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原春秋
-
2 # 傾葉軒讀書
成年人的性格及行為,和兒時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即使後天努力的“改正”也會多少帶些兒時的影子。
成年人的“自我”行為是果,而兒時的環境就是種子。
舉個例子,我有兩個同事A和B,他倆年齡相仿,教育程度一樣,但在工作的配合中,卻有完全不同的體現。
A很自信,有拼勁,但易受挫。
B自卑能吃苦,很會察言觀色,但過於保護自己,自尊心強。
後來慢慢了解了,他們兒時的生長環境完全不同。
A是獨生子,家庭和睦,雖然因為父母忙經常獨處,但是還是被“寵愛”的。
B家裡有3個兄弟,大家庭長大,從小和兄弟爭奪一切。
這兩種不同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不同的“自我”認知,也影響他們的行為。
所以,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要為之創造什麼樣的環境。
想讓他堅韌,父母就要堅持、堅強;
想讓他樂觀,父母就要是樂天派;
想讓他善良,父母也要創造個有愛的家庭。
常見人的自我行為與兒時有著折射的關係。
細細考究一下,很多成年人的行為與三歲之前或者是六歲之前的原生態家庭的影響有著直接的關係。成年人的很多行為與自己的父母的行為很相似,可以說是他們行為的一個鏡面反射。
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特別是在孩子出生以後,前幾年的一切行為都是模仿著父母親的一切行為而形成的,要想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人才,成為父母親理想中的人才,那麼父母親從開始就要注意自己的一切言行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