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嫻妹談兵
-
2 # Anonymous150751885
現代坦克的裝甲都採用了複合裝甲作為基礎裝甲。
複合裝甲的一大特點就是較為難以做成弧線形,因為內部夾心的陶瓷或者複合材料,不便於加工為弧形。而且,複合裝甲需要使用焊接結構炮塔,而不適合使用第一二代主戰坦克的鑄造炮塔工藝。
既然使用這樣的焊接工藝,炮塔也就難免變得方方正正。
-
3 # 多庫洛
現在的穿甲彈藥光傾斜提升厚度提升防護收益不高,而且仔細看他們都是外掛的複合陶瓷片或者是反應裝甲,靠本體報廢來吸收穿甲彈第一波最強的攻擊的保護坦克核心戰鬥部,而且就材料原因就算傾斜也不會跳彈或者增加防護,反而會增加維護更換的難度。
-
4 # 毒刺劍客
謝邀。方正裝甲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射反坦克武器的雷達波,起到一定的隱身效果,提高戰場生存率,同時可以或多或少把打到坦克正面的飛彈或者反坦克炮等武器的彈頭彈出去,只要不是正面擊中炮塔,炮彈劃出去,就無法直接摧毀炮塔,坦克就能繼續作戰。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維護的需要,現代坦克都是使用複合模塊化裝甲外殼,萬一外殼被打壞,方便及時更換。
-
5 # 哈哥看劇
原因主要是穿甲彈的變革引起的,二戰時期的穿甲彈是全口徑實心穿甲彈,如下圖:,而現代的穿甲彈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如下圖:。二戰的穿甲彈由於完全是靠火炮的射速將整個彈頭高速打出,用來穿透裝甲,這種炮彈非常容易受到傾斜裝甲的影響,一半傾斜角度達到30度就能發生跳彈。這種穿甲彈轉正效應不大,如果穿深不是很高的話,在擊中傾斜裝甲時大機率會沿著傾斜裝甲的方向飛出或者順著傾斜方向擊中裝甲,最終只是在裝甲表面劃出一長道彈痕。而現代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由於採用細長的高強度彈芯,動能非常大,而且轉正效應很好,擊中傾斜裝甲時,彈芯不會像二戰穿甲彈一樣沿著傾斜方向飛出,而是逆著傾斜方向,彈芯尾翼發生偏轉,整個彈芯會以接近垂直裝甲的角度擊穿裝甲,如果穿深很高的話,幾乎可以忽略傾斜裝甲,直接擊穿。而傾斜裝甲如果想起到作用,傾斜角度必須達到75度以上才有機率彈開脫殼彈,但是75度的傾斜裝甲放到坦克身上,坦克就會變成飛碟一樣的扁片形狀了,空間會非常狹小,得不償失。所以,如今的坦克都開始原則垂直裝甲,並且在裝甲外面披掛大量反應裝甲和主動防禦系統,這樣做可以起到良好的防禦效果,並且能夠最大化的擴充套件坦克內部空間,畢竟現代化坦克的內部電子裝置非常多,傾斜裝甲的內部空間很小,不適合現代化裝置的安裝和升級。最後,對於兩種穿甲彈的區別,如果理解不透,可以參照子彈的設計,彈身越細長的穿透力越強,彈身短粗的反而穿透力小,但是打中人體後殺傷力大。炮彈也是同理,只不過打的目標換成了硬裝甲
-
6 # 好學時間之旅
主要是因為彈藥革新,現代的穿甲彈太牛逼了。二戰時主要是被帽穿甲彈(AP彈),彈徑等於口徑,彈芯前有軟質金屬被帽,以防跳彈協助穿甲。一代二代坦克的大傾角裝甲,半球形鑄鋼炮塔,龜殼式車體,比較典型的如中國的59式,前蘇聯的is系列,基本可以對付這種穿甲彈。而現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鎢芯穿甲彈,貧鈾彈,這都是次口徑彈藥,優點是能使火藥燃氣動能集中於一小點,大大提高穿甲能力。以及各式各樣的單兵反坦克導彈,穿深動不動1000毫米,均質鋼大傾角裝甲已經毫無意義。我們99A的炮塔外掛的是複合裝甲模組,其防護能力相當於660毫米均質鋼裝甲,而坦克不可能掛上660毫米鋼板。而像T72那種外掛的“磚頭”其實都是炸藥包,是為爆炸反應裝甲,這是一種主動防禦裝甲,以爆炸衝擊抵禦來襲炮彈,達到“以暴制暴”目的。所以坦克外形相應的不同於以往。
-
7 # 恆星漫天
