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鬆古茶農小劉
-
2 # 老三在村裡
小麥有高抗全蝕病、根腐病是什麼品種?開始我還沒搞明白問題的提問,後來才反應過來,如果小麥出現能高抗全蝕病、根腐病,那目前只能是轉基團品種。
1、全蝕病、根腐病,是小麥種植中常見的病害,由一種或多種半知菌複合侵染引起。種子、病殘體和土壤帶菌是病害的初侵染源,並以病殘體中的分生孢子為主要初侵染源。小麥播種後,帶菌種子和土壤中病菌侵染幼芽和幼苗,造成芽腐和苗腐。病殘體及受害麥苗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植株莖稈、葉片、麥穗,造成根腐、莖基腐,葉斑葉枯和穗腐等。這個是小麥的容易出現的通病,目前還沒有什麼能高抗的品種。
2、如果要出現能高抗全蝕病、根腐病的小麥品種,那可能通過轉基因實現,比如人蔘的一種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可以抑制部分病原真菌分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通過基因槍介導法將其轉入小麥品種中,小麥株系對全蝕病與根腐病的抗性明顯提高。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工作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而且育出的優質品種少,農藝性狀不理想,推廣受到限制,使優質小麥的供求矛盾至今未得到徹底解決。因此,從轉單基因到進行多基因組裝,從改良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的抗逆性,到改良品質、高產等生理和農藝性狀,是中國未來轉基因小麥的研究方向。
-
3 # 順世隨緣383093579
五穀雜糧包括藥材,可以都發生室蝕病和根腐病,全是種子問題,都是人為的。
小麥一般發生此病,是種子未晒乾,時間已久,對種子已受損而生蟲,到時播種出苗,會死苗,大部分葉黃旰枯,到抽穗期缺營養,土壤螞蟻種地下蟲傷根,提前青死無粒子。
例如,土豆,半夏是土壤根部生長,發生根腐病在作物根部發生,首先苗粗蔞枯矮形壯,細緻觀察,苗頭己有蟲害,撥掉根部墨黑腐爛有地下蟲傷害。
半夏根腐病,大部分以零散收構,秋天陰雨綿綿,從少而多,農民慢慢採挖,時間久而久之,部分腐爛,最終超裝,春天種植出苗發生。
以本人認為,農作物根腐病,全是種子問題,種子優良,肯定是苗壯粒子豐收!
回覆列表
大家好我是小劉,一、小麥全蝕病 1.發生規律:病菌主要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混雜於種子間或糞肥中越夏越冬,成為初侵染源。播種後,病菌從麥苗根部、幼芽鞘等處侵入,返青後菌絲沿根擴充套件,侵害分櫱節和莖基部。拔節至抽穗期,造成根及莖基部變黑腐爛,病株陸續死亡,灌漿階段出現枯白穗。連作田,在一定時間內逐年加重,至發病高峰年份後,病情則逐年下降,即為“小麥全蝕病的自然衰退”現象。土壤貧瘠、尤其是缺磷,發病重;偏鹼性及團粒結構好的土壤,發病重。冬麥過早播種,病菌冬前侵染早,侵染期長,發病重;地勢低窪,多雨潮溼加重病情。2.田間診斷:為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僅危害小麥根部和莖基部第一、二節間,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幼苗期受害,初生根和根莖變黑褐色,次生根上有大量褐色病斑,嚴重時病斑聯合,根系死亡,造成死苗。存活病苗上部葉色變淺,基部葉片黃化,植株矮小,病株易自根莖部處拔斷。潮溼條件下,莖基部1~2節變成褐色至灰黑色(俗稱“黑腳”)。病株返青遲緩,黃葉增多,拔節期葉片自下而上黃化,植株矮化,重病株根部變黑。抽穗後根系腐爛,病株早枯,形成白穗。