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輝哥7651
-
2 # 半閒山人
出身於農民家庭的朱元璋,異常痛恨貪官汙吏欺壓和剝削勞苦大眾,嫉恨貪官汙吏橫徵暴斂破壞社會秩序,尤其是對抗他的法令,而對付這一社會弊病的方式就是倡廉懲貪。
他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陳梧桐《朱元璋大傳》)。他所用的床,並無金龍在上,“與中人之家臥榻無異”。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
朱元璋還在宮中命人開了一片荒來種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塊被單給大臣們傳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絲綢拼接縫成的百納單。朱元璋說:“此製衣服所遺,用緝為被,猶勝遺棄也。”
天子的車輿器具服用等物,按慣例該用金飾的,朱元璋下命令均以銅代替。他命令太監在皇宮牆邊種菜,織造麻鞋、竹籤自用,規定諸王子出城稍遠,要騎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明王朝建立時,百姓生活很艱難,而功臣們則是盡情享樂,並且還產生了一些驕縱之氣。朱元璋的儉樸在穿戴上的體現也是十分明顯的。有一次,朱元璋走進東閣檢查政事時,因為此時正好是酷暑時節,所以汗水溼透了衣衫。
這時,侍從們拿來衣服給朱元璋換上,在場的人看見拿來的衣服都是經過多次洗過了的,沒有一件新衣服,在場的官員們被他的這種儉樸的精神感動了。
朱元璋告訴新上任的官員,百姓所出的租賦以資國用,也是官員們的俸祿來源,明白了這一道理,當官的應該勤於政事,盡心於民。民有詞訟應當為其辦理曲直,不能尸位素餐,貪贓枉法。朱元璋一生簡樸勤奮,他很少徵召女樂舞伎進宮,也不迷戀戲曲更沒有絲竹環繞、長夜飲宴的習慣。
朱元璋對宮內的太監也不放過教育的機會。洪武三年十月的一天,天降大雨,宮內遍地積水。朱元璋見兩個小內監穿著新靴子在雨水走,立刻嚴厲訓斥:“地上這麼多積水,你們穿著新靴子走在泥水中,難道一點都不心疼嗎?爾等如此不知愛惜,給我各打二十板子。”兩個小太監被打得腿瘸股腫。從此,內監們哪個還敢再浪費,宮廷內奢靡之風也大大地改變了。
半閒認為:開國皇帝中的布衣皇帝,都是比較節儉的,因為自己一手打下的天下有多麼的艱難,也生活過多麼艱苦的生活,所以從根本上就是比較節儉的,而之前舉例的道光皇帝,很大可能沒有這種皇帝懂得節儉,畢竟身臨其境才能大徹大悟。
-
3 # 燕趙節度使
朱元璋出生平民,曾經在少年時當過雲遊僧人,飢寒交迫,嚐盡人間冷暖,所以他登基為帝后,依然保持著節約簡樸的本色。
朱元璋的節儉可以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來說。
衣有一次,朱元璋走進東閣檢查政事時,因為此時正好是酷暑時節,所以汗水溼透了衣衫。
侍從們拿來衣服給朱元璋換上,在場的大臣們看見拿來的衣服都是經過多次洗過了的,沒有一件新衣服,在無不感動。
洪武三年十月的一天,天降大雨,宮內遍地積水。朱元璋見兩個小內監穿著新靴子在雨水走,立刻嚴厲訓斥:“地上這麼多積水,你們穿著新靴子走在泥水中,難道一點都不心疼嗎?爾等如此不知愛惜,給我各打二十板子。”
從此,內監們哪個還敢再浪費,宮廷內奢靡之風也大大地改變了。
後來,朱元璋還宣佈百官上朝如果遇著雨雪天氣,允許穿雨衣和雨靴,以此來珍惜貴重的官衣。
食當了皇帝后,朱元璋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陳梧桐《朱元璋大傳》)。
因為宮中空地較多,朱元璋不讓人種上名貴花草,而是命宮人開了一片荒來種菜吃,令太監在皇宮牆邊種菜,織造麻鞋、竹籤自用。
有個故事,說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他的老鄉來看望他,朱元璋請他們吃飯。
本以為皇帝請吃飯,一定是山珍海味,結果一入席,發現是四菜一湯。
老鄉們回到故鄉後,這件事就傳開了。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
傳說是朱元璋在給馬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
宴請眾官員也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曾經有潞州官員派人進貢人蔘酒,太原進攻葡萄酒等都被朱元章給拒絕了,並向他們說明了中國自有秫米供釀造酒,何必以此勞民。
遇有父母忌辰時,朱元璋也不會忘記曾經的苦難日子,他便率領妻妾吃草根、野菜、粗飯等,
住對於居住的地方,朱元璋也從來都不會挑剔。
在修建皇宮時,他下令精雕細琢的部分全部去掉,宮殿中不要多施彩繪;
