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彥君老師

    心理教育的含義:

    心理教育又稱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素質教育,簡稱心育。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物件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髮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心理教育的目標:

    旨在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激發內在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即育性、啟智、強能、激力、健心、導行。

    心理教育的途徑:

    1. 全方位優化社會心理環境,減少劣性刺激;

    2. 全面滲透心理素質培育,以優化心理素質;

    3. 適量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識;

    4. 進行必要的心理測查,以瞭解心理狀況;

    5. 開展多種心理的心理輔導,以緩解心理問題。

    心理教育的功能:

    心理教育是一項利教、促學、益社會的奠基工程;

    1. 有利於教育教學的科學化,教育教學的落實,有利於素質素養的提升,有利於教育者自身優化;

    2. 有促於各年齡層群眾的心理健康、全面發展、主動成長;

    3. 有益於校園的和諧、有益於社群的文明、有益於社會的文明。

    論因果 談教育

    以心理 觀人生

    助力三千教師成長,促進百萬家庭受益。

  • 2 # 趙小明心理團隊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如何學習的心理學。教師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學更好地理解學生如何學習和創造適當的課程。

    瞭解個人學習風格

    教育理論是複雜的,涵蓋了大量不同的學習風格。教育心理學在課堂環境中很重要,因為它允許教師理解個體學習風格,併為個體學生定製教學方法。心理學家通過研究人的發展並識別人們學習的不同方式,來形成對學習風格的理解。發展遲緩或進步影響某人的學習方式,教育心理學家研究正常的人腦發展如何影響某人對資訊的掌握程度,以及向那個人傳遞資訊的最佳方法。教育心理學家不僅關注於研究個體如何學習,而且關注於通過採用不同的課程和教學風格來應用不同教學方法和影響教育結果的最佳方法。

    為個人量身定做的課程

    學生如何學習對教師理解是重要的,因此課程可以為個人學習需求量身定做。對於一個混合學習風格的班級,很難建立涵蓋所有不同公認的學習風格的課程,但是教師可以使用他們學到的關於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來建立針對個人需要的補充實踐課程。教師可以用來更好地幫助學生的一些想法是提供工作表,要求學生自我總結課程,利用先前所學到的資訊來自學或對課程進行深思熟慮的分析以更好地理解所教內容的複雜性。所有這些方法都適用於那些需要以自己的方式重複資訊的人,以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教師可以實施的其他幫助學生的想法是鼓勵使用強調重要資訊、使用助記裝置或使用耳機聽講座的某些部分,這樣就不會分心。這些都是教育心理學家同意影響人們處理資訊的方法。

    克服學習困難

    特殊的學習需要影響學生掌握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無論是慢速閱讀、缺乏理解、誦讀困難還是努力集中注意力,學習困難都是教師在課堂上要解決的難題。教育心理學對於那些患有學習障礙的人來說很重要,因為研究大腦發育以及如何克服某些學習困難可以極大地改善一個人的教育經驗。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教師理解如何在課堂環境中最好地接觸那些最努力的學生。

    理解動機風格

    教育心理學有助於理解激勵教師和學生一起工作的動機。很多教育成功都是基於動機。一個沒有學習動機的學生不會像花時間學習和完成額外的學分作業的學生那樣出色。沒有動力去按照個人風格進行教學的老師將很難接觸到學習不同於老師優選方法的學生。教育心理學家研究內在和外在激勵因素,並可以利用結果來確定什麼激勵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

    只有通過以上這些方法,合理的實施和運用,才能夠真正的發揮出作用,並讓學生和老師都能夠得到更多的幫助和支援,心理學的發展是要依靠每一個人去做貢獻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 3 # 媛姐談感悟

    其實,任何教育都有心理教育的影子。心理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可以分為行為教育和滲透教育。

    行為教育是通過肢體動作對人的認知和判斷的刺激,已達到心理教育的目的。比如說,一位母親想讓自己的孩子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那麼就可以通過每天吃飯前,自己都要先洗手這一行為,不斷刺激孩子的感官,使孩子心理構成洗手和吃飯是一體的觀念。從而逐漸養成飯前洗手的習慣。

    滲透教育是通過正面的語言刺激對一個概念不斷的重複,使其逐漸滲透內心的過程。例如,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大人就經常教育我們要做一個好孩子,那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於是,我們通過觀察發現,成績好可以得到家長老師的誇獎和獎品,聽話懂事也可以得到大人們的讚揚。那麼,在我們的觀念裡,慢慢就會有一個定義:成績好、聽話懂事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所以為了成為好孩子,我們就會從這兩方面去努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心理教育在教育中潛移默化,但又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一個健康,積極向上,時刻充滿正能量的心理才是任何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 4 # 小豆杉

    誠謝!心理教育在教育上有利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體健康成長。

    例如:中學生正處在心理機能迅速發育成熟的時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客,就能及時地針對性地施以教育,對症下藥。使學生知道什麼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裡,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進身心健康成長。

    又如:血型與性格。血型共有四種,它們分別是O型、A型、B型、和AB型。血型與性格有著密切的關係:O型血,他們有強列自信心,意志堅強,容易衝動,做事大大例例的;A型血,溫柔念差,他們般有雙重性格,一方面細密,極力壓抑自己,不傷害別人,但另一面不信任別人;B型血,晴雨不定,對人懇切,有人情味,喜歡熱鬧,他們天生是學習理科的料,但要麼是學霸,要麼是學渣,而在人生中,更注重事業;AB型血,天生是學習天才,但脾氣大,他們具有A型又有B型的特徵,性格上常充滿矛盾,喜歡活動,厭惡攀權附貴。我們瞭解孑女的血型,掌握他的性格,可以更好地指導、教育,避免一些錯誤,少走一些彎路,孩子就會得到更好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孩子們成長的需要,而成年人因物質的渴望,精神的壓力,無不需要心裡的糾正與治療。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猶如盛開的“太陽花”,走進學校教育,成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心裡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動。它的影響必將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走向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走進千家萬戶,讓“太陽花”的光輝普照教育聖地,使每個人的心靈得到健康成長!

