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K吳

    1).人性本善,人出生就像一張白紙,是不知世事的,後來人類活動是個大染缸,造成各種人性,說人性本善,在這方面是對的。

    2).人性不善不惡,說是人出生就有先人的各種基因,有七情六慾,有喜怒哀樂,故不善不惡。

    3).人性本惡,這個比較難理解,我藉助一段神話來揣摩下吧,聖經裡神造人一男一女,又名亞當夏娃。起初他們不知善惡,亦不穿衣服,每天生活在伊甸園中。後來魔鬼化身一條蛇,那時蛇有四足,蠱惑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善惡果。知善惡後,羞愧難當,知穿衣避體,知美醜,知恐懼。神懲罰蛇無足,定義惡物。定義,亞當夏娃及後人,逐出伊甸園,生下即有原罪,惡的種子從偷食善惡果那一刻就以定下。這麼說法只是個人理解,不喜可噴。

  • 2 # 戒定慧2

    人之初,性本有道,不見得是善惡的問題。善惡更多地是社會關係的範疇,善體現無私,惡體現自私。但是善惡都不是道。所謂惡有惡業,善有善業,不善不惡也有業,唯道無業。惡人行惡,固然有罪過;善人行善,其實也有過愆;那麼有人說,既然如此,我就不善不惡,可是不善不惡也是不精進之枯禪,也不對。為什麼呢?因為善以及不善不惡都不是究竟法,道為究竟法。道德經裡講的上善,其實是道。一個人沒有認識道之前,宜擇善不擇惡;認識道以後,循道而行,善惡已經不重要了。就像一個酗酒者,戒酒以後,酒好與不好已經跟他沒關係了。

  • 3 # 貓爺歷史觀

    當然,也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不過這句話說的應該是長成後的人,並不是從一開始說起的。一個人從出生到長成,所經歷的事情往往會影響其一生。

    人之初,性本善。這裡的善應該是善變的意思,從出生到死亡,一個人的認識和心境等總是善變的,不存在一層不變的人。正是由於這種善變,才導致了後來的個體差異。人之初的性都是差不多的,不存在什麼天生的好人也沒有天生的壞蛋。

    孔孟和荀子所說的,其實並不矛盾,都是對人性的一種剖析。人出生後為了求生,性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後來的後來,有的變好有的變壞。

  • 4 # 心靈驛站mashengli

    人性本惡來自器官本身的功能,當功能性慾望得到滿足,併產生疾病後,才有了思想上的改變,健康基本不在,思想得到了昇華。人性本惡不在心理,在於軀體控制下的思想。

  • 5 # 泯滅的花火

    說罷儒家對人性的認識再來看道家對人性的解讀:《黃帝內經》中對人的是怎麼來的有這樣的文字“氣血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一個人的形成必須是物質和意識的同時具備。我們說一個人的好壞一般是指意識層面的,這裡就不得不說魂魄了。道家講,人有三魂七魄,三魂是最高階的代表著人性;七魄是指在人在漫長的進化中殘留的動物性。當三魂的能量大於七魄的能量時,人就表現的理智的、節制的、仁愛的。反之則是非理性、放縱的、殘忍的。綜合起來的表現就是人性,是善是惡還要分人。

  • 6 # 戊堤

    我不認為性本善。人之初,有善有惡,不一而足。我很小的時候,以弄死小動物為樂,光蜥蜴,就不知道打死了多少條,這絕對不是善。長大後上學讀書,受到教育,才開始敬畏生命。當然,本人從小外傷較多,因對麻醉藥不敏感,幾次動手術都很痛苦,也許這就是因果吧。愛因斯坦相對論是正確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事,如果說人之初都是善良的,就陷入絕對論了。

  • 7 # 劉志安519

    善惡乃季節就是天氣的形象,所以父母身邊周圍環境都有關係。就向狗的職責就是看家護院,為什麼有的狗愛咬人?但是也有人狗不會咬他啊?要理解狗也有通人性化的一面!人就沒有犯規的時候嗎?