在宮妃住的地方,牆壁和屏風上,畫的也都是耕織圖;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講究的是居室的實用,殿堂也不講求奢華,只追求實用性。
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塊被單給大臣們傳示,都是用小片絲綢拼接縫成的百納單。朱元璋說:“此製衣服所遺,用緝為被,猶勝遺棄也。”
他所用的床,“與中人之家臥榻無異”。就是說與中產之家的床榻一樣,並沒有大富大貴之家的綾羅綢緞或者珠玉來裝飾。
朱元璋很少徵召女樂舞伎進宮,也不迷戀戲曲更沒有絲竹環繞、長夜飲宴的習慣。
行在古代,天子的車輿器具服用等物,按慣例該用金飾的,朱元璋嫌太奢侈,下令均以銅代替。
-
4 # 龍棟文苑
朱元璋一生節儉,除了他出生貧賤,知道物力維艱,有勤儉的習慣原因外,更主要的是他從元朝的興衰中吸取教訓,深刻地認識到:勤儉還是奢侈,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
朱元璋以身作則,帶頭節儉。他說,“居上(指皇帝自己)能儉,可以導俗;居上而侈,必至厲民”(明太祖實錄卷106)。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在宮廷內的牆壁上畫上歷代帝王興亡圖,還抄錄唐朝李山甫的《上元懷古詩》,予以警戒自己,不要重蹈南朝天子因奢侈而敗亡的覆轍。
為了教育子孫不忘創業的艱難,朱元璋命人把自己的艱苦奮鬥的經歷繪畫在宮殿裡。他特別注意對太子的教育,因為太子是繼承帝位的。命人引太子遍訪農家,讓其親眼察看貧苦農民的住處、飲食、器具。回來後,對太子說,“汝知農之勞乎?夫農勤四體,務(種植)五穀……”(明太祖實錄卷27)為了讓兒子們得到鍛鍊,朱元璋規定,王子出城,路程稍遠,則規定騎馬走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朱元璋生活簡樸,早膳只有蔬菜。他所用的物品,都很普通,不搞豪華裝飾。元朝降將張昶勸他及時行樂,他怒斥,“是欲為趙高也”(趙高是秦二世的丞相)。方國珍送來金玉馬鞍,朱元璋拒絕了。洪武元年,蘄州進獻竹蓆子,也被他拒絕了,並下令各郡縣,今後不要再胡亂進獻東西給朝廷。
剛建國時建宮室,朱元璋把設計中的雕琢考究的部分全部去掉了。洪武九年,他下詔不準搞大興土木,凡修建大型工程,一律要報他親自批准後才能動工,而且還要選在農閒時間進行。
歷代帝王都重視自己身後陵寢,不惜花費巨資,修建豪華的地下宮殿。朱元璋逝世時,遺詔說,“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因山川的地勢埋葬),毋改作(不要搞陵墓工程)”(明史·太祖紀)。
像朱元璋這樣一生堅持勤儉,在歷代帝王中是少有的。他厲行節儉,不一定是感性的驅使,更多的是理性的自覺。
-
5 # 飛哥說史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非常出眾的皇帝,接下來要介紹的這個,相信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朱元璋是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皇帝,他身上有一個優點,這是其他皇帝沒有的,就是生活非常節儉。
為什麼他這麼這麼節儉呢?作為一個皇上,不應該吃的是最好的嗎?這跟他的童年遭遇有很大關係。朱元璋出生在平民家庭,從小家庭條件不太好,而且有一年黃河氾濫,沖垮了所有的房子,糧食作物也沒了,人們無家可歸,也沒有飯吃。一大批災民開始流浪,人們沒有吃的,很多人都被餓死了。
朱元璋的親人也相繼被餓死了,父母去世後,他沒有錢買棺材安葬他們,所以就只能用土埋了他們。
後來,朱元璋為了有口飯吃,就出家當了和尚,有一次出去找吃的,還沒找到吃的就餓得暈倒在路邊了,正巧被一個老婆婆看到救了他,醒來以後,老婆婆給朱元璋做了一碗湯,不知道是因為餓了的原因還是老婆婆手藝確實好,他覺得特別香,特別好吃,然後他記住了這碗湯的名字。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非常懷念老婆婆做的湯,所以他讓御廚來做了這碗湯,但是御廚做的湯和老婆婆做的一點都不一樣,所以他把御廚殺了,並讓人四處尋找老婆婆。
找到老婆婆後,把她帶進了宮裡,老婆婆把湯的做法告訴朱元璋。其實這碗湯特別普通,一些富貴人家都不吃的,但是朱元璋特別愛吃,因為他很喜歡,所以有時會把這個湯賞賜給大臣品嚐。
不僅朱元璋生活節儉,他的妃子們也跟著節儉,就連皇后的生日晚宴也是非常樸素,一點肉都沒有,連皇后都是如此,更不用提其他妃子了,估計比這還節儉
-
6 # 治大國如烹小鮮
