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曹城少年
時代呼籲什麼,誰的知名度就越高。
兩個人物都是歷史名人,在他們的那個時代都是做出卓越成就的人。
諸葛亮有點被神話的人物了,“多智而近妖”魯迅先生也是評價的很貼切。在《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三顧茅廬,隆中對,借東風,八卦陣,出祁山等等,無不彰顯著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在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依然是非常厲害的丞相,輔助劉禪穩定蜀國,友好周邊少數民族。在那個時期有耀眼的光芒。只不過,東漢末年連三國,那是英才輩出,可以說是群英薈萃。諸葛亮僅僅能三分天下,難以一統江山。畢竟當時的魏國是經濟和軍事都非常強悍的國家。
打仗嘛,就是打人,打錢,誰實力雄厚,誰就一統天下,自古以來,實力決定話語權。
包拯,想到的就是青天大老爺,當想到這個人的時候,耳朵邊都會想起一段激昂的音樂節奏,當然是三十歲以上的人更熟悉,鐵面無私包青天,王朝馬漢等等。
包拯,人稱“包青天”,這也是大家想看到的,普通民眾自然想看到的是清官,有史以來,貪汙就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史。包拯,慢慢的成為民眾心中的嚮往,在每個朝代都是有很多貪贓枉法,藏汙納垢的奸邪官吏。包拯,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懲奸除惡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時代要求。包拯做到了,讓後世人銘記在心。
時代呼喚什麼,我們更是發揚什麼。
-
3 # 歷史揭祕博物館
這幾年,由於想了解宋元以降、民間文藝作品中的“包公”形象流變,我對宋話本、元雜劇、明傳奇及清代戲曲、評書、小說等民間文藝略有留意,因而發現,在宋元之後的民間文藝中,有兩個歷史人物被神化得最為厲害,一個是宋代的包拯,另一個就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了。概括地說,包拯被神化為“正義之神”,諸葛亮被神化為“智慧之神”。
我要說的“神化”,並非指文學性的形象拔高,也不是宗教性的神聖化,而是充滿民間底層文人想象的神仙化,將活人想象成神仙。歷史上的包拯,是一名正直、清廉、敢言的士大夫,當過短暫的權知開封府,但在元明清時期的戲曲小說中,包公被塑造成為神異的法官,不但有一口“龍頭鍘”可斬皇親國戚,而且能“日斷陽夜斷陰”,發生在鬼神世界的不法情事也難逃包公的審判。
諸葛亮也是如此。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早年於“隆中對”提出的“三分天下”戰略,幾乎就是後來歷史的預演;晚年主政蜀漢,也是治國有方,《三國志》評曰: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應該說,這是史家的持平、公允之論。
到了文人的描述中,便出現了一些浪漫化的抒情,如蘇軾評諸葛亮:“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前後應會,左右指揮。移五行之性,變四時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按文人筆記的記述,諸葛亮在音樂、繪畫、書法、文學、科技發明等領域,也都有過人的造詣,宋代《宣和書譜》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蹟,必珍玩之”;相傳孔明先生還留下一卷《琴經》,“撰述制琴之始及七絃之音”。如果屬實,則若稱諸葛亮為不世出的天才,也毫不過分。
但是,史家記載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形象,文人記述的天才形象,要是跟民間文藝塑造的諸葛亮形象相比,也得黯然失色,自嘆不如。文學家的抒情,頂多只敢說諸葛亮“如神鬼”;而民間話本、雜劇、戲曲、小說乾脆將諸葛亮編造成神仙。在大約成書於宋元之際的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中,諸葛亮就是神:“諸葛本是一神仙,自小學業,時至中年,無書不覽,達天地之機,神鬼難度之志;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揮劍成河。”
他能呼風喚雨,“披著黃衣,披頭跣足,左手提劍,叩牙作法”,向天借東風;他能施法降溫,徵蠻界時,“至瀘水江,其江泛溪熱,不能進,武侯撫琴,其江水自冷”;又識奇門遁甲,“搬八堆石頭,每一堆石上有八八六十四面旗”,便擋住了東吳呂蒙、陸遜的大軍。你聽呂蒙是這麼說的:“眾官不見每一堆石上有六十四面旗,按周公八卦,看諸葛會周天法,八百萬垓星官,皆在八堆石上。”足讓你疑惑讀的到底是三國故事,還是《封神演義》。
元雜劇《諸葛亮博望燒屯》裡面的諸葛亮,也是一名神仙:“我可便覷寰中草寇如無物,憑著我運乾坤手段,安社稷機謀。我可便使一條妙計,更和那三卷的這天書,顯神機鎮住東吳,論人和可住西蜀。”
如此“人設”,顯然是無法自洽的:諸葛亮既然這麼厲害,為什麼就不能破東吳、滅曹魏呢?但編撰戲曲的民間文人不會管那麼多。
從《三國志》到《三國志平話》,從史家筆下的諸葛亮到民間文藝塑造的諸葛神仙,堆滿了底層文人的庸俗化想象。從包拯到“包青天”也是如此。對這種庸俗化想象,我一直是比較厭惡的。當然你也可以說它表達了人們的樸素祈願,比如“包青天”代表著民眾對於司法正義的嚮往啊。但我認為,俗文化的這種造神偏好,既是得自民間非理性“小傳統”的滋養,又反過來滋養了民間的非理性“小傳統”,這一“小傳統”一旦得以進入廟堂,往往就會遺害無窮。
我是在危言聳聽嗎?不是。你去看朱元璋的《大誥》,裡面那個正義凜然又全然不講司法程式的皇帝,不正是有幾分像元雜劇裡的“包青天”嗎?朱元璋出身寒微,從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元時的民間戲曲文化,難說他不會受到“包青天”這位安徽老鄉的影響。而清末的“義和拳”大師兄們,不也是以為自己跟小說戲曲裡的諸葛亮一樣能夠“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揮劍成河”?
-
4 # 戰利88
諸葛亮 寫了出師表而聞明後世。好多詩人,詞人把諸葛亮寫進去,歌頌他 發明了木牛牛馬 在天文地理 風水等領域造詣很深。
包拯只能說是一位清官,歷史上真的存在尚且不知
-
5 # 重慶史者
對人的評價,是社會價值觀的 具體表現。而社會價值觀,作為上層建築領域的重要內容,本質上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比如,中國五十年代尊敬軍人,六十年代重視工人階級,七八十年代知識分子吃香,現在富豪走俏……表面看是時代風氣,實質上卻是在對社會生活起主導作用的統治者(在中國,是廣大人民)引導、推動下形成的,並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同樣,就諸葛亮和包公來說,看誰更有名氣,只要看他們誰更有益於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就可以得到判斷。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是集權社會,民間的力量哪裡是“政府”的對手?所以,諸葛亮的名氣遠比包公大!這是不用想就知道的。
-
6 # 結爐草堂
你好,
諸葛亮的知名度高,為什麼呢?
1、諸葛亮是《三國》裡的人物,民間流傳廣泛
3、綜合上述,諸葛亮的故事,文章等就比包拯多
4、包拯在民意雖然也多,但他的故事沒有諸葛亮那麼精彩,所以知道包拯的人,相比沒有諸葛亮的人多
回覆列表
在現代社會,兩位歷史名臣諸葛亮蜀漢丞相、一代謀略大家,地位更高、成就更大、聲名更廣,北宋一代清官忠臣包拯,為官清廉又忠誠、執法剛正無私、辦案公道、不畏強權鐵面無私,為官一世造福一方,他的聲名成就也流傳至今。因此兩位歷史名臣聲名都流傳深遠,知名度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