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榆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最為根本,宇宙萬物的起源

    “一”——宇宙的終極規律

    “二”——陰陽

    “三”——物質、宇宙萬物

    在中國的時間哲學中,就有“逢七必變”之理。“逢七必變”並可被視為其中一種「時間迴圈」的作用。

    “逢七必變”,泛指行事每遇“七”之序數便易起變化。意思是指某特定時間單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時﹞若被建立為起始點之後,當時間繼續前行至與起始點有“七”數之差距數時便會出現變化。

  • 2 # 清心一棧

    民間俗稱“三”為“生”,取其諧音,生生不息也因此而來。

    1、三生萬物。

    易經有云:一為太極為初始,二為陰陽,為男女雄雌,三為陰陽所生。

    也就是指後代,無數的陰陽和他們的後代就構成了萬物。

    “道”最為根本,是宇宙萬物的起源。

    可解釋為:

    “一”是宇宙的終極規律,九九歸一。

    “二”可解釋為陰和陽。

    “三”,就是物質、宇宙萬物。

    2、逢七必變。

    “逢七必變”,指行事每遇“七”之序數便易起變化。

    “七”也指輪迴,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俗稱頭七。

    《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

    《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

    頭七,是一種喪殯習俗。死者魂魄會在“頭七”返家,家人在魂魄回來之前,給魂魄預備飯菜。

    守靈的親朋必須迴避,否則,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牽掛不忍離去,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也有傳說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在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物件,讓魂魄順著“梯”飛昇到天堂。

    顧名思義,“三七”也是如此,每一個“七”都是要祭拜的,直至下葬。

    逢七必變,是指某特定時間單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時﹞若被建立為起始點之後,當時間繼續前行至與起始點有“七”數之差距數時便會出現變化。

    世間萬事萬物都可分為六個階段,對應《易經》的六爻,由開始到結束的六步驟。

    祝福語中,“六六大順,六步都好”,都由此而來。而六步走完便進入其狀況了,故逢七必變。

    舉個我們常見的例子,一個星期有七天,以七天為一週如此迴圈,就是這個道理。

  • 3 # 老祖宗的智慧

    這是一箇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這個規律早在幾千年前,老祖宗就告訴我們了。

    三生萬物,這個理解起來簡單。還是用現代科學的語言進行描述更加符合時代的特點。

    三是什麼,三是組成宇宙的三種能量。這三種能量,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起了名字,分別叫做夷,希,微。

    叫什麼無所謂,覺得老子起的名字不好聽,叫阿貓,阿狗,阿豬也可以。不必在乎什麼名字,名字都是假施捨。

    需要注意的是,三是具有屬性的,分別為陰和陽的屬性,這樣計算一下,三的屬性乘以二,就是六。六是什麼,六為六合之數。

    現在探討問題就簡單了。宇宙的萬物,包括物質的,非物質的(暗物質)的,均是由三組成的,因此三是宇宙萬有的總稱,這就是三生萬物的意思。

    下面來說說逢七必變。

    解釋逢七必變前,首先引入一個天數的概念。

    什麼叫做天數呢?

    從阿拉伯數字0開始,一直連續相加,一直加到10,其和即為天數。因此,天數是55。此天數有稱為大衍之數。

    大衍之數減去六合之數,即為最高的週期之數,也就是49。為什麼叫做最高的週期之數?因為,最小的週期是七。

    這就是逢七必變的意思。

    現在讀者知道,為什麼一週有七天了吧。

    最後解釋一下,逢七必變,變什麼。

    沒有什麼玄而又玄的,就是周而復始。舉一個例子,人的細胞,人的情緒,都是在七分鐘、七小時、七天的週期裡面周而復始的不斷迴圈著。

    這是宇宙的規律,它不會以誰的意志為轉移。實際上,宇宙本無數,為了能夠更好的量化宇宙的規律,老祖宗將物質世界的計量單位與宇宙的規律,進行了完美的結合。

    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屹立在世界之巔,從來沒有被超越過。

    只不過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我們將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深埋於黃土中而不自知。