發病初期病部可見褐色菌絲,後期在潮溼條件下,莖基部表面及葉鞘內側佈滿交織的黑褐色菌絲層(俗稱“黑膏藥”),為病害診斷的主要依據。高溼時,莖基部葉鞘內側的菌絲層產生不均勻的黑色突起子囊殼,呈小粒點狀。3.防治技術:加強檢疫;選用耐病品種;輪作換茬,重病田,2~3年改種一茬大豆、油菜、甘薯、馬鈴薯等作物,或改種棉花、蔬菜等作物,可明顯減輕病害;適當增施有機肥和磷肥。種子處理:用全蝕淨(12.5%矽塞菌胺懸浮劑)20~40克(有效用量)拌100公斤麥種,或三唑酮按種子重的0.025%~0.03%(有效成份)拌種,或25%丙環唑按種量的0.2%拌種。用3%敵委丹(苯醚甲環唑)種衣劑加適樂時(2.5%咯菌腈)、立克秀(6%戊唑醇)懸浮劑等藥劑拌種也有較好效果。根部用藥:秋季或春季返青期,畝用20%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00毫升對水50~100公斤對準基部噴射。二、小麥根腐病 1.發生規律:由一種或多種半知菌複合侵染引起。種子、病殘體和土壤帶菌是病害的初侵染源,並以病殘體中的分生孢子為主要初侵染源。小麥播種後,帶菌種子和土壤中病菌侵染幼芽和幼苗,造成芽腐和苗腐。病殘體及受害麥苗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植株莖稈、葉片、麥穗,造成根腐、莖基腐,葉斑葉枯和穗腐等。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田間病殘體多,初侵染菌源量大,發病重;耕作管理粗放、小麥連作、地下害蟲發生普遍田塊病害發生重;小麥播種量大、偏施氮肥發生重;土壤過旱或過溼、幼苗受凍發生重;抽穗後遇高溫、多雨、高溼氣候發生重。2.田間診斷:小麥全生育期均可發病。苗期引起芽腐和苗枯,造成麥苗黃化或死亡;成株期危害引起葉枯(葉斑)、穗腐(青枯/白穗)、根腐、莖基腐和黑胚等,並以成株期葉斑症狀最為常見。苗期胚芽鞘、地下莖或幼根出現褐色病變,區域性組織腐爛或壞死,地下莖基部近分櫱節處出現褐色病斑,近地面葉鞘上產生褐色梭形斑,導致幼苗發黃;成株期根部發育不良,生根少,種子根、莖基表面表現褐色斑點,可深達內部,發病部位腐爛壞死,導致部分或全株死亡;成株期下部葉片病斑初期為梭形或橢圓形褐色斑,擴大後長橢圓形或不規則褐色大斑,中部色淺,氣候潮溼時,病部會產生黑色黴狀物,為病菌分生孢子;抽穗揚花後發病,在穎殼或穗軸上產生褐色不規則病斑,導致穎殼或穗軸變褐,高溼下病部產生黑色黴層,嚴重的可致受害穗部枯死,根部產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最後腐爛;病穎上的菌絲侵染種子,胚病變,出現黑胚粒,種子乾癟皺縮。3.防治技術:採取以農業防治為重點,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措施。該病為全生育期病害,穗期葉斑和穗腐是防治的關鍵。農業防治:種植抗耐病品種;麥收後滅茬,清除病殘體;重發區與豆科、油菜、蔬菜等作物輪作換茬。化學防治包括種子藥劑處理:如選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3.75~5克(有效用量)拌100公斤麥種,或24%福美雙?三唑醇懸浮種衣劑按藥種比1∶50包衣,或50%異菌脲可溼粉、50%福美雙可溼粉按種子重量的0.2%~0.3%拌種;50%退菌特可溼粉或70%代森錳鋅可溼粉1000倍液浸種24~36小時。成株期噴藥防治,在抽穗揚花期小麥中下部葉片發病重且多雨年份,主動噴藥防治。可用25%丙環唑乳油2000~4000倍液或三唑酮、烯唑醇、福美雙等藥劑噴霧。做到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發現一片防治全田。對重病田通常需防治2次,分別在揚花期和灌漿中期進行。重發區可採用藥劑種子包衣(拌種)+成株期施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