歷代的皇帝生活都是非常奢侈的,但這其中又有例外,像是漢朝的文帝,明朝的道光帝等,這些都是十分節儉的皇帝,衣服上破了洞,縫縫補補又一年,堅決不肯浪費任何東西,吃的用的都非常簡樸。朱元璋在人們的印象中是一位非常殘忍的皇帝,他一手建立了明朝名聲非常差的機構——錦衣衛,發明了各種酷刑,監視大臣百官。雖然在政治上,朱元璋非常嚴苛,但是在生活中他又不同了,朱元璋在生活中十分勤儉,連帶他的妻子兒女也都非常的節約。
朱元璋的這種簡樸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於樸素的喜愛,他能接受,但是他的有些皇子,特別是那些沒有吃過什麼苦的皇子就接受不了了。朱元璋的兒子們長大之後,都各自搬出皇宮之中,在宮外開府建門第了。兒子們的王府,朱元璋也要親自把關設計,防止他們修建的王府太過於華麗,跟自己的簡樸風格不合適,於是就親自設計了造價低廉,但是看著沒什麼氣勢的王府,把朱元璋的二兒子氣的不願住。朱元璋知道之後,還專門把他叫到皇宮訓斥了一頓。
為了貫徹自己勤儉節約的風格,朱元璋也不忘自己的老本行,來皇宮之中,還開闢了許多塊兒菜園子,專門用來種菜,皇宮之中已經儼然變成了農家田園。朱元璋閒暇的時候,還會親自扛著鋤頭,到這片地裡除草,享受著當農民的感覺。宮裡的小太監、小宮女也被他充分的利用了起來,除了要在皇宮裡伺候主子外,還得到田裡種菜種糧食。用朱元璋的話來說,他最欣慰的就是吃到皇宮裡種出來的菜和大米。
朱元璋在位期間,雖然在政治上疑心病非常的重,也造成了很多的冤獄。但是從他的一生的功績來看,從他的勤儉和勤政來看,可以看出他還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比起那些只知道享受奢侈生活,在政治上還沒什麼建樹的皇帝強多了。也正是因為有朱元璋前期的節儉,才有後來的明朝的強盛。
-
7 # 祕史研究館
朱元璋,又名重八,25歲的時候參加紅金軍起義反抗元朝,推翻元朝,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小家庭就不富裕,過著貧困的生活,還當過乞丐。所以朱元璋即便是當了皇帝,也沒有像其他君主一樣鋪張浪費、享盡榮華富貴,反而是一位非常節儉的皇帝,不僅要求自己做到節儉,還要要求其他人同他一樣做到節儉不浪費,甚至有時候都達到了摳門的程度。
相信大家都知道也都聽過四菜一湯,那麼四菜一樣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在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百廢待興,普通百姓的生活還是很艱難的,但是明朝建國功臣們卻仗著自己的軍功,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而這一切被朱元璋看在眼裡,他可是從貧苦百姓上來的,當然知道最底層農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所以下決心整治一番。
有一天,朱元璋宴請文武大臣,為馬皇后祝壽。大臣們以為朱元璋會好酒好肉的招待他們,沒想到去到以後,被面前的菜驚呆到了。僅僅只是四菜一湯,四菜一湯就四菜一湯吧,這四菜一湯也是很清淡啊,沒點油興啊。第一道菜是炒蘿蔔,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菜是兩碗青菜,最後一道的湯是蔥花豆腐湯。這可讓平時吃慣了大魚大肉的大臣們怎麼受到了啊。不過朱元璋卻不以為意,還大肆讚揚這四道菜的好處,聽到這誰也不敢反抗皇帝啊,硬著頭皮吃下去。隨後,朱元璋還宣佈,以後宴請別人,最多隻能四菜一湯,如若違反,嚴懲不貸。從此以後,這四菜一湯就流傳了下來,成為廉政的榜樣,甚至還流傳著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
-
8 # 童年的蠟筆
說起朱元璋,我不得不佩服他的為人,作為一國之主,竟然還天天吃素,不是青菜就是豆腐,還覺得是一種生活享受,特別節儉,蓋的被子補了無數個疤,穿的衣服像平民百姓,可嬪妃們哪能像他一樣過這樣的生活,所以啊嬪妃們是有苦難言啊,誰叫朱元璋是帝王的。
其實朱元璋的這個習慣,不像帝王的作風,你看看那些達官貴族,天天山珍海味,奢靡浪費,他也是山珍海味,不過他心裡的山珍海味是一個婆婆做的那道救命的湯“珍珠翡翠白玉湯”。他自己喝也就算了,他還要求那些嬪妃們也要像他學習,做個簡樸的“老百姓”。
真苦了這些嬪妃們,怪不得後宮整天怨聲載道,但又不敢從抵抗命令,為了保命,天天過著不想過的生活,無奈又不敢作聲。
誰叫朱元璋的上半生過得那麼苦呢?你看看,他年幼時父母早逝,留下他孤零零一個人,為了活命,從小以乞討為生,有上餐沒下餐的,比起嬪妃們現在的生活,可淒涼很多。
比這個還要慘的是,他還去當過和尚,放過牛,最後還差點死掉,是一個婆婆救了他,給了他生命與希望,給了他如今的地位與繁榮。