  • 8 # 港城老百姓

    作為一個生物,首先你的學會生存,而生存,不可避免的會涉及自我,而自我就是自私的根源,而自私也是罪惡的源頭,所以只要有自我意識到生物,人。之初都是性本惡的。

  • 9 # 馬耀華3

    我認為孟子說的對。人剛出生時只有動物的本能,餓了要吃,困了要睡。護食,護玩具等等,這種動物天性無所謂善惡,因為不這樣就無法生存。善惡的觀念是社會附加給他的。就像羊羔跪乳不是因為羊羔天性孝順,而是跪著吃奶方便而已。孔子說性本善,是為了勸人向善。荀子說性本惡,是為了限人作惡。因為社會需要揚善除惡才能健康發展。

  • 10 # 青棗葉

    善惡本是性兩面,佛魔轉換一念間,立場不同觀點異,道德易經玄中玄,橫看成嶺側成峰,善行惡果嬌兒慘,四季輪迴晝夜替,酸甜苦辣情冷暖,天地天仁萬物同,聖賢大愛平貴賤,人間大道條條通,萬法共享生態圈。

  • 11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12 # 董海發

    人性善與獸性惡

    人性是和獸性相比較而言的。人性是人善良的一面,獸性是人惡劣的一面。人是人性與獸性對立統一的生命體。

    所謂有教養、有家教、有修養,就是指一個人把人性善良的一面發揮到極致,把獸性惡劣的一面抑制到全無,從而成為真正的孝子、善人、好人、君子!

    所謂沒教養、沒家教、沒修養,就是指一個人把獸性惡劣的一面無限膨脹,把人性善良的一面徹底泯滅,從而墮落為逆子、惡人、壞人、小人,甚至罪人!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與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爭論了兩千多年,我認為都是片面的,因為人只有經過後天的教化,才能把人性善良的一面發揮到極致,把獸性惡劣的一面抑制到全無,從而成為真正的人,否則,就是獸性無限膨脹,人性徹底泯滅的衣冠禽獸!

    人之初、是白板;

    白板是洛克哲學中的一個術語。洛克認為心靈像一塊白板,人在剛出生時心靈是“空白的”,我們所知道的任何東西都必須通過日常經驗或感官認識“印上去”,之後才慢慢形成知識,產生思想、形成道德,進而影響人的行為。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沒有任何顏色。

    有家教、性變善;

    也就是說,父母如果用儒家文化核心——仁者愛人思想育人,就是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一顆善良的種子,使孩子成為一個心存善念的人,在家裡就是孝敬父母的孝子,在學校就是尊敬老師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社會就是泛愛他人的善人、好人、君子,將來走向工作崗位就是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缺家教、性變惡;

    也就是說,父母如果放羊式嬌慣孩子,或者打罵式懲罰孩子,就是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裡播下一顆仇恨的種子,使孩子成為一個心存惡念的人,在家裡就是忤逆父母的逆子,在學校就是打罵老師甚至殺害老師的壞學生,在社會就是一個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禍害國家的惡人、壞人、小人甚至罪人。

    子不教、父母過;

    也就是說,孩子成為一個逆子、惡人、壞人、小人甚至罪人,都是父母的過錯。

    子成人、父母能;

    也就是說,孩子成為一個孝子、善人、好人、君子,都是父母的功勞。

    子成龍、師長功;

    也就是說,學生將來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父母、老師共同的功勞。

    子成犬、眾人譴;

    也就是說,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嬌慣成一條惡狗首先討眾人嫌。

    子成狼、吃爹孃;

    也就是說,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嬌慣成一條惡狼首先吃了自己。

    也就是說,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嬌慣成一條惡虎首先禍害政府。

    子犯罪、父母淚。

    也就是說,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嬌慣成罪犯父母首先痛苦一生。

    人之初,是白板。小孩子趨利避害、趨樂避苦的為己、利己、愛己的自我保護行為,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本性、天性,既不是惡,也不是善,更不是所謂原罪。善和惡都是人類後天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屬性和價值判斷。善和惡都是相對他人而言,跟為己、利己、愛己沒什麼關係。人的善念、惡念都是因事因物因景因情而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是由外界事物引發的,並不是心底固有的,更不是從孃胎裡帶來的。

