這份忠誠到死之前有所動搖吧但是,韓信從始至終都未想過與劉邦對抗。
-
7 # 市井九公子
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破楚軍於京、索間,先後平定魏,代,趙,燕四國,東擊齊,南滅楚於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被封為楚王。
楚國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 的代表人物。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後與劉邦展開了數年的“楚漢之爭”。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戰為劉邦指揮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劉邦:劉邦影視形象圖
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 劉邦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陳勝起義之後,率兵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統領碭郡兵馬。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滅亡秦朝。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鴻門宴之後受封為漢王。後贏得楚漢之爭,統一天下,建立西漢。
其實在這場戰爭之前,項羽派人遊說過韓信!齊國失利,龍且戰死,使項羽非常恐慌。派盱臺人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
韓信謝絕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趁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命韓信指揮大軍,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退兵,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自刎而死!
其實也並非如此,項羽最後的失敗跟他自身也有著莫大的關聯,鴻門宴一事,本就是用來藉機會殺掉劉邦,可偏偏因為項羽的自負,失去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導致最後兵敗劉邦,韓信之手!話說回來,垓下之戰打敗項羽的韓信,之前是在項羽手下多年,可惜項羽被沒有對韓信唯以重用,反倒時常冷落,這才導致韓信投靠劉邦,榮華富貴加身!最後在他的統領下,大軍完敗項羽!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吒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捲籜,奇觀也。
那韓信又是如何敗在了劉邦的手中功高蓋主一詞形容後期的韓信非常的合適,我們可以在影視劇中看到,他酒後狂言說劉邦在軍中威信覺不如他,這是其一;他自知是漢朝臣,卻收留了劉邦痛恨的楚國舊臣鍾離昧,這才使的劉邦對他越發痛惡,這是其二;被貶心中不服,聽信小人之言欲反,這是其三;最後被劉邦抓住把柄,借呂后的手殺了韓信!
韓信影視形象圖
韓信,楚士也。背楚之漢,楚卒以信困,漢以信興。夫前後一信耳,而二國之興廢因之,善用與不善用之故也,六根在人。不善用之則名六賊,善用之則種種神通妙用耳,煩惱即菩提。豈不信哉
總體來說,韓信雖然有領軍打仗的軍事才能,但相對於劉邦而言還是差點火候,劉邦設宴款待,他便覺得是為自己論功行賞,可殊不知是劉邦的試探;劉邦和韓信有一次對話,劉邦問韓信“你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多多益善”!你一個將領多多益善,有沒有把皇帝放在眼裡?劉邦帶兵不如韓信政務不如蕭何計謀不如張良是劉邦自己說的,但劉邦會用人,就算自己什麼都不會,但一樣可以打天下,這就是劉邦的過人之處。
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小九認為:韓信會敗給劉邦的主要原因就是功高蓋主,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地位!以上就是小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之處,還望指教
-
8 # 林宋IF