感恩之人不忘初心,朱元璋牢記他上半輩子受過的苦,節儉已成為一種習慣,鋪張浪費不是他的作風。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國家富強,必須勤儉節約,齊心協力,所以他才會要求嬪妃們和他一樣,真希望他的那麼妃子能瞭解他的苦心。
-
9 # 寒鴉子規
朱元璋出自民間,草根皇帝,小時候生活非常艱苦,所以他在登基之後,非常不能容忍浪費。有人浪費被他知道,最輕也得挨一頓罵,嚴重的甚至處斬。
朱元璋本人也帶頭節省,裡面的衣服,睡覺的被子,都是打著補丁的舊東西。但這也為大臣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那時官風淳樸。
父母沒文化給他起個像樣的名字,只好用數字代替稱呼,朱元璋最初叫朱重八,朱元璋8歲時,為了活命去了地主劉德家放牛
為了活下去朱元璋當過乞丐,當過和尚,苦難的經歷讓他的內心發生了變化,朱元璋要改變現狀。做了皇帝后不忘初心,從登基到去世,朱元璋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生活中的明太祖十分節儉,愛惜民眾。他的早飯,僅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連床單都是由小片絲綢拼接的百納單,修建宮室也從不追求奇巧華麗,只求堅固耐用。這些廉政勤政,克己節儉的品格。
-
10 # 軟肋13599
是,因為朱元璋因為是窮苦人家出身的皇帝,所以就算當了皇帝之後,還是非常的節約,不喜歡奢侈浪費,這種行為也影響了他身邊的人,尤其是他的皇后馬氏對朱元璋這種節約的要求,貫徹的非常徹底。當了皇后的馬氏還經常自己縫補衣服,丈夫兒女的衣食有時候也是她親自料理的,從不假手於人。當皇后馬氏重病的時候,皇帝來看她,結果馬氏身上蓋的還是一床已經縫滿了補丁的破被子,十分樸素。
回覆列表
朱元璋在生活上是一個節儉的人嗎?我們可以從一首歌謠足以能看出朱元璋就是一個節儉的人。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也只是這四菜一湯,宴請眾官員。
那朱元璋為什麼會這樣節儉呢?
朱元璋是一個節儉的人,這是和他幼年期受到的疾苦和做了開國皇帝,社會經濟急待需要恢復,這兩大因素決定了朱元璋的節儉。對內生活方面緊縮開支,對外把錢用在經濟復甦和發展上。
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一個貧苦農民的家裡。朱元璋很小的時候去給財主大戶家放豬放牛,吃盡了苦頭。在朱元璋16歲時,淮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蟲災,疾病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和長兄都死在這場災難中,他是靠鄰里的幫助埋葬了自己的親人。孤苦無依的朱元璋為生存,到附近的皇覺寺做了小和尚。後來災情越來越嚴重,寺裡的和尚都要去雲遊外出討吃,一路上山棲野外,風餐露宿,他感觸到還有很多像他一樣生活艱難的貧苦百姓,瞭解百姓的生活不易。
明王朝建立初期,因為百廢待興,朱元璋深深懂得打天下難,維護江山社稷更難。明王朝建國初期,面臨許多嚴重的問題,社會經濟急待恢復,農民起義戰爭屢屢作亂,階級矛盾還在對峙,退居塞北的殘元部落企圖捲土重來,建國功臣在爭權奪利。正因為如此,他倡導所有官員節儉,“儉可以養德”,對於官員來說,養德的同時也在養廉,鞏固江山基業。
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朱元璋勤於政事,事必躬親,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做了一系列整頓改革和恢復,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經濟上制定休養生息政策,積極推行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有利措施,大力推行墾荒和屯田的政策,三年免徵賦稅,推進了經濟恢復的步伐。朱元璋注意水利工程的整治和興修。共修陂渠、堤岸五千多處,疏浚河道四千一百多條,開掘堰塘四萬零九百多處。在朱元璋的大力推行下,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較快發展。
朱元璋不但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偉大事業,也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大家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朱元璋不但是很節儉的皇帝,也是殺貪官最多的皇帝,“儉以養德”,為明王朝的建立穩定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