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牙子
-
2 # 續寫明雪
《清平樂》這部劇,剛剛開始看的時候,以為是宮鬥劇或者是關於皇帝前朝政績的劇,看到最後,要結尾了,才覺得好像是寫了,關於宋仁宗的一生經歷為主線的劇。
劇情從劉娥太后幫助宋仁宗執政開始,也可以說是垂簾聽政開始,到宋仁宗慢慢成長,劉娥死後還政給他。宋仁宗知道自己不是劉娥太后的親生孩子,而生母在守靈受苦,一直存有對親生母親不能相認,不能盡孝的愧疚中。
自己的皇后都不是自己選的,自己想要的,他的孩子存活的不多,沒有親子可以繼位,長女徽柔又婚姻不幸福。除了他是官家,他還是一個父親,他愛自己的孩子,卻在執政中,不得不婉轉的為徽柔謀取一些東西。
宋仁宗的後宮在曹皇后的管理下,沒有很多的爭鬥,也沒有展現出宮鬥來,自然少了一些的看點,不過對於劇中各位角色的內心戲,隱忍的愛情還是很欣賞的。
再就是前朝,各個官員有忠有才,任人唯賢,各大文豪齊聚,政治清明,呈現一片繁華景象,作為一個官家,要權衡朝中一切勢力,各種利弊,忍讓朝臣的各種勸諫、直言,感覺官家真是苦累,真是鞠躬盡瘁,嘔心瀝血,歷史中的宋仁宗真是這麼執政的嗎?心中不禁對這位官家有一種佩服。
《清平樂》沒有專門針對某個事件,有詳細、重點、大幅度的描述,但是,如果是以宋仁宗為主線來說,對宋仁宗時期的歷史,劇中的各種細節如服裝等都還原了歷史,還是很好的一部電視劇。
一個事物有多個方面,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同的結果。編輯被吐槽,只是發表自己的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現象,接受意見改進自己也是不錯的方法。
-
3 # 七話影視
《清平樂》編劇被吐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什麼都想要,最終什麼都沒接上氣。在《清平樂》開播初期,很多觀眾都將它視為歷史正劇,如今大結局在即,觀眾恐怕對這部劇已經沒了明確的定位。
說它是史劇,一般史劇會以政權故事為核心,如《漢武大帝》、《康熙帝國》,看一代帝王與皇權的交鋒,遠比歷史課本上的記載更有血有肉。
而《清平樂》的後宮,同樣是什麼都有,又什麼都沒有。
論宮鬥,賈婆婆的確在鬥,可她打個迴旋鏢就自閉劇情了。
主青梅竹馬吧,仁宗前腳剛問“疼嗎?”後腳苗娘子就成了生孩子機器。
《清平樂》在這方面不缺素材,張貴妃為伯父求官、仁宗病危時的“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都是可以戲劇化的史料。
比如定義為帝王權術的《康熙帝國》,劇中康熙對容妃的愛就是以權謀為基調創作的,所以當容妃傳遞孝莊反對廢太子的遺言時,康熙毫不猶豫的犧牲了她。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帝王一定要薄情,而是立好故事核心後,所有元素都要儘量圍繞著這個核心走,編劇能把一個立意說明白就已經很難了,不能貪多。
《清平樂》便是如此,權謀、宮廷、愛情、人性,每一個都點到,單獨拉出來至少都能打上70分,但每一個又都缺一口氣。
彙集為一體後,棄之可惜,食之,味道又淡了點。
但大雜燴這種東西,在影視作品裡目前也只有《東成西就》這類走惡搞路線的作品能駕馭,正劇來燉,並沒有成功案例,朱朱這一步,跨的委實太大。
整個故事,無論後宮還是朝堂都是按照歷史記載中的重要事件與時間線進行遞進,之於這個事件有什麼戲劇存在價值?想要表達什麼?