在冷兵器時代,對坦克的攻擊武器主要為炮彈,而抵抗普通炮彈打擊最好的形狀就是圓形,圓形附予了額外的向外張力,抗擊打能力比平面高出不少。況且二戰時期短時損耗巨大,需提高產能,圓形亦方便鑄造,脫模。
-
8 # 初陽映血戮殘菊
坦克炮塔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從最早的坦克鼻祖--英國水箱開始,坦克作為運送步兵穿越戰壕和障礙物的運輸車輛,僅僅算是個輔助裝備,而從改型的坦克加裝小口徑炮後對戰爭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各國紛紛研製了各種無炮塔坦克,車身四周都安裝了各種口徑的機槍或小口徑火炮,發現這些固定的火炮和機槍操作起來效果並不大,這便出現了多炮塔結構的坦克,有炮塔坦克的誕生才是真正的裝甲部隊誕生的標誌,當各國發現多炮塔結構的坦克操作複雜,人員配備過多,實際作戰效果並不理想的時候就開始向單炮塔大口徑火炮的設計思路靠攏,而坦克炮塔的設計製造出現了兩種不同的風格,前蘇聯熱衷於卵形鑄造炮塔,卵形炮塔也是大家常說的圓形炮塔,特點是一次主要成型,而卵形的外形能非常有效的對來襲炮彈形成跳彈機制,相對於西方國家普遍使用的焊接炮塔工藝,卵形炮塔的防彈效能更加優異,冷戰時期前蘇聯的鋼鐵洪流對西方國家造成極大的壓力,而西方國家也曾一度向鑄造式炮塔思路傾斜,但最終還是繼續使用焊接式炮塔設計,由於彈藥技術的高速發展,卵形炮塔的防彈外形優勢逐漸失去,而且鑄造工藝複雜,需要製造大型模具,而像炮塔這種大型鑄件實際上很難保證整個工藝流程的完美執行,鑄件出現沙眼、空泡很難避免,要與新式的反坦克武器進行抗衡,傳統的均質鋼鐵裝甲已經遠遠不夠,現代坦克加裝了複合裝甲、貧鈾裝甲、陶瓷裝甲、間隙式裝甲、主動反應裝甲……各式各樣的附加裝甲層出不窮,為了便於安裝這些模組化裝甲,則需要比較平整的表面,既然傳統的均質鋼質裝甲已經不足以對抗現代反坦克武器,那就把坦克外形做得平整一些便於加掛附加裝甲唄,這就是現代坦克的設計思路,雖然卵形炮塔也可以加掛附加裝甲,但是因為不規則的外形使得裝甲模組不利於通用化設計,現代坦克摒棄卵形鑄造工藝原因很多,不利於加掛附加裝甲只是最次要的原因,鑄造還是造價和裝置通用化,武器模組化遠不如焊接式炮塔好,生產焊接式炮塔不需要製作大型模具,只要焊接工藝能達到要求的廠家都能大規模生產,成本更低!而且焊接式炮塔內部空間相比卵形炮塔更大,現代坦克的電子裝置和輔助裝備越來越多,空間更大的炮塔更有利於容納更多的裝置,便於內部佈局設計,模組化的焊接式炮塔使用彈藥箱分體式設計,使用補給車直接吊裝彈藥箱掛載,戰場補給效率高,比卵形炮塔需要乘組人員一枚一枚的抬進去效率高出N倍,當然這樣的設計也有一定的缺點,模組化掛載式彈藥箱在炮塔後部,這也是美軍M1坦克在中東戰場多次被敵軍擊中炮塔後部引起彈藥殉爆直接飛炮塔的原因,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綜合各方面利弊,焊接式楔形炮塔的優勢還是遠高於卵形鑄造炮塔的,這也是中國坦克從96式開始全面摒棄蘇系炮塔風格的原因,包括俄羅斯在最新的T14坦克也拋棄了傳統的鑄造工藝
-
9 # 吳戈文史233
前面大家講的都很專業。在我看來,圓形炮塔雖然有低矮的一方面優勢,但是下部與坦克頂部有間隙,這樣就會形成窩彈區,包括穿甲彈也好,破甲彈也好,只要擊中間隙,那麼就會爆炮塔了,這是蘇式坦克容易爆炮塔的一個原因,當然彈藥的裝填方式是另一方面啦。還有,當前坦克的防禦不僅僅是靠均質鋼板裝甲防護,更多是反應裝甲來擔當。我們看到方正的裝甲都是反應裝甲拼接或者焊接上去的,如果去掉反應裝甲會發現炮塔小一大圈。拼過積木的人都知道,方塊好拼。圓形不好拼。那麼圓形炮塔不受主流待見也很正常了。
-
10 # 善棄者無敵
現代坦克也是傾斜裝甲啊,垂直的很少也就豹二A4,印度的阿瓊,南韓的K2。你再看看美國的M1,英國的挑戰者,德國豹二A6,以色列的梅卡瓦還有中國的99A都是傾斜裝甲或菱形裝甲。雖然現在穿甲彈都很變態,但裝甲防彈外形好有總比沒有強,萬一命大跳彈了呢?