    善惡是社會的價值判斷,比如說“食色,性也”,就是說食慾和性慾都是人的本能、本性、天性,食是為了生存發展,性是為了繁衍後代。這都是為了滿足自我慾望的正常行為。人的正常慾望並不存在善惡的問題,但為了食慾而搶劫別人,為了性慾而強姦她人,就有善惡了。總之,人沒有先天遺傳的善惡基因,但有後天形成的善惡觀念,所以,才是教育人、教化人、感化人,還需要制度約束人、法律懲罰人。只有把人的道德自覺、道德自律、道德自治和國家的法律強制、法律他律、法律他治有機結合、內外融合、德法配合,才能使人養成抑惡揚善、嫉惡如仇、為人向善的思想品德。聖人云:“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贈。

    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於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詳。

    實際上,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高尚的“我”像天使一樣善良,一個是卑下的“我”像魔鬼一樣殘忍。心靈深處的這兩個“自我”隨時隨地都在進行著思想鬥爭、道德較量、行為糾結;如果高尚的的“我”佔了上風,那麼我們就會升起高尚的行為,成為天使般的孝子、善人、好人、君子。反之,如果卑下的“我”佔了上風,那麼我們就會表現出卑下的舉動,成為魔鬼般的逆子、惡人、壞人、小人。

    所以,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相互對立、相互打架、相互轉化的六大矛盾:

    仁愛與殘忍;

    善良與邪惡;

    大公與自私;

    天下與狹隘;

    理性與狂妄;

    熱情與無情。

    如果一個人仁愛、善良、大公、天下、理性、熱情的美德佔上風,就是一個孝悌親人、正己化人、推己及人、泛愛他人的孝子、善人、好人、君子乃至聖人;

    如果一個人殘忍、邪惡、自私、狹隘、狂妄、無情的劣跡佔上風,就是一個忤逆親人、邪己害人、損人利己、禍害他人的逆子、惡人、壞人、小人甚至罪人。

    綜上所述,人的本性是善惡混合體,人的本質要麼是抑惡揚善的孝子、善人、好人、君子乃至聖人;要麼是抑善揚惡的逆子、惡人、壞人、小人甚至罪人!所以,沒有天生的善人,也沒有天生的惡人,一個人面對利益、利害、誘惑總是徘徊在善惡之間,善惡僅僅是一念之差。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們之所以說,“衝動是魔鬼”,就是因為衝動泯滅了人的善念,激活了人的惡念;我們之所以說:“冷靜是天使”,就是因為冷靜抑制了惡念,釋放了善念。聖人云:“夫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任何人都是人性與獸性,天使與魔鬼,偉大與渺小,善良與邪惡,羊與狼的矛盾組合體。這就是中華文化抑惡揚善的二元思維、辯證思維、科學思維。正因為人是二重性的矛盾組合體,儒家文化提出“獨善其身、兼濟天下”的偉大思想,也就是說,只有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五個環節的道德修養“獨善其身”,才能使人仁愛、善良、大公、天下、理性、熱情的美德一面佔上風,把人殘忍、邪惡、自私、狹隘、狂妄、無情的劣跡一面抑制或者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兩大奮鬥目標:

    齊家是人生最低目標;

    治國平天下是人生最高目標。

  • 13 # 崇德

    人之初,性本善說人一生下來本性即善,惡是後天形成的。孟子之人性不善不惡,說人的本性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善與惡是受環境影響下善與惡人的觀念形成初始,苟子說人性即惡是說人性發展的後天由人之初到人的成長過程中由不善不惡到耳聞目睹環境影響下善惡觀的形成即善即惡。

  • 14 # 岸芷汀蘭140746257

    熟讀春秋戰國,第一次看見苟子大名,不知此何許人也?估計苟子乃荀子不為人知的別名,荀子,也叫荀況、荀卿,戰國後期著名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李斯、韓非子二人的老師,曾有過“人之初,性本惡”之說。竹子

  • 15 # 董師爺說

    孔子說人性本善。孟子說人性不善不惡。苟子說人性即惡。你們認為哪個說的準確?為什麼?