以呂夷簡勸誡范仲淹為例,因為前期一直平述兩人的針鋒對決並沒刻畫他們內裡的欣賞,便使呂夷簡臨終的和解更像硬CUE歷史。
《清平樂》的編劇很博愛,她想把每個人物相關的歷史記載都呈現出來,又想把每一個人物的錯誤都歸納為“不得以”,所以故事沒有反派,也沒人是主觀犯錯。
而流水賬,原本便是最枯燥的敘述方式。
如果將這種流水賬的敘事方式嫁接給無原型的作品,可能連及格線都難跨入。
其三、新老價值觀融合不成功古裝作品會涉及價值觀差異,完全呈現封建社會主流取向,明顯難與當代意識契合,完全以現代人的價值觀說古人故事又會脫離實際。
所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將新老價值觀進行適當融合,是古裝劇必經之路。
然而,故事越向後延伸,價值觀就融合的越來越糟,甚至宣揚起受批評的封建思想。
比如,小丫頭繯兒原本追求愛情自由。
這又讓《清平樂》的質感下跌一相檔次。
其實,正午Sunny作品劇本受吐槽已經不是第一次,《知否》同樣有過節奏慢的吐槽,後期劇情也被批判過“崩人設”。
但這種情況,不僅是一個編劇之過,還受正午Sunny選擇取向變動的影響。
我們可以拿出孔笙等導演在山影時期的作品與當下作品的編劇做對比。
文字與影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如果完全以小說風格寫劇本很難得到理想效果。
小說作者向編劇轉型越來越多,影視領域不止正午Sunny一個團隊試圖孵化小說作者向編劇轉型,但在這個轉型過程還是要引導與耐心。
鼓勵“新手”接“大任務”之前,先要把“大任務”的訴求落實到他們身上。
如果步子跨的太大、太快,《清平樂》當下受到的劇本吐槽,會在正午Sunny接下來的作品持續出現,到時候“正午Sunny精品保障”的稱號,就要打個折扣了。
回覆列表
這不,一向耿直的央視電影頻道(簡稱央小六)特地出了一期節目,還請來以毒舌聞名的編劇汪海林,共同探討《清平樂》的編劇到底該不該背鍋?
第一,大部分角色個性扁平化,人物性格不全面,著實沒有魅力。例如備受爭議的曹皇后(江疏影飾演),進宮前她落落大方,不懼人言跑去聽學,跟宮內女子的循規蹈矩不同,曹丹姝見識多,性格開朗,有獨立女性的氣質。結果進宮後,編劇剛剛把曹丹姝的人設立起來,就給觀眾來了個180度大反轉,她變得小心謹慎、克己復禮,儘管身為皇后,此為曹丹姝必須要做出的改變,不過她個性中的閃光點不該被抹去。
準確來說,曹丹姝不像一個真實的人,她既可以上戰場,又可以指導官家該如何作戰,唯獨不會處理感情,官家的親近,她拒絕,官家轉而寵愛張貴妃,她暗自嫉妒。
第二,四不像,想要的太多,既寫朝堂,又寫後宮,即想靠近歷史,走正劇風,又想營造出宮廷偶像劇的氛圍。
像《紅樓夢》講述賈府的興衰無常,涉及的外部爭鬥點到為止,剩下的留給讀者去猜;《知否》以宅鬥為主,即便涉及朝堂,也僅為蜻蜓點水,《清平樂》既然把原著《孤城閉》的名字改掉,就要符合主題—講述宋仁宗時期的清平盛世,那麼後宮戲應該為輔,前朝大殿、名臣將相、文人墨客才是重點。
正如某位教授所言,如果她來拍《清平樂》,一定會砍掉徽柔與懷吉的戲份,仁宗成為絕對的主角,從他的視角出發,展現燦爛的宋文化,並把張貴妃升為女一號。
筆者認為應該把張貴妃塑造成一個困在四方圍城中失意的女子,她以為趙禎一心一意愛她,末了才發現帝王最在意江山,含恨而終後趙禎追悔莫及,才封其為溫成皇后。
這樣的解釋才貼近歷史,觀眾也不會感到彆扭。
不過,朱朱是《孤城閉》的書粉,不願捨棄公主、內侍線,又在《清平樂》的命題作文下加了朝堂戲,以至於前朝後宮割裂感太強。《清平樂》之所以引起大眾的討論,就在於大家對它的期待太高,所謂正午出品,必屬精品。
人才輩出的宋朝,美輪美奐的服化道,演員們的賣力表演,“《清平樂》我不想吐槽你,只是覺得太遺憾了”