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點訊息

    第三方支付牌照價格大幅縮水近60%,“待價而沽”成為過去時情況基本屬實。

    1.牌照發展期。2011年至2015年,是第三方支付牌照急劇擴容的風口期。據統計,在人民銀行備案註冊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峰值時共271張,其中2013年後發展最為迅猛。

    2.牌照縮減期。2016年後,為整頓亂象,最佳化市場結構,牌照發放暫停,央行要求執行“控制總量,結構最佳化,提高質量,有序發展”發展思路。部分牌照或被收購,或被登出,截止目前尚有238家。在此背景下,由於大型集團公司的牌照佈局需求,使得牌照價格奇貨可居,價格節節攀升,甚至一票難求。2016年成為支付牌照的併購高峰期,達到24例,2017年縮減到14例,去年僅為2例。

    3.牌照整合期。2017年8月29日,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成立,央行著手對第三方支付公司進行立法整頓,規範市場,提質增效。同時支援部分支付公司,透過資本市場融資,做大做強。

    目前看,第三方支付公司發展進入提質增效,理性發展期,三方牌照市場成交價格大幅縮水也在情理之中。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併購整合大潮褪去。統計顯示,京東、平安、萬達等實力公司,已透過併購動作,完成了金融支付產業鏈佈局。多數網際網路公司、傳統金融機構、電商、通訊企業龍頭早已紛紛效仿進入。而目前實力一般企業要麼資金實力有限,要麼對支付領域不在感興趣,以致權衡利弊,放棄佈局。所以市場需求驟減使得牌照價格大幅走低。

    3.中小型支付公司在規範經營,獨立要求和財務指標等多方便無法在短期內達到上市要求,加之資本市場低迷,市場估值空間有限。

    綜上,第三方支付行業規範化發展加劇了行業競爭格局,致使行業分化嚴重。中小支付公司“委身”大公司的戲碼無法重演,只能在行業夾縫中求生,在資本市場低迷期,估值嚴重縮水不可避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網購有沒有遇到過騙子,網購時有什麼奇特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