你這個問題有兩方面,一個是項羽和韓信,一個是劉邦與韓信,實際上都是劉邦贏了,那麼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項羽和韓信,為什麼韓信打贏了,實際上韓信對項羽就勝了一場,就是垓下之戰,而且當時是劉邦撕毀條約,調集韓信、彭越、英布等幾十萬大軍夾擊項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敗項羽,如果項羽逃亡江東捲土重來,那麼勝負尚未可知。
韓信有過三萬人擊敗二十萬趙軍的記錄,還一戰擊敗了項羽大將龍且的二十萬人馬,並斬殺龍且,用的是戰術和謀略,垓下之戰,項羽率領的楚軍雖然遭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計策,但實際上戰鬥力還非常強,主要是項羽不知道怎麼回事,就突然拋下軍隊帶著八百人突圍了,如果能集中十萬大軍拼死一戰,未必不能取勝。
在彭城之戰是時,項羽用三萬人就擊潰了56萬漢軍,漢軍死亡數十萬人,當時韓信可能只統帥著少量的部隊,直到垓下之戰前,兩人並沒有直接交手過,最後打敗項羽除了韓信的軍事才能,也得益於他早年當項羽的持戟郎中,對項羽這個人的性格用兵方法非常熟悉,相反項羽並不太瞭解韓信,即使如此,垓下之戰,也是劉邦依靠眾多謀士的計策,和眾多將領統率的幾十萬人馬,才讓韓信完成了對項羽的包圍。如果沒有這些,讓韓信和項羽正面較量,誰勝誰負未可知,因為他們的軍事才能都很強大。這場戰爭的最後贏家是劉邦。
第二:韓信和劉邦,同樣的,韓信打敗項羽是因為他了解項羽,但他未必瞭解劉邦,劉邦當漢王的時候,韓信只是項羽手下的小兵,他投奔劉邦的原因,無非是聽說劉邦仁義,能用人,真實的劉邦恐怕他是不瞭解的,特別是在劉邦當皇帝以後。
韓信這個人還是比較重義氣的,因為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別人勸他反叛的時候,他沒有答應,等到劉邦奪了他的兵權,改封楚王的時候,他還是對劉邦感恩的,只想當個臣子,從這點來看,韓信這人的一生就是要建功立業,把自己的本領發揮出來。既然已經達到這個目的了,那麼他對權力的慾望也就沒劉邦那麼大了,不管幹什麼能息事寧人最好,比如他把鍾離昧殺了交給劉邦,這就讓劉邦看到了韓信的軟弱之處,強者一旦被發現軟肋,那麼等待他的下場,將會非常悽慘。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項羽和韓信都是強者,但韓信找到了項羽的弱點選敗了他,劉邦也找到了韓信的弱點囚禁了他,最後被呂后所殺,一個人的才能讓自己成功,身上的弱點被別人發現以後又遭遇失敗,歷史上很多大人物的成敗都是這樣的。
-
9 # 品茗讀歷史
項羽是農民起義領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有萬夫不擋之勇,在戰場上拼殺,誰也不是對手。但他優柔寡斷、剛愎自用,又不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最後兵敗自殺。鴻門宴對項羽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飯局,刀和菜板子準備的妥妥的,肥乎乎的肉也送到了,項羽就是舉不起這把刀,氣得亞父范增大罵:“豎子不足與謀!”所以,項羽適合領一支隊伍衝鋒陷陣,打攻堅戰他是把好手,敵人望而生畏,而他當個舵手就不是那麼稱職了,運籌帷幄不是他的強項,所以也就不能決勝千里了。
韓信是一個兵仙,他跟誰學的兵法無從可考,可能是自己悟性好,自學成才,再加上多年的軍旅生涯,積累了不少戰爭經驗。剛開始在項羽手下當一小卒,曾進言項羽,沒被項羽採納,後來也沒有被重用。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韓信於是跑到了劉邦那裡,經過夏侯嬰、蕭何的不斷舉薦,終於官拜大將軍。從此,攻必克,戰必勝,打敗了項羽,為劉邦漢室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為什麼項羽鬥不過韓信呢?韓信深諳用兵之道,善於借力打力,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而且韓信在項羽手下當過兵,深知項羽的性格特點,他的長處和短處,韓信非常清楚。項羽就不同了,打仗直來直去,硬拼硬打,不懂得兵不厭詐的道理,豈能不敗?
至於韓信為什麼鬥不過劉邦,韓信曾對劉邦說過,劉邦最多能指揮十萬兵力,而自己用兵,那是多多益善。劉邦就問韓信:“那你怎麼被我擒獲了呢?”韓信說,臣善將兵,而陛下善將將。韓信在用兵打仗上無人能敵,劉邦更不是對手,可韓信在政治權謀上就是個白丁,他不懂得與上級和下級如何交往,憑藉自己的功勞,伸手要官,惹的老上級非常不爽,一點社會經驗都沒有。再看劉邦,那可是個社會老油條,從當混混開始,他就結交了一批臭味相投的朋友,整天吃吃喝喝,講究哥們義氣,唯劉哥是從,顯示出了領導能力。起義以後,又把一大批人才聚攏到自己的手下,尤其是張良和蕭何這兩位大才的加盟,更使劉邦如虎添翼。劉邦擺弄人無數,社會閱歷豐富,政治權謀更把韓信拉下十萬八千里,你孫猴子再怎麼能蹦噠,也逃不出如來佛的神掌。
