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拾憶剪輯秀
-
2 # 李瞧
回答這個問題,勾起了很多的童年往事。小時候對爸爸的的感情是五味陳雜的,後來自己結婚生子,出入社會,終於能夠理解父親。
最近看了一部《都挺好》的電視劇,劇終蘇大強去張美蘭墓前,和蘇明玉找到得了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蘇大強的那一段,哭的不能自已!
在我的記憶中爸爸儘管性格稍顯暴躁,但從來沒打過母親,可能因為我是女兒,父親也從沒打過我。大弟比較內向,也聽話,所以打的少,但性格叛逆,頻頻惹禍得小弟卻經常被爸爸打。
爸爸是老師,在我們那個年代,老師工資很低,加上計劃生育嚴格,小弟又是超生,爸爸因此被降職、降薪。
微薄的薪水對於有三個上學孩子的家庭,是入不敷出的,爸爸放學回來還要做農活,晚上加班給學校刻卷子,賺點錢貼補家用,沉重的生活壓力,加上小弟的頑劣,所以才會體罰小弟。
小弟長大後經常怪爸爸對他太狠心,直到小弟自己結婚了,兒子和他一樣調皮搗蛋,終於體會到了做父親的不容易,也就釋然了。
在他們那個沒有家暴犯法概念的年代,爸爸儘管和媽媽經常吵架,儘管曾經生活多麼艱苦,但從沒動手打過媽媽,這也是一個男人最難得的教養跟擔當。
我想,不管是愛情、親情,能一起走到最後的,都是在自我救贖自我不斷反省、不斷重生的一種過程。我們都在生活的洪流中學會與自己、親人、朋友和解,不斷蛻變,不斷成長……
如果經常家暴,我會選擇報警,這樣的父親為夫沒有盡到責任,為父更沒有盡到責任。透過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同時也讓他知道為夫為父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