  • 4 # 小書蠹

    《易經》每個卦是六個爻,到了六爻過了之後,第七爻其實就是一個新的一卦了。

    這是逢七必變的一個概念。

    另外一方面從統計學的角度上來說呢,如果一支股票它連續漲,很難連漲七天的,如果漲到第七天它不做調整的話,一定是有很大的問題。

    股市裡還有,“五窮六絕七翻身”的說法,認為最糟糕的情況七天之後、七年之後也會有變化。

    在易經中,主要是研究“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

    三生萬物

    一是整體。

    二是矛盾。

    三是協調。

    整體是一,其中蘊含著彼此差異的區域性。

    區域性的差異導致競爭,形成矛盾對立的二,即陰陽。

    競爭的結局不是你死我活,最終導致協調。

    協調之後的事物不可能是絕對的陰或陽了,而是混合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嘛。

    事物之間彼此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傳遞著物質、能量、資訊(統稱為氣),在整體上實現了和諧有序、持續演進的狀態:衝氣以為和。

    道產生了一,這個一是萬物之母,陰陽混成的東西,宇宙大爆炸最初的混沌蛋。之後產生了二,陰和陽兩種物質,波和粒子。由這個陰陽物質,按照不同組合方式,形成了五種基本屬性的物質,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三,由幾種基本屬性的物質再相互組合排列,構成了宇宙萬物。

  • 5 # 御壽草本

    三生萬物的意思是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衝突所產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

    逢七必變的意思是指某特定時間單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時﹞若被建立為起始點之後,當時間繼續前行至與起始點有“七”數之差距數時便會出現變化。

    三生萬物: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

    然而“三生萬物”這一詞耐人尋味,其或許揭示了事實的“三元性“。當代中國有部分學者注意到了這一點,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龐樸的“一分為三”學說 。

    逢七必變:

    第一次在公元前8世紀周朝達成了封建的統一,是有史以來首度繁榮的盛世;

    第二次在公元前1世紀漢武帝把封建的統一變為郡縣的統一,成為十分強盛的帝國;

    第三次在公元7世紀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造成大唐盛世獨步亞洲,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更是聞名於世;

    第四次在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大明王朝復興中華;

    按此推論,接下來的第五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該是在21世紀中葉,這恰與我們這個時代重合,在2040年左右中國將迎來又一次鼎盛,這是規律,更是信念!

    從全球來看,近代也是逢七必變

  • 6 # 為民進言

    這個問題要從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起。道為整個宇宙,宇宙產生了最原始的物質“一”,最原始的物質“一”本就包含屬性不同、清濁不同,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賴的兩種最根本的東西“二”即陰陽,陰陽相分又相合,相互依存。陰陽的和合又產生新的東西,但屬性必秉承陰或陽。這新的東西也就是“三”。這“三”屬性是陰或陽,單一性,再與其它異與己的屬性和合就又產生另一個新東西。世界萬物都是象“三”這樣由第一個“三”這種過程產生的,所以可以說“三”生萬物。

    至於逢七必變,這個得從《易經》說起。古老的《易經》好象和道家思想如出一轍。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五行,五行生萬物。萬物都可以用一陰一陽兩種符號表示。即“一”“一一”陽爻和陰爻。三個陰陽爻組合為單八卦,六個陰陽爻組合為復八卦。八個純八卦重新組合形成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可以代表一切事物。這六十四卦每卦從初一爻變起,變一爻就會變成另一卦,只能變六次,若想變七次就得從另一卦變起。從一個卦的每個爻變為小變,若換成了另一卦再變為大變。逢七則是六爻變盡,換了另一卦所變,主事大。所以說“逢七”必變。

  • 7 # 旅美畫家韓墨

    這句話千百年來被曲解,原因是忽略了觀念生成的一貫性,割裂了對“道”理解的統一性。我試著給個新思路,大家參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很大程度上是對前人智慧的總結和提升。我們目前所能知道的,《易經》一定是前人智慧的集大成者。道德經通篇不提《易經》,但有許多來自《周易》的“異曲同工”的認識,可以說是對《易經》的許多認知成果進行了理性、系統的體認,《易經》多次用到“道”這個字,但是並沒有形成“道”的觀念。老子《道德經》把“道”賦予了實質的概念、觀念,並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自其闡釋“道”的其中一個角度,是宇宙生成理論。這個問題其實在周易中早有形態,那就是八卦,直至64卦,只是沒形成理論。所以,周易是現象式表述,老子是理論式昇華。