-
11 # 墜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德國突飛猛進的裝甲車輛製造技術和新戰法的應用,促使各國紛紛開始將注意力放在了新型裝甲車輛的研製上面。早期的坦克因為受制於技術或成本又或者實際情況的影響,普遍把易於製造,成本低廉放在首位,這就產生了大量主體採用軋製均質鋼直接焊接成平面和垂直面的坦克出現,而這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同時早期的火炮技術和炮彈技術不夠發達,裝甲對抗都是以動能彈為主,如被帽穿甲彈,風帽穿甲彈,被帽風帽穿甲彈,硬芯穿甲彈等。除了被帽和被風帽穿甲彈以外,其他彈種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在傾斜面和卵形面上,極易滑脫,形成跳彈。由於當時各國裝甲車輛還都是以大量的垂直裝甲為主,所以人們普遍沒有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後來火炮技術的興起讓坦克炮擁有了更長的身管,更高的膛壓,更大的初速和更強的穿甲效果。於是各國的坦克設計師們開始紛紛將手頭的裝甲車輛的垂直裝甲加厚再加厚,當他們發現加厚過的坦克雖然能夠抵禦地方炮彈的攻擊也讓己方本來就不發達的動力系統和懸掛系統不堪重負。這對於依賴機動性的坦克來說是不能容忍的。既然裝甲加厚這一條路走不通了,那麼有沒有既能加大厚度又能維持一個合理的重量又不能喪失被彈效能的方案呢?蘇聯人在1940年交給了全世界一份滿意的答卷,使用了傾斜裝甲的特-34 76坦克誕生了。德華人首先在戰場上嚐到了特34中性坦克的厲害,當時德華人的裝甲部隊幾乎都是以使用大量垂直鋼板的3.4號坦克為主,對蘇聯人的76毫米炮抵抗能力很差,而其裝備的50毫米火炮和短管75毫米炮的打擊則完全不能壓制特-34坦克,炮彈打上去就會被彈飛。然而在正面戰場上的失利仍然沒有讓德華人清醒過來,為了應對特-34危機,一種更大的採用88毫米炮和垂直裝甲的坦克被製造出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虎式重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雖然使用的是垂直裝甲,可以抵禦76毫米炮的攻擊,但龐大的自重和複雜的行走機構也使得虎式坦克的機動性和出勤率異常的糟糕。於是德華人便打算效仿蘇聯,開發一種同樣使用傾斜裝甲的坦克進行對抗,很快一種和特-34相仿的坦克被設計出來,不過考慮到和蘇聯的特34坦克外觀相似,不易辨認和希特勒的個人原因,該方案沒有透過稽核。不過另外一種使用傾斜裝甲的坦克很快開往了前線,這就是著名的黑豹坦克。黑豹坦克隨即成為了裝甲部隊的主力坦克。在蘇德戰場末期,希特勒為了挽回敗局,一種更大的使用傾斜裝甲的坦克被生產出來,這就是在軍迷心中佔據很大地位的虎王重型坦克。與其同時期的獵虎坦克殲擊車同樣採用了傾斜裝甲的設計。但是此時,蘇聯人發現,傾斜裝甲由於還是由平面構成,被彈外形還不夠好,於是他們設計了另一種更傑出的使用卵形鑄造炮塔的中型坦克,特-54中型坦克,這種坦克同時使用了兩種被彈外形,在戰後初期著實驚豔了各國,於是這種坦克在華約國家的陸軍裝備序列裡蔚然成風,包括中國也曾進口過這種坦克並且實現了仿製和改進,這種坦克至今仍然沒有退出我軍的戰鬥序列。不過,時代在發展,由於火炮技術和炮彈技術的日益提高,新型的化學能彈藥和物理穿甲彈藥的出現讓人們發現過去抵禦動能彈的被彈外形越來越不中用,陶瓷裝甲,空心裝甲,防RPG格柵,爆炸反應裝甲成為了時代的主流。坦克也由過去的輕型中型和重型坦克的概念變成了以質量取勝的主戰坦克概念。而且現代坦克彈藥穿深越來越高,早期的裝甲厚度早已達不到防護要求,模組化裝甲大行其道,這種裝甲透過焊接和拼接及掛載的方式依附在坦克主體上,實現對各種彈藥的物理防護和化學防護。所以基於模組化的前提,我們今天才看到了方方正正或者七扭八歪的外觀。但不管是圓的也好,方的也罷,只要矛與盾的鬥爭永遠存在,那麼坦克的外觀就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許將來會變成高達呢?