所以,韓信與項羽鬥,勝利了,他贏在了智鬥上,而他與劉邦鬥,慘敗,輸在了不懂得權謀上。
-
10 # 半紙瘋言
所謂,君子可欺之以方。
就像鬥獸棋裡面一樣,老鼠甚至可以對付大象,當然這並不是說韓信是老鼠啊。
項羽的個人勇武程度確實無人能敵,才有了王不過項,將不過李的說法;韓信強在用兵謀略上面,自古有道,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個人的勇武程度,在大規模軍團作戰方面確實很難發揮作用。韓信和項羽爭鬥,相當於用自己的長處攻擊敵人的短處。項羽敗了,也很正常。
但韓信的能力放到劉邦跟前就不夠看了,劉邦知人善任,根據每個人的能力特點安排不同的分工,或許個人能力窯差點,但劉邦的統御能力、政治能力絕對是一流的。
反觀韓信攻略齊地,劉邦一個齊王的帽子,就屁顛屁顛的跑回來效力了。可以說,韓信就如同一個風箏,線一直在劉邦手裡捏著呢。
在劉邦不佔絕對優勢的的時候,就像是釣魚要投餌一般,無論是登臺拜將還是敕封齊王都把韓信籠絡的死死的,沒有起過反心;等到了天下一統的時候,韓信已經成了上鉤的魚兒,沒必要再投精緻的飼料了,韓信才有了不臣的心思,註定是徒勞的了。
可以說是,韓信政治的短見導致他最後的人生悲劇
回覆列表
讀《史記.淮陰侯列傳》有一個突出的感受,太史公司馬遷對韓信充滿了同情,在結尾,司馬遷評價說: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
如果韓信能學會先賢的立身謙恭禮讓之道,不自誇功勞,不自恃其能,那將會是一大幸事。對漢家江山,他可以成為周公、召公、姜太公那種人物。韓信拜帥之後,先是率軍還定三秦;然後以木罌缻渡河,生擒魏王豹;井陘用奇計背水一戰,大破趙軍20萬;用李左車之計傳檄定燕;迎戰項羽手下第一大將龍且,巧用濰水淹楚軍,使龍且20萬大軍土崩瓦解。
幾場大戰下來,已將魏、趙、燕、齊納入漢營版圖,從西北方向直逼項羽楚都彭城,迫使項羽鴻溝議和,劃定了漢界楚河。至此,韓信的軍事才能顯露無遺,奠定了他威震天下的戰神地位。
綜觀楚漢相爭幾年,韓信和項羽只有兩次正面交鋒。第一次是京索之戰。當時劉邦潰敗至滎陽,韓信收攏敗兵與漢王匯合。京索大戰,漢軍反敗為勝,遏制了楚軍的鋒芒,楚漢在滎陽間形成對峙局面。
京索之戰的指揮者是韓信還是劉邦,其說不一。當時劉邦新敗,他既然任命韓信為漢營三軍統帥,按常理推測,把指揮權交給韓信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第二次就是垓下之戰。合圍垓下,從各個方向包圍過來的有漢王劉邦軍、齊王韓信軍、九江王黥布軍,樑王彭越軍,還有一直活動在楚地的劉賈軍。
70萬大軍雲集,韓信當仁不讓地成為最高指揮官。他算無遺策,指揮排程有方,軍事才能展露無遺,打得項羽一敗塗地,再無捲土重來的可能。
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公開叫板,正面硬剛;一種是暗中較勁,糾纏不休。從這個意義上講,韓信談不上與項與鬥,真正纏鬥的是劉、項二人。韓信只是盡漢營大將職責,開疆拓土,壯大漢營力量。說韓信與劉邦鬥,純是誤解。連下齊七十二城,獲封三齊王,是韓信人生的鼎盛時期。項羽忌憚韓信實力,派盱眙人武涉遊說韓信:或背漢聯楚,或擁兵自力,韓信沒有答應。
齊人蒯通為韓信出謀劃策,指出當時的形勢是,韓信“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不如兩利俱存,三分天下”。韓信要想和劉邦鬥,這是最佳時機,而且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蒯通再三直陳利弊,韓信感念漢王知遇之恩,不肯背義向利,這是韓信為人的厚道之處。
韓信改任楚王,地方千里,兵精糧足。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手下眾將力主征討。劉邦自知“卒不如楚精,將無人能及韓信”,心中猶豫不定。韓信若想和劉邦鬥,此時舉兵反漢,誰勝誰敗也未可知。
劉邦用陳平陰謀巡遊雲夢澤,韓信心中無鬼,欣然前來拜見,被劉邦武士擒住,不得已喊出心中的悲憤:“狡兎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這是韓信的失策之處。
至於後來韓信身困京師,與陳豨密謀裡應外合造反,是他心性高傲,胸中鬱積了太多的忿懣,不計後果而出的一個昏招,從而給狠毒婦人呂雉殺他提供了口實。
從始至終,韓信既非政治家,更非野心家,他只是一位曠世稀有的軍事家。在戰場上,他能夠叱吒風雲;在政治鬥爭中,他幾乎就是一個素人。
韓信並未存心與劉邦鬥,如果韓信真心鬥劉邦,秦後江山歸屬誰家,還真不好說。至少,劉邦恐怕不會順順當當地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