    試看兩者聯絡,《易經》並沒有對“易”的完整描述文字,所見最早的典籍,是孔子《易傳-繫辭傳》中提出的系統表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仍然是現象層面的總結。把老子對“道”認識與之對比,發現,“道生一”,就是“易有太極”,這沒問題。“一生二”,就是“是生兩儀”,這也好理解。“二生三”則是對應“兩儀生四象”,為什麼?兩儀是陰陽,生出的是少陰、少陽,都是陰陽的中間狀態,所以本質是一體、一類,陰陽加上一類(兩個)中間狀態,所以稱“二生三”。“三生萬物”呢,也就是“四象生八卦”,八卦代表了圓滿的宇宙萬物、永珍。

    大道歸一,這才是真道。無論是周易的道,還是老子的道,都是一個道,那些各種曲解,都是思維方式上沒有體道悟道,只是流於口頭禪。這句話千百年來被曲解,原因是忽略了觀念生成的一貫性,割裂了對“道”理解的統一性。所以,兩“道”各表,各說各話。今人如此,古人也難於避免。

  • 8 # 陽光清波

    三生萬物,逢七必變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即最為根本,宇宙萬物的起源。

    “一”--即宇宙的終極規律

    “二”--即陰和陽

    “三”--即物質、宇宙和萬物

    逢七必變

    在中國古代的時間哲學中,就有“逢七必變”之理。

    “逢七必變”,泛指行事每遇“七”之序數便易起變化。意思是指某特定時間單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時)若被建立為起始點之後,當時間繼續前行至與起始有“七”數之差距數時便會出現變化。

    易經的思維,一乃太極為初始;二乃陰和陽,如男和女,雄與雌;三為陰和陽所生,就是後代,無數的陰陽和他們的後代就構成了萬物。而萬事萬物都可分為六個階段,對應《易經》的六爻,由開始到結束的六個步驟,所以人們希望六六大順,六步都好,而六步走完就已進入其他大變情況,所以逢七必變,不論中西皆以7天為一週,可見其存在的必然哲理。

    就說這些,感謝信任。

  • 9 # 小馬談古今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指的是萬物生成的原理。

    舉個例子:一天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就是道生一;一整天分為晝夜,晝夜就是一天的陰陽兩部分,沒了白天或者沒了夜晚都不是一整天了,就是一生二;有了晝夜對立和轉化,才讓人明白什麼是晝什麼是夜,才有了早中晚,也就是二生三;早中晚也只是一部分或者一個階段,它們之間再變化,隨後就有個凌晨、清晨、傍晚、十二時辰、刻、分等,然後它們再互相聯絡影響變化,萬事萬物也就出現了。

    “逢七必變”這句話來自《易經》

    根據易經的說法,一為太極初始,二為陰陽,即男女雄雌,陰陽所生為三,就是後代,無數的萬物陰陽後代就構成了萬物。萬事萬物又分為六個階段,由開始到結束的六步驟,而六步走完就已進入其他大情況,所以逢七必變。

    “逢七必變”,泛指行事每遇“七”之序數便易起變化。意思是指某特定時間單位﹝指年或月或日或時﹞若被建立為起始點之後,當時間繼續前行,至與起始點有“七”數之差距時便會出現變化。

    在中國的時間哲學中,就有“逢七必變”之理。“逢七必變”並可被視為其中一種時間迴圈的作用。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歷史上幾次的大興盛冥冥中似有規律。總體看起來,也的確是700年左右。

    第一次是周公攝政的時候(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1036年),制定了各種利國利民的制度,周超大興。

    第二次是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年登基),“寇可往吾亦可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大漢聲威遠播世界,所以即使是改朝換代了,外中國人還是喜歡叫我們為漢人。這就是漢朝大興。

    第三次是唐朝李世民的貞觀之治(627年~649年),輝煌強盛、四方來朝。為什麼我們被稱為唐人?就是因為唐朝實在太強大了!

    在西方神話中,上帝造天地人用了6天時間,最後一天累了要休息,於是一週就定了7天。

    當然,你可能對此表示懷疑,但世界上就是有這麼多巧妙的事情。在1995年新疆尼雅,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塊“五星連珠”的錦護膊,上面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字樣。而據美國專家推測,2040年將再次出現“五星連珠”的奇觀!

  • 10 # 3D彩和大六壬

    “三生萬物”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道是指本體,二是指陰陽,三是指器,有形的物體。“三生萬物,即是有形的物體成為萬物”。一陰一陽之為道,形而下者之為器。

    “逢七必變”這句話來自《易經》。三畫為單卦,重之為八經卦,綜錯往來成六十四卦,即《易經》中的六十四卦。一個經卦由六爻而成,六為老陰,過此則變,不再是這個卦了。“逢七必變”出於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下第一刺客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