-
12 # 總說裝甲
坦克採用的不是正方裝甲,而是在焊接炮塔上加裝複合或反應裝甲。
80年代,中國向國外出售的主戰坦克採用的就是焊接炮塔。焊接炮塔的優點主要體現在車內和車外兩個方向。
1、車內空間增加,方便裝置佈置。70年代以後,坦克中的各種電氣裝置越來越多,原有的鑄造炮塔雖然空間也不小,但內部空間呈一個半球形,很多部件箱體是方形的,安裝上去會有很大的空間浪費,而且距離太近,容易相互干涉。
俄羅斯T-72坦克的內部空間
這對於乘員駕駛、逃生很有幫助。寬敞的車內空間還有助於紓解乘員的緊張情緒。
2、從車輛外部看,焊接炮塔更容易安裝附加裝甲。
坦克外部附加裝甲的間隙,對於防禦穿甲彈攻擊十分不利。
3、從實用角度看,鑄造炮塔在坦克產量較低的和平時期,生產成本較高。當坦克遭到攻擊時,穿甲彈彈芯溫度和破甲彈金屬射流溫度極高,攻擊基體裝甲就像熱刀切黃油,所以傳統的球形炮塔已經不具備什麼優勢。
綜上作述,焊接炮塔在與球形炮塔保持相同的防護能力的同時,還具備生產方便、設計簡潔、空間舒適、便於改裝等特點,所以在三代坦克以來,被各國坦克設計師接受。
-
13 # 給你們一點想象的空間
應該說西方國家一直沿用方形焊接炮塔,只有蘇聯用的是卵形炮塔,比如IS-3。卵形炮塔的主要優點就是光溜溜,外形容易跳彈。用模具澆鑄卵性炮塔生產成本低,可以大批次生產炮塔。缺點就是戰鬥室空間狹小。不利於裝各種儀器,和可靠的自動裝彈機。我兔大名鼎鼎的59式就是仿製蘇聯的T-54。59早期型就是光溜溜的炮塔。
-
14 # 韋格蒂烏斯
早期的均質裝甲一般靠斜面增加厚度和跳彈,只有鑄造炮塔才能做出蛋形,所以一段時間蛋形鑄造炮塔很多。
後來出現了複合裝甲。
第一代的複合裝甲是T64的,把陶瓷顆粒在融鑄的時候攙進金屬裡,就形成了蘇系炮塔風格。
但這樣來的很麻煩,效果也不見得好,所以西方發展出了一種夾層貼板的方式。這麼貼出來的外觀就是方方正正的。拆掉外殼裡面可能是圓的,也可能是方的。
99大改用的是最新的一種方式,整個裝甲是一個一體的框架,內部是一個個空的格子,在內貼一層複合材料再加一塊裝甲板,炮塔就是這個形狀。這種防護最好,也最貴。
-
15 # 加特林快評
目前,主戰坦克已經進入了相當成熟的時期,設計上都趨向於同一個總體方案。
在炮塔方面,大多數第三代主戰坦克都採用趨向方形,或者向前方向帶有傾角的方形炮塔。原因很簡單,現代坦克的裝甲都採用了複合裝甲作為基礎裝甲。
複合裝甲的一大特點就是較為難以做成弧線形,因為內部夾心的陶瓷或者複合材料,不便於加工為弧形。而且,複合裝甲需要使用焊接結構炮塔,而不適合使用第一二代主戰坦克的鑄造炮塔工藝。
既然使用這樣的焊接工藝,炮塔也就難免變得方方正正。
此外,西方第三代主戰坦克開始使用炮塔大尾艙安放部分炮彈,這也加劇了炮塔呈現正方形的趨向。
豹2坦克就是一種這樣佈局的典型:炮塔在車體中部上方,車長和炮長位於右邊,裝填手拉於左邊。炮塔後部有1個可儲存一部分炮彈的大尾艙;炮塔頂上有兩個艙蓋,右邊一個是車長艙蓋,左邊一個為裝填手艙蓋;炮塔左邊有1個補給彈藥用的視窗。