    孔子是對的,荀子和孟子都有偏頗的地方,首先要指正題主一個錯誤,孔子認為的是人性不善不惡,孟子認為的人性本善,荀子認為的人性本惡。

    在《論語》中孔子指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意思就是在最初的時候,人們的本性是相似的,只是後天的學習導致相差很遠。他既沒有說人性是惡,還是人性是善。

    但是儒家後來出現了兩個驚才絕豔的人人物,一個是孟子,一個是荀子。雖然兩個人都出自儒家,但是在讀到孔子這句:“性相近,習相遠也”。他們分別從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出發,得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

    人們常說“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個成語來形容孟子和荀子再恰當不過。雖然他們的觀點針鋒相對,但是他們都認同人性是變得,是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的。既然很多人對孟子的性善論不屑一顧,在現在也廣受批評,那我們就先說說荀子的性惡論。

    一個“離經叛道”的儒者

    以普通儒家眼光來看,荀子是離經叛道的,他從性惡論出發教出了兩個最傑出的弟子韓非和李斯,但是他們卻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在《性惡》開篇第一句就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認為天生就是趨利避害,天生就是好逸惡勞,人天生就是爭權奪利,只有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才能引導他變好。所以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然而他這個觀點影響了李斯和韓非,韓非把性惡的觀點推向了極致。荀子希望了是通過教化引導來改變人性,韓非對人性改不改變沒有興趣,只要用法令強制你改變就行了。韓非主張:“治民者,禁奸於未萌”,奸惡之事在沒有萌發的時候就禁止了它。

    韓非集合了法家的勢派,術派,法派集三家之大承,以荀子的性惡論為出發點,把法家的理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所以後世稱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貌似正統的性善論

    孟子認為:“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認為人性就像水性一樣,最初都是向善的,如果水突然向上了,那一定是有什麼影響了它。就像人性一樣,如果某人變得不善了,那一定是被什麼所影響了。所以孟子說:“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舉例說道,即便再惡的人也有惻隱之心,有是非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這些都是向善之心。這些都是人們所固有的,並不是誰強加給你的。

    孟子指出,你之所以迷失了本心,那是由於你沒有思考追求罷了。私慾和向善之心就像魚和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的時候,就要做出選擇。孟子告誡我們選擇的時候,不要被私慾所迷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所以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人性是可以隨著環境而改變的,是可以引導的。就像戰爭可以把一個老實木訥的農夫,變成一個屠夫。

    但是無論是任何時候,沒有一個統治者敢公開說自己治下的人,本性是壞的,所以荀子的性惡論註定成不了主流。

    在私下裡,又沒有人認為自己治下的人本性是善良的,所以統治就是要用嚴刑峻法。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在表面上尊孟私下裡學荀。

    事實上,人性本來就有向善之心,也有私慾(未必全是惡,但是危害到別人的利益就是惡),之所以表現有所不同,是後天的教育和環境影響所造成的。

  • 16 # 佛既是心心既是佛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惡,

    人之初,不善不惡。

    三位古聖產生了不同的論言。

    我通過一位偉人講過的一段話悟出“人之初,性本空”。這位偉人開示的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些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佛曰:“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關於“善、惡”之論,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受社會環境、家庭教育等等方面的影響所導致。

    萬物天性本為空,

    後天名利造雌雄。

  • 17 # 章覺覺

    不囉嗦,一句話回答:他們說的都對!

    傳統文化對人性,有三個理解:

    1.習性(可善可惡)

    2.秉性(本惡)

    3.天性(本善)

    三位先賢所指,只因各自側重不同。

    我們要做的是:

    去習性、化秉性、圓滿天性。

  • 18 # 廉頗尚思為國戍輪臺

    人之初,性本惡!

    何以見得?

    看看剛出生的雙胞胎嬰兒的表現就知道了,也沒人教他們,但如果他們餓了,貌似純潔無邪就會為爭奪母親的乳頭而大打出手,這現象大家都相信有親眼看過到吧。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種自私自利的意識,早就已經存在在人類的基因組裡頭了!

    所以,本人認為,孔子說人性本善,這類的觀點不是鄉愿,就是迂腐!

  • 19 # 別忘了放鹽1

    小時候認為人之初性本善 大了以後認為人之初無惡也無善 現在中年了認為人之初性本惡 人都是自私的 這是惡的起源 如果人之初性本善 那麼惡是從哪裡來的 善只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而做出的相互妥協 試想一下都是惡人那麼到最後只會有一個人活著 而一個人可以長久的存在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能化妝算不算一種性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