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是北京的地震活躍期,據資料統計,明代北京發生過91次地震,平均每3年一次。清代北京發生過36次地震,平均每7年一次,其中有一次地震強度達到了8級。
康熙十八年,北京還發生過“三河——平谷大地震”,烈度為11度。
在地震發生時,牆倒屋塌,可咱們的故宮卻依然屹立不倒,究其原因,可能和故宮的建築構造有關。
去年英國播出了一檔講述故宮的紀錄片,其中有一個片段談到了故宮遭遇地震時的“穩固”。
片中搭建了一個按比例縮小的紫禁城模型,然後模擬各種震級的情況。
比如震級到4.5級時,整個宮殿開始搖晃,尤其是簷角的斗拱也開始晃。
當達到7.5級時,屋子兩面的牆已經塌了,可立柱和斗拱依然屹立在那。
當達到9.5級乃至10級時,整個建築開始晃動,斗拱和立柱也晃的厲害,但依然沒有塌掉的跡象。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於古建築的斗拱結構,它們並不是用鐵釘固定住,而是像搭積木一樣,一個接一個咬合在一起,這樣的結構有柔韌性,當強力來時,它們會“自動適應變形”,有點類似於汽車裡的減震器。
而碩大厚重的屋頂也提供了一個向下的壓力,再加之每根立柱並沒有完全埋進地下,而是用了柱礎的構造,這樣又加強了柱基的承壓力。
這就是咱們華人常說的“牆倒屋不塌”。
不過故宮雖然在地震中得以倖免,但卻在兩種災害中“受傷”多次:
一個是火災,有人為的,比如康熙年間太和殿起火,延禧宮的多次起火等;也有自然原因,受雷火侵襲。
另一個是戰爭,比如李自成撤出紫禁城時就一把火燒燬了這宮殿。
明清時期是北京的地震活躍期,據資料統計,明代北京發生過91次地震,平均每3年一次。清代北京發生過36次地震,平均每7年一次,其中有一次地震強度達到了8級。
康熙十八年,北京還發生過“三河——平谷大地震”,烈度為11度。
在地震發生時,牆倒屋塌,可咱們的故宮卻依然屹立不倒,究其原因,可能和故宮的建築構造有關。
去年英國播出了一檔講述故宮的紀錄片,其中有一個片段談到了故宮遭遇地震時的“穩固”。
片中搭建了一個按比例縮小的紫禁城模型,然後模擬各種震級的情況。
比如震級到4.5級時,整個宮殿開始搖晃,尤其是簷角的斗拱也開始晃。
當達到7.5級時,屋子兩面的牆已經塌了,可立柱和斗拱依然屹立在那。
當達到9.5級乃至10級時,整個建築開始晃動,斗拱和立柱也晃的厲害,但依然沒有塌掉的跡象。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於古建築的斗拱結構,它們並不是用鐵釘固定住,而是像搭積木一樣,一個接一個咬合在一起,這樣的結構有柔韌性,當強力來時,它們會“自動適應變形”,有點類似於汽車裡的減震器。
而碩大厚重的屋頂也提供了一個向下的壓力,再加之每根立柱並沒有完全埋進地下,而是用了柱礎的構造,這樣又加強了柱基的承壓力。
這就是咱們華人常說的“牆倒屋不塌”。
不過故宮雖然在地震中得以倖免,但卻在兩種災害中“受傷”多次:
一個是火災,有人為的,比如康熙年間太和殿起火,延禧宮的多次起火等;也有自然原因,受雷火侵襲。
另一個是戰爭,比如李自成撤出紫禁城時就一把火燒燬了這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