  • 5 # 逗逗也有正能量

    接下來我談談自己對心理教育的看法吧:

    早在博羅高階中學的前身,師範學校時期,我校就開展了以“發展健康心理,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主題的學校教育改革。引起了惠州市乃至省教育界同行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成為學校的一個品牌。第一輪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在學校營造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提高了教師們的教育心理理論認識,建立了“全員參與 全面關愛 全程輔導”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隨著博羅師範學校的成功轉制,成為博羅高階中學後,學校在樹立心理健康教育品牌的同時,定位在深挖內涵,與時俱進,研究學生,根據學校實際,發展校本心理輔導,走專業化道路,開展新一輪的研究探索。學校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源於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代生物科學和醫學證明,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時期雖不是精神疾病的多發時期,但卻是不健康行為的孕育期。由於中學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性、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性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反應,從而影響以後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學階段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溫床期。由此,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工作。 “馬家爵事件”使我們對現代中學生的心理現狀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使我們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們的目標究竟是要造就什麼樣的人才,用什麼標準來衡量我們教育的成功與失敗?用什麼來檢驗我們教育的得與失?在新形勢下,我們不得不對這個問題重新加以思考。當前的中小學教育更關心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髮展和心理需求。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言必談高考,升學率成了學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學習成績決定了一切,主宰了一切。從家庭到學校,學生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做與學習無關的事被認為是沒有“正事 ”的表現。有的學校評“三好學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學生”。我們的德育工作很多時候也是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習為目標對學生進行教育。致使有的學生厭惡學校,逃避學習,甚至產生仇視心理。我們忽略了學生的自身發展和心理需要,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中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往往有下面幾方面原因:  一是與學習有關。學校課業繁重,競爭激烈,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學習成績好才能得到老師和家長們的獎賞,才能被評為好學生,考上好學校,長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學習差的學生,則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家長的打罵。由於老是擔心成績不好,不少學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書寫作業,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睡眠質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時精神狀態不佳,聽課效率低,成績無法提高,造成惡性迴圈,以至許多學生出現了厭學的問題。  二是由人際關係引起。由於教師、父母對學生缺乏理解和溝通,過多幹涉學生的業餘生活和正常交往,從而引起學生的困惑和煩惱,或因父母離異、家庭關係不和給學生造成了心靈傷害。另外,處理不好與同學的關係也令他們十分苦惱。三是來自情感方面的困惑。青年時期是花的季節,在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徵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衝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嚮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許多情感困感的煩惱等等。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並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一些家長總以為孩子只有感冒發燒才是得了病,出現學習障礙、多動症、焦慮、厭學、膽小、說謊、不守紀律、打架等就不是病。而學校和老師們也總是把著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上,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考慮開設相應的課程,來幫助他們瞭解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巧來轉移情緒、渲洩痛苦、發洩憤怒。其實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兩方面組成,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要隨時經常注意學生心理的微妙變化,發現問題及時疏導,切不可等閒視之。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裡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係。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

    一.創設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淨、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園裡裡生機盎然,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澱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裡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採摘踐踏花草等。曾聽過這麼一件事,有一間學校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於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教師是實施心理教育的主體教師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學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調整。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除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應培養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參與心理指導,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成績就能提高;與老師關係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教師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學生。學生的自卑心理大多來自教師對學生的主觀評價。一些教師憑主觀感情,偏愛成績好的尖子生,對中層生漠不關心,對後進生全盤否定,出語不遜,這無疑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及負面影響,可能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對學生評價時要多鼓勵、少批評多說溢美之詞,對學生的讚揚體現在具體細微中,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被他們非常鄭重地誇獎一番。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對待每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絕對不能挖苦、諷刺學生,應以一顆寬容慈愛之心愛護關心學生。我們教師缺乏這種意識,對學生太求全責備了,我們應學會讚美,讓學生能不斷地從中得到鼓勵。 三.重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髮揮他的教育功能,對於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訊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瞭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是要著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實際的意義。同時,我相信,我們博羅縣高階中學的領導和老師們會一如既往的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使我們的工作始終能夠走在博羅縣甚至惠州市的前沿.並爭取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喜歡請關注。

  • 6 # 成雲社初心

    我覺得“心理”教育是“車”,擁有“車”的“人”是教育的核心。

    嚴格說,心理教育上,知識是起不到核心作用的,就像只有車,沒有司機,依然不能到達想去的目的地。

    但是有了“車”,人能更快的到“目的地”。

    ——提供心靈扶助的教育專家[成雲社]~初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讓感覺不開心的自己開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