該坦克的設計把乘員生存力量於20項要求之首位,車體和炮塔均採用間隙複合裝甲,車體前端呈尖角狀,增加了厚的側裙板,車體兩側前部有3個可起裙板作用的工具箱,提高了正面弧形區的防護能力。炮塔外輪廓低矮,防彈性好,設計時考慮了中彈後的防二次效應問題,將待發彈存於炮塔尾艙,並用氣密隔板將彈藥與戰鬥艙隔離。
但是,近年各種西方主戰坦克,也包括中國99、96坦克,開始在正面、側面加裝附加裝甲,這又改變了原本的方正外觀。例如豹2A7+坦克的車體、炮塔和腹部加裝了複雜的被動附加裝甲。
這類附加裝甲通常使用了大傾角設計,以偏轉穿甲彈,同時提前引爆破甲彈,提高坦克炮塔整體防護水平。中國99A坦克不僅有這樣的設計,還在附加裝甲位置靈活佈置了全新機理的爆炸反應裝甲,進一步增強防護。
-
16 # 火線零距離
現代坦克炮塔以及裝甲大部分均採用的傾斜式,除了德國上世紀的豹-2A4裸車,以及印度阿瓊和南韓K2、日本90式等採用是四四方方的裸車,近期推出或改裝升級的坦克均為傾斜式裝甲,如美國M1系類、俄羅斯T-14、中國99A、德國豹2A6等據採用傾斜或菱形結構裝甲。如果LZ所說方正的意思的是橫切面平整,那的確大部分坦克均是方正型,除了極少的卵形炮塔。而這樣設計能夠增加車內空間,隨著坦克技術不斷髮展車載電子裝置越來越多,而如今新式坦克發展反向炮塔是越造越小,方正形態更易安裝裝置。而且更容易安裝附加裝甲,看蘇制上世紀坦克便知,整的跟個刺蝟似的,反觀西方就美觀許多
回覆列表
這種稜角分明的炮塔構型,叫做焊接炮塔。與之對應的是蘇聯以前很常見的卵形炮塔。卵形炮塔在冷戰初期是一種完美的炮塔構型。但是隨著複合裝甲的出現,反應式裝甲與模組化裝甲設計概念的出現,被焊接炮塔取代了。
焊接炮塔有什麼優勢呢?首先,焊接炮塔可以輕鬆的安裝外掛的反應式裝甲。卵形炮塔安裝反應式裝甲會有很多麻煩。
比如59D,掛了爆反跟沒掛其實沒多大區別。
99A這方方正正的炮塔正面看著就要舒服不少,安裝外掛裝甲模組也要方便不少。
當然焊接炮塔的優勢不僅僅侷限於此。我們知道,卵形炮塔是一體鑄造的,在炮塔維修上其實不是太方便。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將坦克的裝甲分為很多個部分,然後在戰鬥後更換受損部分的裝甲,完成維修工作。
這種模組化裝甲設計的思路早在20世紀60-70年代就有了,不過大規模應用是在80年代後。現如今大多數主戰坦克採用焊接炮塔主要也是為了能夠更方便的維修炮塔受損部位的裝甲。炮塔本身只是一個框架,而裝甲是附加在炮塔上的。很明顯要實現這種設計卵形炮塔用不了。
這是沒有附加裝甲的豹2主戰坦克的炮塔。
加上附加裝甲後就是這個樣。炮塔前方加裝了一套楔形裝甲,能夠很好的提高防護效果。而且複合裝甲板要製造成弧形其實是很麻煩的,前蘇聯的T-64的炮塔就是複合裝甲的,需要把陶瓷球用鋼絲穿好然後一體化澆築,非常蛋疼。
焊接炮塔還有另外一個好處,炮塔內部的空間利用率更高,空間更大,裝置佈置也更加輕鬆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